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性關節炎是怎麼引起的?
一、病因學
1、急性感染性關節炎(佔95%)可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
(1)成年人中最常見的是奈瑟淋球菌作為病源體。它從感染粘膜表面(子宮頸,直腸,咽)擴展到一些手小關節,腕,肘,膝關節和踝關節。中軸骨骼關節較少累及。
(2)非淋球菌性關節炎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佔45%),鏈球菌(佔9%),及革蘭氏陰性菌如腸桿菌,綠膿桿菌(佔40%),沙雷桿菌(佔5%)引起。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多見於青年人和老年人,尤其是有嚴重創傷或嚴重內科疾病(如腎功能衰竭或腎移植,關節修復,SLE,RA,糖尿病,惡性疾病)和吸毒者。感染多原發於尿道或皮膚。80%的患者中,非淋球菌性關節炎見於單側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腕關節,踝關節,肘關節)。多關節細菌感染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慢性關節炎(RA,骨關節炎)或有一個經置換的關節。芽胞羅旋桿菌是引起Lyme病的病原體(參見第157節),會引起急性遊走性關節痛並伴有發熱,頭痛,疲乏和皮膚損傷或間歇性單關節炎。
(3)金黃色葡萄球菌和B組鏈球菌感染多見於新生兒和2周歲以上的兒童。2周歲以下的兒童中多見的是金格桿菌(KingellaKingae)。雖然B型流感嗜血桿菌是6個月到2周歲兒童中導致細菌性關節炎的重要致病因子,由於免疫接種已使5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下降了95%。在兒童中,奈瑟淋球菌引起的細菌性關節炎<10%,但它仍是導致多關節感染的主要因素。
(4)關節感染厭氧菌常伴有兼性或需氧菌感染(5%~10%),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鏈球菌和大腸桿菌。占優勢的厭氧菌如痤瘡丙酸桿菌,鏈球菌,梭狀芽胞桿菌和類桿菌會在關節修復,創傷或早先的手術中感染關節。造成厭氧菌感染的易感因素有:穿透性損傷,關節穿刺術,近期手術史,關節修復,鄰近感染,糖尿病及惡性腫瘤。
(5)被人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多由革蘭氏陰性菌如B型鏈球菌,口腔厭氧菌(如梭狀芽胞桿菌,鏈球菌,類桿菌)引起。動物咬傷後引起的關節感染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口腔菌叢。在狗和貓咬後巴斯德菌感染佔1/2。狗和貓咬後還可引起假單胞菌屬,摩拉克菌屬及噬血桿菌屬感染。鼠咬後可引起擬放線鏈桿菌或小螺菌感染。
(6)HIV患者中關節感染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引起。HIV患者可有賴特爾綜合征,復發性關節炎,HIV相關性關節炎和關節痛。HIV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桿菌,真菌及少見的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也越多。
(7)引起急性關節炎的病毒包括細小病毒B19,HBV,HCV,風疹病毒(急性感染和免疫接種之後)和外衣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病毒(成人),腺病毒,柯薩奇病毒(A9,B2,B3,B4,B6);EB病毒也與關節痛,關節炎有關,並且與細菌相比更易引發多關節炎。
2、慢性感染性關節炎
慢性關節炎(佔5%)可由分枝桿菌,真菌和其他一些致病性較弱的細菌引起。如結核分枝桿菌,海分枝桿菌,堪薩斯分枝桿菌,念珠菌屬,厭酷球孢子菌屬,莢膜組織胞漿菌,新型隱球菌,皮炎牙生菌,申克孢子絲菌屬,麴黴菌,衣氏放線菌和布魯菌屬。
有2/3的患者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發生在1年以內,這可能是由於手術操作引入細菌或是術後細菌感染如皮膚感染,肺炎,牙科感染或UTI。早期關節置換感染是單純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佔50%,混合感染佔35%,革蘭氏陰性菌感染佔10%,厭氧菌感染佔5%。
二、發病機制
關節感染會促發炎症反應(關節炎),以殺死微生物,但同時也損傷了關節組織。
感染源由下列途徑到達關節:(1)直接播散(損傷,手術,注射,咬傷);(2)鄰近感染進入關節(如骨髓炎,軟組織膿腫,感染的傷口);(3)血液傳播,皮膚,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的感染病灶經血液循環到達關節滑膜。
