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乙狀結腸關節炎

乙狀結腸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10-01 18:47:09

1、乙狀結腸炎怎麼治?吃什麼葯好?

潰瘍性結腸炎(消化內科)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系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和直腸粘膜炎症和潰瘍性病變。本病與克隆氏病合稱為炎症性腸病。其原因可能與免疫、感染、遺傳和精神因素有關。主要症狀是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病程漫長。 本病好發於青、中年,我國發病率較歐、美低,且輕型病例多見,但近二十年來本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本病雖有葯物控制病情,但由於反復遷延,常常出現並發症,甚至癌變。因此應堅持治療,定期追蹤。

症狀表現:
1.起病緩慢,多呈慢性、遷延性,反復發作性,少數突發起病,呈持續進展或暴發性過程。
2.消化系統表現:腹痛和腹瀉最為常見,腹痛位於左下腹,隱痛、絞痛,便後緩解。腹瀉以粘液膿血便最常見,每日數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後重。尚有惡心、嘔吐、食慾不振。
3.全身症狀:貧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紊亂,精神焦慮。
4.腸外表現:常有關節炎,結節性紅斑,慢性活動性肝炎,口腔潰瘍等。
5.左下腹壓痛,部分患者可觸及條索狀增厚或痙攣的腸管。
6.如有並發症則有相應表現。

診斷依據:
1.腹痛、腹瀉,排粘液血便,患者按特異性腸炎治療無效。
2.全身表現及腸外表現。
3.多次糞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發現病原體。
4.X線鋇灌腸顯示腸粘膜顆粒樣或結節樣,皺襞粗大、紊亂。腸壁呈鋸齒狀,後期則示腸管變短、僵硬,結腸袋消失,多發性息肉及腸腔狹窄。結腸鏡發現病變部位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表面常附有膿性分泌物及血液。

治 療:
治療原則
1.對症、支持治療。 2.抗炎治療。 3.免疫抑制劑治療。 4.並發症治療。 5.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葯原則
1.輕症以口服葯和其他對症治療為主;
2.重症除口服葯,加靜脈滴注給葯,加強營養,利於腸粘膜修復;
3.效果欠佳,中毒症狀嚴重者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選靜脈點滴3-5天,然後口服強的松,病情穩定後,逐漸減量;
4.直腸病變顯著者,可用葯物保留灌腸,選用慶大黴素,柳氮磺胺比啶,錫類散,地塞米松,消炎痛等;
5.若出現並發症手術治療。

預防常識: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近二十年來有上升趨勢,其症狀又極易同特異性結腸炎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傷寒,腸結核等混淆,因誤診而導致病情拖延,因此對本病應提高警惕,尤其對有家族遺傳病史者,對食物過敏者應及時進行腸鏡及活檢檢查。患者應對治癒有信心,平時注意心身愉快,消除緊張,少進食刺激性,過敏性食物,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功能。急性期治療過後還應堅持長期維持用葯。對青少年時期起病,病變范圍涉及全結腸有息肉病變者,病程超過15年者,應定期復查,追蹤,以防結腸癌發生。
參考資料:甘普華健康管理中心診療常規

2、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有什麼危害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病變局限於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多位於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病程漫長,常反復發作。本病見於任何年齡,但20~30歲最多見。
常見並發症:
1.中毒性結腸擴張。
在急性活動期發生,發生率約2%。是由於炎症波及結腸肌層及肌間神經叢,以至腸壁張力低下,呈階段性麻痹,腸內容物和氣體大量積聚,從而引起急性結腸擴張,腸壁變薄,病變多見於乙狀結腸或橫結腸。誘因有低血鉀、鋇劑灌腸,使用抗膽鹼能葯物或阿片類葯物等。臨床表現為病情迅速惡化,中毒症狀明顯,伴腹脹、壓痛、反跳痛,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白細胞計數增多。X線腹平片可見腸腔加寬、結腸袋消失等。易並發腸穿孔。病死率高。
2.腸穿孔。
發生率為1.8%左右。多在中毒性結腸擴張基礎上發生,引起彌漫性腹膜炎,出現膈下游離氣體。
3.大出血是指出血量大而要輸血治療者,其發生率為1.1%~4.0%。除因潰瘍累及血管發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重要原因。
4.息肉。
本病的息肉並發率為9.7%~39%,常稱這種息肉為假性 息肉。可分為黏膜下垂型、炎型息肉型、腺瘤樣息肉型。息肉好發部位在直腸,也有人認為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最多,向上依次減少。其結局可隨炎症的痊癒而消失,隨潰瘍的形成而破壞,長期存留或癌變。癌變主要是來自腺瘤樣息肉型。
5.癌變。發生率報道不一,有研究認為比無結腸炎者高多倍。多見於結腸炎病變累及全結腸、幼年起病和病史超過10年者。
6.小腸炎。
並發小腸炎的病變主要在回腸遠端,表現為臍周或右下腹痛,水樣便及脂肪便,使患者全身衰竭進度加速。
7.與自身免疫反應有關的並發症。
常見者有:①關節炎 潰瘍性結腸炎關節炎並發率為11.5%左右,其特點是多在腸炎病變嚴重階段並發。以大關節受累較多見,且常為單個關節病變。關節腫脹、滑膜積液,而骨關節無損害。無風濕病血清學方面的改變。且常與眼部及皮膚特異性並發症同時存在。
②皮膚黏膜病變 結節性紅斑多見,發生率為4.7%~6.2%。其他如多發性膿腫、局限性膿腫、膿皰性壞疽、多形紅斑等。口腔黏膜頑固性潰瘍亦不少見,有時為鵝口瘡,治療效果不佳。
③眼部病變 有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角膜潰瘍等。以前者最多見,發病率5%~10%。

