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中國骨關節炎防治認知白皮書pdf

中國骨關節炎防治認知白皮書pdf

發布時間:2020-10-07 21:36:04

1、在哪購買骨關節炎防治認知白皮書

骨性關節炎是常見的中老年人關節疾病,多見於頸、腰椎和膝、髖關節,如頸椎病、腰椎病、以及膝知關節或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那麼,日常應該如何防治骨性關節炎呢

物理療法 對受累關節給予熱水浴或其它簡單的熱療可以幫助減輕疼痛。但如果是由於外傷引起的骨道關節疼痛,不要急於用熱療的辦法,否則會引起關節出血而更加腫脹和疼痛。

鍛煉 鍛煉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正確的適當的鍛煉,可以預防、延緩和減慢骨性關節炎的進程。有益的鍛煉包括游泳、散步、騎腳踏車、仰卧直腿抬高或抗阻力訓版練及不負重位關節的屈伸活動。不正確的過度鍛煉則包括爬山、爬樓梯或下蹲起立等活動。

飲食與體重 骨性關節炎與體重過重往往同時發生。因此,應維持合理的飲食,增加鈣質攝入,防止體重過重。

生活方式 有些人的特殊生活方式可以在某些關節產生特殊的拉傷,引起或加重骨性關節炎,如喜歡睡軟床、枕高枕頭,喜權歡蹲著吃飯或幹活。如果有這樣情況的話,那麼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2、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如何運動可以防止肌肉萎縮?

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人,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防止腿部的肌肉萎縮,這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有規律的運動是一種健康而重要的生活方式,要想保持關節和健康,必須運動。長期不活動會導致關節僵硬和周圍組織萎縮。運動有助於減輕疼痛和僵硬,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強肌肉的力量和耐力。運動還有助於減肥及保持減肥成果。

最適合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運動方式有三種,這些運動對骨性關節炎患者都是安全有效的:

(1)關節活動度訓練通過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疼痛症狀也會減輕,增加關節活動度的另一個好處便是能保持關節的潤滑,使膝關節能保持較高的活動水平,增加關節活動度的方法有游泳,推拿按摩,騎固定式自行車。另外,要保證每天都進行功能鍛煉,主動屈伸膝關節至最大范圍。

(2)肌肉力量訓練骨性關節炎患者有時會覺得膝關節打晃,不穩,特別是上下樓梯時。這是因為腿部肌肉力量不足,不能很好地控制膝關節,而且這種晃動會增加對關節的損害。如果肌肉力量增強,就能很快地對搖晃等失穩狀態作出反應,吸收振盪應力,控制住膝關節,從而保護關節。

有一個簡便易行的方法可改善這種狀態:平躺在床上,把腿伸起,讓大腿上的肌肉收緊、綳直,與床成45°,每次都維持1秒,讓伸直的腿停留在半空中,再慢慢地放下。如此重復50個,50個為一組。此種運動方式也可以站著練習。初次做的時候,次日大腿肌肉會有一些酸痛感,但是持續練習一周以後,酸痛感就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膝關節的抗負荷能力逐漸得到加強。隨後也可練慣用腳挑一個枕頭,增加力量。每天2~3次。

此外,還可以蹲高位馬步。具體動作是兩膝稍彎曲(10°~30°),以膝關節不痛為宜。腳尖向前,不要向內或向外,且膝蓋不要超過腳尖。靜蹲不動,或背靠牆壁,兩手平舉,目視前方,開始堅持30秒到1分鍾,然後逐漸增加時間至幾分鍾。每天累積達到15分鍾左右即可。切不可下蹲的位置過低,使膝蓋超過腳尖,這樣會增加對髕骨的壓力,是錯誤的方法。

在鍛煉過程中,患者不要盲目追求數量練習,要保證質量。這種鍛煉適應范圍比較廣泛,腰不好或者人工關節置換以後的患者都可以做這樣的練習。這個看似簡單的運動其實以運動醫學的原理為指導,在充分練習股四頭肌功能的基礎上,使髕骨得到充分鍛煉。

(3)有氧或耐力訓練有氧或耐力訓練對心臟也很重要,而且能控制體重,改善全身機能,這些訓練甚至還能減輕某些關節的炎症。應該強調一下,對患有關節炎的人來說,游泳可能是最好的運動,由於是在水中運動,膝關節不存在負重,可以幫助恢復膝關節功能,還能增強肌肉力量和身體關節靈活性。騎自行車和散步也有好處,要經常練習,但每次練習的時間不宜過長。

