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其特徵性的症狀為對稱性、周圍性多個關節慢性炎性病變,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腫脹、功能下降,病變呈持續、反復發作過程。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其發生主要由肝腎不足,氣血虛弱,風、寒、濕、熱諸邪侵襲人體,流注經絡,致氣血閉阻而成。治療以祛邪活絡,緩急止痛為大法,採用散風、散寒、祛濕、清熱、活血通絡等法以祛邪,佐以健脾、補益肝腎以扶正。
【方一】加減痛風方(汪履秋)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生麻黃10克,川桂枝10克,制蒼術10克,熟附片10克,防風10克,防己10克,威靈仙10克,制南星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全蠍3克,露蜂房15克,雷公藤15克。
【功用】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細弦帶澀。
【方解】方中麻黃發散風寒;蒼術苦溫燥濕;附子溫經散寒;防風祛風勝濕;桂枝祛在上之風;防己除在下之濕;威靈仙通行十二經脈,祛風通絡;南星化痰燥濕;桃仁活血消瘀;雞血藤活血養血;全蠍、露蜂房搜風剔絡;雷公藤祛風解毒。
【葯理】麻黃有解熱抗炎作用,能明顯降低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由致炎物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症反應;麻黃有鎮痛作用;此外,麻黃可體外抑制溶血鏈球菌。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蒼術可清除動物體內免疫復合物。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次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方二】熱痹飲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當歸12克,黃芩9克,連翹12克,忍冬藤12克,生苡仁24克,防風12克,防己12克,海桐皮12~15克,生甘草12~15克。
【功用】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通不暢的熱痹證者。
【方解】方中當歸養血活血,善止肌肉、關節、神經痛;黃芩清熱燥濕;甘草調和諸葯,緩急止痛;防風散風寒濕痹、解熱鎮痛,治一身盡痛;防己苦寒泄熱;海桐皮祛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泄諸經絡之熱;薏苡仁除濕而不助燥,清熱而不傷陰,益氣而不滋濕熱;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經脈而調氣血。九葯合用,濕化熱清,結散痹通。
【葯理】當歸對急性滲出性炎症有較顯著的抑製作用,對變態反應性炎症也有一定影響,並可鎮痛。黃芩抗炎,對大鼠佐劑型關節炎繼發性損害有預防保護作用,能抑制骨質退化和破壞;並對鏈球菌有體外抑製作用。連翹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能顯著抑制炎性滲出、水腫。防風、防己亦有抗炎作用。
【用法】水煎,1劑煎2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1小碗,飯後1小時服,1日1劑。
【方三】烏頭細辛湯
【出處】《湖北中醫雜志》
【組成】黃芪60克,白術、枸杞、豨薟草各30克,制川烏、制草烏、紅花各12克,生石膏50克,知母20克,制乳香、制沒葯、秦艽各15克。
【功用】清熱祛風,散寒止痛,攻補兼施。
【主治】寒熱錯雜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川烏、草烏散寒止痛;秦艽、豨薟草祛風除濕;黃芪、白術、枸杞益氣養血,扶助正氣;生石膏、知母清熱解毒滋陰,並可制約二烏的偏性;乳香、沒葯、紅花活血通絡。
【葯理】黃芪、白術、枸杞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豨薟草抗炎、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乳香、沒葯、紅花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血氧供給,促進炎症吸收。
【用法】每日1劑,濃煎2次,每劑葯煎1小時,煎取葯液30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0毫升,飯後溫服。
【方四】痹通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烏梢蛇15克,炙僵蠶10克,炙地鱉蟲10克,炙蜂房10克,廣地龍10克,當歸10克,威靈仙30克,雞血藤30克,甘草6克。
【功用】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烏梢蛇、威靈仙祛風除濕、蠲痹通絡止痛;地鱉蟲、雞血藤、當歸散瘀通絡、舒筋活血;炙僵蠶化痰消堅、通經活絡;廣地龍清熱解毒,瀉熱通絡;蜂房興陽起痹,散腫定痛;甘草調和諸葯葯性。諸葯合用,益腎壯督,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滌痰化瘀。
【葯理】僵蠶在體內外具有較強的抗凝血作用。地龍直接抑制凝血酶-纖維蛋白原反應,具有很好的抗凝、抗血栓之功。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用。
【方五】獨活寄生湯加味
【出處】《中國中醫急症》
【組成】獨活35克,桑寄生20克,杜仲15克,牛膝20克,細辛5克,秦艽20克,茯苓20克,肉桂5克,全蠍5克,蜈蚣3條,防風20克,川芎15克,紅參20克,甘草1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生地黃15克。