3、我得的直腸乙狀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消化內科)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系原因不明的慢性結腸和直腸粘膜炎症和潰瘍性病變。本病與克隆氏病合稱為炎症性腸病。其原因可能與免疫、感染、遺傳和精神因素有關。主要症狀是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一,常反復發作,病程漫長。 本病好發於青、中年,我國發病率較歐、美低,且輕型病例多見,但近二十年來本病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本病雖有葯物控制病情,但由於反復遷延,常常出現並發症,甚至癌變。因此應堅持治療,定期追蹤。

症狀表現:
1.起病緩慢,多呈慢性、遷延性,反復發作性,少數突發起病,呈持續進展或暴發性過程。
2.消化系統表現:腹痛和腹瀉最為常見,腹痛位於左下腹,隱痛、絞痛,便後緩解。腹瀉以粘液膿血便最常見,每日數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後重。尚有惡心、嘔吐、食慾不振。
3.全身症狀:貧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電解質紊亂,精神焦慮。
4.腸外表現:常有關節炎,結節性紅斑,慢性活動性肝炎,口腔潰瘍等。
5.左下腹壓痛,部分患者可觸及條索狀增厚或痙攣的腸管。
6.如有並發症則有相應表現。

診斷依據:
1.腹痛、腹瀉,排粘液血便,患者按特異性腸炎治療無效。
2.全身表現及腸外表現。
3.多次糞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發現病原體。
4.X線鋇灌腸顯示腸粘膜顆粒樣或結節樣,皺襞粗大、紊亂。腸壁呈鋸齒狀,後期則示腸管變短、僵硬,結腸袋消失,多發性息肉及腸腔狹窄。結腸鏡發現病變部位彌漫性充血、水腫、糜爛、潰瘍,表面常附有膿性分泌物及血液。

治 療:
治療原則
1.對症、支持治療。 2.抗炎治療。 3.免疫抑制劑治療。 4.並發症治療。 5.必要時手術治療。

用葯原則
1.輕症以口服葯和其他對症治療為主;
2.重症除口服葯,加靜脈滴注給葯,加強營養,利於腸粘膜修復;
3.效果欠佳,中毒症狀嚴重者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選靜脈點滴3-5天,然後口服強的松,病情穩定後,逐漸減量;
4.直腸病變顯著者,可用葯物保留灌腸,選用慶大黴素,柳氮磺胺比啶,錫類散,地塞米松,消炎痛等;
5.若出現並發症手術治療。

預防常識: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近二十年來有上升趨勢,其症狀又極易同特異性結腸炎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傷寒,腸結核等混淆,因誤診而導致病情拖延,因此對本病應提高警惕,尤其對有家族遺傳病史者,對食物過敏者應及時進行腸鏡及活檢檢查。患者應對治癒有信心,平時注意心身愉快,消除緊張,少進食刺激性,過敏性食物,加強鍛煉,提高免疫功能。急性期治療過後還應堅持長期維持用葯。對青少年時期起病,病變范圍涉及全結腸有息肉病變者,病程超過15年者,應定期復查,追蹤,以防結腸癌發生。
參考資料:甘普華健康管理中心診療常規

與乙狀結腸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