3、求膝骨性關節炎診斷標准及其參考文獻

美國風濕病學院(ACR)制定的骨性關節炎分類標准如下;
(一)手關節標准 有手關節痛或僵硬,伴以下四條中至少三條者。
1、雙手第2、3指的遠指和近指關節和第一腕掌關節,此103關節中有2個或更多的關節呈硬組織的肥大。
2、有至少2個遠指關節呈硬組織的肥大。
3、掌指關節受累(腫脹)少於3個。
4、上述10個關節中至少有1個出現畸形。
(二)膝關節標准 有膝痛及該膝X相示有骨驁,是伴有下述任一條者。
1、年齡>50歲。
2、受累膝僵硬<30min。
3、有骨摩擦音。
(三)髖關節標准 髖痛同時有以下三條中至少兩條者。
1、血沉<20mm/第1h。
2、X線示股骨或股骨頭有骨驁。
3、X線示至少有關節腔狹窄。

4、骨性關節炎是慢性病么? 速度 急需!!!!

是的,非常難治,但是不是絕症

5、患骨關節炎的病人,為什麼能預報天氣,還可以那麼的准?

患關節炎的病人之所以能夠預報天氣,主要是因為這些病人呢,他們能夠有這種感知的力量,畢竟天氣潮濕他們就會覺得特別痛。

6、為什麼說老年人的關節更容易出現磨損?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多發於中老年人群的一種退行性關節病,初期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上下台階時膝關節疼痛加重等,嚴重者出現「O」型腿等關節畸形,影響行走,可能導致患肢殘疾。目前,其已成為影響老年人膝關節功能最常見的疾病。根據我國2015年發布的《中國骨關節炎防治白皮書》數據顯示,國內目前約有1.5億人患骨關節炎,其中大多數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人群。

往醫學研究通常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關節軟骨磨損所導致,但為什麼老年人的關節軟骨更容易發生磨損呢?針對這一難題,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張英澤院士帶領科研團隊經系統的解剖學、影像學、生物力學和臨床研究,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和微創治療方面,日前取得了破解性進展。

張英澤院士在其系列骨科研究中引入了力學原理,率先揭示了骨質疏鬆引發的人體骨骼不均勻沉降(也稱「差異性沉降」)在退行性關節病變發生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並提出了骨骼的「差異性沉降」理論,從骨骼的受力原理上闡明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病因。

差異性沉降」也稱「不均勻沉降」,是物體受到重力影響而發生的一種力學現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例如,路面偶爾會出現的塌陷,房屋像一側傾倒等,都是「不均勻沉降」現象。人體骨骼由於受到重力影響,也會出現「不均勻沉降」,當人體骨骼出現骨質疏鬆,疏鬆的部分就可能會在體重壓力之下出現「微骨折」,當這些「微骨折」日積月累,就會造成骨骼塌陷、下沉,關節變形等病變。

7、骨關節炎如何預防?

常注意事項如下:
1.保持樂觀情緒:絕大多數患者的預後是良好的。單純X線有骨質增生者不一定出現症狀。
2.有合理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平時飲用牛奶(少量多次),多曬太陽,必要時補充鈣劑。應調整勞動強度或更換導致症狀加重的工種,消除或避免不利因素,如劇烈運動。
3.避免過度負荷:避免受累關節的過度負荷,肥胖者應減輕體重。膝和髖關節受累者應避免長時間站立、跪位和蹲位。
4.選擇適當的鞋:老年人最好穿松軟帶後跟的鞋,鞋後跟高度以高出鞋底前掌2cm左右為宜,老年人的鞋底還要稍大一些,必須有防滑波紋,以免摔倒。
5.使用輔助設施:可利用把手、手杖、護膝、步行器、楔形鞋墊(膝內翻或外翻者)或其他輔助裝置,減輕受累關節的負荷。
6.輔助理療:急性期以止痛、消腫和改善功能為主;慢性期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為主。已做關節成形術和含有金屬元件的關節禁用透熱或超聲療法,以免深部灼熱傷。
7.進行緩和的有氧運動:從小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若鍛煉後關節持續疼痛,應降低運動強度和時間。有氧運動包括關節運動和肌肉運動,以膝關節為例:關節運動可取坐位或卧位,行膝關節屈伸和旋轉運動,每日3次左右。肌肉運動方法有兩種:(1)取卧位,直抬腿達35°左右,維持5秒,重復20-30次,每日2-4次。(2)直立位向後伸下肢達45°,維持5秒,重復20-30次,每日進行2-4次。不同病人應採取不同的鍛煉方法:膝關節受累可進行游泳或散步,但頸椎骨關節炎不適於游泳;頸椎和腰椎受累者可行輕柔的頸和腰部活動,手受累者可做抓和握鍛煉。
8.正確使用葯物:可以選擇對因治療骨關節炎的氨基葡萄糖類葯物。不宜濫用鎮痛葯,尤其對於有高血壓、肝或腎功能受損患者應謹慎用葯,以防發生不良反應。

與中國骨關節炎防治認知白皮書pdf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