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關節炎是什麼?
骨關節炎又被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等,是一種由關節軟骨退行性變引起的慢性關節疾病。骨關節炎的病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年齡因素。骨關節炎有明顯的老齡發病趨勢,其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高而升高。
2.職業因素。對於需要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的從業者來說,關節的正常結構很容易被破壞,所以也比較容易患上骨關節炎。
3.遺傳因素。大多數關節疾病具有遺傳傾向,其中以原發性、全身性關節炎比較常見。
4.性別因素。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大於60周歲)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骨關節炎,這可能與免疫功能、基因特點、激素水平、遺傳傾向、妊娠分娩等因素有關。
5.肥胖因素。肥胖會加速關節退行性變的發展,這與肥胖者的關節長期負重,肥胖者脂質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
此外,自身免疫性因素、葯物因素、細菌病毒感染、吸煙與飲酒等都有可能引發骨關節炎。
2、多大年紀的人會得骨關節病呢?
車里的電視一直在放得了骨關節病的表現和治療方法,想想現實生活之中這種病的幾率還是很大的,患者特別痛苦,全身骨骼都會痛。75歲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有70%會得骨關節病,發病率.建議:您好,實際上骨性關節炎是關節病裡面最常見的疾病,如果按照發病比例來講,75歲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有70%會得骨關節病,發病率非常高。最近也做過一個統計,到底中國目前在人口老齡化大前提下我們國家骨關節病率多少,曾經在內蒙古做過一些流行病學的調查,主要看生活在農村等邊緣地區,以勞動為主要謀生手段的這些居民,他們的骨關節發病率是多少,得出一個結論,農村地區、邊緣地區關節病遠遠高於城市人口,這可能可能跟勞動強度,跟生活工作方式有關系。 查看原帖>>
3、老年退行性骨關節炎
老年退行性骨關節炎
什麼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一種最常見的關節病變,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均指一種病,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其患病率隨著年齡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發。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
骨關節炎有什麼危害?
骨關節炎可從20歲開始發病,但大多數無症狀,一般不易發現。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0歲以上的人中,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50%,55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為80%,國外的調查指出,有明顯的骨關節炎X線證據者,在45—64歲年齡組中,男性佔25%,女性佔30%.;而在65歲或以上的年齡組中,男性上升為58%,女性上升為65%。通過臨床調查也證實,骨關節炎的發生率在59—69歲之間佔29%,而在75歲或以上約佔70%。我國將60歲以上劃為老年,據估計到本世紀末,我國進入老齡人口將達1億。如借用上述國外調查提出的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粗估,我國僅在老年中的骨關節炎患者就可達5千萬左右。困此,骨關節炎又被稱為「下半生疾病」。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骨關節炎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 但目前證據尚不充分
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骨關節炎的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內容很多,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以往認為這是由於廢用性萎縮引起的,但國外近來研究認為,股四頭肌萎縮並不完全是骨關節炎引起的,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可能是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沖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
二、骨關節炎的葯物治療
對於關節炎的葯物治療,目前最有效果的是中醫膏葯,這其中療效最好的是利鎮消痛貼,純中葯成份,外敷,葯物從皮膚滲透骨質,效果好,無副作用。並且對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方面效果相當好,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效率是99.6%,是葯物治療中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三、骨關節炎的關節內注射治療
這也是一種能夠緩解關節症狀的治療方法,常用葯物有透明質酸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前者在國內已在臨床使用了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療效。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炎症介質,如細胞激動素和前列腺素;刺激軟骨基質的合成並抑制軟骨降解;但止痛作用出現較慢。而糖皮質激素止痛效果出現快。值得注意的是,關節內注射治療是一種侵襲性操作,要避免醫源性關節內感染,對糖皮質激素的應用要慎重。
四、骨關節炎的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 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因此,嚴格掌握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顯得十分重要。嚴格地講,手術指征包括:①有關節損害的放射學證據;②存在中到重度的持續疼痛或者已造成殘疾;③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