【功用】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日久不愈、肝腎兩虧、氣血不足之證。
【方解】方中獨活為君,取其理伏風,善祛下焦與筋骨間風寒濕邪;伍以細辛發散陰經風寒,搜剔筋骨風濕而止痛;防風祛風勝濕;秦艽除風濕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風濕兼補肝腎;當歸、川芎、生地黃、白芍養血活血;紅參、茯苓補氣健脾;肉桂溫通血脈;全蠍、蜈蚣通絡止痛。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取汁250毫升,早晚分服。
【方六】獨仙子湯
【出處】《光明中醫》
【組成】獨活10克,威靈仙12克,制馬錢子1克,竹茹10克,松節15克,防風10克,川斷15克,骨碎補12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穿山甲10克,地龍10克,全蠍10克,當歸12克,烏梢蛇10克。
【功用】祛風除濕,養血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方中獨活、威靈仙、松節、防風祛風除濕;川斷、骨碎補益腎養精;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祛風活血;當歸養血活血;馬錢子搜風活絡,散結開痹;地龍、全蠍、穿山甲、烏梢蛇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祛風除濕;竹茹祛濕調胃。
【葯理】獨活抗炎,所含成分可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並有鎮痛作用。馬錢子通絡散結止痛與興奮中樞神經系統、鎮痛、改善微循環等葯理作用有關。骨碎補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並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功能、推遲細胞退行性變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兩煎,每煎1小時。早晚分服,療程三個月。
【按語】服葯後一旦出現惡心、眩暈等不適感時,可去馬錢子或減量。
【方七】桂枝芍葯知母湯
【出處】《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組成】桂枝15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麻黃12克,白術12克,知母12克,防風10,炮附子10克,生薑15克。
【功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滋陰清熱。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寒熱錯雜證。
【方解】方中桂枝、白芍、甘草、生薑相伍調和營衛;桂枝、麻黃、防風相配疏風散寒;白術健脾燥濕;桂枝與炮附子溫經通絡;知母養陰清熱,兼制諸葯溫燥。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方八】烏附三蟲湯
【出處】《山東中醫雜志》
【組成】制川烏(先煎)10克,熟附子(先煎)10克,全蠍8克,蜈蚣2條,穿山甲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0克,砂仁(後入)8克,炙甘草6克。
【功用】溫經通絡,化痰祛瘀,養血柔筋,健脾補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附子逐寒,烏頭去風,二葯合用,溫經散寒、蠲痹通絡;全蠍、蜈蚣、山甲破痰逐瘀,搜剔逐邪;熟地黃、當歸補腎養血柔筋,取辛溫入脾胃腎之砂仁,專入中、下二焦,溫補脾胃,更引葯入腎,三葯合用,肝脾腎並補;使以甘草,調和葯性,並緩解諸葯的偏性和毒性。
【葯理】制川烏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和鎮痛作用。附子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全蠍具有抗凝及促纖溶作用,能抗血栓形成;且蠍毒含有鎮痛活性多肽,對多種疼痛模型均有很強的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400毫升,分2次服,日1劑。
【方九】黃芪桂枝湯加味
【出處】《陝西中醫》
【組成】黃芪、熟地黃各20克,桂枝、白芍、生薑、大棗各10克,片姜黃、茯苓各15克。
【功用】益氣溫陽,養血通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氣陽兩虛型。症見關節腫痛,遇寒加重,膚色暗紫或蒼白,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疲乏無力,納差,小便頻數,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方解】黃芪補氣健脾,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桂枝溫經通陽,使陽氣直達病所,驅寒邪外出;白芍養血益營,姜棗調和營衛,血氣盛則正氣足,營衛實則抵禦外邪再次入侵;片姜黃活血通絡;茯苓健脾化濕,防熟地黃滋陰膩脾,又可祛除寒濕之邪。全方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葯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性足腫脹、二甲苯所致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免疫功能有雙向調節作用,能使偏亢的免疫功能降低;還具有抗鏈球菌及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每次服100毫升,每日2次。
2、血小板低如何治療
血小板是血液的主要成分,血小板低如何治療?
