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骨癌的早期症狀?
病情分析:建議您還是去正規醫院檢查或咨詢一下,先去照個X光。身體健康問題是不能忽視的,那裡畢竟是專業的醫療機構,難道還不比這里的有權威嗎?再說,如果檢查結果沒什麼事您不是也更放心了?您說不是嗎?
願你天天開心!!!
意見建議:
2、全國排行最好的骨外科手術是那十家醫院?
全國骨科排名前10名:
1北京積水潭醫院、2 301醫院、3北大三院、4上海六院 、5 北京協和、6四川華西、
7上海長征、8西安西京、9北京人民、10河北醫大三院
3、骨關節炎``嚴不嚴重?會不會導致殘廢??
1、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多發生於50歲以後,女性多於男性,繼發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小,30-40歲多見,最常見的關節為頸椎、腰椎、髖、膝、踝、肩、肘、手指等關節
2、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僵硬為主、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而加重,肢體從一個位置換到另一個位置時困難,稍活動疼痛僵硬很快緩解:如: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起立時,出現僵硬、疼痛,症狀明顯,經過活動後關節症狀減輕或消失,由於早期出現此症狀不被重視,加上沒有及時治療,此症狀慢慢加重,每1-2年急性發作一次,發作時關節輕微腫脹或有少量積液,有時關節活動出現摩擦感,功能受到一定影響
3、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疼痛加重,夜間休息時能疼醒,疼痛為持續不斷,直至關節變形,腫大,功能活動受到障礙生活不能自理。
骨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症狀多出現在40歲以後,隨年齡增長而發病者增多。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骨性關節炎的關節痛有以下特點:
多出現在負重關節如膝、髖等;
關節痛與活動有關,在休息後痛就緩解;
在關節靜止久後再活動,局部出現短暫的僵硬感,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鍾,活動後消失;
病情嚴重者即使在休息時都有關節痛和活動的受限;
受累關節往往伴有壓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數患者有畸形。
骨性關節炎的常見部位及其特徵如下。同一患者可出現不止一個部位的病變。
一、手:指間關節最常受累,尤其是遠端指間關節。腫痛和壓痛不太明顯亦很少影響關節活動。特徵性改變為在指關節背面的內外側,出現骨性增生而形成硬結節,位於遠端指肩關節的結節稱為Heberden結節,位於近端指肩關節稱為Bouchard結節。這種結節發展很慢。只有少數患者最終會出現遠指關節的屈曲或外斜畸形。當第一腕掌關節受累而有骨質增生時就形成「方」形手,這種畸形在中國人中少見。
二、膝: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症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三、髖:表現為大粗隆、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四、足:第一趾關節是病變出現的常見部位。穿緊足鞋和反復外傷是其病因。症狀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拇外翻。
五、脊柱:椎體、椎間盤、骨突關節的退性性病變引起頸、腰段椎體的病變。局部出現疼痛、僵硬。少數嚴重者因椎體緣的唇樣增生和骨驁壓迫局部神經根、脊髓或局部血管而出現各種放射性痛或神經系症狀。
骨關節炎手術冶療
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因此,嚴格掌握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顯得十分重要。嚴格地講,手術指征包括:①有關節損害的放射學證據;②存在中到重度的持續疼痛或者已造成殘疾;③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
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好的關節外科醫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並且訓練有素、技術熟練,才能獨立勝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骨關節的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內容很多,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內翻的楔行鞋墊、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以往認為這是由於廢用性萎縮引起的,但國外近來研究認為,股四頭肌萎縮並不完全是骨關節炎引起的,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可能是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沖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
