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巨噬細胞關節炎

巨噬細胞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10-19 21:59:50

1、關節痛是什麼原因

2、什麼是老年性關節炎

老年性關節炎又叫骨質增生症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於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骨關節病的基本病因是,人體成熟後的逐漸老化及退行性變,在骨關節方面的表現。
2.繼發性骨關節病是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而導致的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由於關節面摩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造成關節面的退行性變。

3、幹細胞治療關節炎怎麼樣?

幹細胞治療關節炎是通過體外培養具有血管再生、活性組織修復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細胞,採用微注射種植技術,將活性細胞靶向種植在關節上。幹細胞治療關節炎是目前治療方法上最持續有效和最徹底的方法, 可改善患者體內的治療環境、調節免疫功能,激活受損及休眠的細胞

4、為什麼巨噬細胞的死亡會促使成纖維細胞增生

你好,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是兒童慢性風濕性疾病的嚴重並發症,臨床主要表現為內持續發熱,淋巴結及肝脾腫容大,全血細胞減少,嚴重肝功能損害,凝血障礙及神經系統受累等多臟器病變,骨髓細胞學顯示有分化良好的巨噬細胞吞噬血細胞現象。又稱繼發性或反應性噬血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是T淋巴細胞和分化良好的巨噬細胞過度活化和增生,進而產生細胞因子風暴,導致機體異常免疫狀態,死亡率極高。常並發於感染、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多見於幼年特發性關節炎全身型。

5、都說得了關節炎就可以預報天氣了,做好哪些事情可以遠離關節疼痛呢?

為什麼說關節炎可以預報天氣呢?其實這樣的說法也是有一點道理的,但並不是很科學。接下來我來講講啥是關節炎,以及如何遠離關節疼痛。

關節炎,其實就是關節的炎症,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關節處發生了免疫反應,然後中性粒細胞啊,巨噬細胞啊等等,這些炎症細胞就會浸潤關節處的肌肉組織,肌肉組織腫脹引起疼痛。


那麼要如何遠離關節疼痛呢?要遠離關節疼痛,首先得知道怎麼避免患關節炎,了解導致關節炎的一些原因,然後採取措施,盡量避免。

導致關節炎的原因其實有很多,除了潮濕,寒冷的環境以外,還有遺傳因素,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如吸煙喝酒,以及經常做一些力量型的動作,經常性摩擦我們的關節,還有飲食,心情,各種感染等因素都可能導致關節疼痛。

所以要遠離關節疼痛,首先我們得從根本上去預防,比如說注意保暖,注意防寒,避免受涼,在冬天時盡量穿厚點,騎車時要在膝蓋上穿上護膝的保暖褲。少吸煙喝酒,少做一些傷害關節的運動,或者說減少運動的時間,避免長時間運動。當然,適量運動是必要的,運動可以增強自己的體質,增強免疫力,才可能避免各種感染,從而避免關節炎。


如果已經患上了關節疼痛,那麼就得及時治療,不嚴重時可以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適量運動,疼痛萬分時就得葯物治療,抗風濕葯物治療,非甾體葯物治療,激素類葯物治療,還有止痛葯都是可以的。




6、關節炎怎麼治

1、保守治療:

多數的關節炎通過保守的方法是可以達到好轉、止痛、康復的目的,但是如果關節發炎比較嚴重,就要採取其他方法。

2、用關節鏡做關節清理、關節置換:

比較常見的關節炎治療方法是用關節鏡做一個關節里的清理,如果發炎得比較晚,還可以做一個關節置換。

3、PRP治療:

PRP治療就是經過純化的,自身血液的,富含血小板血清治療,治療效果在臨床的應用中效果非常的好。

PRP富含血小板血清的治療,對關節炎的治療簡單精一,經濟,實惠,而且病人幾乎沒有任何痛苦,也沒有任何的毒副作用。

但是臨床上經常說的關節炎其實是膝關節,治療關節炎可以使用以上治療方法。

7、什麼是單核巨噬細胞活化綜合症?