血小板是我人體內不可缺少的部分,主要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對於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人體內如果血小板的數量過少,會給患者帶來很多的麻煩,而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也有很多,如果能夠及時發現,一定要及時的治療,否則就會不斷的惡化,甚至也會引發其他的疾病,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幾種治理血小板低下的方式。
1、輸血。
血小板減少會導致粘膜出血或者是肝臟出血的現象,如果發現這樣的現象,應該盡快的就醫,甚至可以到醫院里進行血小板的注射,盡快的止血,但是這種方法僅適用於緊急治療,有的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他們的自身血液你可能會產生對血小板的抗體,所以即使注入血小板,也會很快的遭受到破壞。
2、食療。如果發現自己的血小板指標比較低,我們可以通過食療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比如說參蓮粥,白茅,藕節這些都有清火止血的功能,這樣的粥熬出來有補足氣血的功效,對於補充血小板有奇效,還有花生米燉紅棗,這個配方也可以增血。我們可以通過專業人士的指導,經常吃一些補充血功效的食物,在不知不覺當中治療自己的疾病。
3、激素治療。西醫裡面,可以採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來治療血小板減少的症狀,這個方式來校特別快,但是對人體的傷害也很大,而且他們只是一個短期的效果,在長期來看,該方法並不被提倡。所以應該根據病情的需要,在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案。
4、中醫治療。中醫治療其實就是喝一些中葯,而這些中葯大多都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與其補氣增血的葯方。
5、切除脾臟。如果是免疫性的血小板減少,免疫系統就會把血小板當成病毒,從而降低了血小板的存活率,所以如果切除部分脾張,沒細胞就會減少對血小板的攻擊,從此達到控制血小板數量的目的。切除脾臟也是治療血小板低下的一種主要方式。
這些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治療血小板低下的方法,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醫療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能夠治療越來越多的疾病,但是我們也應該在平時的時候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盡量減少身體的疾病。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做一個定期的體檢,這樣的話就能夠及時的發現疾病,然後其擾的開始治療,因為有很多疾病越拖到後面越難以治療。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每個人都要愛護自己的身體。
3、可有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葯方或偏方
關節炎、肩周炎(包括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食用細鹽1斤,放鍋內炒熱,再加蔥須,生薑各3錢,一起用布包好,趁熱敷患處至鹽涼;一日一次,連用一星期,有追風祛濕之功效。
求採納
4、我家狗狗得了關節炎,怎麼治療呀?