植物制劑中帕歌斯是一種產於非洲植物「魔鬼爪」的提取劑。具有抗炎、抗風濕、鎮痛和免疫調節作用。在骨骼肌肉慢性疼痛病人中,帕歌斯可明顯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並改善受累關節的活動程度。高烏甲素系由毛茛科植物高烏頭根中提取的鎮痛有效成分,用於治療中度以上疼痛。經多年臨床用葯觀察,發現其對炎症性疼痛(如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效果更佳。抗抑鬱葯在最初使用時,是為了治療長期疼痛所導致的情緒低落,後來發現成功治療抑鬱症的同時也伴隨著疼痛的緩解。此類葯物可用於腰背痛和關節痛等,對持續進展性疼痛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不良反應較強是其主要缺陷。臨床上使用的主要是三環類抗抑鬱葯,包括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另外,安定、舒樂安定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疼痛作用。氯唑沙宗、美索巴莫、強筋松等葯物,由於有肌肉鬆弛作用,所以有明確的鎮痛效果。降鈣素除了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外,對患肢痛甚至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CRPS)也有較好療效。其他輔助性葯物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也是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治療骨科慢性疼痛的輔助性葯。此外,80年代開始,使用純天然鯊魚軟骨粉治療關節炎已經在一些發達國家的臨床上得到證實,並且開始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逐步普及。
4、怎麼才能治療關節炎有好的辦法嗎
治療 手術治療 目前,骨關節炎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關節鏡手術、截骨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 軟骨碎片脫落到關節腔內,形成游離體,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關節鼠」 木瓜 ,可採用關節鏡手術清除。關節鏡手術可以很好地鑒別和估計關節的病變程度,對關節腔進行灌洗和清理,能清除關節腔內的游離體,使患者的活動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各種矯形截骨術是用以改善關節力線平衡的。脛骨截骨術主要用於膝關節內外翻畸形(即「O」型或「X」型腿)的患者,通過手術使彎曲的腿盡量恢復到正常狀態。 如果患者病情發展到嚴重階段,關節軟骨丟失嚴重,關節間隙過小,關節功能喪失,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經保守治療無效,應考慮人工關節置換,主要是人工膝關節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通過關節置換能比較好的恢復關節的活動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創傷較大,置換的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也有一定限度,並且手術費用較高。 物理治療 骨關節炎屬於非細菌性炎症,主要發病的病理特點是由於關節組織的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組織細胞的營養供給不良,致使組織細胞發生病變,微波熱療是近些年國內外開展非常成功的理療手段,對細胞功能的康復和致炎物質的清楚,有非常好的療效,很多骨性關節炎得到葯物所實現不了的療效。主要臨床表現: 1 人體組織吸收由體外穿透的電磁波,組織溫度得到提升,導致血管擴張,打通阻滯的毛細血管的血液循 環,從而促進炎症的吸收和受損細胞的修復 2 通過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白細胞、巨噬細胞等的免疫作用,實現消炎和消腫的作用 3 使人體組織的酶類回復正常的工作,保證了正常的新陳代謝。 輔助治療 輔助治療是患者的關節疾病處在早、中期時,配合葯物治療使用的一種方法。輔助治療,就是平時我們說的理療和體療,比如烤電、推拿、按摩、針灸等一系列方法。雖然輔助治療對骨關節炎沒有根本性的療效,但可以減輕患者局部的不適,對患者有鎮靜、鬆弛和止痛的作用。 