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土茯苓關節炎

土茯苓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9-29 19:11:53

1、土茯苓怎麼煲湯好喝

土茯苓煲湯的功效有哪些?怎麼用土茯苓煲湯?要說土茯苓的好處可以歸結為一句話「解毒散結,祛風通絡,利濕泄濁」,具有了解很多關節炎的人都是使用土茯苓煲湯治療好的。 三米土茯苓湯 材料:柴魚、白茅根、茶樹菇、洋薏米、生薏米、熟薏米、芡實、蜜棗、桂圓肉、土茯苓、知母肉,加入瘦肉、排骨或雞。 做法:將材料放入12碗滾水中,煲約1個半小時便可飲用。 功效:薏米、土茯苓等材料,有助舒通血脈、降膽固醇、解毒消腫、祛濕通絡。適合家中老人家飲用一款溫和湯水。 土茯苓粥 原料:土茯苓10-30克,生米仁50克,米50克。 做法:先用粳米、生米仁煮粥,再加入土茯苓(碾粉)混煮沸食用。 功效:土茯苓性味甘淡,平,清熱解毒、除濕通絡。 提示: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適用於痛風的防治。 小編提醒:肝腎陰虛者慎服。 綠豆土茯苓糖水 材料:綠豆50克,紅糖適量。葯物:土茯苓50克。 功效:祛濕熱,解毒涼血。 做法:綠豆洗凈,土茯苓洗凈,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可飲食。 說明:綠豆有解毒清熱作用,加土茯苓祛濕利水,使癤瘡加速愈復。

2、如何區分土茯苓和茯苓

平常比較少有研究醫學的人們,會以為土茯苓跟茯苓是同一種葯材。其實,土茯苓和茯苓是兩種不一樣的葯材,其葯性和治療方法也不同。我們來看看土茯苓和茯苓的不同點吧。 一、土茯苓解毒除濕利關節 肝腎陰虧者慎服 《本草綱目》認為土茯苓能祛風濕,利關節,治拘攣骨痛。中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等功效。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葯,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葯。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濕疹等也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本草從新》指出,「肝腎陰虧者勿服。」 二、豬肉滋陰潤燥 可搭配土茯苓 土茯苓一般的做法是熬葯或煎湯,在春季可與有滋陰潤燥的豬肉搭配熬湯。豬肉富含維生素A,具有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適合乾燥多風的天氣食用,在北方生活的朋友也可服。吃豬肉後不宜大量飲茶,以防茶葉中的鞣酸與蛋白質結合生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使腸蠕動減慢而造成便秘,增加有毒物質的吸收。 三、土茯苓不是茯苓 有些人會有疑問,土茯苓和茯苓是不是同一種?其實不然,這不是同一種葯物。茯苓是利水滲濕葯,還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茯苓是清熱解毒葯,可除濕利關節,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濕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葯方中,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於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不用混淆。

3、土茯苓有什麼樣的功效?要詳細的回答.

