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陰虛火旺中葯方子
陰虛火旺是中醫辨證的診斷,主要採用中醫中葯方法調理,建議養陰清熱回。同時也要調整答自己的心態,保持情緒穩定,心平氣和。對症中葯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玉女煎等。具體是否需要服葯、需服何種葯,請經中醫師診斷後由醫生確定。
2、常用滋陰中葯有哪些配方?
滋陰葯主要適用於陰虛的病證。陰虛包括腎陰虛、肺陰虛、肝陰虛、胃陰虛等。陰虛的主要表現是乾燥失潤。腎陰虛常見腰膝酸軟,潮熱盜汗、遺精等;肺陰虛常見燥熱、煩渴、乾咳少痰、咯血等症;肝陰不足常見兩目干澀昏花、頭暈等症;胃陰虛常見舌紅少津、口渴、干嘔、大便燥結等症。滋陰葯大多甘寒滋膩,易礙胃氣,如脾腎陽虛,中氣不足,痰飲濕濁內停者均不宜使用。
沙參
味甘性寒。含有沙參皂苷、澱粉、生物鹼、揮發油、豆甾醇、三萜酸、β-谷甾醇。有祛痰、解熱、鎮痛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功效:潤肺止咳、養胃生津。主要用於肺熱陰虛的乾咳少痰,久咳聲啞,勞嗽咯血及胃陰耗傷,津少口渴等。用法10~15克煎服。鮮品加倍。
麥門冬
味甘、微苦,性微寒。含多種甾體皂苷、葡萄糖、黏液質、維生素A樣物質β-谷甾醇等。有鎮咳、祛痰,增強免疫及抗缺氧。強心、降血糖、抑菌等作用。功效:潤肺養陰、清心除煩、養胃生津。適用於肺陰不足、內有燥熱之咳咯痰黏不爽或乾咳,痰中帶血,心煩失眠,津少口渴,腸燥便秘等症。用法:10~15克煎服。
天門冬
味甘、苦,性大寒。含有天門冬素、β-谷甾醇、甾體皂苷、糠醛衍生物、黏液質等。有增強免疫、鎮咳、祛痰及抑菌等作用。功效:滋陰清熱,潤肺止咳。適用於肺陰不足、乾咳少痰,勞嗽咯血,熱病傷陰,或陰虛內熱、口渴舌干,消渴,腸燥便秘等症。用法:6~15克煎服。
玉竹
味甘性平。含黏液質、糖類、鈴蘭苷、鈴蘭苦苷、生物鹼、白屈菜酸、煙酸、維生素A類物質等。有調節血壓和降糖作用。功效: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用於肺胃陰傷之乾咳口渴等症。用法:10~15兌煎服。
女貞子
甘、苦、性平。含葡萄糖、齊墩果酸、甘露醇、棕櫚酸、脂肪酸、蘋果酸等。有強心利尿、鎮咳祛痰、增強免疫、升高白細胞等作用。功能補腎滋陰,養肝明目。適用於肝腎陰虛之頭暈、耳鳴、須發早白,兩目昏花,視物模糊等症。用法:10~15克煎服,或入丸劑。
旱蓮草
味甘、酸,性寒。含揮發油、鞣質、苦味質及旱蓮草素。有止血作用。功效:滋陰益腎,涼血止血。用於肝腎陰虛的頭暈目眩,須發早白;陰虛血熱的吐、衄、咯、便血及崩漏等症。用法:10~15克煎服。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不宜服用。
枸杞子
味甘性平。含甜菜鹼、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A)、煙酸、β-谷甾醇、亞油酸及鈣、磷、鐵等。有抗衰老及保肝降血糖、降血脂、升高白細胞及抗腫瘤作用。功效:滋補肝腎、明目潤肺。用於肝腎不足之遺精、腰膝酸痛、頭暈目眩、視物昏花;肺陰不足的咳嗽以及糖尿病、慢性肝炎等症。用法:5~10克煎服;亦可蒸熟嚼食,每次3克;每日2~3次:亦可浸酒服。