同時病人應當積極自我保健,注意減肥,適當鍛煉,如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避免不正確的姿勢以及有害關節的動作,如登山、長時間伏案等。保護關節,減少負重,如在膝關節使用護膝,久坐站起時藉助支持物等。在活動時,可利用拐杖、步行器協助活動或行走等。 注意事項 加強骨關節肌肉的鍛煉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骨關節炎的發生和發展。據調查,骨關節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骨關節炎發作的幾率下降了80%,所以,骨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強大,對於骨關節炎的治療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建議骨關節炎炎患者使用一種國內常用的醫療器械「鎮痛安眠墊」,鎮痛安眠墊採用的是國家863計劃的高新成果——釹鐵硼永磁體,襯墊為納米遠紅外線布。而釹鐵硼生物高科技磁場,磁場頻率與人體本身的磁場能產生協調一致,不但不會引起人體本身磁場的紊亂,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人體生物電磁能增強,推動人體經氣運行,從而達到通經活絡有效止痛的作用。在生物磁場的作用下,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加速炎症滲出物吸收和消散,產生緩解疼痛,增加骨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組織肌肉血氧交換的飽和度,從而加強骨關節周圍韌帶,肌肉保護骨關節的效應,對骨關節炎的徹底治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葯物治療 一般情況下治療疾病時,在採用外科手術以前,葯物治療是醫生和患者多選用的一種比較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對骨關節炎來說,治療葯物可以分為兩大類:非特異性治療葯物和特異性治療葯物,即「對症治療」葯物和「對因治療「葯物。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對症治療」和「對因治療」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我們先來看看它們的含義:這里說的「對症治療」和我們平時說的含義有所區別,我們平時說只有「對症下葯」才能治好疾病,「對症」是說要正確地認識疾病,得什麼病就用什麼葯;而這里對症治療中的「症」則指的是疾病的表面症狀,比如牙齒被蛀壞了產生牙痛,牙痛就是表面症狀。 「對症治療」是指消除或改善疾病的表面症狀,也叫治標。就像牙痛時使用止痛葯來止痛,牙痛止住了,就是消除了表面症狀,但是不把牙齒補好,過一段時間又會疼痛。這種治療方法用我們平時的話形容就是「治標不治本」。 凡是能針對疾病原因進行的治療叫做「對因治療」,也叫治本。還用剛才牙痛的例子,把蛀牙補好,牙就不痛了,這便是對因治療。所以,對因治療較為徹底,一般不易復發。在治療關節炎方面,對因治療的一般都是中葯,就是針對病因治療,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非特異性葯物治療骨關節炎(對症治療) 骨關節炎的非特異性葯物治療,也就是對症治療 鱔魚 ,常用的是非甾體類抗炎葯,它們通常被稱為止痛葯。止痛葯,顧名思義,即具有止痛的作用,能緩解頭痛、肌肉痛,包括骨關節炎伴隨的關節疼痛,這類葯物不專門針對骨關節炎進行治療,所以我們也把這種葯物稱作「對症治療」葯物。這類葯物起效快,對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其止疼效果比較好,緩解骨關節炎病人的關節疼痛效果也不錯。這類葯物在體內代謝較快,一旦代謝完畢疼痛馬上又開始了,維持時間很短。重要的是,止痛控制了疾病的表面症狀現象,卻掩蓋了病情仍在繼續發展的本質。 另外還有一種對症治療葯物——激素類葯物,該類葯物必須進行關節腔內注射,也能達到迅速消炎止疼的目的,但每年不能超過3——4次,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的損害以及骨關節炎的症狀。 非特異性葯物治療骨關節炎,只能暫時緩解疾病症狀,而不能真正對骨關節炎的病因——關節軟骨起作用,也不能阻止骨關節炎病情的發展。 中醫治療 對於關節疾病的治療,很多人也比較信賴中醫的推拿、按摩和中葯的治療。關節的推拿按摩,是物理治療手法,只要在正規醫療機構治療,患者一般是可以放心的。 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葯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目前臨床葯物治療中比較理想的用葯是中國醫科大學研製的脈通,副作用比較小,療效也相對顯著。 中醫葯的治療方法能使僵硬的關節肌肉得到放鬆,解除肌肉痙攣,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我們今天的臨床醫學強調「循證醫學」,意思就是說,得出一個結論,就必須有充分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研究結果來支持這個結論。