感染的微生物多集中在滑液和滑膜組織。毒力因素如粘附因子可以使細菌定植在關節組織上,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粘附因子。由革蘭氏陰性菌產生的內毒素(脂多糖),細胞壁骨架成分,革蘭氏陽性菌產生的外毒素,細菌抗原與抗體結合產生的免疫復合物,都會促發炎症反應。多核中性粒細胞(PMN)移行進入關節,吞噬病原體。在吞噬病菌的同時PMN釋放的溶酶體酶也造成滑膜,韌帶及軟骨的損傷。因此,PMN是宿主重要的防線也是引起急性細菌性關節炎的主要因素。其次,慢性感染(如RA),滑膜可再生修復(形成血管翳)並造成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的損傷,即使應用抗生素控制了感染,滑膜炎症仍繼續存在。有理論認為感染使軟骨變成抗原輔以細菌成分參與免疫調節,造成反應性滑膜炎。
2、hiv是不是直接讓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原因
艾滋病患者多出現明顯的消瘦和嚴重的營養不良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或全血細胞減少
版長期腹瀉引起水權電解質紊亂神經系統的損傷引起智力下降反應遲鈍抑鬱憂慮類妄想狂精神病或痴呆
心血管系統的損傷引起心動過速心臟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
腎功能的損傷可引起間質性腎炎和腎小管壞死出現蛋白尿少尿高度水腫氮質血症及腎功能衰竭
肌肉骨骼系統的損傷可引起遊走性關節炎關節疼痛和關節腔積液酷似風濕性關節炎抗風濕治療效果不佳亦可表現有多發性肌炎肌肉明顯壓痛及活動障礙肌肉活檢呈壞死性肌炎
內分泌系統的損傷可出現腎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腎素血症低血壓持續性低血鈉和高血鉀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腎上腺危象等艾滋病的最新研究進展
3、愛滋病前兆關節是怎麼痛的
艾滋病症狀 關節:HIV/AIDS患者肌損傷可無臨床表現,或近端肌無力及肌痛。肌病時血清肌酐酶可升高。造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肌損傷的原因有:
1)HIV病毒直接損傷。如流感病毒等其他病毒一樣,HIV急性感染可導致全身肌肉酸痛;HIV-RNA能使患者是肌肉氨基酸代謝調節異常;抗HIV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沉積於肌血管壁,也可能會由於誘發自身免疫反應而受到損傷;
2)抗艾滋病毒葯物引起的損傷。如HIV蛋白酶抑制劑如茚地那韋和利托那韋等,可降低肌細胞的鈣蛋白酶活性,從而抑制肌管的生成。類核苷酸類抗艾滋病毒葯物如齊多夫定有線粒體毒性,也可造成肌肉損傷。
3)艾滋病晚期全身消消耗,嚴重營養不良所致。
4)艾滋病期繼發性的機會感染所致。
HIV/AIDS患者可有賴特爾綜合征,復發性關節炎,HIV相關性關節炎和關節痛。HIV/AIDS患者關節損傷多屬:
1)反應性關節炎,如Reiter綜合征和牛皮癬性關節炎。
2)痛性關節綜合征,主要影響膝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疼痛持續2-24h,有時須使用麻醉劑方可緩解。
3)艾滋病相關關節病,以大關節如膝、踝關節常見。X線片無異常發現,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可迅速改善症狀。
4)艾滋病機會感染。HIV/AIDS患者中關節感染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引起..艾滋病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桿菌,真菌及少見的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也越多。
艾滋病症狀 關節:盜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盜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後盜汗出,有的剛閉上眼睛一會兒即盜汗出。出的汗量,相差懸殊很大。根據盜汗病人的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種艾滋病症狀。
輕型盜汗的病人,多數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時許或在醒覺前1~2小時時汗液易出,汗出量較少,僅在醒後覺得全身或身體某些部位稍有汗濕,醒後則無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適的感覺。
艾滋病引起的盜汗,虛汗等艾滋病症狀,都是由免疫下降,病毒性感染所致。此時應該增強體質,日光浴、冷水浴都可以緩解艾滋病症狀。增強適應能力!
