1、對於膝、腕關節的和腿部的保養
建議外噴雲南白葯汽霧劑,晚上用毛巾熱敷。
2、腿關節下蹲時很疼,怎麼治療
那你要去檢查啊,如抗\"O\",類風濕因子,血沉等,最好還拍個片看看關節的情況.大多是因為勞損而引起風氣,寒氣,濕氣阻在關節致的風寒濕性關節炎啊,西醫將是退化性關節炎.要注意不要受涼,適當補鈣或維生素AD,葯可以吃點諾福丁加維生素B1加大活絡丸或其他活血的葯就會好的,也可以吃中葯調理,效果很不錯的
關節疼常見的病因有這幾種情況:關節周圍韌帶損傷、軟骨損傷主要是膝關節的半月板損傷、關節滑膜炎、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等。所以還是到醫院檢查才能知道。
骨性關節炎的葯物治療可有效地緩解疼痛等症狀,暫時改善關節功能,但不能阻斷OA的進展,也不能改善關節軟骨等組織的病理狀態,加之這些葯物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應,因此一般不建議長期持續應用。此外,疼痛本是一種保護性反應,它能提醒患者對受累關節「控制使用」,因此,經休息可緩解症狀的患者更不應濫用葯物。
1、關節腔注射
透明質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也見於關節軟骨基質的蛋白聚糖連接處。使用透明質酸注射液關節腔內注射(即粘彈性補充療法),有利於恢復滑液流變學特性——粘彈性,使之保持對關節的屏障保護及潤滑減震等作用,同時抑制滑膜炎症,降低痛覺敏感性,從而緩解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功能。
2、中葯熏蒸
葯物組成與方法:荊芥20g、防風20g、公英15g、地丁15g、苦參15g、艾葉20g、紅花25g、川椒25g、海桐皮20g、五加皮 20g、透骨草20g、細辛15g、牛膝20g、甘草10g。上葯加水2000ml,煎為1500ml,以不燙為度,趁勢熏洗患處,每劑葯可連用3天,兩周為一個療程,每日熏洗2次,每次約20~30分鍾.治療期間可適當減少活動
還可配合針灸、小刀針、按摩、理療進行局部治療、關節鏡下中葯灌洗治療。
注意事項:
一、嚴重的膝關節骨質增生會造成關節的功能障礙,當活動量過大時,還可誘發急性創傷性滑膜炎,在做膝關節鍛煉應注意以下幾點:
(1)防止做大運動量的鍛煉,如跑步、跳高、跳遠,可做半小時的室外散步或游泳等。。
(2)堅持做股四頭肌(大腿前面肌肉)主動收縮,每天4-5次,每次10-20下。
(3)仰卧屈膝屈髖做蹬自行車樣動作,每天2-3次,每次50下。
(4)不負重做下蹲和起立運動,連續30-50下,每天2-3次。
(5)切忌做膝關節的半屈位旋轉動作,防止半板損傷。
二、家庭事務不宜做蹲下擦地或洗衣。
三、減輕體重:如過胖的人宜減輕體重,減低膝關節壓力。
四、行走有疼痛時可用拐杖或助行器輔助,減輕疼痛。
3、膝蓋痛是什麼原因
4、腳做了手術四年多了,為什麼大腿還是痛了
創傷性關節炎:以外傷引起的關節面無菌性炎症,表現為活動後關節腫痛內,紅腫,活動受容限,嚴重還會導致關節面骨刺形成,關節膨大。易受累的關節有手、足、腕、踝及顳頜關節等,其他還可有肘、肩、頸椎、髖、膝關節等。建議:1、於晚上予熱毛巾熱敷。2、有條件者最好予神燈治療儀或者微波治療儀輔助治療。3、可予扶他林葯膏外塗。4、疼痛加重的話可以口服止痛葯。5、疼痛加劇未見緩解可以痛點局部封閉。
5、我的腳關節半年前樓梯上滑下來腳關節骨裂現在走路大腿和小腿經常出現酸痛應怎麼辦?