如果說某種治療方法或者葯物能夠「對因治療」骨關節炎,那就必須有證據證明,這種方法或這種葯物能對關節軟骨細胞恢復正常代謝起到一定作用。 中醫中葯是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國粹,幾千年來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難雜症,一直以來被國人引以為驕傲。醫院用葯有合盛堂宗,合盛堂威等中醫葯治療。 目前尚未發現中葯能修復關節軟骨,或對關節軟骨細胞起作用。人體生理解剖學證明,關節軟骨中沒有血管,中醫經常提到的「活血化淤」理論能否對關節軟骨起作用,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但是,從80年代開始在日美歐等發達國家興起的關節炎代替醫療——利用鋸峰齒鮫軟骨粉再生軟骨已經取得了臨床驗證。 在歐洲,鯊魚軟骨粉的萃取物已經被認定為葯品,美國OAM(替代醫療事務局)也把鯊魚軟骨粉當作代替醫療的一環進行研究和普及,而日本則採用鋸峰齒鮫軟骨粉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運用於關節炎的臨床,並歸納出最佳服用量為7.5g/天的統計數據,為人類徹底解決關節炎帶來了新希望。 護理 情志護理 由於關節炎的病程長,病情反復大,患者的思想活動、情志變化更為復雜,如疾病急性發作,或病情加重,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時,就感到悲觀失望,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有的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又產生了急於示愈、心情急躁、要求醫療效果過高的情緒等等精神狀態,都嚴重影響了治病的療效,此時雖有"靈丹妙葯"也難奏效,所以對風濕病人的護理道德要做好情志護理。具體做法如下: 1)指導和幫助患者正確對待疾病,減輕病人心理上的壓力; 2)爭取親屬積極配合,使能達到預期療效。 生活護理 1、一般護理:關節炎患者最怕風冷、潮濕、因此居住的房屋最好向陽、通風、乾燥,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床鋪要平整,被褥輕暖乾燥,經常洗曬,尤其是對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最好睡木板床,床鋪不能安放在風口處,防睡中受涼。洗臉洗手宜用溫水,晚上洗腳,熱水以能浸至踝關節以上為好,時間在一刻鍾左右,可促進下肢血液流暢。 對四肢功能基本消失長期卧床者,應注意幫助經常更換體位,防止發生褥瘡。對手指關節畸形,或肘關節屈伸不利,或兩膝關節及踝關節變形、行走不便者,要及時照顧、處處幫助。 2、飲食護理: 1)飲食要根據具體病情而有所選擇。風濕病患者的飲食,一般應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生冷、油膩之物。 2)飲食不可片面,正確對待葯補、食補問題。瓜果、蔬菜、魚肉、雞、鴨均有營養,不可偏食。 3)注意飲食宜忌。 預防和保養 預防關節炎的必要措施 勞逸結合,適當鍛煉保持心情舒暢,認識到該病是一個長期、慢性的過程,需醫患配合,堅持治療。 關於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飲食治療,至今尚有爭論。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為「補充治療」,二為「取消治療」。 所謂補充治療,即補充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體內缺乏或對緩解疾病有益的食物。 所謂取消治療,是指去掉飲食中病人不能耐受的食物。對於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不必太著意於飲食,因尚無充分證據表明飲食治療能改變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病程。 目前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最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控制自身飲食結構,避免酸性物質攝入過量,加劇酸性體質。飲食的酸鹼平衡對於關節炎的治療及並發症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飲食方面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恰瑪古富含植物有機活性鹼,能迅速排除體內酸性物質,達到體液的酸鹼平衡,從而預防和保養關節炎。 第二,要經常進行戶外運動,在陽光下多做運動多出汗,可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第三,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有過大的心理壓力,壓力過重會導致酸性物質的沉積,影響代謝的正常進行。