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怎樣才能治腿痛關節炎

怎樣才能治腿痛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10-16 19:03:31

1、治腿疼有什麼好方法?

風濕關節炎的按摩方法——
1、根據病變部位關節或肌肉在局部應用按、揉、磙、捏拿等法治療。
2、配合病變部位關節的活動,如大關節可用搖法,小關節可用捻法。
3、在病變關節周圍或肌肉部位用擦法,以透熱為度。
4、肌肉麻木不紅應用拍法。
5、若病變部位在上身,患者取坐位,術者提拿肩井穴,點按肩髃、肩貞、屈池、合谷等穴。
6、若病變部位在下肢,先俯卧位按、揉、磙局部;在仰卧位點按下肢足三里、陽陵泉、昆侖等穴。
辯證加減:(1)行痹:加按大椎、膈俞穴,捏脊。
(2)痛痹:按揉背部督脈經,點按脾俞、胃俞穴。
(3)濕痹:按揉背部督脈經,點按脾俞、胃俞穴。
(4)熱痹:橫擦大椎,以發熱為度。揉拿上下肢外側的三陰經,從肩部揉拿腕部,從大腿外側揉拿至外踝。
注意事項:1、避免居住環境濕冷。
2、注意保暖,防止著涼受寒。
只採用按摩的方法其療效有限。應該及時就醫。

2、腿疼關節炎吃什麼葯最好啊??

腿痛關節炎可以口服一些消炎葯,活血化瘀葯,治療關節炎的葯物進行治療,先用暖寶熱敷關節,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或者用熱水泡腳,補充健力多氨糖軟骨素補充氨糖促進鈣質吸收

3、關節炎引起的腿疼,怎麼治療有沒有偏方

<

4、治療腿痛的秘方

缺鈣或受寒往往會腿痛的,還有以下原因: 引起腿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是由於運動或是意外造成摔傷、扭傷、拉傷而引起的腿痛,首先應當到骨科就診,讓醫生排除有無骨折肌腱的拉傷、損傷以及軟組織損傷。 二是在沒有外傷的情況下,關節部位腫脹、疼痛,應考慮是風濕性關節炎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往往是遊走性的疼痛,患者感覺一會兒這里的關節痛,一會兒那裡的關節痛;類風濕常累及指間關節,臨床表現為晨僵,活動不靈活,此類情況應到風濕科就診,沒有風濕科的醫院一般內分泌科接診此類患者。 三是內科疾病引起的腿部腫脹、疼痛。心臟病、腎臟功能不健全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出現腿部腫脹和疼痛,應及時到相應的專科進行診治。孫博士提醒,不論哪一種原因引起的腿部不適,都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就診時,一定要注意帶好自己以往的檢查記錄,並如實向醫生說明自己的身體狀況、患病情況及以往病史,以便醫生根據情況更准確地分析判斷病情,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腰腿痛的自我手法治療 腰痛伴有腿痛的患者可採用自我手法治療,自我手法治療簡便易行,適合患者和家屬自行操作。那麼,有哪些腰痛伴有腿痛的病症適合自我手法治療呢?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牽涉性腿痛,多見於老年人,他們的腰部並沒有特別嚴重的疼痛和不舒適,只是覺得活動不靈便。腿痛的特點是隱痛不適,白天輕晚上重,X光片上只顯示長了程度不同的骨刺;二是下肢動脈功能不全,這種腰腿痛的特點是,行走時加重,休息片刻後迅速消失;三是下肢供血障礙,它的疼痛規律是活動時不加重,休息後也不減輕,只有經常變換姿勢和體位才能緩解;四是老年脊柱強硬,檢查可發現胸椎、腰椎各方向的活動都達不到正常范圍,腰背部肌肉發僵。腰和腿持續隱痛不適,休息後反而加重,活動時才感到輕松;五是退行性脊椎滑脫,這是老年人得的一種病,腰腿的疼痛不適只有在溫暖的環境或熱敷後才能緩解,休息不活動時反而加重。X光片上顯示下關節突增生,腰椎向前滑脫不超過五分之四,一般多發生在第4腰椎。 自我治療的手法分以下5個步驟: 1、捏跟腱:跟腱就是俗稱的懶筋,位於足跟的後上方。在床上用兩手的拇指和食指的中節稍用力分別捏兩側跟腱,以能耐受為度,捏20至30下即可。 2、推小腿:如果是小腿後面麻木疼痛,就推小腿肚兒;如果是小腿外側麻木疼痛,就推小腿靠小腳趾的那一側。方法是坐在凳子上,用掌根或大魚際由上向下保持壓力向下推,可以塗些「按摩乳」或隔著一層軟布,推20至30次。 3、點穴:第1個穴位在坐骨結節(臀溝中央能摸到的骨頭尖)和股骨大轉子(胯骨外側突出的骨頭)聯線的中點。第2個穴位是大腿後方中央。第3個穴位是在小腿肚中央。 第4個在內踝的後方。跪在床上,用中指或拇指按在穴位上,以有酸麻脹感為佳,每個穴位點1分鍾。

5、腿疼關節炎吃什麼葯最好啊??

