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結核反應性關節炎

結核反應性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10-19 02:59:43

1、肺外結核會轉為肺結核嗎?

醫生一定是在你的關節積液中查到了結核桿菌,否則他不能下這個診斷。至於結核的部位可能也確實不好說,反正是侵及了關節的滑膜了,都需要治療,所以算不上不負責任。肺外結核如果血行播散的話也可以到肺內的,但是是在抵抗力極差,結核桿菌繁殖很快的條件下,所以不必特別的擔心。馬上開始治療還是應該的,不要延誤,服葯要堅持,否則出現抗葯更難治了。

2、CRO PPD怎麼樣

有些風濕性疾病與結核感染密切相關,例如結節性紅斑、結核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等,有時需要在治療風濕性疾病的同時進行抗結核治療。判斷是否存在結核感染的重要指標之一是PPD試驗。

結核菌素純蛋白衍化物(TB—PPD)試驗,是診斷結核感染的常用參考指標,與舊結核菌素相比,TB—PPD具有純度高、靈敏度高、全身反應較少等優點。所以,在臨床上診斷結核性疾病時,它是除結核菌檢查、影像學檢查外最常用的檢查手段。隨著結核病發病率的增高,TB—PPD試驗近幾年來越來越普遍應用於結核性疾病的診斷,但在判斷PPD試驗結果及臨床意義時,由於醫務人員的知識欠缺及患者不正確的理解,患者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和指導,甚至影響疾病診斷轉歸的現象也很常見。現將TB—PPD試驗的判斷標准及臨床意義簡述如下。

實驗方法: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程序進行。採用Mantoux法。選用1ml容量的蘭芯注射器,4-5號針頭,不宜太長,前臂掌側中下1/3處為最佳(此處皮膚薄嫩,反應敏感易觀察)。避開疤痕,血管和皺褶。用75%酒精消毒局部皮膚,以皮內注射法將PPD 0.1ml(含5個結素單位)緩慢注入,注射深度要合適,劑量准確時局部可出現7-8mm大小的圓形橘皮樣皮丘(有毛孔出現),不要在注射部位按壓揉搓和肥皂刺激,72小時內禁止洗澡,洗臉時盡量避開注射部位,盡可能避免用激素類的葯物,如果有其它反應請到有關醫院檢查處理。

注射後48與72小時觀察結果,用卡尺測量硬結縱橫直徑,硬結平均直徑=(縱徑+橫徑)/2。

判斷標准:硬結平均直徑如小於5mm為陰性,大於等於5mm小於20mm為陽性反應[5~9mm為弱陽性(+),10~19mm為陽性(++)],20mm以上(+++)或局部有水皰、壞死、淋巴管炎均為強陽性。與舊結核菌素一樣,TB—PPD試驗除引起局部反應外,偶可引起全身反應,但較前者少見。

TB—PPD試驗的臨床意義:

(1)嬰幼兒:常用於卡介苗接種的選擇和監測。陽性時常表示已感染結核菌並產生抗體而不需要接種卡介苗;陰性時則應該及時接種卡介苗。未接種卡介苗的兒童,如果皮試呈強陽性時常表示體內有活動性結核灶,應及時進行結核菌檢查、影像學檢查、血沉等檢查以確定診斷和治療。

(2)成年人:因我國城鎮中人口密集區成年居民的結核感染率很高,所以,如果PPD5單位試驗陽性,僅表示有結核感染,並不一定患病;但呈強陽性時,常提示有活動性結核灶。因此,TB—PPD試驗在診斷成人結核性疾病時診斷價值受限。

另外,在臨床上有感染結核的確切依據而患者PPD試驗卻陰性,這種情況常見於以下疾病:初次感染結核菌4~8周以內、重度營養不良、惡性腫瘤、機體免疫缺陷性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症、艾滋病)、免疫抑制劑使用者等,個別老年人因機體變態反應功能低下也常呈陰性反應。

72小時後陰性反應及一般陽性反應(皮丘>5mm不超過10mm)者可恢復正常生活。強陽性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給預防性治療。如局部有水泡要注意保護創面,必要時用紗布覆蓋。

3、肺炎和肺結核如何區別

肺結核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傳染病 引起肺炎的病原體較多,有版細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權、軍團菌等)、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國約半數以上的臨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體。 希望對你有幫助樓主

