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症狀是什麼,如何確診?
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的症狀主要有:1、腰背部疼痛、晨僵,但經活動後即可改善,休息則又加重;2、跟腱、腳趾等部位出現腫痛或臘腸樣改變;3、關節外表現:比如眼睛出現充血、畏光、水腫等表現;4、腹瀉:患者可有反復腹瀉發生,導致體內腸道菌群的紊亂或啟動機體免疫反應,進而出現腰背部疼痛症狀;5、關節痛:可發生於腕肘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部位。
2、關節炎怎樣治療???????????????????????
急性關節炎表現關節囊緊張膨大,向外凸出,呈大小不等的腫脹,觸診病關節,有熱、痛感。指壓病關節,可感到有波動感。穿刺病關節囊,可抽出比較混濁的黃色液體,這種液體凝固也較快。站立時,患病肢體關節屈曲,不願負重。行走時,呈跛行。慢性關節炎症狀較輕,但腫脹程度與急性關節炎相同。關節炎感染化膿時,患病關節高度腫脹,熱、痛和波動明顯。
治療方法
(1)患病初期活動要減少,要採取冷敷療法,並纏上壓迫綳帶。
(2)氫化可的松100~200毫克,青黴素30萬單位,向患部的關節腔內注射,4天注射一次。
(3)化膿性關節炎,可採取穿刺排膿,再用0.5%普魯卡因青黴素沖洗創腔,然後注進抗生素。
(4)用蟾酥、蒼耳子、楓樹球各4.5克,共煎汁,一次灌服。
(5)從健康牛的關節中抽5~12毫升滑液,注入到病牛的患病關節囊中。
3、髖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如何判斷?方法誰懂?
局部髖關節炎的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
4、右髖部疼痛
你好,你的問題已經了解,我說幾點: 1、HB27檢查是為了明確有無【強直性脊柱炎】,但是有一點是HB27陰性也不能排除強直性脊柱炎的可能。此類病症統稱為AS(風濕性關節炎),其多見於16~30歲青年男性,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動後減輕,並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慾減退、消瘦等症狀。開始時疼痛為間歇性,數月數年後發展為持續性,以後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強直,出現駝背畸形。你的髖關節疼痛可能是其周圍關節病變的症狀,可行X片看看是否有骶髂關節炎的改變,大多數AS病人可以發現。要是你的情況符合(1+任意三項),那就要考慮了:(1) 腰和(或) 脊柱、腹股溝、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適;或不對稱性外周寡關節炎、尤其是下肢寡關節炎。症狀持續≥6 周。(2) 夜間痛或晨僵≥10分鍾。(3) 活動後緩解。(4) 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著點病。(5) 虹膜睫狀體炎現在症或既往史。(6) AS 家族史或HLA2B27陽性。(7) 非甾體抗炎葯(你說的止痛葯) 能迅速緩解症狀。 治療有物理治療,日常鍛煉,葯物治療(布洛芬或阿司匹林)以及手術等方式。 2、【髖關節滑囊炎】:大多是由於下肢長期過度外展、外旋所致(如跳躍、劈腿)長時間在硬地上站立或行走,持續長期坐在硬椅凳上。過度勞累或跌倒直接撞擊髖關節,亦可局部細菌病毒感染所致。中老年勞動強度過大或關節鬆弛均容易發生本病。一般急性損傷後立即出現的髖關節疼痛、腫脹、跛行等症較容易發現。髖關節疼痛,疼痛部位可位於髖關節外側、臀部或腹股溝處。行走或上樓時更明顯;髖關節活動度下降,屈髖時有響聲。此時X攝片看不出髖關節有任何異常,但CT或IBM成像可見滑液囊有積液。若持續髖關節負重及過度活動,後期X攝片可見股骨頭表面粗糙甚則塌陷,與臼之間的間隙縮窄,CT或IBM成像就均可見到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變性壞死徵象。 治療以休息為主,可冰敷,局部抽液,並同時應用激素;口服NSAID類葯物,如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物理治療以及內服的中葯和外用的膏葯進行治療。 3、【髖關節炎】:主要表現為有髖關節疼痛、腫脹、內部積水、軟骨磨損、骨刺增生、關節變形、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發病前大多數患者有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及外傷史:寒戰、高熱,局部壓痛明顯,查血提示血象高。早期X線片示髖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軟組織密度增加,關節間隙增寬。 治療可通過口服氨基葡萄糖,布洛芬或阿司匹林以及手術治療。 平時注意防寒濕,保暖,使髖關節得到很好的休息。疼痛緩解後,每日平地慢走一兩次,每次20—30分鍾。盡量減少上下台階、彎腰、跑步等使關節負重的運動,避免、減少關節軟骨的磨損。 本人目前就這些想法,希望對你有用,祝健康!