你好,這個多屬於局部關節炎症的情況,積極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治療一段時間觀察看看建議:找准壓疼點局部封閉治療,或者是用芬必得和活血止痛膠囊治療,同時注意避免久站,避免勞累,注意保暖醫生詢問: 查看原帖>>
麻煩採納,謝謝!

6、大家好啊,我外公得了關節炎,放好多年了,治不好了,到了冬季腿痛,看了很難受,怎樣可以減輕痛?謝謝大家了

關節炎單方驗方

一、單方

單方1:

【組成】鮮嫩桑枝30g。

【主治】濕痹。

【用法】 用白酒將桑技炒後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關節疼痛,治宜除濕通絡。桑枝苦、平,人肝經,有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等功效。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肌膚風癢。

單方2:

【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將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婦忌服。

【方解】因氣虛風寒濕邪侵入血脈肌體,症見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項背拘緊,治宜益氣和營,祛風利濕。虎杖苦、平,有祛風,利濕,破瘀,通絡等功效,治風濕筋骨疼痛。

單方3:

【組成】獨活20g。

【主治】風痹。

【用法】用水煎服。

【訪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關節疼痛,

痛無定處。治宜祛風散寒利濕。獨活辛、苦、溫,人腎、膀胱經,有祛風,滲濕,散寒止痛等功效。

單方4:

【組成】淫羊霍250g。

【主治】腎痹。

【用法】將淫羊霍切細後,用白酒泡浸7天,適量服。

【方解】因房事過度傷腎,症見腰背僂曲不能伸,下肢攣曲,腰痛遺精。治宜益腎祛邪。淫羊藿辛、甘、溫,人肝腎經,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作用,治風濕痹痛,四肢不紅,腰膝無力等。

單方5:

【組成】柳枝2g。

【主治】濕痹。

【用法】將柳枝研細加酌量茶葉,泡湯代茶飲。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四肢重著,肌膚頑麻,關節疼痛,痛有定處,遇陰雨發作,治宜除濕,祛風逐寒。柳枝苦、寒,太陽明、厥陰經,有祛風利水,止痛消腫等功效。治風濕痹痛,氣血凝滯等症。

單方6:

【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將白芥子、生薑同研細末貼於痛處。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四肢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遇寒更甚,得熱痛減,治宜溫經散寒。白芥子辛、溫,人肺胃經,有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風不語,四肢痹痛麻木,跌撲腫痛等症。

單方7:

【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將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劑量適度。

【方解】因風寒濕侵入關節,經絡症見關節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風散寒。木瓜根酸、澀、溫,入肝、脾經,有祛濕舒筋等功效治濕痹、痛痹。

單方8:

【組成】絲瓜絡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將絲瓜絡用火煉焦,研細末,加紅糖沖服,1次3g。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於筋,症見筋脈拘攣,關節疼痛等,治宜通經活絡。絲瓜絡甘、平,有通經絡,清熱化痰等功效。

單方9:

【組成】透骨草60g。

【主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將新鮮透骨草搗爛成泥狀敷於患處。

【方解】因風濕侵襲經絡關節,症見關節疼痛,遇天氣變化更劇,治宜祛風除濕。透骨草辛、溫,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驗方

1.熄風通絡湯

【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當歸尾12g,蠶砂10g,豨薟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絡祛濕,熄風緩痛。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者。

【加減】有惡風寒、無汗、身痛等症者,加蘇葉、防風;關節腫大、屈伸不利者,加竹節;小指關節腫大僵硬者,加僵蠶、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熱、關節腫脹熱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氣、自汗惡風者,加丹參、炙遠志、黃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湖南省中醫研究院歐陽清研究員(李寶順.名醫名方錄.第一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瀉下蠲痹湯

【組成】 豬苓6g,黃芩15g,廣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條,黃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黃

15g,全蠍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風散寒,燥濕清熱,通下。

【主治】痹證日久化熱,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溏而不暢,色醬黃,苔黃,脈沉有力,形體壯實,用諸疏風散寒、燥濕清熱之方無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江西中醫學院伍炳彩教授(盧祥之.中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靈方

【組成】桂枝10g,麻黃10g,白芍15g,防風15g,制川烏12g,知母12g,白術15g,制乳香10g,制沒葯10g,制馬錢子0.6g,蘄蛇10g,全蠍6g,川斷20g,黃精15g。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及補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及頸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廣州中醫學院副教授陳紀藩(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烏蛇祛濕湯

