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骶髂關節炎影像

骶髂關節炎影像

發布時間:2020-09-29 10:13:39

1、今年32歲,女,1.DR報告顯示:兩側骶髂關節面密度增高;2.CT顯示:L3-S1椎間盤未見明顯異常;3.HLA-B27顯示陰性,

什麼是緻密性骶髂關節炎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通常見於20~40歲女性,患者復發性下腰痛,有時可向下放射至兩側臀部和大腿,但不是根性疼痛,下腰活動時可加重症狀,常有近期分娩史。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目前並非十分明確,但與下列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1.骶髂關節是負責將腰部以上的重量轉運於下肢的主要關節,由於骶髂關節長期受到持續性壓力而緻密。
2.婦女妊娠、分娩可能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之一。
3.與椎體骨骺炎有關,曾有報道本病與椎體骨骺炎二者共存在的病例。
4.與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統感染、局部外傷等因素有關。
5.骶髂關節附近骨質血液供應障礙,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
**診斷
1.臨床表現 下腰部慢性持續性的疼痛,或恥骨聯合處疼痛,並可向臀部、股後部放射,疼痛一般均較輕。女性病員往往可因月經周期、妊娠次數的增多而下腰部疼痛症狀加重,但無夜痛徵象,腰部運動基本不受限制。也有個別病人可毫無自覺症狀,只是由於其它原因在X線照片檢查中偶爾發現。
2.臨床檢查 在骶髂關節附近或病變部位有局限性的壓痛點,局部的肌肉痙攣。腰部運動、直腿抬高試驗 「4」字試驗等均基本正常。
3.X線所見 主要表現為髂骨耳狀面結構不清,骨質呈均勻性密度增高,其內緣以骶髂關節為界,並不侵犯關節面,其外緣構成清晰的直線或弧線,將病變部骨質硬化區構成各種不同的形態,大體上可分為三角形、新月形、梨形三種。病變范圍大部侵及耳狀面的全部或上、下2/3部。大多為雙側病變,病變大小、形狀可不對稱,少數為單側性。若病變在腰椎,可見腰椎椎體前上角骨質密度增高,椎間隙清晰無變化。
4.診斷依據 青年婦女,慢性持續性的下腰疼痛,反復發作,伴周期性改變,尤以產後下腰部疼痛症狀加重者,應疑為本病,但對本病的最後診斷還是依靠X線檢查方能確診。
**鑒別診斷
1.結核性骶髂關節炎 多為單側性發病,一般症狀輕而不顯著,當行走、上樓、久坐、平卧翻身等動作而疼痛加劇,潮熱、夜間盜汗、易疲勞等全身中毒症狀。X線檢查可明確鑒別,結核性骶髂關節炎可見關節間隙模糊、骨質破壞、吸收、有大小不等的鈣化物等。
2.強直性骶髂關節炎 下腰部疼痛,有僵硬感,並有向上逐步蔓延的趨勢。二者的鑒別,主要是影像學檢查。強直性骶髂關節炎早中期X線可見骶髂關節下部間隙模糊,關節面不整齊呈鋸齒狀。晚期X線可見骨小梁穿過關節間隙,關節間隙消失,形成骨性強直。
3.骶髂關節低毒感染 病程緩慢,局部疼痛,可有不規則的低熱,X線可見關節間隙有狹窄,關節面不夠整齊。實驗室檢查可見血白細胞增高,使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4.骶髂關節轉移性腫瘤 有其它器官腫瘤的病史,局部疼痛,而且有明顯的壓痛,病程長者,可出現惡液質。X線檢查:局部有不規則、邊界不清的結節樣或片狀樣緻密影。若能找到原發病灶則診斷更為肯定
**治療方法的選擇
本病的治療以中葯內治法為首選。中葯內治法益氣養血,強筋壯骨,活血化瘀,祛邪通絡,既可治標,亦可治本,是本病的主要療法。但一般在臨床上,有條件時可與針灸療法或中葯離子導入療法相配合,針灸療法活血祛邪,通絡止痛,中葯離子導入療法兼中葯外治法與直流電的作用於一體,將葯物直接作用於骶髂關節部位,有較好的溫經止痛的作用。若患者腰骶關節處有局限性壓痛,或有條索狀物,或出現向一側活動疼痛加劇,使用推拿療法則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西醫治療
本病在治療中,盡可能避免站立負重工作,以減輕骶髂關節的受壓,局部保暖,以增強組織代謝,卧硬板床。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康復治療
本病多源於女子產後失血、失養,或感受外邪所致,本病臨床治癒後,使用中葯內治法益氣養血,強筋壯骨以治其本,是本病康復治療的的主要方法和目的。在治療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補益之劑時,一要注意少量配伍一些理氣活血之劑,使補而不膩,免礙脾胃;二是要對邪氣留存的情況掌握清,有瘀、邪存留者尚需化瘀、祛邪,否則有閉門留寇之弊。但化瘀祛邪時,又當注意化瘀以活血為主,不可濫用逐瘀之劑,祛邪不可過用溫燥之品,以免耗血傷陰。
2.根據病情可以與針灸療法、推拿等療法相伍用。針灸療法要注意手法,以補法為主,選穴少而精當,可針灸並用;推拿療法要注意手法輕柔,以舒筋活血為要。
3.必要時,可使用支架保護,避免腰骶部的損傷。
4.以休息為主,避免長久站立及過重的體力勞動,注意局部的保暖。
5.有條件是可採用溫泉浴療法,對本病的康復有積極的治療意義。使用溫泉浴時,要注意水溫,保持在37℃~42℃之間,不宜過高,每次浸浴時間20~30分鍾,不宜過長,15天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預防
本病多見於產後婦女。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預防應側重以下幾點:
1.防止產後大出血 懷孕婦女在產前應定期檢查,及時防止病變和難產,產時要科學地應用現代接生方法。產後的大出血多與胎盤滯留有關,必要時採用補救措施,如使用生化湯,溫經活血,化瘀通絡,以防止惡血阻滯,新血不得歸經而致出血。
2.產後婦女應合理地休息,保養,保證營養,避免過早勞作,避免外邪的侵襲。