龜板
味甘、咸性寒。含動物膠質、蛋白質、多種氨基酸脂肪、磷、鈣等。具有雙向調節核酸合成率的效應,並能提高淋巴母細胞的轉化率,對人型結核桿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功效: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血補心。用於腎陰不足、骨蒸潮熱、盜汗;陰虛陽亢或熱病傷陰的虛風內動,頭暈目眩;腎虛所致的腰膝痿軟,筋骨不健,小兒囟門不合;心血虛弱的驚悸、失眠、健忘及陰虛血熱的崩漏,月經過多等症。可用於結核、慢性腎炎、肝炎等。用法:10~30克,先煎。脾胃虛寒者忌服;孕婦慎用。龜板熬製成膠,即為龜膠,其滋補作用中,宜烊化沖服,每服3~10克。
鱉甲
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以砂炒泡用或醋炙用。性味:咸、寒。含動物膠,蛋白質、鈣、磷、碘質、維生素D等。有提高人體血漿白蛋白、抑制結締組織增生、增強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功效: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用於腎陰不足、潮熱盜汗,陰虛陽亢、熱病傷陰之虛風內動、手指蠕動及慢性肝炎肝脾腫大、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久瘧脾大、婦女月經不調、腫瘤等。用法:10~30克煎服,宜先煎。滋陰潛陽宜生用,軟堅散結宜醋炙用。脾胃虛空、食少便溏及孕婦忌服。鱉甲亦可熬製成膠即鱉甲膠。其補腎滋陰作用較強,須烊化沖服。每服3~10克。
3、中葯配方
血是治病防病的重點,而血液是否充足完全取決於我們所吃的食物營養是否豐富、搭配是否合理,以及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的能力如何。食療需要貫穿於人的一生,並落實在每一天、每一頓飯上面。"人是鐵,飯是鋼",有時一頓沒吃或沒吃飽,身體就有反應,就會不舒服、難受。你們一定知道中國有句老話:三分治,七分養。如果長期不注意飲食,不注意保護你的胃腸【你的後天之本】,你的身體也就不可能健康。
告訴你幾個方法:
1.每天早6-8時前喝一碗大棗小米粥和生薑紅糖雞蛋湯。【生薑帶皮煎】
2.應該保證一日三餐吃熱、吃飽、吃好,三餐不合理,健康遠離你。滿足食物「金字塔結構」,即百分之五十谷類食品,百分之三十新鮮應季蔬菜類食品,百分之十五魚、肉、蛋類食品,百分之五油脂類食品。
3.一定要穿暖和,手足溫熱為標准。停止一切冷飲、生冷硬食物 ;
4.千萬不要喝牛奶,慎吃西葯、打點滴,因為都性酸。
5.睡前熱水泡腳20分鍾,同時趁熱喝一碗當歸生薑紅糖雞蛋湯。
6.必須保證21時--凌晨3時有效睡眠。夜裡是人們長氣血的時間,也是肝臟工作的時間,對人體的健康極為重要。最好中午11-13時能夠抽30分鍾時間睡午覺;
7.保持開朗愉快的心情,適當運動鍛煉。堅持每天敲膽經10分鍾。
這是你的防病治病、固本培元要方。
這樣做了,你的病可以好一大半;
4、補腎陰虛的中葯方子
這個方子補腎陰虛可以的,可治療腎陰不足,精髓內虧,腰膝酸軟.
