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什麼叫骨質關節炎

什麼叫骨質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10-01 18:08:37

1、骨質增生關節炎應注意什麼

由於老年人內分泌紊亂使骨關節發生退行性變,關節軟骨退變,斷裂,甚至脫落,軟骨下骨質增生,骨刺形成,引起關節疼痛,活動不利,功能障礙等。本病的發展緩慢,呈隱襲性,多在40歲以後出現症狀。50歲以上的人口中,體格檢查如X線拍片多數可發現骨關節增生性改變,但出現臨床症狀者只佔5%左右,60歲以上的人口中,約有25%的女性和15%的男性出現明顯臨床症狀。
骨刺患者忌食柳橙類水果,尤其是橘子、橙子,同時還要避免糖、酒、咖啡這些食物,這些物質將阻撓復原過程,並擾亂體內的礦物質平衡。同時可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一些輕度的有氧運動。
在骨關節炎發作期間應予休息,這樣可以減輕關節活動時,骨贅對骨關節面及關節囊等軟組織的刺激,以減輕疼痛,消除炎症。在緩解期也必須適當休息,要在病情允許的范圍內工作和生活,不可使受累的關節負擔過重。
根據患者病情辨證施治,使骨質增生性關節炎治療起來更具科學性、針對性和選擇性,縮短了患者治療周期,有效減輕了患者痛苦。

2、關節炎和骨質增生的區別是什麼

氨糖25歲之後會慢慢缺失,所以需要及時補充,在勞動和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骨頭關節損傷。健力多的氨糖可以修復或逆轉損壞軟骨,潤滑軟骨,減少積液的。

3、關節炎與骨質增生在特徵上有什麼區別

我們人正常的骨頭和骨頭之間(關節與關節之間)都是圓滑的,其間就有人體的神經走過,骨質增生就是好好的骨頭上長出了一個凸點(骨刺),因為人體神經是跟著骨頭位置走的,這樣關節之間的那個凸點在人做活動時就壓迫到神經,引起疼痛。關節炎是骨頭和骨頭之間有種液體也就是我們說的潤滑劑一樣的物質,這種物質減少,人在活動時,骨頭和骨頭之間沒有潤滑了,摩擦加大,引起發炎。相對與骨質增生來說輕微點。