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Macrophage-activation syndrome是一種嚴重的,可能危及生命的兒童慢性風濕免疫性疾病。常並版發於全身型幼權年型特發性關節炎(斯蒂爾病),此外亦與系統性紅斑狼瘡,川崎病及成人斯蒂爾病相關。
引起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的原因並不十分清楚,大多數都找不到誘因。可能與患者本身免疫細胞功能紊亂有關。可能的誘因包括:阿司匹林(及NSAID葯物),金制劑、柳氮磺胺吡啶、甲氨蝶呤MTX及D-青黴胺等。此外如細菌、真菌,寄生蟲,病毒(單純皰疹、EB病毒等)都可能是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的誘發因素。用於治療及緩解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和斯蒂爾病的生物制劑(TNF拮抗劑etanercept(依那西普) ,同時也可能是誘發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的因素。
臨床症狀常見有:發燒,肝脾,淋巴結腫大,全血細胞減少症,肝功能障礙,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低纖維蛋白原,低鐵,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紅細胞沉降率則下降。〝骨穿〞常見嗜血細胞吞噬。可溶性CD 163巨噬細胞激活標記,及溶性IL - 2淋巴細胞活化受體激活標記可機輔助診斷。
本疾病尚未有確定療法,一般命常用治療常用高劑量的糖皮質激素,和環孢素作症狀治療。

8、巨噬細胞活化綜合症

自身免疫疾病,我是學生物的,對醫學外行,從我學過的一點免疫學知識來說,這個病很有可能治不好。
下面是一篇關於巨噬細胞活化綜合症學術文章,引自2000年醫學研究生學報,作者王學文,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血液病科,你可以和這個醫院先聯系一下。

噬血細胞綜合征研究進展

王學文

摘要:噬血細胞綜合征(HPS)是T細胞介導的組織細胞異常增生,部分病例已證實TCRγ或β基因的單克隆重排。半數病例進展急劇,預後不良, 缺乏特效治療;重症病例早期異基因骨髓移植優於常規化療或免疫抑制治療。臨床和細胞形態學、組織學與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MH)十分相似,尚缺乏特異鑒別標記。HPS比MH多見,部分病例常誤認為MH。本文就HPS有關資料,對該病的發病學、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及轉歸進行系統復習。
關鍵詞:噬血細胞綜合征; 病因; 診斷; 治療; 預後因素
中圖分類號:R59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199(2000)03-0181-03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Recent Advances

WANG Xue-wen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Jinling Hospital, Nanjing 210002,Jiangsu,China)

Abstract: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 is an abnormal systemic proliferation of histocyte lineage mediated by Tc cells. It is confirmed that T cell receptor ( TCR) γ or β gene monoclonal rearrangements are present in some patients. It has a rapidly deteriorating course in approximated half of the patients, the outcome is usually poor, response to treatment is unsatisfactory, early bone marrow ablative chemotherapy with allograft would be a better option than conventional chemotherapy or immunosuppress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with malignant histocytosis ( MH) is usually very difficult at clinical ,cellular morphological and pathohistological aspects. Specific differential markers are yet absence. Incidence of HPS is far exceed MH, Some patients of HPS are misdiagnosed as MH. The pathogenesis, clinical features, laboratory findings, 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HPS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Hemophagocytic syndrome; Et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Prognostic factor

0 引 言

噬血細胞綜合征(HPS),或稱噬血細胞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HLH),系噬血組織細胞系統性增生,其臨床特徵為發熱,肝脾或(和)淋巴結腫大,全血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和凝血障礙。1979年,Risdall 最先報告病毒相關的噬血細胞綜合征(VAHS)作為一個不同於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MH)的獨立臨床實體〔1〕,與 MH十分容易混淆,是肝脾腫大伴全血細胞減少的發熱性疾病中常需鑒別的一種疾患。近20年來,對該病的起源、發病機制及治療的研究深化了認識,刷新了概念,現綜述如下。