土茯苓1 【土茯苓1的功效介紹】: 土茯苓 (《滇南本草》) 【別名】禹余糧,白余糧(陶弘景),革禹余糧(《本草拾遺》),刺豬苓(《本草圖經》),過山龍、硬飯(《朱氏集驗醫方》),仙遺糧(《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會編》),冷飯團(《衛生雜興》),山豬糞、山地栗、過岡龍(《綱目,),山牛(《本經逢原》),冷飯頭(《生草葯性備要》),山歸來(《有用植物圖說》),久老薯(《廣西中獸醫葯植》),毛尾薯(《中葯材手冊》),地胡苓、狗老薯、飯閉根,硬飯頭薯(《廣西中葯志》),土苓(《四川中葯志》),山遺糧(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狗朗頭、尖光頭(《常用中草葯彩色圖譜》),山硬硬、奇良、白葜、連飯(《浙江民間常用草葯》)。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莖。 【植物形態】土茯苓攀援狀灌木。 根莖塊根狀,有明顯結節,著生多數須根。 莖無刺。 單葉互生;革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6~20厘米,寬1.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脈3~5條;葉柄長1~2厘米,略呈翅狀,近基部具開展的葉鞘,葉鞘先端常變成2條卷須。 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極短;小花梗纖細,基部有多數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6,2輪;雄花的雄蕊6,花絲較花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線形,子房上位,3室,柱頭3歧,稍反曲。 漿果球形,直徑6~8毫米,紅色。 花期7~8月。 果期9~10月。 生長於山坡、荒山及林邊的半陰地。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等地。 【採集】秋末冬初採挖,除去蘆頭及須根,洗凈泥沙,曬干,或切片曬干。 【葯材】土茯苓,又名:紅土苓。 乾燥根莖為不規則塊狀,略呈扁圓柱形而彎曲不直,多分歧,有結節狀隆起,長約5~15厘米,直徑約2~5厘米。 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傷切口及側根殘余部分,上端具莖痕。 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 氣微,味甘淡。 土茯苓片為長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約1~3毫米。 邊緣不整齊,淡棕色或淡黃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 中間略具維管束點,仔細觀察時可見砂礫樣的光亮。 縱切片常見花紋。 導管不規則,富粉質,微有彈性,用水潤濕後,手摸之有光滑感。 以淡棕色、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主產廣東、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廣西、江蘇等地亦產。 下列幾種同屬植物的根莖在少數地區亦作土茯苓使用: ①暗色菝葜,產四川,又稱白土苓。 ②無刺菝葜,其根莖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雲南則為紅萆薢,參見紅萆薢條。 ③防已葉菝葜,產西藏。 【炮製】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乾燥。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圖經》:味甘,性涼,無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澀。 ③《綱目》:甘淡,平,無毒。 【歸經】入肝、胃經。 ①《綱目》:為陽明本葯。 ②《本草通玄》:入胃、肝二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用主治-土茯苓1的功效】解毒,除濕,利關節。 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疔瘡,癰腫,瘰癧。 ①《本草拾遺》:調中止泄。 ②《本草圖經》:敷瘡毒。 ③《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④《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 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 解汞粉、銀朱毒。 ⑤《本草正》:療癰腫、喉痹,除廚身寒濕、惡瘡。 ⑥《生草葯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⑦《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⑧《陸川本草》:治腳氣。 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⑩《江西草葯》;殺蟲解毒。 治瘰癧,小兒疳積。 ⑾《常用中草葯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O.5~1兩。 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肝腎陰虧者慎服。 ①《萬氏家抄方》:不犯鐵器。 ②《綱目》:服時忌茶。 ③《本草從新》:肝腎陰虧者勿服。 【選方】①治楊梅瘡毒:土茯苓一兩或五錢,水酒濃煎服。 (《滇南本草》) ②治楊梅風十年二十年,筋骨風泡腫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錢,甘草三錢,黑鉛一斤,青藤三錢。 將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 (《赤水玄珠》) ③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錢。 水煎服,白糖為引。 (《江西草葯》) ④治風濕骨痛,瘡瘍腫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豬肉燉爛,分數次連滓服。 (《浙江民間常用草葯》) ⑤治風氣痛及風毒瘡癬:土茯苓(不犯鐵器)八兩。 石臼內搗為細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葯造成醇酒用,酒與糟俱可食。 (《萬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⑥治大毒瘡紅腫,未成即濫:土茯苓,為細末,好醋調敷。 (《滇南本草》) ⑦治瘰癧潰爛:冷飯團,切片或為末,水煎服。 或入粥內食之,須多食為妙。 忌鐵器、發物。 (《積德堂經驗方》) ⑧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兩。 水煎,當茶飲。 (《江西草葯》) ⑨治婦人紅崩、白帶:土茯苓,水煨,引用紅沙糖治紅崩,白沙糖治白帶。 (《滇南本草》) ⑩治小兒疳積面黃肌瘦,肚子大,煩躁愛哭,啼哭無聲,不想吃東西,大便失調,皮膚粗糙:土茯苓三錢,野棉花根三錢。 研細末,加豬肝二兩與水燉服,或米湯沖服。 (《草醫草葯簡便驗方匯編》) ⑾治癭瘤:土茯苓五錢,金鎖銀開、黃葯子各三錢,白毛藤五錢,烏蘞莓根、蒲公英各四錢,甘草、金銀花各二錢,煎服。 (《浙江民間中葯》) 【臨床應用】①防治鉤端螺旋體病㈠預防:每日1兩,1次或2次煎服,每周連服3日,共服5周。 2000餘人服葯結果表明,服葯組與未服葯組發病率之比為1:5.58。 ㈡治療:土茯苓2兩(病情重而體質較好者可用至5兩),甘草3錢,水煎每日2次分服。 同時可根據病情辨證加減;對高熱、重症者給葡萄糖液及維生素丙,個別有出血傾向者加用激素。 治療18例均愈,16例於服葯2~3劑、3例於服葯4~5劑後症狀消失。 平均住院時間3.6天。 或用土茯苓4兩,地榆、青蒿、白茅根各1兩煎服。 每日1~3劑,熱退後每日1劑,4次分服。 同時配合對症處理,如鎮靜、止血、補液等。 治療14例,失敗4例。 其中血培養陽性者9例,5例治癒,4例失敗。 治癒病例體溫降至正常時間在1~7日內,主要症狀隨體溫下降而逐漸減輕或消失,大部分病人頭痛、身痛、球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血痰等均於1~2天內消失。 治療中少數病例出現惡心、嘔吐等反應。 ②治療梅毒據早年臨床觀察報告,以土茯苓為主,配合銀花、甘草,或配合蒼耳子、白蘚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馬齒莧、甘草。 煎服.治療現症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 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 對晚期麻痹性痴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 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 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為一療程。 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③其它㈠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毫升,3~6歲50~60毫升,分3次服,連服3日。 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 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㈡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 ㈢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 退腫作用較好,肚後,小便增加。 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㈣治療須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4、由於尿酸高引發痛風,請問喝土茯苓熬水能降尿酸嗎