適當的調節心情和自身壓力可以保持弱鹼性體質,從而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第四,補充關節軟骨成分。人體關節軟骨在20歲過後將不再生長,逐年磨損。補充純天然鯊魚軟骨粉可以恢復關節已經得到醫學驗證。 專家提醒,預防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辦法是注意保暖和防寒防潮,適當鍛煉以增強免疫力,預防扁桃體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總之增加自身抵抗能力才可預防本病的發生(小驗方:用紗布包住炒好的鹽特別是老海鹽,熱敷於關節,可治療因潮濕、風濕等引起的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患者,則要注意少從事用關節的活動,如爬山、爬樓梯等;而痛風性關節炎的預防措施,莫過於科學的飲食,少吃大魚大肉,多吃清淡的食品,而且一定要聽從醫生的飲食建議。另外,關節痛與居室的陰暗、潮濕、氣候寒冷和陰雨連綿有明顯的關系。因此,患者要隨時留意氣象預報,在寒潮襲來和天氣變化時要加強防寒保暖。經常鍛煉身體,保持正常體重可減少患骨關節炎的危險;防止過度疲勞,避免讓關節經受長期壓力可降低患關節炎的機率;改變過量飲酒等生活習慣有助於防止關節惡化,防止出現並發症。平時要注意防止外傷,也要保持科學合理的姿勢,如不要長時間低頭和彎腰;防止過度疲勞,避免讓關節經受長期壓力;改變過量飲酒等生活習慣,防止關節惡化和並發症。 人老了吃什麼有助於防治關節炎 關節炎患者在飲食上應該清淡,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因為偏鹹的食物鈉含量過高,容易與鈣結合排除體外,導致鈣的流失。而含草酸高的食物也盡量少吃,比如菠菜、番茄、紅薯、芹菜等,草酸能與鈣結合形成草酸鈣,減少了鈣的吸收。專家還特別提醒,飯後半小時再吃水果最好,如果馬上就吃,同樣不利於鈣的吸收。 經我國一些專家測定,蔬菜中藕的抗氧化能力最強,其次是姜、油菜、豇豆、芋頭、大蒜、、豆角、西蘭花等;水果中抗氧化能力以山楂最高,還有番石榴、獼猴桃、桑葚 按摩 、草莓、蘆柑、橙子、檸檬等,而且這些水果的抗氧化能力比上述蔬菜的還要高,所以建議骨關節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較多地選擇食用。 飲食療法 食療八類 醫食同源,所以自古就有利用食物防治疾病的方法,簡稱為"食療".食療具有方便、可長期服用而無副作用(當然需要對症選食)的特點,特別適用於慢性病變.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食療作為葯物治療的輔助療法,佔有重要地位.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不同食物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症狀的作用: ①苦瓜、苦菜、馬齒覽、絲瓜等食物,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局部發熱、發痛等. ②薏仁、豆腐、芹菜、山葯、扁豆等食物,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可用於緩解腫脹症狀. ③蛇類、蟲類等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食品,既可做菜,也可泡酒後飲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還可起到防止病變向其他關節走竄的作用,因此是作用較強的食物. ④剛開叫的公雞,配150克生薑(切成片),在鍋中燜燉,不放油鹽,可放少量白酒,1天內吃完.隔1周再服1次.公雞仔具有補虛益腎暖胃祛寒的作用,可緩解局部疼痛、關節肌肉無力. ⑤童子鱔魚0.5干克,陰干,泡入1千克白酒中,1個月後即可飲用.每次飲酒50毫升,每天2次.童子鱔魚性溫善竄,有舒筋活絡、祛風除濕等功能,可緩解局部紅腫熱痛,防止病變向其他關節走竄,並對肩肘關節活動障礙效佳. ⑥多種青菜、水果可以滿足人體對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纖維素的需求,同時具有改善新陳代謝的功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從而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症狀. ⑦香菇、黑木耳等食品,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⑧瘦豬肉200克,辣椒根150克,共煮湯,調味後服用,每日分2次服.可以緩解劇烈疼痛症狀. 對症食品 總之,很多食物都可以起到緩解關節炎患者症狀的作用,但我們選用食物時一定要對症,否則會影響效果.這里的對症主要是根據中醫學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歸為痹症,並分為風痹、寒痹、濕痹、熱痹四型.根據不同的類型選用不同食品.一般而言,風痹宜用姜、蔥等;寒痹宜用胡椒、乾薑等食品;濕痹宜用薏仁、山葯等;熱痹宜用冬瓜、絲瓜、綠豆芽等. 骨性關節炎是指主要關節如膝、脊柱和胯等軟骨退化。