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四友丸這味中葯的來源是什麼?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五。
2、愛必勵保健眼貼包裝說有36味中草葯為什麼只標出14種中草葯呢?
愛必勵保健眼貼在包裝上的標注是符合國家規定。做的每中成葯產品都是內用,是不易外傳的所以只公布14種中草葯。
3、有什麼品質高的紅糖姜湯介紹?
紅糖姜湯是用生薑、紅糖製作的一道非常有養生功效的湯劑。非常適合體質虛寒、脾胃虛寒,或是風寒類表症的人服用。此外,紅糖姜湯也適合大部分女性飲用,紅糖能活血和化瘀,姜湯可以溫中解表發汗。 紅糖營養豐富,釋放熱量快,營養吸率高,除含蔗糖以外,還含有少量的鐵、鈣、葫胡蘿卜素等物質。
中文名
紅糖姜湯
工藝
煮
功效
活血化瘀;發汗解表;溫中止嘔
主要食材
姜、紅糖
口味
微辣
製作難度
烹飪簡單
英文名
Brown sugar, ginger
菜品特色
烹飪簡單
營養價值
營養豐富
製作方法
方法一
製作材料
主料:姜20克,棗(干)15克[1]
輔料:赤砂糖50克
製作方法
將紅糖、大棗煎煮20分鍾後,加入生薑(切片)蓋嚴,再煎5分鍾即可。
方法二
配方
原汁紅糖50克,生薑3片,紅棗6個。
紅糖姜湯
原汁紅糖50克,生薑3片,也可以不要紅棗.
做法
一,先將紅棗冷水下鍋,煮開以後煮個5分鍾。
二,將姜扔進去,再煮5分鍾。
三,起鍋以後將適量原汁紅糖加入。
主要成分
生薑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
【植物形態】姜(《呂氏春秋》)
4張
紅糖姜湯
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莖肉質,扁圓橫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氣味。葉互生,2列,無柄,有長鞘,抱莖;葉片線狀披針形,長15~20厘米,寬約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光滑無毛;葉舌長1~3毫米,膜質。花莖自根莖抽出,長約20厘米;穗狀花序橢圓形,稠密,長約5厘米,寬約2.5厘米;苞片卵圓形,長約2.5厘米,先端具硬尖,綠白色,背面邊緣黃色;花萼管狀,長約1厘米,具3短齒;花冠綠黃色,管長約2厘米,裂片3,披針形,略等長,唇瓣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稍為紫色,有黃白色斑點;雄蕊微紫色,與唇瓣等長;子房無毛,3室,花柱單生,為花葯所抱持。蒴果3瓣裂,種子黑色。花期7~8月(栽培的很少開花)。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栽培。
本植物乾燥的根莖(乾薑)、根莖的栓皮(姜皮)、葉(姜葉)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泥土。
【葯材】鮮根莖為扁平不規則的塊狀,並有枝狀分枝,各柱頂端有莖痕或芽,表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澤,具淺棕色環節。質脆,折斷後有汁液滲出;斷面淺黃色,有一明顯環紋,中間稍現筋脈。氣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塊大、豐滿、質嫩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
【炮製】生薑:揀去雜質,洗凈泥土,用時切片。鮮姜粉:取鮮生薑,洗凈,搗爛,壓榨取汁,靜置,分取沉澱的粉質,曬干,或低溫乾燥。煨姜:取凈生薑,用紙六,七層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去紙用。
【性味】辛,溫。
8張
紅糖姜湯
①《別錄》:"味辛,微溫。"
②《千金·食治》:"無毒。"
③《醫學啟源》:"性溫,味甘辛。"
④《醫林纂要》:"煨姜,辛苦,大熱。"
⑤《本草再新》:"煨姜,味辛,性溫平,無毒。"
【歸經】入肺、胃、脾經。
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心、脾、胃四經。"
②《本草匯言》:"入脾、肺、腸、胃諸經。"
③《本草經解》:"入膽、肝、肺經。"
【功用主治】發表,散寒,止嘔,開痰。治感冒風寒,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解半夏、天南星及魚蟹、鳥獸肉毒。
①《本經》:"去臭氣,通神明。"
