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b病毒會引起全身關節痛嗎
您好
EB病毒又稱人類皰疹病毒4型,是不會造成關節痛的。找鑰匙造成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非洲兒童淋巴瘤、鼻咽癌。
2、EB病毒是什麼病?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又稱人類皰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在性病臨床上是epstein和barr於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並在建株細胞塗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故名。
EB病毒是Epstein和Barr於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並在建株細胞塗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認為該病毒是多種惡性腫瘤(如鼻咽癌)的病因之一,它主要感染人類口咽部的上皮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中國南方鼻咽癌患病人群中大多都檢測到有EB病毒基因組存在。本病分布廣泛,多呈散發性,亦可引起流行。病毒攜帶者和病人是本病的傳染源。經口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途徑,飛沫傳播雖有可能,但並不重要。發病以15~30歲的年齡組為多,6歲以下多呈不顯性感染。全年均有發病,似以晚秋初冬為多。一次得病後可獲較持久的免疫力。
3、EB病毒可引起什麼癌?
EB病毒潛伏期4~7周。感染可累及全身各系統,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般有發熱、內食慾減退、惡心、嘔容吐、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等。有的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本病恢復期較長,通常需2~4周。本節臨床表現主要介紹原發性EB病毒感染一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與EBV感染密切相關的人類腫瘤(鼻咽癌、兒童淋巴瘤等
4、EB病毒引發的嗜血綜合證怎麼治療啊
EB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臨床表現差異很大。可以用更昔洛韋,必要時可以用干勞素、丙球支持治療。
EB病毒在人群中廣泛感染,根據血清學調查,我國3~5歲兒童EB病毒VCA-lgG抗體陽性率達90%以上,幼兒感染後多數無明顯症狀,或引起輕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青年期發生原發感染,約有50%出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主要通過唾液傳播,也可經輸血傳染。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細胞內增殖,然後感染B淋巴細胞,這些細胞大量進入血液循環而造成全身性感染。並可長期潛伏在人體淋巴組織中,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活化形成得復發感染。
5、eb病毒會引發什麼病
EB病毒感染可導致皮疹。EB病毒感染在長期發熱及皮疹性疾病診斷中已引起了重視,但有關臨床資料報道不多。潛伏期4~7周。感染可累及全身各系統,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一般有發熱、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瀉、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等。有的還可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本病恢復期較長,通常需2~4周。
【治療原則及方案】
EB病毒感染目前尚無特效治療,主要為對症治療,疾病大多能自愈。急性期特別是並發肝炎時應卧床休息、護肝治療。繼發細菌感染時可酌情選用抗菌葯物治療。
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合並咽喉部有嚴重病變或水腫者有應用指征,可使炎症迅速消退,其劑量如潑尼松30~60mg/d,分次口服,4天後快速遞減劑量,直至停葯。對於中樞神經系統並發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自身溶血性貧血、心肌炎、心包炎等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但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僅能改善症狀,但不能縮短病程。少數病例有血小板減少伴嚴重出血傾向,而對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不良者,可給予免疫球蛋白靜脈滴注。
對脾腫大的病例應限制其活動(特別是體育活動),以避免創傷性脾破裂。確診有脾破裂者應緊急外科處理。
阿昔洛韋(acyclovir)、α干擾素、更昔洛韋(ganciclovir)在體外能有效抑制EB病毒的復制,但對臨床症狀的改善並無明顯作用。但是這些葯物對肝臟有一定的損害,最好是要用葯期間定期的復查肝功能,我們曾接診了一個病人,因為在當地用了二周 阿昔洛韋,最後出現了中毒性肝炎,出現黃疸及肝功能的損害。
6、EB病毒感染會引發腸鳴、關節炎嗎?