5、給我看誤診了,強直性脊柱炎。
1. 臨床表現
(1) 腰和(或) 脊柱、腹股溝、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適;或不對稱性外周寡關節炎、尤其是下肢寡關節炎。症狀持續≥6 周。(2) 夜間痛或晨僵≥015 h。(3) 活動後緩解。(4) 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著點病。(5) 虹膜睫狀體炎現在症或既往史。(6) AS 家族史或HLA2B27陽性。(7) 非甾體抗炎葯(NSAIDs) 能迅速緩解症狀。
2. 影像學或病理學
(1) 雙側X 線SIJ 炎≥Ⅲ級。(2) 雙側CT SIJ ≥Ⅱ級。(3) CT SIJ 炎不足Ⅱ級者,可行MRI 檢查。如表現軟骨破壞、關節旁水腫和(或) 廣泛脂肪沉積,尤其動態增強檢查關節或關節旁增強強度> 20 % ,且增強斜率>10 %/ min 者。(4) 骶髂關節病理學檢查顯示炎症者。
3. 診斷
符合臨床標准第1 項及其他各項中之3 項,以及影像學、病理學標准之任何一項者,可診斷AS。
6、什麼是無菌性關節炎,其病理原因是什麼??會有什麼症狀,,,
人們常咨詢的無菌性關節炎事實上就是反應性關節炎,這是一類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微生物感染後出現的關節病。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絕大多數微生物感染後,均可能引起反應性無菌性關節炎,主要分為三大類型:①非淋病性尿道炎後發病型:主要為衣原體;②細菌性腹瀉後發病型:主要為沙門菌、志賀菌、耶爾森菌、彎麴菌、弧菌;③鏈球菌感染後發病型:主要為鏈球菌;扁桃體炎(扁桃體隱窩膿腫)引起的還包括其他許多細菌。此外還有支原體、包柔螺旋體、布魯桿菌、Bedsonia病毒、肺炎衣原體等。
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無菌性關節炎病人的滑膜組織、滑膜液及其沉澱物中存在致病微生物,如衣原體,及其他菌體成分如DNA或其他抗原部分。無菌性關節炎通常表現為非對稱性寡關節炎,平均受累關節數為4個。下肢關節特別是膝、踝和足部小關節等較腕、肘和手部小關節等上肢關節更常受累。至少有1/3的患者僅存在下肢關節炎,而僅累及上肢關節的患者明顯罕見。髖關節病變較為少見,但胸鎖關節、肩關節和顳頜關節偶爾也可受累。受累關節通常出現腫脹、發熱、壓痛和運動痛。在典型病例,炎症也可累及肌腱附著在骨的部位,可出現足跟痛。也可有下腰痛和臀部疼痛。還可有多種皮膚黏膜病變,甚至累及內臟。
7、請問會是反應性關節炎嗎?
發應性關節呀的症狀報道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發生率在1%~20%以上,變化大的原因部分用HLAB27來解釋。臨床可表現為下列發病型。關節表現主要是外周關節炎,下肢多,非對稱性、寡關節炎;關節周圍皮膚腫脹、蒼白、溫度升高,關節痛,並伴發熱。骶髂關節痛及其局部壓痛是本病的特點[1,2,16]。4.1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後發病型:此型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在日本為5∶1,尿道炎症狀可輕可重,有些病例甚至可無尿道炎症狀;常在尿道炎後1~3周發生反應性關節炎,此型常因再感染而復發。骶髂關節炎發生率33%,HLAB27陽性者可達54%[13]。4.2細菌性腹瀉後發病型:此型男女比例相等。常在腸炎後1~3周發生反應性關節炎,最初至少有80%可完全康復;但一些沙門菌感染後關節炎也可變成慢性或反復發作,耶爾森菌和志賀菌感染後5~10年,約20%病人可發生骶髂關節炎[13]。4.3鏈球菌感染後發病型:年齡20~50歲,有反復發作的扁桃體炎和關節炎,其經過可為2周~20年,可見肌腱附著部位痛(enthesopathy),多數有兩側胸鎖關節炎,常呈多發性關節痛,在發病1周時,因行走困難而強迫卧床,以前常診斷為成人Still病[1-3,16,17北京中海中醫醫院
8、什麼是單寡關節
指導意見: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屬風濕學科疾病,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