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好的關節外科醫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並且訓練有素、技術熟練,才能獨立勝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4、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①創傷與磨損。骨性關節炎發病的主要原因是創傷與磨損。創傷有急性的與慢性的;磨損則專指長期的、慢性的消磨損傷。
人一天到晚總在活動,在幾十年的活動中,關節可能受過傷,發生骨折、脫位,使關節面變得不光滑,或因幾十年的磨損、生理的老化等,都可導致骨關節病。
關節畸形也是造成骨性關節炎的一個原因,正常關節就和輪軸一樣,很好、很正。假如軸歪了,轉起來時磨損就嚴重。關節畸形,如膝關節的內翻、外翻、俗稱「羅圈腿」或「八字腳」,關節軸不正常,關節受力不平均,就容易造成骨性關節炎。
關節不穩也是造成骨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如韌帶受過傷,斷了或拉長了,關節就會不穩、鬆弛,也就容易磨損。
②退變。老年人經歷了幾十年的活動,關節已有磨損和生理老化,軟骨營養不良、代謝能力差,致使軟骨變質,而形成骨性關節炎。
③遺傳因素。這也是原因之一,白種人就比黃種人易患骨關節病,這和基因有關。
④疾病。有些疾病能引發骨性關節炎。
a.類風濕病。類風濕病先從關節滑膜開始,形成類風濕性滑膜炎,然後侵犯軟骨及骨質,致成類風濕性關節炎。
b.化膿性感染。當外傷傷到關節時,把病菌帶到關節內,致使關節內感染,炎症可直接破壞軟骨及骨質,從而造成關節炎。
c.特殊的感染。由結核桿菌所致的結核性關節炎,對軟骨與骨質破壞明顯。
5、請問關節炎的發病率在什麼年齡范圍內
骨關節炎(OA)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威脅著全球約1/3成年人的正常活動。隨著人類進入老齡化社會,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還將上升,因此確切的診斷、合理的治療顯得十分重要。
骨關節炎的病因特別是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關節軟骨和軟骨下骨所受應力的改變、關節軟骨和滑膜的生物化學改變以及遺傳因素等在骨關節炎的發生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
目前對於骨關節炎還沒有一個滿意的治癒方法,一般都是對症治療,即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減小關節功能障礙。1998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對骨關節炎治療進行了循證醫學分析並制定出指南,同時指出,必須根據患者情況採取個體化治療。由於國情不同,我國現階段對骨關節炎的治療應採用階梯治療比較合適。
一、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內容很多,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內翻的楔行鞋墊、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以往認為這是由於廢用性萎縮引起的,但國外近來研究認為,股四頭肌萎縮並不完全是骨關節炎引起的,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可能是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沖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
二、葯物治療
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病人,輕度至中度疼痛可以通過服用止痛葯物控制。這些葯物主要包括各種非類固醇類抗炎葯(NSAIDs),如選擇性COX-2抑制劑(萘丁美酮、依託度酸等)以及中樞性止痛葯物如鹽酸曲馬多等。在葯物治療中必須注意的是,要警惕一些葯物的消化道副作用,如上消化道出血、潰瘍、穿孔等,還有葯物會引起血小板凝集抑制等副作用。
臨床上還經常使用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治療骨關節炎,這兩種葯物可以抑制損傷細胞超氧化物自由基的產生,增強關節軟骨對營養的吸收,維持關節的韌性和彈性。但這些作用顯效慢,且由於缺乏完善的臨床實驗數據和證據,目前還不能成為治療骨關節炎確實有效的葯物。 三、關節內注射治療
這也是一種能夠緩解關節症狀的治療方法,常用葯物有透明質酸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前者在國內已在臨床使用了一段時間,有一定的療效。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炎症介質,如細胞激動素和前列腺素;刺激軟骨基質的合成並抑制軟骨降解;但止痛作用出現較慢。而糖皮質激素止痛效果出現快。值得注意的是,關節內注射治療是一種侵襲性操作,要避免醫源性關節內感染,對糖皮質激素的應用要慎重。
四、手術治療
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 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因此,嚴格掌握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顯得十分重要。嚴格地講,手術指征包括:①有關節損害的放射學證據;②存在中到重度的持續疼痛或者已造成殘疾;③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
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好的關節外科醫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並且訓練有素、技術熟練,才能獨立勝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骨關節炎的治療任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十分艱巨,這不但要求臨床醫生的不懈追求,同時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相信只要我們不斷探索、奮發有為,我們一定能趕上發達國家水平,使我國在骨關節炎的治療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6、日本女性,膝關節炎症發病率高不高?
她們從小穿學生裙,到大學後又臭美,大冬天穿裙子,所以到老了得關節炎的很多,但這只是相對而言,日本並不是最高的,日本人習慣跪坐,跪坐不影響關節軟骨,反而能增加膝關節活動的范圍,日本的女人,患膝骨性關節炎的年齡比美國高,而發病率比美國低,這很可能就是日本女人所跪坐所引起的好處。
其實真正關節炎發病率高的全是些貧困國家,和地理位置的寒熱沒有什麼關系,看來主要還是取決於國民身體的素質和醫療保健的水平。中國的關節炎發病率13%,絕不比日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