軟骨本身沒有神經,但當某一部分磨沒了,關節的邊緣就出現了問題,骨頭和骨頭之間產生摩擦,因此就產生了疼痛,同時關節出現間隙狹窄,比如羅圈腿、X形腿或腿部受傷使受力不均勻,關節的壓力增大,必然磨損就嚴重,一旦軟骨脫落,就會造成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痛苦。在這里,我們介紹一些關於關節炎的飲食療法,患者朋友可以試試。 鯊魚骨粉 鯊魚軟骨粉:以純天然鯊魚軟骨粉為宜,盡可能每天攝取7.5克。 川烏粥 原料:制川烏2克,薑汁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 烹制方法:將川烏研末,粳米洗凈,同放入瓦鍋,加適量水,沸後加入川烏,用文火煮2~3小時,待米熟爛後加入生薑汁和蜂蜜,攪勻,再煮1~2沸即可。 食用方法:佐餐食用,隨量服食。 牛藤桂心 原料:山茱萸100克,懷牛膝100克,桂心60克。 烹制方法:將以上原料洗凈,曬干或晾千,共研成細末,備用。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3克,以黃酒送服。 牛膝酒糟 原料:牛膝500克,糯米1000克,甜酒麴適量。 烹制方法:先將牛膝洗凈,同放入沙鍋中,加適量水煮2~3次,取部分葯汁浸糯米,另一部分葯汁於糯米煮熟後,拌和甜酒麴,於溫暖處發酵為酒槽。 食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取酒槽30克煮食。 桑葚桑枝酒 原料:新鮮桑葚500克,新鮮桑枝100克,紅糖500克,白酒1000克。 烹制方法:將桑枝洗凈、切斷,與桑葚、紅糖同入酒中浸泡,l個月後可飲。 食用方法:隨量飲用,以不醉為度。 茶療法 (1)川芎茶:川芎3克,茶葉6克,共研細末,和勻,開水沖泡,代茶頻飲。每日1次,常服。 (2)金銀菊花茶:茶葉5克研末,金銀花5克,菊花6克,開水沖泡,每日多次飲用。用於患者關節疼痛、發熱、發紅者。 (3)玄參麥冬茶:玄參8克,麥冬8克,與茶葉少許和勻,開水泡10分鍾後,飲用。可用於老年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口乾、心煩者。 (4)芪參茶:黃芪5克,西洋參5克,切成薄片,與茶葉混勻後,開水沖泡10分鍾,即可飲用。1天1劑,可飲6--8次。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患者由於氣陰兩虛而夜寐不安、多汗者。
5、什麼樣的人會得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由於老年或其他原因如創傷或者是、關節的先天性異常、骨關節病畸形等引起關節軟骨的非炎症性退行性變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臨床可產生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症狀。骨關節炎的名稱極多,比如肥大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或骨關節病等,國內統一使用骨關節炎。骨關節炎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 什麼樣的人得骨關節炎病,這與好多的因素有關,其中年齡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一般年齡大的人比較容易患骨關節炎。 據統計骨關節炎可從20歲開始發病,但大多數無症狀,一般不易發現。骨關節炎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女性比男性多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50%,55歲以上的人群中,發病率為80%。我國骨關節炎的發病情況約占總人口的10%,為1億人左右。1990年,我國只有4000多萬骨關節炎患者,而2000年已達到8000萬,患者人數達到了1億多人,根據WHO預測,到2015年中國骨病患者將達到1.5億,中國將成為世界骨關節炎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那麼骨關節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治療呢?下面給大家介紹一種療法,那就是調脾通絡療法。 調脾通絡療法是著名風濕專家侯麗萍教授在繼承我國著名老中醫石廣濟先生畢業全部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的治療風濕類疾病的一套完整理論,並發展形成具有獨特療效的一種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侯氏療法對風濕病從病因入手進行分型, 辨證施治,採用通絡止痛膠囊、附馬開痹片等多種中成葯,輔以理療、葯導、刺血、自血、牽引、葯浴等多種方法對類風濕病患者進行全面治療。二十多年的臨床治療證明侯氏療法極大地縮短了治療類風濕疾病的療程,並將急性治癒率提高到97.2%,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廣受世界醫學界的關注。調脾通絡療法專家建議平時應多食富有鈣和膠質的食品,並可補充鈣制劑。
6、爬樓是很好的鍛煉 不過聽說上樓鍛煉很有用 下樓鍛煉多了會損害膝關節?