1 組織細胞的起源

組織細胞包括單核/巨噬細胞和郎格罕(Langerhans)細胞/樹突狀(dendriti c)細胞。組織細胞來源於造血幹細胞,巨噬細胞由粒單祖細胞(CFU-GM)分化而來,郎格罕細胞由幹細胞或(和)可能由CFU-GM分化而來,郎格罕細胞進而分化為樹突狀細胞〔2〕,MH和HPS分別來源於惡性幼稚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2〕。由於二者的臨床表現、細胞形態學、組織病理學很相似,有的學者甚至將它們視為MH的兩個亞型。

2 病因學

HPS可分為原發性(家族性或遺傳性)或繼發性(反應性)〔3~5〕。 潛在性疾患有:
2.1 感染 ①病毒(EB病毒、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登革熱病毒、水痘病毒、帶狀皰疹病毒、乙肝病毒、副流感病毒Ⅲ等);②細菌(傷寒桿菌、不動桿菌、大腸桿菌、布氏桿菌、結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β-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糞鏈球菌、肺炎球菌);③支原體;④真菌(念珠菌、隱球菌、莢膜組織胞漿菌);⑤立克次體(恙蟲病、Q熱等);⑥原蟲(利什曼原蟲、瘧原蟲);
2.2 新生物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T或B細胞淋巴瘤、「組織細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多發性骨髓瘤、毛細胞白血病、轉移性癌腫、胃癌、惡性畸胎瘤等。
2.3 免疫介導性疾病 系統性紅斑狼瘡、脂膜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節病、 炎性腸病等。
2.4 免疫缺陷狀態 免疫抑制劑和(或)細胞毒葯物治療、脾切除、艾滋病、 X-聯淋巴增生綜合征。
2.5 其他 壞死性淋巴結炎、成人Still病、慢性腎衰、腎移植後、飲酒過量等。
據Kaito分析34例成人HPS的病因,其中原因不明20例, 血液系惡性病變5例,病毒感染4例,瘧疾2例,膠原疾病2例,其他1例〔5〕。Wong分析40例東方人HPS的相關疾病為惡性淋巴瘤16例,感染16例,SLE 2例,其他6例〔3〕。Reiner報道23例HPS中18例(78%)與感染相關, 尤以病毒感染為多見〔3〕。

3 發病率

Reiner復習1982~1987年間2 634例骨髓標本,22例(0.8%)確定為HPS, 年發病4例, 年齡22~77(中數44)歲, 男性多於女性。Wong報道1987~1991年4 000份骨髓塗片標本中40例(1%)符合HPS,年齡1~84(平均46.5)歲,男女之比為3∶2。

4 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本病的臨床類型和經過可從低度進展型〔2〕、良性至暴發型、致死型〔2〕。據73例統計,主要症狀的比例:發熱43/57例(75.4%),發冷/出汗20/ 57例(35%), 軟弱/疲乏14/57例(24.6%),厭食16/57例(28%),胃腸道症狀20/56例(35.7%), 體重減輕14/57例(24.6%),上呼吸道症狀11/57例(19%),遲鈍3/57例(5.3%) , 不適12/57例(21%),關節痛/肌痛3/57例(5.3%),出血5/57例(8.8%)和頭痛4/57例(7%)〔3〕。主要表現為發熱69/73例(94.5%),淋巴結腫大31/72例(43%),肝腫大36/72例(50%),脾腫大38/72例(52.8%)及皮疹12/64例(18.8%)〔3〕。
4.1 實驗室檢查 全血細胞減少51/73例(69.9%),貧血62/73例(84.9%), 白細胞減少56/73例(76.7%),血小板減少61/73例(83.6%),中性粒細胞減少35/61例(57.4%),淋巴細胞減少41/60例(68%),凝血障礙26/39例(66.7%),血清轉氨酶和(或)膽紅素增高41/46例(89%),氮質血症19/47例(40%),抗核抗體陽性0/5~ 4/8 例,Coombs試驗陽性0/14~5/18例,凝血系統異常可見凝血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低纖維蛋白原血症(57%)和/或FDP增高〔3〕。
4.2 骨髓象檢查 Reiner等報道HPS患者23例骨髓檢查均見噬血組織細胞增多,6/15例(40%)骨髓纖維化,8/23例(35%)有核細胞增生減低,8/23例(35%)漿細胞增多,粒系和紅系前體細胞減少,分別見於7/23例(30%)和5/23例(22%),巨核細胞增多17%(4/23例),檢出淋巴瘤細胞、紅系生成異常、 鐵染色陰性及環狀鐵粒幼細胞各為13%(3/23例),肉芽腫、巨幼變、骨髓壞死和白血病各為9%(2/23例)〔3〕。
4.3 組織學檢查 吞噬性組織細胞增多累及骨髓、淋巴結竇狀隙和髓索、 脾紅髓、肝血竇和門脈區,偶可浸潤其他器官,如肺、心、腎上腺、中樞神經系統、腎、子宮和胃。MH不同於HPS之處是:前者細胞學上組織細胞不成熟, 噬血細胞較少,較少累及骨髓,器官浸潤更彌漫,淋巴結結構較大區域消失,缺少淋巴細胞消減〔3〕。