【組成】破故紙5g,巴戟天5g,烏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龍肉6g。酒當歸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節菖蒲5g,桑螵蛸6g,生銀杏10枚(連皮打),炙甘草5g,虎骨膠3g(另烊兌服現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周身關節腫痛,發熱,十指及肘部拘攣不伸,於陰雨時發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間遺尿,苔白膩,脈沉滑。

【來源】施今墨(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湯

【組成】蒼術10g,漏蘆10g,雞血藤10g,矮地茶10g,漢防已10g,尋骨風10g。

【功效】祛風燥濕,清熱解毒。

【主治】風濕之邪所致之關節疼痛。

【加減】熱痹加黃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熱,口苦口渴,便結尿黃者,加金銀花、連翹、石膏;風寒濕痹加獨活、防風、桂枝、姜黃;下肢疼痛加牛膝。

【來源】湖南中醫學院張海青副教授(中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湯

【組成】桂枝3g,赤芍12g,威靈仙12g,忍冬藤15g,絡石藤15g,生苡仁15g,烏梢蛇9g,澤蘭葉12g,陳

皮4.5g,川牛膝9g,紅花4.5g。

【功效】祛風清熱,化濕通絡。

【主治】風濕熱。症見膝關節灼熱腫脹,疼痛酸楚,食慾不振,舌苔黃膩,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

【來源】上海中醫學院黃文東教授(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風養血通絡湯

【組成】秦艽15g,羌獨活各10g,白芷10g,防風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蠶10g,地龍15g,生

石膏50g,黃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風清熱,養血通絡。

【主治】風痹,身痛走竄不定,或肉抽瘈;中風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而兼頭痛、頸強,咽干口燥,惡風自汗脈滑或弦數,屬血虛內熱、風邪外襲者。

【加減】風邪不重減二活;內熱不重去石膏;腑氣不通加生大黃、瓜蔞;痰濕重者加半夏、蒼術、膽星;氣虛加黃芪;抽搐瘈瘲加全蠍、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來源】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張琪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鍋內,慢火焙乾,切勿焙焦),川續斷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蒼術6g,公丁香6g,母丁香6g,黨參6g。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和營衛,除風寒濕痹,解攣縮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養,或產後血虛,營衛失和,風寒濕邪侵襲,痹阻脈絡所致的肢體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攣縮抽風,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葯共焙乾後,與黑木耳研極細末。注意:木耳冷卻兩小時就得輾軋,時間稍長,即回潮不易軋細。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許為引,白水送下。不飲酒者,也可不用酒。

【來源】山西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原明忠主任醫師(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熱痹湯Ⅱ號

【組成】當歸12~15g,黃條9g,連翹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風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弦細澀。

【加減】寒邪偏盛加用川烏、草烏等大辛大熱之品以祛內在之漢寒病冷;熱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涼乏味以清絡中之熱;風勝遊走合用白企、羌活;濕盛漫腫加苡仁、大腹皮;肢體腫而且脹者加人積殼、川朴等理氣宣痹;久痹正虛者加人歸蔑或地黃之類以補氣血、養肝腎。此外,還應根據病變部位配合引經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黃;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鑽地風;周身關節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絡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劑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來源】南京中醫學院內科汪履秋教授(中國中醫葯報.1991,7:26)。

10.痹痛寧

【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細辛5g,羌活10g,獨活10g,防己15g,生黃芪30g,當歸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廣地龍10g,蜈蚣3條,烏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風勝濕,溫經散寒,舒筋活絡,通痹止痛,補益氣血,強筋壯骨。

【主治】肢體肌肉關節冷痛,關節腫脹或變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為1個療程。可根據具體病情,服2~6個療程。

【來源】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謝海州主任醫師(李寶順.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雞血藤湯

【組成】雞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風藤30g,絡石藤30g,伸筋草30g,絲瓜絡15g,忍冬膠30g,

甘草5g。

【功效】養血祛風,除濕宣痹,通絡止痛。

【主治】血虛風濕,肢節疼痛,遊走不定,筋脈攣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筋脈損傷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成都中醫學院陳恆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虛痹證湯

【組成】黃芪、威靈仙、尋骨風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細辛6~9g,大棗7枚,生薑、炙甘草各6g。

【功效】補虛溫中,祛風通絡,除濕止痛。

【主治】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應用西葯致胃氣明顯受損,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納諸種西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減】血虛,加當歸10g;寒痛,加制川、草烏各6g,熟附片10g,麻黃8g;熱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龍、石膏各30g;濕重,加苡仁15g,蒼白術各10g;關節變形,肌肉萎縮,加千年健、老鸛草、豨薟草各30g;頑痹加全蠍、僵蠶10g,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個月1療程。

與怎樣才能治腿痛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