先去醫院拍張關節的X片,看骨折癒合的怎麼樣,有沒有產生創傷性關節炎,如果沒有的話,加強功能鍛煉,或毛巾熱敷,熱水泡腳
6、換髖關節術後腿腫什麼原因
患有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創傷性關節炎、關節處良惡性腫瘤、髖關節發育不良、強直性脊柱炎等病的患者,如果病變的嚴重程度已符合以下三條標准:①有關節破壞的X線改變;②有中度或重度持續性疼痛;③經長期保守治療仍然不能緩解疼痛。那麼,骨科醫生會建議你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優點是能夠消除關節疼痛,大大改善關節的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據有關資料報道,90%以上的人工關節在術後10年功能仍然良好。現代人工關節不僅耐磨、耐用,而且人體不會發生排斥反應,因此,越來越多的患者樂意接受人工關節置換術。據統計,每年有50萬患者接受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其實,一次成功的人工關節置換,完成手術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術後按時完成保護關節功能的各項「功課」,才能保障一步步走向成功。 一般地說,手術後當天,應維持患肢的特殊體位:仰卧位,雙膝間墊枕(圖1),雙膝及足尖向上,以防髖內收內旋。當患者麻醉過後清醒時,若血壓、心率穩定,應盡早採用半坐位,並開始進行收縮大腿肌肉的訓練,以加速靜脈迴流,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同時患者進行深呼吸和咳嗽,以預防肺部感染。特別是老年患者,更需預防並發症的出現。 術後第2~3天,傷口引流裝置一般已去除,患者可在助行器輔助下下床行走,上、下午各行走一次。行走時,患者應該心情放鬆,積極投入。局部活動包括踝關節背屈和跖屈(圖 2)、股四頭肌訓練和抗阻肌力訓練(圖3)。其中,股四頭肌訓練主要做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抗阻肌力訓練可在床上做直腿掛重物運動,不要求抬得太高,但要有5秒左右的滯空時間。手術創傷較大的患者,可採用持續被動活動操練機或屈膝髖,將患肢的足跟緩慢向臀部滑動(圖4),足尖保持向上,防止髖內收、內旋。 術後第4~14天,患者應多增加活動,並加強踝關節的背屈、跖屈和股四頭肌的訓練,增加肌力鍛煉和關節活動。出院時,患者的髖關節屈曲應達70°~90°,外旋10°,學會用雙拐行走,並與醫生制定出院後的康復訓練計劃。 出院後,患者仍需加強屈髖、外展、外旋運動,還應避免不正確的姿勢(圖5),特別要防止關節脫位。因為手術中切除了攣縮和病變的關節囊組織,術後若進行早期髖關節過度內收和屈曲易造成關節脫位。一般術後6周,新的關節囊重新形成,才能自行有效地防止關節脫位。側卧時,兩膝間需放置兩只枕頭,避免向置換側肢體側卧位。上廁所和洗澡時均應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不坐低凳。最好穿低跟的軟底鞋,適當進行野外散步、郊遊和室內工作,但不應過多爬山、上下樓、跳、跑、提重物,多做一些不會增加關節負荷的運動,如游泳、太極拳和體操等。肥胖患者還應適當減肥。 術後若有髖痛、小腿腫脹、髖部紅腫流膿,聽到關節有異常聲響,或關節受傷造成行走困難時,應及時就醫。因患牙疾或皮膚上有傷口發炎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生你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讓醫生考慮為你預防性應用一些抗生素,以免細菌進入關節,導致嚴重感染。此外,還應定期進行X線檢查和血生化檢查。術後三個月、六個月和一年應復查一次X線片,以觀察關節假體有無松動或位置有否改變。如果患者情況良好,可逐漸增加活動量。 手術後的一段時間里,患者還需接受葯物治療。例如,聯合應用羅鈣全、鈣爾奇-D,女性還可加用雌激素,男性加用雄激素。還可用一些消炎鎮痛葯物,如芬必得、美洛昔康(莫比可)等,以改善術後關節粘連、異位骨化和創傷性疼痛。也可酌情應用活血化瘀消腫葯物,如丹參,邁之靈等,改善由於肢體靜脈炎和靜脈栓塞引起的下肢腫脹。 當然,各位患者情況並非千篇一律,每一位患者,術後康復的方法、強度、開始正常行走的時間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點,以及手術後的葯物治療等,應根據採用的假體類型、手術情況、患者體質而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每位患者都要與自己的手術醫生和康復醫生保持密切聯系、積極配合,努力完成術後關節功能的各項康復訓練,預防並發症的出現,使自己重新擁有一個無痛而能自由活動的關節。
7、大腿關節老疼,怎麼回事?
嘿嘿! 不就是風濕嘛,你怕啦!風濕不可怕,類風濕才可怕嘞(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很難治好的)。你是大關節疼,絕對不是嘞風濕,別怕啦。 但是你跨關節疼還是膝關節疼啊?要是跨關節你一定要去醫院拍X光片,排除股骨頭病變!要是膝關節疼,有沒有損傷病史,可能是風濕。 我等著你的檢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