4、骨質性關節炎

骨質性關節炎?我怎麼沒聽說過啊!我聽說過骨關節炎、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又出來個骨質性關節炎啊?你說的是不是骨關節炎啊!
一)對症治療 如應用非激素抗炎類葯物、理療、休息、減肥和適當的運動。
(二)髖關節置換術 適用於60歲以上的較重病例,可參閱有關章節。
(三)截骨術 應用粗隆間截骨術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起自19世紀末,在本世紀的上半年代廣泛使用。由於髖關節置換術的近期療效甚佳,使截骨術一度冷落。但因髖關節置換術的後期並發症多與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應用於年輕病例遭到失敗,使截骨術再度受到注意。 截骨術的目的除了減少關節面的單位面積的負荷量和橫斷骨骼可以減壓外,還希望關節面能相稱,因此必須施行有角度的截骨術。已知有四種粗隆間截骨術:內翻、外翻、內移和外移截骨術。究竟應該選用哪一種截骨術,意見混亂,必須從多個方面進行考慮。 年齡因素應該考慮,年齡輕的,效果好些,但並不排除年齡大的。因為這類病例不宜負重,肥胖的和要乾重活的都不太適宜。做內翻截骨時股骨幹要內移,做外翻截骨術股骨幹要外移,這樣下肢的力軸才能經髖關節的中心和膝關節的中心。
術前必須檢查髖關節的活動范圍。至少要有80°屈曲范圍。Muller認為屈曲小於60°應列為禁忌,小於30°手術後髖關節會強直。測量屈曲度數最好能在麻醉下檢查。還必須至少有15°的內收和外展動作,Bombelli則認為,作外展截骨術,至少應該有20--25°的內收動作,這樣才能保持關節囊有合適的張力。
作內翻截骨術時內翻的度數不能超過15--20°,這樣外展肌群具有足夠的張力,超過這個度數的截骨術必須使大粗隆下移。
對選用何種截骨術,Maquet作了如下的規定。
Maquet認為骨關節炎是關節對應力與阻力兩者平衡破潰的結果,使病理組織難以忍受正常的應力與增強的阻力。唯一的方法為減少應力。有兩種方法可以減少關節應力:①減少通過髖臼的合力;②擴大關節面。最理想的方法是兼有上述兩種方法。具體的原則如下:
1.粗隆間內翻截骨術 即PawelsⅠ型手術。適用於髖關節半脫位,髖臼外側負重區有三角形軟骨下硬化區,說明該處為應力集中區。粗隆間內翻截骨術可以增加關節負荷面積,減少負荷量,使關節內應力減少,並較好的進行重分配(圖96-11)。術前應攝髖關節外展位平片,如果髖關節能充分外展,關節面積增大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如果內翻截骨術後不能增加關節面積,甚至反而減少面積,手術肯定失敗。 2.粗隆間外展截骨術+肌腱切斷術 即PawelsⅡ型手術。適用於髖臼外側負重區沒有三角形軟骨下硬化區的病例和有中央型脫位者,它可以增加關節的負重面積,減少負荷量。必須同時作髖外展、內收與髂腰肌腱切斷術(圖96-12)。
3.術前的X線檢查與手術計劃 術前應攝以股骨頭為中心的前後位片,下肢取內旋位、中立位,充分外展與內收位各一張。外展位時關節面一致時可選用內翻截骨術;內收位時關節面一致,可考慮外翻截骨術。必須做到關節面一致,髖臼邊緣的關節間隙有些張開。有些病例不論外展或內收動作都不能使股骨頭再進入髖臼,這些病例不論作內翻截骨術或外翻截骨術都不能加大關節負重面,截骨註定要失敗,必須另想他法。
有關截骨術後的結果因為選用了不同的截骨術,很難作出結論。效果的好壞與病例的選擇得當與否有關。年齡輕,病變屬於較早期,體重適中,干辦公室工作,X線片為髖臼發育不良,關節間隙狹窄程度並未超過原來厚度的一半,這樣病例,作內翻截骨術後自然會有好的結果。據長期隨訪結果,約1/3病例術後效果優良,1/3病例尚可,另1/3以後必須做髖關節置換術。隨訪時間愈長,優良率會逐漸減少。 髖臼發育不良所致的早期骨關節炎可以作骨盆截骨術。Salter髂骨截骨術還可以施行於50歲以下成人,由於改變了髖臼的方向及負重面,96%可以不痛,78%功能改善,88%關節炎停止發展。Chiari髂骨內移截骨術也可用於成年人。特別適用髖臼外側方發育不良,還可與股骨粗隆間截骨術同時操作。據報告,聯合手術後X線表現有改善或停止發展的,可達80%。屬於骨盆截骨術的還有髖臼旋轉截骨術等方法。
膝關節骨關節炎,膝關節骨關節炎多見女性,肥胖所致超重負荷是致病主要原因。疼痛和關節腫脹是主要的臨床表現,有時活動關節還可感覺到磨擦音。以內側間隔最為明顯,因而可有膝內翻畸形,並訴膝內側疼痛;膝外翻畸形少見。髕股關節亦可有類似變化。
保守治療方法同髖關節骨關節炎,關節腔內注射皮質醇激素對控制滲出減輕疼痛有好處。年齡超過60歲,病變較重者可考慮膝關節置換術,可參閱有關章節。年輕者可考慮作脛骨高位截骨術以改變下肢負重力線,適用於有內翻畸形者。也可以在關節鏡下作關節清創術,或直視下清理術,可以改善症狀。有屈曲攣縮者宜作股骨髁上截骨術。
全身性骨關節炎,這個名稱系指至少有三個關節發病,通常發生在指間關節。有兩種類型:一種為結節型,主要表現為手指的遠端指間關節有Heberden結節形成,多見於老年婦女,且有明顯的家族遺傳傾向;另一種為非結節型,主要發生在近端指間關節,多見於男性,有時血沉輕度增快,往往有過暫時多關節炎病史。有可能兩種類型是不同的疾病。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指間關節有囊腫形成突出於皮下者可手術切除。

5、關節炎和骨質增生的區別是什麼

1、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關節炎 : 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及乾燥綜合征的關節炎等。 2、與脊柱炎有關的關節炎:如強直性脊柱炎、瑞特綜合征、銀屑病關節炎。 3、退行性關節炎:如骨關節炎又叫增生性關節炎(即骨質增生,它是眾多關節炎的一種,也是最常見的一種)。 4、感染性關節炎,如細菌性關節炎,病毒性關節炎和萊拇病關節炎等。 5、代謝與內分泌因素引起的關節炎如痛風關節炎。 6、腫瘤導致的關節炎,滑膜瘤,滑膜肉瘤,白血病等。 7、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關節炎如神經病變性關節炎。 8、其他如外傷等。如創傷性關節炎。

與什麼叫骨質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