5 診斷和鑒別診斷

HPS的診斷標准為〔4~6〕:①發熱1周以上(高峰≥38.5℃);②肝脾腫大伴全血細胞減少; ③肝功能異常及凝血功能障礙;④噬血組織細胞占骨髓塗片有核細胞≥2%,或≥ 3% 或2 500個細胞/ml骨髓液,或(和)累及骨髓、淋巴結、肝、脾組織。HPS與MH之間臨床和細胞形態學、組織學的差異並不十分清晰。HPS較MH更為常見, 較多的HPS被誤診為MH,由於缺乏明確的診斷標記,二者鑒別困難〔7〕,屢有交互誤診的報道〔3〕;或生前呈暴發性經過,嚴重肝衰和全血細胞減少,提示MH, 但屍檢則為HPS;或死前骨髓塗片示組織細胞為良性細胞學,而死後病理檢查為MH的彌漫性浸潤〔3、8〕。主要鑒別參考依據為組織細胞的成熟度、噬血活躍的程度和轉歸。有些患者實際上區分並不可能,尚有待MH細胞克隆標記的確立〔3〕, 有的作者已經對區分這兩種病的必要性表示質疑〔6〕。

6 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HPS患者血細胞減少有多種因素參與:①噬血細胞增多, 加速血細胞的破壞;②血清中存在造血祖細胞增殖的抑制性物質,骨髓內粒系和紅系前體細胞和巨核細胞進行性減少,歸因於抑制性單核因子和淋巴因子的產生,諸如γ-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TNF)和白介素-1以及造血生長抑制因子的產生〔3,8〕。
HPS的發病機制〔3,5,〕:①存在免疫調節障礙或免疫失衡〔5〕;②淋巴和單核因子持續產生,作為免疫應答的反應性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可活化巨噬細胞, 尤其如γ-干擾素不僅能抑製造血,而且亦能活化巨噬細胞,淋巴因子GM-CSF亦激活巨噬細胞;③遺傳因素影響機體對感染的反應方式,如家族性噬紅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症和X聯淋巴增殖綜合征的兒童可發生類似的血液學異常;④存在單克隆性T細胞增殖,在EB病毒相關噬血細胞綜合征(EBV-AHS)的患者採用PCR法檢測10/ 11例呈TCR γ鏈重排〔8〕,亦有報道TCR β基因的單克隆性重排〔9〕,顯示EB病毒感染T 細胞引起單克隆增殖的可能,或許是末梢T細胞「腫瘤」的一種特殊類型〔8〕。EBV-AHS患者EBV整合入宿主T細胞染色體基因組造成單克隆T 細胞增生(從良性到新生物前期或明顯的惡性增殖)伴異常的T細胞。為何異常的T細胞反應導致組織巨噬細胞的吞噬行為改變,可能由T細胞過度分泌的淋巴因子所介導〔9〕。