②《別錄》:"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
③陶弘景:"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
④《葯性論》:"主痰水氣滿,下氣;生與干並治嗽,療時疾,止嘔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熱不能食,搗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結氣實,心胸擁隔,冷熱氣。"
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氣。"
⑥《食療本草》:"除壯熱,治轉筋、心滿。""止逆,散煩悶,開胃氣。"
⑦《本草拾遺》:"汁解毒葯,破血調中,去冷除痰,開胃。"
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風寒。"
⑨《醫學啟源》:"溫中去濕。制厚朴、半夏毒。"
⑩《日用本草》:"治傷寒、傷風、頭痛、九竅不利。入肺開胃,去腹中寒氣,解臭穢。"解菌蕈諸物毒。"
⑾《綱目》:"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點赤眼;搗汁和黃明膠熬,貼風濕痛。"
⑿《本草從新》:"薑汁,開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療狐臭,搽凍耳。煨姜,和中止嘔。"
⒀《會約醫鏡》:"煨姜,治胃寒,泄瀉,吞酸。"
⒁《現代實用中葯》:"治腸疝痛有效。"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搗汁。外用:搗敷,擦患處或炒熱熨。
【宜忌】陰虛內熱者忌服。
①《綱目》:"食姜久,積熱患目。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發甚速。癰瘡人多食則生惡肉。"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自汗盜汗,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韭忌之。"
③《隨息居飲食譜》:"內熱陰虛,目赤喉患,血證瘡痛,嘔瀉有火,暑熱時症,熱哮大喘,胎產痧脹及時病後、痧痘後均忌之。"
【選方】①治感冒風寒:生薑五片,紫蘇葉一兩。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嘔吐,百葯不差:生薑一兩,切如綠豆大,以醋漿七合,於銀器煎取四合,空腹和滓旋呷之。(《食醫心鏡》)
③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憤憤然無奈者:半夏半升,生薑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金匱要賂》生薑半夏湯)
④治冷痰嗽:生薑二兩,餳糖一兩。水三碗,煎至半碗,溫和徐徐飲。(《本草匯言》)
⑤治三十年咳嗽:白蜜一斤,生薑二斤(取汁)。上二味,先秤銅銚知斤兩訖,內蜜復秤知數,次內薑汁以微火煎,令薑汁盡,惟有蜜斤兩在,止。旦服如棗犬,含一丸,日三服。禁一切雜食。(《千金方》)
⑥治勞嗽:蜂蜜、薑汁各四兩,白蘿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晚滾湯服數匙。(《經驗廣集》五汁膏)
⑦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梗,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切)四兩,甘草(炙)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生薑瀉心湯)
⑧治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硬痛脹滿者:生薑一斤,搗渣,留汁,慢炒待潤;以絹包,於患處款款熨之,冷,再以汁炒,再熨良久,豁然寬快也。(《傷寒六書》)
⑨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生薑一斤。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肘後方》)
⑩風濕痹痛:生薑汁和黃明膠熬貼。(《本草從新》)
⑾治中氣昏厥,亦有痰閉者:生薑五錢,半夏、陳皮、木香各一錢五分,甘草八分。水煎,臨服時加童便一盞。(《本草匯言》)
⑿治時行寒瘧:生薑四兩,白術二兩,草果仁一兩。水五大碗,煎至二碗,未發時早飲。(《本草匯言》)