你好,EB病毒可引發關節炎,但和腸鳴好像沒關系。EB潛伏於人體淋巴細胞當中,人體哪個部位抵抗力弱就攻擊哪個部位,所以引起諸多病症,因各人體質特徵均有所不同,所以也不能絕對排除EB對腸胃影響引起的反應。
7、什麼原因會導致eb病毒
炎症的情況,積極選擇敏感抗生素治療,抗生素治療的同時霧化吸入治療
8、EB病毒感染這是?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於1964年首次成功地將Burkitt非洲兒童淋巴瘤細胞通過體外懸浮培養而建株,並在建株細胞塗片中用電鏡觀察到皰疹病毒顆粒,因此得名。
一、生物學性狀
EB病毒的形態與其他皰疹病毒相似,圓形、直徑180nm,基本結構含核樣物、衣殼和囊膜三部分。核樣物為直徑45nm的緻密物,主要含雙股線性DNA,其長度隨不同毒株而異,平均為17.5×104 bp,分子量108。衣殼為20面體立體對稱,由162個殼微粒組成。囊膜由感染細胞的核膜組成,其上有病毒編碼的膜糖蛋白,有識別淋巴細胞上的EB病毒受體,及與細胞融合等功能。此外在囊膜與衣殼之間還有一層蛋白被膜。
EB病毒僅能在B淋巴細胞中增殖,可使其轉化,能長期傳代。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具有EBV的基因組,並可產生各種抗原,已確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殼抗原(VCA),淋巴細胞識別膜抗原(LYDMA)。EB病毒長期潛伏在淋巴細胞內,以環狀DNA形式游離在胞漿中,並整合在染色體內。
二、免疫性
人體感染EBV後能誘生抗EBNA抗體,抗EA抗體,抗VCA抗體及抗MA抗體。已證明抗MA抗原的抗體能中和EBV。上述體液免疫系統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卻不能消滅病毒的潛伏感染。一般認為細胞免疫(如T淋巴細胞的細胞毒反應)對病毒活化的「監視」和清除轉化的B淋細胞起關鍵作用。
三、微生物學診斷
EBV分離培養困難,一般用血清學方法輔助診斷。在有條件實驗室可用核酸雜交和PCR等方法檢測細胞內EBV基因組及其表達產物。
四、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關疾病:
(一)非腫瘤性疾病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IM)
患者感染EBV後多數表現為IM。1968年首次發現該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後經血清流行病學等研究得到證實。該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論依據:(1)此種病毒只能在淋巴網狀系統的細胞中生長增殖;(2)培養過程中該病毒能刺激淋巴細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圍血淋巴細胞可培養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異抗體,並可長期存在;(5)無此特異抗體者對此病易感,而抗體陽性者則不發病。IM主要症狀表現為:發熱、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結腫大,血液系統改變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細胞改變較多,大多白細胞總數增高,可出現異常淋巴細胞。
2.口腔白癍
多發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在病變上皮的上層可檢測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體相關的淋巴增生綜合征(XLP)
是一種罕見的與X染色體相關的免疫缺陷性疾病,僅見於男孩。EBV感染後常引發致死性IM或惡性淋巴瘤。
4.病毒相關性噬紅細胞增多症
這是一種反應性組織細胞增多症。臨床上主要表現有高熱,肝、脾、淋巴結腫大,肝功能異常,凝血障礙,外周血常規全血細胞減少、無異形淋巴細胞,骨髓中吞噬紅細胞現象多見。血清學檢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體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現。
(二)腫瘤性疾病
1.Burkitt's淋巴瘤
EBV是英國病毒學家Epstein及Barr等在1964年首次從非洲兒童Burkitt's淋巴瘤的細胞中分離出來,與Burkitt's淋巴瘤的相關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為地方性和散發性兩種。前者主要見於非洲中部的兒童,病變部位多見於頜部,亦見於眼眶、中樞神經系統和腹部,小無裂B細胞為其形態特徵。幾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與EBV有關;而散發的Burkitt's淋巴瘤僅有15%~20%與EBV有關,近幾年又發現了許多與EBV相關淋巴瘤的新亞型。
2.霍奇金病(HD)
傳統上將其分4型:以淋巴細胞為主型、混合細胞型、結節硬化型和淋巴細胞消減型。其中混合型與EBV關系密切,病毒檢出率可達96%,而結節硬化型及以淋巴細胞為主型的檢出率分別為34%和10%。HD與EBV的關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齡差別。秘魯、宏都拉斯、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國家HD中EBV的陽性率高於歐美國家。在中國,90%以上的兒童HD與EBV有關,特別是10歲以下的兒童病例95%檢測到了EBV,且與組織亞型無關,許多資料顯示,IM的患兒罹患HD的危險性是對照組的5倍。
3.鼻咽癌(NPC)
NPC是與EBV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也是研究報道最多的一種,我國南方是NPC高發區,兒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狀中由鼻咽原發灶所引起的症狀並不明顯,且病兒對由此引起的不適不懂申訴,加上一般臨床醫師對兒童病例認識不足,容易漏診。雖然EBV與NPC的發生關系密切,但尚無動物實驗證明單獨EBV可引起上皮性癌,無法證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三)其它疾病
除了以上介紹的與EBV關系比較密切的疾病外,還有一些兒科疾病中也查到EBV感染,如:與免疫功能受損有關的平滑肌肉瘤、大細胞間變性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川崎病、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硬化、病毒性腦炎、格林-巴利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呼吸系統感染等疾病。
五、研究前沿及展望:
目前有二種疫苗問世,其中之一為我國用基因工程方法構建的同時表達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點使用在鼻咽癌高發區。另一為提純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國大學生患者中作小規模接種,以期觀察該疫苗是否能降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發病率。無環鳥苷(AC)和丙氧鳥苷(DHPG)可抑EBV復制,均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