腎虛的葯物治療應用滋陰補腎的葯物。此類葯物既有溫和葯又有甘寒葯,如制首烏、熟地黃、五味子、黃精、墨zd旱蓮、女貞子、龜甲膠、石斛、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西洋參等。
補腎陰虛的常用方劑:
主要有熟地黃,山葯,鹿角膠版,龜板膠,枸杞子等組成,主要治療腎陰不足,精髓內虧,腰膝酸軟,自汗盜汗,遺精滑泄,神疲口燥等病症權。
由熟地黃,懷山葯,山茱萸,丹皮等組成。主要治療腎陰虧損,虛火上炎,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陰虛潮熱,五心煩熱,虛火牙痛等陰虛有熱的病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葯治療:此病因無特效葯,在治法上應對症治療,宜用增強體質的葯。中葯方面多為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等常用扶正大法。如金匱腎氣丸、山楂丸、龜靈集、人參蜂王漿等可用於急性期以後各期,有增強體質,調解代謝,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
6、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方有哪些?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臨床表現之一,多見於青少年。風濕熱是一種與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變主要累及心臟、關節、皮下組織。風濕性關節炎呈遊走性,受累關節常為大關節,尤其是膝、踝、肘和腕關節。典型表現為紅、腫、熱、痛、壓痛和活動受限。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而很少出現關節畸形。
本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系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致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寒、濕、熱外邪侵襲人體,或壅滯於經,或鬱塞於絡,氣血凝滯,脈絡痹阻而成。治療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
【方一】清熱宣痹湯(張沛虯)
【出處】《名醫名方錄第四輯》
【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靈仙30克,豨薟草15克,黃柏12克。
【功用】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症見高熱,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膩或黃膩。
【方解】本方由仲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熱;忍冬藤、豨薟草、威靈仙、防己、黃柏清熱宣痹,舒筋通絡;桂枝辛溫,在大隊寒葯中,能增強該方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熱生津,調和諸葯。共奏清熱通絡、宣痹勝濕的作用。
【葯理】白虎湯有顯著解熱作用,並可抗感染。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桂枝總揮發油對急性炎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上葯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葯物一起兌入,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2次,日服1劑,分2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2劑,分4次服用。
【方二】五桑四藤防己湯(魏長春)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桑葉10克,桑白皮10克,桑枝15克,桑椹子12克,桑寄生10克,鉤藤10克,雞血藤15克,忍冬藤15克,天仙藤15克,防己10克。
【功用】清熱除濕,舒筋活絡。
【主治】本方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屬陰虛血熱或久服辛燥走竄之品致陰液虧虛者。症見風濕性痹痛,骨節酸楚,脈弦細,舌苔白滑。
【方解】本方以五桑為主,四藤及防己為輔。方中桑寄生補腎健腰;桑椹子補肝腎、養氣血;桑枝祛風濕、利關節;桑白皮清熱利濕;桑葉疏風散熱;雞血藤活血養血,通痹止痛;忍冬藤清熱祛風;鉤藤平肝熄風舒筋;天仙藤疏通氣血、利濕蠲痹;防己治關節腫痛。10味合用,具挾正達邪,驅除風濕,舒筋活絡,調和氣血之功。
【葯理】桑葉煎劑體外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桑白皮有鎮痛作用。忍冬藤、雞血藤具有抗炎作用。防己有抗炎作用,能明顯減輕甲醛性關節炎大鼠的踝關節腫脹程度;還有抗過敏和免疫抑製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服。
【方三】調濕方
【出處】《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
【組成】地骨皮30克、羚羊骨18克、薏苡仁30克、雲苓皮30克、桑枝30克、威靈仙15克、白茅根18克、生石膏30克、雞血藤30克、穿破石30克、接骨木30克。