4、肺炎,肺結核,支氣管炎有傳染嗎

由於社會人口老齡化、免疫損害宿主增加、病原體變遷和抗生素耐葯率上升,肺炎仍然是威脅當今社會人群健康的重要疾病。引起肺炎的病原體較多,有細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軍團菌等)、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真菌等。美國約半數以上的臨床肺炎病例不能查明病原體。這里收集有關肺部感染疾病的基本情況,供參考。流感病毒性肺炎致病原流感病毒。因流感後病毒自上呼吸道繼續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臨床表現輕症者發病類似單純流感,但發熱持續時間長,咳嗽、胸痛較劇,咯片塊狀淡色粘痰。肺部體征較少。重症者有高熱、劇咳、血痰、氣急、發紺,可並發心衰,無實變體征。血常規白細胞總數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加X線胸片炎性陰影,兩肺散在絮狀或點片狀陰影,由肺門向四周擴展。預後病程可遷延3~4周。患慢性心肺疾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死率高。流行病學嬰幼兒、老年人發生流感肺炎的比例較高。潛伏期1~3d,最短者僅數小時。傳播途徑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通過病毒污染飲食、茶具、食具、毛巾等間接傳播的可能性也存在。特異預防針對性的疫苗。抗流感病毒葯物。腺病毒呼吸道感染致病原3、4、7型腺病毒與肺炎關系密切。臨床表現急性呼吸道感染:發熱、咽炎、無痰性咳嗽、不適、寒戰、肌痛和頭痛。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發熱、咽炎、扁桃體炎,鼻炎、發熱、咳嗽、咽壁滲出物等。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起病緩慢,首先表現為發熱、咳嗽等,高熱(39~41℃)持續8~14天,起病後3~4天出現呼吸困難,肺部體征出現較晚。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狀。可見肺外病症如腎病、肝腫大等。血常規白細胞數正常。X線胸片廣泛的支氣管或肺實質受累,呈大片狀陰影,伴肺氣腫。預後好流行病學呼吸道腺病毒感染多發生在冬末、春初;在嬰幼兒、家庭、醫院及新兵等群體中常可引起流行。潛伏期2~14d,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潛伏期一般為5~6天。傳播途徑空氣飛沫傳播,密切接觸(手-鼻)傳播,也是重要途徑。特異預防無人類副流感病毒臨床表現人類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種病毒,其致病性僅次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與RSV一樣,人類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復發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嚨痛)。它也能造成嚴重的反復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氣管炎和細支氣管炎),特別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四種亞型各有不同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臨床特徵是造成兒童喉氣管支氣管炎,I型是這種兒童喉氣管支氣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經常導致肺炎和細支氣管炎。IV型很難檢出,可能是因為它很少導致嚴重的疾病。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潛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病毒構造人類副流感病毒是單鏈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紅血球凝聚素—神經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從血清學上人類副流感病毒可分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兩個亞型。病毒顆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徑大小在150納米~300納米之間),形態各異。在外環境下不穩定,在物體表面存活幾個小時,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流行病學特徵與感染者近距離密切接觸或接觸了污染物而傳播的。但具有傳染性的物質接觸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粘膜後就會發生感染,或通過吸入由於噴嚏和咳〉嗽產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飛沫而感染。人類副流感病毒可以在這種懸浮狀態下存活一個小時以上。人類副流感病毒無處不在,絕大部分人在兒童時代已受感染。血清學監測表示,5歲及以上兒童有90%~100%有抗人類副流感病毒III型的抗體,有大約75%有抗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體。診斷有兩種方法可以診斷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1)通過組織培養:分離鑒定在細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檢測存在於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熒光試驗、PCR、酶聯免疫反應測定等方法。2)適當時間收集的兩份血清標本中IgG特異抗體的顯著升高或檢測單一血清標本中特異抗體IgM,而得出結論。預防措施沒有有效的疫苗來預防人類副流感病毒的感染;然而,科研工作者們正在研製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I型的疫苗。嬰兒從母體那裡被動獲得的人類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體在嬰兒生命最初的幾個月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強調了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必須嚴密注意減少和阻止疾病傳播的各種控制措施。經常洗手以及不與感染者共用器具可以減少病毒的傳播。隔離那些得了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雖然還能力參加托幼機構學校活動的孩子,對減少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傳播可能沒有什麼意義,因為病毒的傳播通常都在疾病的早期。在醫院里,應該採取嚴格的措施來防止人類副流感病毒的傳播,如經常性的洗手,穿戴有防護性的工作衣和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觸的方法。支原體肺炎臨床表現支氣管炎並伴有發熱和無痰性咳嗽。有10%的病例可以通過放射影像學方法確診;除肺部症狀外,很少見其它諸如心臟的、神經的和皮膚方面的症狀。病原肺炎支原體,一種小型細菌。發病率在美國每年發生大約200萬支原體肺炎病例,且每年有10萬因患肺炎而住院的病人。後遺症身體復原的過程中常伴有長期咳嗽;其它的後遺症少見,偶爾有該病死亡病例報告,主要是發生在老年人和鐮狀紅細胞性貧血的病人。傳播途徑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接觸傳播;潛伏期是1~4周。高危人群不同年齡的人群普遍易感,但5歲以下的兒童少見。該病的爆發經常見於青年人群中,尤其是人口密集的軍隊和社會機構,在這些組織機構里的該病爆發可以持續幾個月。監測系統現還沒有針對該疾病的國家監測系統。流行趨勢無法預見。但隨著檢測和診斷技術的提高,的病例將會被發現。問題和挑戰由於急性感染的早期診斷很困難,早期發現暴發仍成問題。及早的採取控制措施阻止疾病爆發中的續發病例的發生。,成為控制該病的最大挑戰。機遇新的診斷方法(血清學方法和PCR檢測方法)的問世是早期診斷成為可能。在社區獲得性肺炎中支原體肺炎的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嚴重肺炎疾病中的潛在的輔助作用方面需作進一步探索。肺炎衣原體臨床特點肺炎或支氣管炎,逐漸發生的咳嗽並伴有輕微的發熱或者沒有發熱,很少有咽炎、喉炎和鼻炎的表現。病原學肺炎衣原體,是1983年從一位患咽炎的大學生身上分離出來,並被確認是肺炎致病微生物。發病率在美國,每年被證實有50000個成年人因為肺炎而住院。總的發病率還不清楚。後遺症衣原體肺炎感染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Alzheimer病、哮喘、反應性關節炎有關。傳播人傳人,通過呼吸道分泌物傳播。危險人群:不同年齡人群均易感,但主要發生於學齡兒童。20歲前,50%的人群被證實曾經感染過肺炎衣原體。人一生中常見有重復感染肺炎衣原體。監測沒有國家和地區監測系統,正在開展社區獲得性肺炎病原學的多方面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流行趨勢還不明確,診斷水平的提〉

5、結核變態反應性關節炎

這在舊社會就沒什麼辦法了
但現在能治癒,趕緊去醫院啊!~
這病不能拖,在這有什麼用啊???這不耽誤事嗎?

與結核反應性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