病情分析:患者朋友,你好,痛風屬於關節炎一種,主要是由於人體內尿酸的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嘌呤的物質的新陳代謝發生紊亂造成的。意見建議:你的情況我建議,控制痛風發作的關鍵,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對於血尿酸水平輕微偏高的,可以服用碳酸氫鈉片,偏高較多的,用苯溴馬隆.,要考慮使用別嘌醇。痛風急性發作時,只能用秋水仙鹼鎮痛,。飲食控制和多飲水對控制痛風的發作有重要意義.注意避免食用嘌呤含量高的食物.

5、萆薢和土伏岑有什麼區別?

土伏苓屬於單子葉植物綱百合目百合科,
別稱:禹余糧、白余糧、草禹余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仙遺糧等
歸經:肝經;胃經;脾經。性味甘淡、平
功能:解毒,除濕,利關節。 主治:治梅毒,淋濁,筋骨攣痛,腳氣,療疔瘡,癰腫,瘰癧,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濕熱下痢、皮膚濕疹、虛汗、急性腎炎、膀胱炎等。
葯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莖。
品質特徵:粉質均足,顏色自然,葯性穩定、性平;氣味芳香、味甘濃,清熱解毒、滲濕。
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乾旱和蔭蔽。砂質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生長期應經常鬆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應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萆薢屬於單子葉植物綱薯蕷科薯蕷目,別稱粉萆薢、綿萆薢、黃姜。
生理特性
1、綿萆薢:為不規則的斜切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2~5mm。外皮黃棕色至黃褐色,有稀疏的須根殘基,呈圓錐狀突起。質疏鬆,略呈海綿狀,切麵灰白色至淺灰棕色,黃棕色點狀維管束散在。氣微,味微苦。
2、粉萆薢:為不規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狀散在。質松,略有彈性,易折斷,新斷面近外皮處顯淡黃色。氣微,味辛、微苦。
入葯部位:植物的乾燥根莖。