5、環形紅斑的中醫葯方
風濕性關節炎檢查診斷
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據發病前1-4周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史,急性遊走性大關節炎,常伴有風濕熱的其他表現如心肌炎、環形紅斑、皮下結節等,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價明顯升高,咽拭培養陽性和血白細胞增多等。抗鏈(抗鏈球菌溶血素)是人體被A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後血清中出現的一種抗體。將近85%的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有抗鏈增高的情況,通常在1:800以上。當然,風濕性關節炎恢復後這種抗體可逐漸下降。風濕性關節除了抗鏈增高外,實驗室檢查還可發現如下異常:
(1)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細胞比例也明顯上升,高達80一90%,有的出現核左移現象。
(2)血沉和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應蛋白通常是各種炎症的指標,在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達90毫米/小時以上;C—反應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過後(約1—2月)漸漸恢復正常。
(3)關節液檢查,常為滲出液,輕者白細胞計數可接近正常,重者可達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數為中性粒細胞。細菌培養陰性。
(4)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均為陰性。
風濕性關節炎特點
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有如下特點:
(1)疼痛持續時間短,一般為12—72小時,最長也不過3周,而且多以大關節為主,如膝、肘、肩等關節。
(2)遊走性疼痛,即一個關節的疼痛好轉後或還未明顯好轉,另一關節又受到侵襲,發生疼痛。
(3)關節疼痛時伴有發紅、腫脹、關節周圍有壓痛、拒按。
(4)對稱性疼痛,病變可同時侵及雙側肢體的相同關節,例如雙膝、雙肘關節可同時發生疼痛。
(5)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
(6)疼痛可在多個關節同時發生。
(7)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風濕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
風濕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方法法是益氣養血,祛風除濕,搜風通絡化痰祛淤。「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有:
1:處方
海風藤、寬筋藤、忍冬藤、丁公藤、石楠藤、雞血藤各30克。
用法:共研細末,每服2克,日3次,28天為1療程。
療效:用葯1療程,有效率達91%
2:葯酒療法
內服葯方:白術、杜仲、仙靈脾各12克,全蠍、秦艽、防風、川烏、草烏、木瓜、牛膝、當歸、川芎、金銀花、麻黃、烏梅各9克,蜈蚣3條,白酒250毫升,紅糖250克。
製法:將葯、酒共致陶罐內,布封口,泥糊緊,文火煎2小時後,埋地下或放進井水中,去火毒, 1晝夜後濾渣取液備用。
用法:每飯後服35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
外用處方:大血藤、絡石藤、青風藤各30克,木瓜、沒葯各15克,牛膝、木防己、丹皮、乳香、 田七各12克,桃仁、桑支各6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葯浸酒內1周後用棉花沾葯酒塗擦患處,日3-5次
療效:治風濕性關節炎內服外擦1療程見效,3療程可愈。有效率達90%。
[編輯本段]【風濕性關節炎的食療方法】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不僅可以採用中醫、西醫治療,患者也可以輔以飲食療法,加快康復進程。
(1)木瓜湯
(組成):木瓜4個,白蜜1kg。
(做法):將木瓜蒸熟去皮,研爛如泥,白蜜1kg煉凈。將兩物調勻,放入凈瓷器內盛之。每日晨起用開水沖調1~2匙飲用。
(功效):通痹止痛。
(2)老桑枝煲雞
(組成):老桑枝60g,雌雞1隻約500g
(做法):將老桑枝和雞加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喝湯吃肉。
(功效):能溫經散寒,清熱除濕。
(3)木瓜粥
(組成):木瓜10g,薏苡仁30,梗米30g。
(做法):木瓜與薏米、梗米一起放入鍋內,加冷水適量、武火煲沸後文火燉薏苡仁酥爛即可食用。喜糖食者可加入白糖1匙,宜每日或間日食用。
(功效):祛濕消腫,解熱鎮痛。
(4)川烏粥
(組成):生川烏頭3~5g,粳米30g,薑汁10滴,蜂蜜適量。
(做法):將烏頭搗碎研為極細末,粳米煮粥,沸後加入川烏頭末改文火慢煎,熟後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溫服。患者有熱性疼痛,在發熱期間及孕婦忌服。本方不可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等中葯同服。
(功效):祛寒止痛。
【風濕性關節炎的普遍療法】