【功用】清熱利濕,活血祛風,通絡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濕熱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者。症見大關節紅腫熱痛,伴有全身酸困,發熱,煩渴,納差,尿黃、便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方解】方中地骨皮清骨瀉火,達腎涼血;羚羊骨、水牛角深入筋骨,熄風清熱止痛;生石膏、雞血藤緩筋通絡,活血清熱,氣血兩清,入筋止搐;雲苓皮、白茅根善清溫火,功專消腫,專利皮膚水結;老桑枝祛風活絡,通利關節,善治周身風濕痹痛;接骨木、穿破石祛風利濕,舒筋通絡,活血止痛,攻堅散結,壯骨和胃;蜈蚣、威靈仙通經達絡,走而不守,引葯力直達病所。諸葯合用,可入絡清熱,入筋祛濕,入皮消腫,入血通脈,入骨止痛,入關利節。
【葯理】地骨皮水、醇提取物對發熱家兔有解熱作用。薏苡仁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白茅根可抗菌解熱。生石膏對內毒素發熱有明顯的解熱效果。雞血藤有抗炎作用。
【用法】將上葯用冷水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取汁約300毫升,日服2次,1次150毫升。每日或隔日1劑。
【方四】獨活寄生湯
【出處】《中華中西醫學雜志》
【組成】獨活15克、寄生40克、秦艽15克、防風15克、細辛3克(後下)、川芎15克、當歸15克、熟地黃20克、白芍40克、桂枝20克、茯苓15克、杜仲15克、川牛膝20克、黨參20克、甘草10克。
【功用】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扶正祛邪。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肌肉、關節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每遇潮濕或氣候變化疼痛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
【方解】方中獨活長於祛下焦風寒濕邪,蠲痹止痛,為君葯;防風,秦艽祛風散濕,桂枝溫經散寒,通利血脈,細辛祛寒止痛為臣葯;佐以寄生、牛膝、杜仲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當歸、白芍、熟地黃、川芎養血活血;黨參、茯苓、甘草補氣健脾,扶助正氣均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又為使葯。本方特點以祛風散寒除濕為主,輔以補肝腎,益氣血之品。攻補兼顧,祛邪扶正,扶正不礙邪。
【葯理】葯理研究顯示,獨活寄生湯有抗炎作用,對角叉菜膠和甲醛所致足跖腫脹有抑製作用;還可以鎮痛;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早晚溫服,療程15~30天。
【方五】身痛逐瘀湯
【出處】《現代中醫葯》
【組成】當歸30克,川芎15克,紅花9克,桃仁9克,五靈脂9克,威靈仙15克,秦艽15克,羌活12克,川牛膝12克,香附12克,地龍15克,乳香9克,沒葯9克,甘草6克。
【功用】活血通絡,逐瘀止痛。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瘀血阻絡者。症見關節刺痛難忍,伴有麻木感,屈伸不利,舌質暗兼有瘀點,脈澀而沉。
【方解】方中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逐瘀;五靈脂、乳香、沒葯消腫止痛,活血逐瘀;地龍、川牛膝、秦艽、羌活、威靈仙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秦艽具有抗炎作用,所含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牛膝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激活小鼠巨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能力以及擴張血管,改善循環,促進炎性病變吸收等,以發揮抗炎消腫作用。羌活對多種實驗性足腫脹有明顯抑製作用,並能促進佐劑型關節炎模型動物全血白細胞吞噬功能。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次服250毫升,早晚各服1次,10劑為一個療程。
【方六】四妙湯加減
【出處】《中國校醫》
【組成】忍冬藤20克,蒼術10克,薏苡仁15克,知母10克,牛膝6克,木瓜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當歸10克,生甘草3克。
【功用】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濕熱者。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熱解毒,善治熱痹;黃柏苦寒清熱,蒼術苦溫燥濕,二者配合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蒼術、黃芪、牛膝、木瓜既能祛濕,又能舒筋通絡;生地入血分清熱涼血;芍葯、甘草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佐以川芎、當歸有助於血脈之暢通;諸葯合用葯症相合,使濕祛熱清,病症自除。
【葯理】忍冬藤具有抗炎作用。知母有解熱抗炎作用,對大腸桿菌所致家兔發熱有解熱作用,對鹿角菜膠性大鼠腳爪水腫及棉球性肉芽腫均有顯著抑製作用。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分服。10~20天為1個療程。
【方七】通陽活血湯
【出處】《實用中醫內科雜志》
【組成】當歸15克,桂枝10~15克,白芍12~30克,黃芪15~30克,細辛3克,通草12克,川芎、防風、桃仁、紅花各10克,甘草6克。