炮製方法:除去須根,洗凈,切片,曬干。

性味:苦,平。歸腎、胃經。

功效:利濕去濁,祛風除痹。

主治:用於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濕痹痛,關節不利,腰膝疼痛。

6、土茯苓 這個中葯,有毒性大嗎?是否有腎毒性?謝謝。

沒有毒性。
性味: 甘淡;平
歸經: 肝;胃;脾經
功效: 清熱除濕;泄濁解毒;通利關節
主治: 梅毒;淋濁;泄瀉;筋骨攣痛;腳氣;癰腫;瘡癬;瘰癧;癭瘤及汞中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用葯禁忌: 肝腎陰虛者慎服。
功效分類: 利水葯;解毒葯
臨床運用: 1.治療梅毒及隱性梅毒,其血清陰轉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現症梅毒的治癒率為50%左右。對晚期麻痹性痴呆,不僅腦脊液康、華氏反應轉陰,而且精神症狀亦獲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對於小兒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兩,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為1療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兩的,療程有長達2個月的。
2.防治麻疹:預防用100%煎液內服,3歲以下每日30-50ml,3-5歲50-60ml,分3次服,連服3日。或製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劑量亦可作為治療之用。
3.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每日用4-8兩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腸,7日為1療程。
4.治療急慢性腎炎:每日3兩,水煎,分3次服。退腫作用較好,服後小便增加。亦有用於治療腎盂腎炎、腎結核的報道。
5.治療頸淋巴結核:每日用鮮品1斤,水煎分2次服。
各家論述: 1.《本草匯編》:病楊梅毒瘡,葯用輕粉,愈而復發,久則肢體拘攣,變為癰漏,延綿歲月,竟致廢篤。惟銼土萆薢三兩,或加皂甙、牽牛各一錢,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數劑多瘥。蓋此疾始由毒氣干於陽明而發,加以輕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挾相火,來凌脾土,土屬濕,主肌肉,濕熱郁蓄於肌腠,故發為癰腫,甚則拘攣,《內經》所謂濕氣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濕未郁也。此葯長於去濕,不能去熱,病久則熱衰氣耗而濕郁為多故也。
2.《綱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種,入葯用白者良。按《中山經》雲,鼓鐙之山有草焉,名曰榮草,其葉如柳,其本如雞卵,食之已風,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
3.《本草正義》: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
4.《本草拾遺》:草禹余糧,根如盞連綴,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澀,人取以當谷,不飢。......調中止泄。
5.《本草圖經》:敷瘡毒。
6.《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7.《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8.《本草正》:疔癰腫、喉痹,除周身寒濕、惡瘡。
9.《生草葯性備要》:消毒瘡、疔瘡,炙汁塗敷之,煲酒亦可。
10.《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11.《陸川本草》:治腳氣。
12.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治心胃氣痛,腎炎。
13.《江西草葯》:殺蟲解毒。治瘰癧,小兒疳積。
14.《常用中草葯彩色圖譜》:治風濕性關節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7、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功效應用
1.
甘淡,解毒利濕,通利關節,又兼解汞毒,故對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劑中毒而致肢體拘攣、筋骨疼痛者療效尤佳,為治梅毒的要葯。
2.
甘淡滲利,解毒利濕,故可用於濕熱引起的熱淋、帶下、濕疹濕瘡等證。常與木通、扁蓄、蒲公英、車前子同用,治療熱淋;
3.
清熱解毒,兼可消腫散結,如《滇南本草》以本品研為細末,好醋調敷,治療癰瘡紅腫潰爛;

8、土茯苓煲湯怎麼煮不熟,咬不動?