⒀治胃氣虛,風熱,不能食:薑汁半雞子殼,生地黃汁少許,蜜一匙頭。和水三合,頓服。(《食療本草》)
⒁治腹滿不能服葯:煨生薑,綿裹納下部中,冷即易之。(《梅師集驗方》)
⒂治手脫皮:鮮姜一兩。切片,用酒二兩單,浸二十四小時後,塗搽局部,一日二次。(內蒙古《中草葯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⒃治禿頭:生薑搗爛,加溫,敷頭上,約二、三次。(《貴州中醫驗方》)
⒄治諸瘡痔漏,久不結痂:生薑連皮切大片,塗白礬末,炙焦研細,貼之勿動。(《普濟方》)
⒅治發背初起:生薑一塊,炭火炙一層刮一層,為末,以豬膽汁調塗。(《海上方》)
⒆治赤白癜風:生薑頻擦之良。(《易簡方》)
⒇治猘犬咬人,重發:搗姜根汁飲之。(《補缺肘後方》)
(21)治蝮蛇毒:末姜薄之,干復易。(《千金方》)
(22)治跌撲傷損:薑汁和酒調生面貼之。(《易簡方》)
(23)牙齒疼痛,日夜呻吟:老生薑切片,安瓦上,用炭火,卻將白礬摻姜上,候焦為末,擦疼處。(《海上方》赴筵散,又名晉礬散)
(24)治百蟲入耳:薑汁少許滴之。(《易簡方》)
【臨床應用】①治風濕痛、腰腿痛
用鮮生薑製成5~10%注射液,行痛點或反應結節注射,亦可配合遠端或近端穴位注射,如關節部位則在關節囊周圍注射。每點注入0.5~2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一般可連續注射20~30次。注射後局部常有脹、麻及灼熱感,甚至疼痛加劇,約1~2天便減輕或消失。據觀察,反應愈重效果愈佳。用於風濕痛、慢性腰背痛113例,顯效36例,好轉56例,有效率83%;尤以對風濕痛療效更佳,有效率達92.5%;治療風濕性關節炎38例,治癒14例,顯效15例,有效6例。有效病例用葯後疼痛減輕或消失,關節腫脹消退或好轉,功能恢復或改善。還曾試用於小兒麻痹症,亦有一定效果。此外,用生薑、麻油製成生薑曲注射劑行穴位注射,對風濕痛或腰腿痛也有療效。
②治胃、十二指腸潰瘍
據數十例的觀察,對改善症狀有較好效果:服葯後能使疼痛減輕或消失,隨之反酸、飢餓感也見好轉,便秘及黑糞轉為正常,食慾增加。但多不能根治,常易復發;對一部分患者能遺留下較長的胃部堵塞感。用法:鮮生薑60克,洗凈切碎,加水300毫升,煎30分鍾。每日3次,2日服完。
③治療瘧疾
鮮生薑洗凈拭乾,切碎搗爛,攤於紗布塊上,再包疊成小方塊,敷貼於穴位上,用膠布固定或綳帶包紮。選用穴位計分3組:第1組為雙側膝眼,生薑用2兩分敷兩穴;第2組為大椎加間使(雙側),生薑用1兩分敷3穴;第3組選大椎1穴,生薑用5錢。一般於發作前4~6小時敷貼,經8~12小時即可取下,敷葯兩次即可。觀察40例,除第1、第3兩組各有2例無效外,其餘均控制發作,血檢瘧原蟲陰性。
④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用鮮生薑1.5兩,紅糖1兩,共搗為糊狀,每日3次分服,7天為一療程。據50例觀察,治癒率為70%,好轉率為30%。用葯後腹痛、里急後重平均消失時間分別為5.16天和5.14天,大便外觀及次數恢復正常分別為4.8天和5.2天,大便鏡檢及培養平均轉陰日數分別為4.58天和3.6天。治療中未見明顯副作用。
⑤治療蛔蟲性腸梗阻
取鮮生薑2兩,搗爛取汁,加蜜糖至60毫升;1~4歲30~40毫升,5~6歲50毫升,7~13歲50~60毫升,分2~3次口服。或用生薑1兩搗汁,加入蜂蜜60毫升為1劑;1~2歲服1/4劑,2~4歲服1/3,劑,4~7歲服1/2劑,7~14歲服2/3劑,14歲以上服1劑。服葯後患兒一般即不感腹痛,嘔吐停止,包塊通常於服葯後1~3天消失。包塊消失後即可服驅蛔葯物。如服姜蜜後腹痛仍不止,可用冬眠靈、阿托品等解痙止痛;腹脹明顯者應行胃腸減壓,姜蜜合劑可從胃管注入,注入後夾住胃管2~3小時;嘔吐重者注意糾正水、電解質的紊亂;如有腹脹發熱,須加用抗菌素,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如腸鳴音消失需及時考慮手術治療;給葯12~24小時後仍未見效者,可用10%鹽水行低位灌腸,或內服中葯。曾按上述方法分別觀察52例和109例,結果除有5例系回盲部蛔蟲團阻塞、闌尾蛔蟲症及並發穿孔改為手術治療外,全部治癒。平均住院時間分別為3.2天和2.4天。
⑥治療急性睾丸炎
4、我知道有一種叫秘方中葯外用,可以當天見效,3天聞見氣味,7天治好,14天根治不復發,治好費用可能在300多
你這個都沒有名子我怎麼告訴你答復
5、請問下這14味中葯開成一付中葯主治什麼.熟地黃、桂枝,炒桃仁、川芎、甘草、葛根、赤芍、地龍、紫蘇子
補氣活血,用於氣虛血瘀,還帶點寒證,地龍能利水也能治風濕,羌活用於頭面風通,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