4、艾滋病准確性臨床經驗
你好,高危行為滿三個月後到當地疾控中心CDC進行血液檢測,結果說明一切!
5、關節疼痛是艾滋病初期症狀嗎
艾滋病患者可有賴特爾綜合征,復發性關節炎,艾滋病相關性關節炎和關節痛。艾滋病患者關節損傷多屬:1、反應性關節炎,如Reiter綜合征和牛皮癬性關節炎。2、痛性關節綜合征,主要影響膝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疼痛持續2-24h,有時須使用麻醉劑方可緩解。3、艾滋病相關關節病,以大關節如膝、踝關節常見。X線片無異常發現,關節腔內注射激素可迅速改善症狀。4、艾滋病機會感染。HIV/AIDS患者中關節感染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沙門菌引起。。艾滋病患者存活越久,分枝桿菌,真菌及少見的條件致病菌的感染機會也越多。
6、艾滋病肌肉關節痛
1、你如果確診了艾滋病,那麼肌肉骨骼系統綜合征是正常的,是艾滋病的一種常見症狀。
2、如果你還沒確診,那你就耐心等結果吧,祝你好運了。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10 年14卷11期 以關節炎為首發表現的艾滋病一例。
現已證實HIV感染可分為4個階段,但不是所有感染HIV的患者都一定經歷這4個階段。這4個階段是:①HIV感染的急性初期;②HIV感染的慢性無症狀期;③HIV感染的症狀期;④晚期,出現與HIV有關的條件性疾病,或稱為AIDS。HIV感染急性初期的臨床表現很像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發生於病毒進入體內後的2-6個周。臨床表現包括咽炎、吞咽困難、淋巴結病、皮疹、發熱、疲勞、肝脾大和白細胞減少。這一階段是自限性的,大多數患者都不會就診。在病毒感染後3個月,大多數患者的血清學試驗為陽性。盡管有報道有感染1年後才出現血清陽性化,但實際上,所有患者都是在6個月內出現血清的陽性轉化。性必感染後,有5年甚至超過15年的時間里患者可無症狀,這就是慢性感染階段。在第3階段(即出現與AIDS有關的癥候群)中,感染HIV的患者開始出現症狀,但尚未出現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定義的AIDS相關的條件性感染或絕對CD4細胞計數還未低於200/mm3。在最後,由於細胞介導的免疫功能嚴重缺陷,出現了可能危及生命的條件性疾病
7、關於艾滋病的相關內容有哪些?