食材用料:

土茯苓(干)30克

豬脊骨500克

茨實50克

薏米30克

菜譜做法:
1.將豬骨頭沖洗干凈備用
2.茨實、薏米、土茯苓洗凈備用
3.瓦煲內放適量水,將豬骨頭倒入
4.倒入茨實、薏米、土茯苓
5.開大火燒開
6.用湯勺將浮沫撇去,再開小火慢慢煲1.5個小左右,關火前5分鍾加鹽即可

9、土伏岑與伏岑的區別:我淺表性胃炎

土茯苓與茯苓的區別

土茯苓和茯苓聽起來差不多,甚至看起來也是很相似,但是千萬不要將它們兩者搞混淆!因為土茯苓和茯苓的功效、作用、食用方法是不一樣。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其實非常大。

土茯苓和茯苓的區別
土茯苓與茯苓雖然名字差不多,但是它們完全是不同的,其功能與作用也各不相同,那土茯苓與茯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茯苓是利水滲濕葯,可健脾安神。茯苓性味甘淡平,歸心脾腎經,茯苓也是清熱解毒葯,可除濕利關節。此外,茯苓是健脾利濕葯,其常常配伍在益氣健脾的葯方中。而土茯苓就不一樣啦,土茯苓清熱利濕、解毒、殺蟲止癢,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梅毒、濕疹有很好的療效,土茯苓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葯,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葯,同時土茯苓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症有相當好的療效。在口感上,土茯苓偏於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選擇上就不會混淆了。 ...
查看詳情>>
土茯苓的功效
土茯苓,性甘平,利濕熱解毒,健脾胃,因富含澱粉,所以也可用來制糕點或釀酒。
傳統中醫認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有解毒、除濕、利關節等功效。西醫認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較強的免疫抑制葯,是治療免疫病口腔和陰部潰瘍之最佳中葯。土茯苓也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白塞病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與金雀根、山稔根、徐長卿、紅藤等同用。土茯苓對免疫病之過敏性皮炎、天皰瘡、濕疹等也有效。
除此之外,土茯苓還有解毒、抗腫瘤的功效。 ...
查看詳情>>
土茯苓的食用方法
土茯苓常常被用來熬粥或者煲湯,經過土茯苓熬煮過的食物,功效價值變得更高了。媽網百科介紹3種土茯苓的吃法給大家參考。
1、綠豆土茯苓糖水
綠豆土茯苓糖水的材料:綠豆50克,紅糖適量。葯物:土茯苓50克。
綠豆土茯苓糖水的功效:祛濕熱,解毒涼血。
綠豆土茯苓糖水的做法:綠豆洗凈,土茯苓洗凈,加水6碗煲至豆稔,加紅糖,再煮片刻湯成,可飲食。
綠豆土茯苓糖水的食用說明:綠豆有解毒清熱作用,加土茯苓祛濕利水,使癤瘡加速愈復。 ...
查看詳情>>
茯苓的功效
茯苓味淡,常被切成白色的正方形小方塊售賣。茯苓主要有利水滲濕、補中健脾、寧心安神三大功效。
1、茯苓可以利水滲濕。用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經常和豬苓、澤瀉、白術一起食用。
2、茯苓可以補中健脾。用治脾虛濕盛之食少便溏,經常和黨參、白術一起食用。
3、茯苓可以寧心安神。用冶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經常和龍眼肉、酸棗仁一起食用。
查看詳情>>
茯苓的食用方法
茯苓的食用方法有很多,但由於茯苓的味道淡,所以茯苓基本上扮演一種功效補品的角色。在市場上面,茯苓常常被切成小方塊,人們常常拿它泡水喝,其實茯苓也可以熬湯煮粥等等其它的食用方法。
1、茯苓栗子粥煮法的簡單介紹:茯苓15g,栗子25g,大棗10個,粳米100g。加水先煮栗子、大棗、粳米;茯苓研末,待米半熟時徐徐加入,攪勻,最後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調味食。茯苓栗子粥補脾利濕,補脾止瀉,益脾胃。茯苓栗子粥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 ...

10、我有痛風性關節炎,請問能用土茯苓泡茶喝嗎

功能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與土茯苓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