純天然鯊魚軟骨粉 80年代開始,在美日歐一些國家,開始把鯊魚軟骨粉作為代替療法的一環用於臨床治療。歐洲一些國家把鯊魚軟骨的萃取物認定為葯品。日本的一些醫療機構則選擇企業,提供臨床級別的純天然鯊魚軟骨粉。純天然鯊魚軟骨粉的不僅療效穩定得到驗證,更重要的是它沒有常規葯物所有的可怕的副作用,正在發達國家中逐步普及。
骨髓移植在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中的應用:
近來,用骨髓移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顯著療效得到有力證實!北美地區首次為醫治風濕性關節炎進行的骨髓移植術初見成效。目前患者經過11個月的治療已經擺脫病痛。
目前人類對誘發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還不清楚。據認為,此病是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時,骨髓中的t細胞作用於患者關節造成的。
瑞典與荷蘭醫學家合作研究用通過恢復免疫系統功能來促使患者痊癒的自身骨髓移植法,治療兒童風濕性關節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骨髓移植的具體步驟是:
先抽出患者身上的骨髓,用葯物和放射等手段對骨髓進行處理,除其中的t細胞,再把處理過的骨髓注射回患者體內,並使用特殊葯物促使患者骨髓生長,使患者免疫系統功能恢復正常。瑞典和荷蘭兩國的醫院已對12名患有風濕性關節炎的兒童做了自身骨髓移植手術,其中的8名兒童已恢復健康。這個方法可以使患者在幾年內不再發病,對於處於骨架和關節生長期的兒童非常重要。答案補充哥們,你的主題就是問「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和治療方法?」,難道這樣回答不對嗎?
診斷不是在第一段李就有了嗎?
6、一個朋友的姥姥得了關節炎(可能是風濕性的),年紀太大不敢手術。求中葯葯方
雖然一百多年以前,已經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這個病名,而且此後世界各國對本病的病因也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可惜直到如今,仍無定論。發病的原因,目前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免疫因素
滑膜組織中有大量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滑膜液含有 lgG、類風濕因子—lgG—補體形成的不溶性免疫復合物;循環抗體濃度增高,血清可測得lgM類風濕因子和抗核抗體;類風濕血管炎的發生與血清病相似。這些免疫特徵的形成過程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近年來,許多學者通過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主張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並提出自身免疫學說,目前已為多數學者所承認。
遺傳因素
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直系親屬患病率是普通人群患病率的 2倍,而類風濕因子陰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直系親屬及患者配偶的患病率不增高,並發現單卵孿生者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一致率為33%,而雙卵孿生者僅6%,人類白細胞抗原是一個重要的遺傳因素系統,類風濕性關節炎家屬易感性與 hla-dw 4 及hla-drw 4 相關。 類風濕性關節炎還考慮與免疫應答基因有關。
感染因素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有滑膜炎、發熱、白細胞升高和血沉增快,所以可能與感染有關。數十年的大量研究尚未能從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血液、滑膜液或滑膜中找到某一種恆定的病原體,所以感染只是一種可疑因素。
過敏因素
本病病理改變和血清病與異性蛋白在實驗動物中誘發的過敏狀態相似,故認為與過敏反應有關。
內分泌失調
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於女性,懷孕期間關節炎症狀常減輕,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抑制本病等,認為內分泌因素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似有一定關系。但根據研究,病人的腎上腺結構及其他內分泌功能多屬正常。
營養代謝障礙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所以認為本病有營養代謝障礙,但病人的糖、蛋白質和脂肪代謝均正常,可能為血漿蛋白形式的改變,導致體重下降和骨質疏鬆等。臨床觀察患者多缺乏維生素 C和維生素B 6 。
誘發因素
一般來說,受涼、潮濕、勞累、精神創傷、營養不良、外傷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有關機構曾對10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統計,以寒冷(42%)和潮濕(27%)誘發者占絕大多數,此外,尚有感染(10%)和外傷(8%)及無明顯誘因可查者(13%)。RA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但其發病過程與免疫反應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