艾滋病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用起的一種致死性傳染病。艾滋病患者是指病人具有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即HIV抗體陽性),臨床出現機會性感染、各種腫瘤等症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即攜帶者)是指病人具有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而尚無症狀出現,外表與正常人一樣,只有通過體檢才能發現感染艾滋病病毒。
據我國有關傳染病研究所的一項基因研究表明,我國普通人群對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較大,對艾滋病的抵抗力明顯低於美國白人。專家分析,倘若控製得好,2010年全國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約為150萬,如果不能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其病毒攜帶者將達到1000萬,成為世界上艾滋病感染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隨之而來的社會經濟損失可達人民幣4600~7700億元。
艾滋病被醫學界稱做「超級癌症」、「世界新瘟疫」,一旦艾滋病病毒侵入肌體,人體免疫功能即被破壞,許多正常人不會得的病和不會被感染上的病毒,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則對之毫無招架之力,很容易得病,稱機會性感染。
艾滋病病毒具有的生物特性,使其具有特別嚴重的危害:一是人體一旦被病毒感染即具有持續性,不但本人終生攜帶,而且還可能把病毒傳染給別人;二是病毒在每一個復制周期後都會產生不同的病毒,具有多變性,給治療帶來麻煩,因為它會很快產生耐葯性,對其用疫苗預防也很困難;三是病毒主要攻擊免疫系統中最主要的輔助性T細胞,一旦該細胞被殺滅,整個免疫系統就會坍塌,並激發各種各樣的感染以及腫瘤。
艾滋病患者多出現明顯的消瘦和嚴重的營養不良,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或全血細胞減少。長期腹瀉引起水電解質紊亂,神經系統的損傷引起智力下降、反應遲鈍、抑鬱、憂慮、類妄想狂精神病或痴呆。心血管系統的損傷引起心動過速、心臟增大、充血性心力衰竭。腎功能的損傷可引起間質性腎炎和腎小管壞死,出現蛋白尿、少尿、高度水腫、氮質血症及腎功能衰竭。肌肉骨骼系統的損傷可引起遊走性關節炎、關節疼痛和關節腔積液,酷似風濕性關節炎,抗風濕治療效果不佳,亦可表現有多發性肌炎,肌肉明顯壓痛及活動障礙,肌肉活檢呈壞死性肌炎。內分泌系統的損傷可出現腎上腺功能不全和低腎素血症、低血壓、持續性低血鈉和高血鉀、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和腎上腺危象等。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尚無治癒艾滋病的特效葯物。最常用的葯物是疊氮胸苷、雙脫氧肌苷和雙脫氧胞苷等,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感染早期如聯合使用上述葯物則效果更好。但是以上葯物均系國外生產,且價格很貴,國內很少使用。
其他免疫調節葯物有干擾素、白細胞介素—Ⅱ和丙種球蛋白等,都具有抗病毒、抗細菌感染和增強免疫調節的作用。其中白細胞介素—Ⅱ還可使患者淋巴細胞數增加,改善人體免疫功能。
中國的一些中葯,如香菇多糖、丹參、黃芪和甘草甜素等亦有調整免疫功能的作用。目前在有些研究中已發現,某些中葯或其成分在體外實驗過程中能抑制HIV,且價格便宜,預計會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我國目前艾滋病的診斷標準是:血液檢查艾滋病抗體陽性,又具有下述症狀中任何一項者,可確診為艾滋病人。
(1)近期(3~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發熱達38℃。
(2)近期(3~6個月)內體重減輕10%以上,且持續腹瀉(每日達3~5次)1個月以上。