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剛剛提到「爬樓鍛煉」這個問題時,講話就被記者打斷,因為心血管專家曾經說要多爬樓梯,而今天骨關節專家說的卻是要少爬樓梯———
很少出現專家講話被記者打斷的情況。
2002年10月12日,中國骨骼與關節健康十年行動在北京啟動。在行動啟動前,為讓各位記者對目前我國關節病的防治情況有基本認識,以及對我國開展此項活動有所了解,會務組特地邀請了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學術秘書、北京協和醫院骨科翁習生教授向記者們介紹情況。
就在翁教授介紹關節保養的情況時,平時很少出現的記者打斷專家講話的情況出現了。北京晚報、科技日報等報社的記者先後打斷了翁教授講話,因為翁教授提出了一個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的專家建議:為了保護腿關節健康,盡量不要爬樓梯。
因為在剛剛結束的一個學術研討會上,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中老年人為了防止心腦血管僵化,要多鍛煉,在各種鍛煉方式中,胡教授特意提到了要多爬樓梯。
於是,記者情況介紹會差點成了該不該爬樓的辯論會。記者們說,我們到底該聽誰的?心腦血管專家讓我們多爬樓,翁教授您卻不讓我們爬樓。
對於記者們的疑問,翁教授列舉了一系列數字:目前全世界有3.55億人患有各種關節疾病,我國的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億人以上,而且人數在不斷增加。尤其婦女,更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受到關節疾病的侵害。實驗證明,女性在50歲前,患關節病的幾率和男性是平等的,可到了50歲後,就是男性的3倍,60歲以上發生關節疾病的可能會達到50%,75歲以上會達到80%。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報紙上刊登有老太太在登山時出現了不能下山的情況,就是因為老年人在爬山時,關節負重是正常時的四五倍,一開始老人還能承受,可越往山上走,關節越疼,一般到半山腰就不能再走了。
當然,鍛煉身體還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翁習生教授給鍾情爬樓梯的中老年人開出處方:對於中老年人來說,能坐電梯就坐電梯,必須走樓梯時,一定要注意上樓梯時要扶著欄桿或者牆,而且不要跨步上樓梯,要等雙腳全部在一個台階上後,再走下一步。
對於普通人來說,對關節最有好處的運動就是游泳。翁教授解釋說,建議大家多參加游泳鍛煉,是因為在水裡人體是與地面平行的,各個關節基本不負重,對心臟來說,地心引力也最小,對心臟也很有好處。
中國骨骼與關節健康十年行動是我國為關節疾病、骨質疏鬆、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下背部疼痛、脊椎功能失調、四肢末端嚴重損傷等疾病進行防治的一項重要行動。針對關節病中最常見的關節炎,衛生部還專門設立了「衛生部關節炎防治教育計劃」基金,基金由輝瑞制葯公司和美國法瑪西亞公司聯合贊助,基金規模為1000萬元,將在10年內加強公眾對關節炎疾病防治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