2、強直性脊柱炎X線檢查的表現是怎樣的?

X線檢查(1)骶髂關節X線表現:幾乎所有強直性脊柱炎均存在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SIJ)變化最早,呈雙側性,可見關節麵皮質密度減低,假性間隙增寬,骨質破壞(如軟骨下骨質吸收、關節面模糊或呈鋸齒狀破壞、皮質參差不齊或皮質中斷),關節邊緣硬化(如軟骨下呈毛玻璃樣密度增高帶、界線模糊),囊狀改變(如有小囊狀透亮區,以關節的下部髂骨側為多),關節間隙變窄,晚期關節發生骨性強直(圖)。病變一般在骶髂關節的下2/3處開始,逐漸進展,最後可侵犯整個關節。由於骶髂關節結構復雜,前後結構重疊,X線平片無法區分關節的滑膜部和韌帶部,所以對骶髂關節炎的早期診斷意義有限。由於骶髂關節為耳狀面關節,應用斜位關節切線位影像,使骶骨與髂骨均呈斜位,耳狀面重疊減少,使關節間隙顯示清晰,可能優於X正位片。有學者發現X線平片診斷為II 級的骶髂關節炎,與CT符合率僅為25%~50%。由於強直性脊柱炎一經確診需較長時間治療,為保證診斷無誤,對X線平片診斷為II 級的骶髂關節炎,最好進一步作CT檢查,以免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或者貽誤病情。(2)脊柱X線表現:關節面模糊不整,關節附近骨質疏鬆,骨贅形成,椎體方形變。前後縱韌帶及其它脊椎間的韌帶鈣化或骨化,椎體邊緣新骨形成,使上下椎體連成骨橋,晚期有自下而上的韌帶鈣化,脊柱形成具有特徵性的竹節樣強直改變。

3、得了雙側骶髂關節炎,治的好么?查過血沉,沒問題

是否做過影像學檢查,風濕免疫系列的檢查?

4、有醫生在嗎?我坐了一個骶髂關節炎的ct,影像是 雙側骶髂關節間隙 存在,雙側骶髂關節面光整

是女生嗎?有沒有生育史?

單從報告上看,考慮緻密性骨炎。
問題不大,可能會引起腰骶部疼痛,但大多會自愈或者緩解。
X線表現就是骶髂關節的密度增高。
最好把片子傳上來,可以幫你看看。不用擔心

5、我的CT影像表現:雙側骶髂關節間隙可,關節面毛糙,呈蟲蝕樣破壞,余骨質未見明顯異常。印象:雙側骶髂關

單憑一個CT報告單不能給你確診呀,其實影像學檢查(如X線、CT、MRI等)的主要目的是早期發現骶髂關節炎,因為其是AS診斷的必備條件,但是此處你的報告結果有點模糊,建議結合你的臨床症狀(如晨僵、休息時疼痛不能緩解、虹膜炎等),另外還要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如ESR、CRP、HLA-B27等),如同時具備上述條件,則患AS可能性就很大了。

6、CT和MR的區別?

太專業的不多說了,簡單的來講,MR和CT不同之處,就是MR能夠掃描到細胞。ai細胞只能用MR來確診。

7、腰椎正側位X線影像診斷報告

我估計是骶椎關節錯位引起的,需要正骨復位 ,找我一次治癒,看看我的空間介紹吧

與骶髂關節炎影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