【功用】通陽養血,散寒除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日久病邪不去,陽虛血弱、寒凝痹阻者。症見四肢關節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面黃少華,舌質淡紫,苔薄白,脈細澀。
【方解】全方以桂枝、黃芪、細辛補氣溫陽,散寒通脈;以當歸、白芍養血柔筋;以川芎、桃仁、紅花活血通絡;以防風、通草疏風祛濕;甘草調和諸葯。諸葯配伍,予攻予補,攻補兼備。
【葯理】桂枝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作用,對過敏性炎症模型大鼠佐劑型關節炎有抑製作用。白芍調節免疫,白芍總苷及芍葯苷有鎮痛作用。細辛有較強鎮痛作用,抗炎作用明顯,對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明顯減少炎症組織和滲出液中細胞含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0天為1個療程。
【方八】消痹湯
【出處】《中國中醫葯雜志》
【組成】桂枝10克,羌、獨活各10克,防風10克,木瓜10克,淫羊藿15克,豨薟草15克,絡石藤15克,絲瓜絡15克,伸筋草15克,秦艽10克。
【功用】祛風通絡,除濕通痹。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屬風寒濕痹者。症見大關節腫脹疼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熱則舒等。
【方解】方中羌活、獨活、秦艽、豨薟草祛風濕;防風、伸筋草、絲瓜絡、絡石藤祛風通絡;木瓜和胃除濕;淫羊藿溫補腎陽;桂枝溫通經脈。諸葯合用,起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除濕通痹的作用。
【葯理】羌活、獨活均有抗炎作用,能抑制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腫脹。木瓜對動物實驗性關節炎有明顯消腫作用。豨薟草對於實驗性關節炎具有消炎作用,可降低血ASO、ESR。秦艽鹼甲可抑制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關節腫和足腫,並有抗過敏和鎮痛作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7天為1療程。
【方九】活血通絡湯
【出處】《中華臨床新醫學》
【組成】黃芪15克,苡米30克,羌獨活各10克,秦艽10克,寄生15克,熟附子6克,桂枝6克,絲瓜絡10克,雞血藤15克,當歸15克,川芎8克,木瓜12克,茯苓15克。
【功用】補益肝腎,活血通絡,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
【方解】黃芪、苡米健脾利濕,益氣生血治本;當歸、雞血藤、川芎、絲瓜絡補血養肝,活血通絡;羌獨活、秦艽、熟附子、桂枝祛風化濕,溫經散寒止痛;茯苓、寄生、木瓜有補腎強筋、利水滲濕之功。
【葯理】黃芪、當歸有調節免疫功能、增加機體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可提高內皮細胞抗損傷能力。川芎抗血小板凝集,溶栓,降低血液濃度,抗痙攣,減少血管滲出和水腫。苡米抑制肌肉收縮,鎮痛解熱。附子所含生物鹼對滲出性炎症有抑製作用,且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此外還具有鎮痛作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1次。
7、腎陰虛,請給個中葯配方.
滋陰補腎,可治療腎陰不足所引起的虛火牙痛、牙齒松動及口舌生瘡。
【組成】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葯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
【製法】上葯加水適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劑,分兩次服。
8、治陰虛火旺中葯方
主方:黃連阿膠湯。方葯:黃連、黃芩、阿膠(烊化,沖)、白芍、生雞子黃。水煎、去滓,納膠詳盡,再納雞子黃攪合,分3次服,每日一劑。
若偏於心火亢盛,而見口舌生瘡者,可加蓮子心、竹葉、燈芯;若偏於陰虛甚者,可加生地、麥冬、女貞子;若兼氣虛者,可加黃芪、太子參、或西洋參另燉兌服,若小便短赤不暢者,可加白茅根、車前草;兼胃陰虛者,加石斛、玉竹、荸薺汁(兌服),若失眠者,可加遠志、合歡花。
9、陰虛火旺的中葯方子
陰虛火旺是中醫辨證的診斷,主要採用中醫中葯方法調理,建議養陰清熱。同時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情緒穩定,心平氣和。對症中葯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玉女煎等。具體是否需要服葯、需服何種葯,請經中醫師診斷後由醫生確定。
10、陰虛秘有哪些中葯處方?
(1)黃精丹皮杏仁湯
[主治]滋陰潤腸通便。
[處方]黃精10克,丹皮版10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麥權冬20克,玄參10克,厚朴10克,澤瀉10克,枳實10克,淮山30克,茯苓10克,石斛10克,白芍15克,栝樓仁10克,甘草5克。
[用法]中葯置沙罐內以冷水浸泡30分鍾,中火煎沸10-15分鍾,濃縮為450毫升,日分3次服。
(2)四仁通便湯
[主治]滋陰潤腸通便。
[處方]甜杏仁、松子仁、大麻子仁、柏子仁各10克。
[用法]將四仁共搗爛,加開水500克沖泡,加蓋片刻,當茶飲用。
(3)老人便秘方
[主治]益氣養液,潤腸導滯。
[處方]黃芪30克,銀花20克,當歸20克,白芍30克,麻仁30克,肉蓯蓉20克,厚朴10克,酒大黃10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