(3)卡氏肺囊蟲肺炎。
(4)卡波氏肉瘤。
(5)明顯的真菌或其他機會性感染。
艾滋病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其傳染源是艾滋病患者、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及被污染的血液、乳液、用具等。目前已從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眼淚、乳汁及尿液等體液中分離出艾滋病病毒。根據流行病學研究,現已確定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的血液、精液有很強的傳播作用。它之所以能廣泛傳播,完全是藉助人與人之間體液的直接接觸,只要沒有造成體液直接接觸的條件,就不會傳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3種:
(1)性傳播:包括陰道性交、與同性或異性之間的肛交和口交,病毒經性交引起的粘膜微小破口而進入人體。性接觸者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險越大。全球報告的艾滋病病毒傳染者的75%是通過性途徑感染。
(2)血液傳播:指輸入或注射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製品、使用未經徹底消毒的非一次性注射用品及其他侵入人體的器械或共用注射器吸毒。
(3)母嬰傳播:指患有艾滋病或已感染HIV的婦女通過妊娠、分娩或哺乳把艾滋病病毒傳染給她的嬰幼兒,傳染幾率在30%左右。
據專家說,一般生活中的接觸,如握手、擁抱、禮節性接吻、吃飯(分餐制)、游泳、咳嗽、蚊蟲叮咬、使用公用電話和公共廁所、乘坐公共汽車等都不會被傳染。因為艾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很弱,如果沒有體液直接接觸,艾滋病病毒一經離開人體,較高的溫度、日光照射等都可以使其迅速死亡而失去傳染力。但是,近年來,醫學專家們經過大量研究後發現,吸咽者在相同的生活行為方式下比非吸煙者更易受艾滋病病毒感染。吸煙者易患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吸煙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吸煙要使活化的免疫細胞和淋巴細胞明顯減少,並可使機體免疫系統的自然殺傷細胞的數量和活性下降,抗體生成減少。對女性來說,煙中的尼古丁及其代謝物可在吸煙女性子宮頸分泌物中蓄積,並可引起局部免疫功能的變化,使生殖系統對病毒感染的敏感性增高。另外,吸煙對肺的巨噬細胞也有影響,並可使抗病毒淋巴細胞減少,使呼吸系統病毒感染率增加。
當艾滋病病毒進入了人體血液和其他體液時,一般不會使人有患病的感覺,感染者或許不知道自己已攜帶有病毒。從外觀來看跟平常人一樣。不過,據研究和臨床觀察,艾滋病患者在不同階段可能會出現以下各種徵兆:
(1)接觸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最早症狀是體內會出現有關的抗體。美國一項研究證明,具有這種抗體的人均有下述一些數種皮膚病變:
在直腸和肛門周圍出現單純皰疹的水皰,在手、足和長胡須的部位發現新生的疣;
足部出現嚴重的黴菌感染現象;
皮膚有炎症、紅腫,出現水皰,並伴有膿孢病和皮膚的細菌性感染,典型的表現是在嘴和鼻周圍出現嚴重的油性鱗屑;
在腋窩等部位出現毛囊炎;
嚴重的脂溢性皮炎,在面部、頭皮和軀體皮膚出現嚴重的油性鱗屑;
嚴重的干皮病或者年輕人突然出現了類似於老年人的皮膚。
(2)發病前1~4年內,大多數患者都會單獨出現口腔症狀,如上齶、舌背發生白色念珠菌病,舌兩側邊緣產生毛狀白斑(白色或灰色病變),牙根發炎、潰瘍、壞死,牙齒松動,並可出現牙根出血、疼痛和惡臭以及在上齶和牙根出現卡波濟肉瘤等。
(3)可能會有感冒現象或淋巴結大、嗓子痛等感覺。
(4)無症狀期。
(5)綜合症狀:肺部、皮膚、腸道等各種感染、持續發熱並伴有腹瀉、體重下降等。
艾滋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短者數月,長者可達5年,一般為數月至2年,這與感染的病毒數量多少有關,例如輸血中血液感染病毒的數量大,受血者發病的潛伏期則相對較短。經性接觸感染病毒的數量較少時,則發病的潛伏期較長。現在已發現有「慢性進展型」的患者,能十幾年都不會發病。