7 治 療

繼發性HPS應作病因探索,針對病因進行相應治療。原發性HPS或病因不明未檢出明顯潛在疾患者除加強支持治療和並發症的治療外,目前尚無特效治療。大多數患者需輸血支持,約1/3患者需輸注濃縮血小板〔4〕。
HLH本質上為細胞因子病(cytokine disease)或巨噬細胞激活綜合征。對於高細胞因子血症的治療對策為:①類固醇療法〔1〕或大劑量甲基強的松龍沖擊〔5〕;②靜脈滴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多用於VAHS)〔10〕;③抑制T淋巴細胞活化的特異性抑制劑環孢素A〔11〕或聯用G-CSF治療VAHS,或抗胸腺細胞球蛋白;④直接拮抗細胞因子的抗TNF抗體〔12〕和IL-1受體拮抗劑〔13〕;⑤為抑制或減少淋巴因子的供應源可採用化療〔5、8〕,包括CHOP、CHOPE 方案或緩慢靜滴長春新鹼〔5〕。已應用鬼臼類(VP16)治療原因不明的重症HPS〔15〕 、EBV-AHS〔14〕或淋巴瘤相關的HPS(LAHS)〔15〕奏效; ⑥骨髓根治性治療和異基因骨髓移植〔9〕,優於常規化療和免疫抑制治療。 近來報道採集濃縮的CD34陽性細胞自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並用IFN-γ加環孢素誘導自身GVHD,可提高成人LAHS的療效,並防止復發〔16〕; 對於某些不易與MH鑒別的HPS患者,由於惡性疾患未被確認,抗新生物治療有時是猶豫難決的,但從預後分析表明,及時啟用化療是必需的〔5〕。

8 預後因素及轉歸

Kaito等報道住院期間的危險因素為總膽紅質增加(P=0.000 1)、 血小板進行性減少(P=0.001 5)、貧血(P=0.002)和血清ALP增高(P=0.005)。 與死亡相關的危險因素為年齡>30歲,存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FDP>10 μg/ml),鐵蛋白(>500 ng/ml)和β2微球蛋白(>3.0 μg/ml)增高,貧血(Hb<100 g/L)伴血小板減少(<100×109/L)和黃疸。此外,無淋巴結腫大與預後不良顯著相關(P=0.022)。作者指出具有HPS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該積極化療和支持治療〔5〕。 Imushuku,等認為高細胞因子血症, 如IFN-γ增高與HPS的嚴重度相關〔17〕。Ishii等強調血清TNF濃度>50 pg/ml 生存期最短〔18〕。Ohga指出血清IFN-γ值為反映HPS病情發展的最敏銳的指標。Fujiwara等檢測小兒HPS 32例,其中IFN-γ值29/32例、IL-6值31/32例、sIL-2R值30/32 例增高,認為這三項的異常增高是HPS的預後指標。由單核/巨噬細胞由來的TNF-α、IL-1β值增高,分別見於9/16例,5/27例〔19〕。
HPS預後不良,約有半數病例死亡〔2,4,9〕。呈暴發性經過者病情急劇惡化,4周內死亡。生存者1~2周血細胞數恢復,肝功能恢復需較長時間(3~4周)。Kaito等報道HPS患者34例中14例生存,20例(58.5%)死亡〔5〕,20例死亡者中13例(65%)為原因不明的HPS患者。Wong等報道40例東方人群反應性(R)HS,其中18例(45%)死於RHS或潛在疾病的並發症〔4〕。Cline報道HPS23例中57%死亡〔2〕。血液惡性疾患患者中,合並HPS和不合並HPS組平均生存期分別為7個月、48個月,呈顯著性差異〔16〕。T/NK-LAHS患者預後絕對不良〔20〕。主要死亡原因為出血、感染、多臟器功能衰竭和DIC〔4、8〕。 Elizabeth,等報道52例伴VAHS的致死性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M),認為繼發於EB-VAHS 的骨髓損害(組織細胞吞噬血細胞和骨髓壞死)在導致IM死亡中起主要作用,死因為繼發感染和出血〔21〕。

作者簡介:王學文(1940-),男,江蘇無錫人,主任醫師,教授,醫學本科,從事血液病專業。
作者單位:王學文(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血液病科 ,江蘇南京 210002)

與巨噬細胞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