目前艾滋病還沒有特效葯物,也沒有疫苗預防接種。臨床上可分為針對艾滋病病毒的治療,和針對條件致病菌的治療。
(1)一般療法。
對HIV感染者可不予治療,應列入疾病控制網,嚴密監視,以防傳染他人或轉變為艾滋病患者。對艾滋病的相關綜合征患者及艾滋病患者,要給予道義上的關心和幫助,讓患者注意飲食和休息,創造較好的生存環境;對於長期發熱的患者,給予物理降溫,對於煩躁、恐懼的患者適當給予鎮靜劑。
(2)免疫增強療法。
如白介素-2,γ-干擾素等有一定的療效,但效果不大。近年來艾滋病患者有進行骨髓移植者,但只能達到免疫狀況暫時性改善。
(3)治療條件。
致病菌感染根據不同的病原選擇相應的葯物:如治療卡氏肺囊蟲性肺炎,可選用復方新諾明(SMZCO)每日20~100毫克/千克,分4次服用;也可用羥乙基磺酸戊雙脒每日4毫克/千克,肌注或靜脈點滴。此二葯亦可合並應用,療程為2~3周。
(4)抗HIV的葯物治療。
疊氮胸苷(AZT)及疊氮去氧胸苷(ZDU)為胸苷核苷的變型,經臨床試用似能延長艾滋病病人的生命,實驗研究能抑制逆轉錄酶,阻斷HIV的復制,但不能根除病毒,且價格昂貴,葯品供應有限,副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
現在有不少國家已在進行體外篩選和臨床試驗,有一定療效但至今尚未發現有哪一類葯物真正有效地抑制艾滋病病毒。中醫葯抗艾滋病病毒的研究,主要分為兩種:根據西葯篩選研究方法,隨機篩選中草葯或植物成份,如甘草甜素、金絲桃素、天花粉蛋白、苦瓜蛋白等均對抑制艾滋病有一定療效,再有成方小柴胡湯可抑制HIV-1逆轉錄酶。針灸也可以緩解艾滋病病人的某些症狀。
艾滋病雖然目前尚不能治癒,但卻完全可以預防。個人預防的有效措施,首要是接受健康教育,提高知曉度,同時切斷傳播途徑。以下行為被認為是有效的:
(1)潔身自愛,避免婚前、婚外的性行為及張口深度接吻。
(2)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避免使用不潔理發刀、修腳刀。
(3)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紋眉、紋身。
(4)懷疑自己或對方受艾滋病病毒感染時,性生活堅持使用避孕套。但要明白,使用避孕套也只能降低85%的艾滋病感染風險。這是就男用避孕套而言,而現在大力提倡的女用避孕套則提高了防艾的幾率。與傳統的避孕套相類似,女用避孕套是一軟且堅韌的聚氨酯纖維套,與男用避孕套長度相當但寬度要大。封閉端的環塑料用於在性交時把避孕套固定在陰道內,開口端較大一些的環在外陰之外展開。由於女用避孕套同時覆蓋女性陰道入口和男性陰莖基部,這些地方是性病潰瘍的發生部位,易受HIV病毒侵入,因此女用避孕套可以為男女雙方提供更多的保護。
(5)不吸毒,在毒癮暫未戒除前切勿與他人共用注射器。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必須注射或醫療及醫療檢查(如治牙病)時,使用經嚴格消毒的注射器和治療器械。
(7)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必須輸血時,使用經艾滋病病毒抗體檢驗合格的血液。
如若不幸有過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傷口感染或不潔性行為),應盡快到大醫院或衛生防疫站抽血測試艾滋病病毒抗體,以便採取應對辦法。
有助抗艾滋病病毒的食物有:黃豆、黃瓜、苦瓜、海帶、鵝血、大蒜。
可採用下列方法對艾滋病病毒污染物或懷疑被污染的物品進行消毒。
(1)葯劑消毒:含氯消毒劑中常用的為次氯酸鈉。其他含氯消毒劑亦可使用。消毒劑中含有效氯500~5000毫克/千克,處理10~30分鍾即可達到一般的消毒目的。遇有病人血液和其他體液時,可使用含有效氯10000毫克/千克的溶液消毒。
碘伏消毒劑可用於物品表面的消毒。含有效碘50~150毫克/千克的溶液作用10~30分鍾即可。
75%的乙醇(酒精)可用於手的消毒,作用10分鍾即可。戊二醛多用於醫療器械的消毒。
(2)熱消毒:艾滋病病毒對乾燥和熱敏感。在56℃條件下作用30分鍾或100℃作用(如煮沸)20分鍾可以消滅艾滋病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