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核抗體陽性,滴度1:320,其他全部陰性,偶爾關節疼。當地醫院說不用管,請問不吃葯的話會自己康復
問題分析:
你好,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屬風濕學科疾病,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意見建議:
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葯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血化淤為目的的,中葯是結合了針灸與葯物的原理,具有不錯的療效。
2、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血沉,抗0,C反應蛋白,免疫五項,抗核抗體,血常規,尿常規,微元素,骨密度。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不能排除,建議檢查ccp抗體。
3、白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抗0類風濕因子正常抗核抗體正常是類風濕關節炎嗎
早期的類風濕不太容易被檢查出來,不過判斷類風濕是否存在,是由7個臨床診斷標准來判斷的,你可以參考一下
1. 晨僵持續時間至少1小時,病程大於6周;
2. 3組或3組以上的關節發病,病程大於6周;
3. 腕掌指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病程大於6周;
4. 對稱性關節腫脹,病程大於6周;
5. 類風濕皮下結節;
6. 手部、腕部X線改變,骨侵蝕或關節周圍骨密度下降;
7. 類風濕因子陽性。
4、類風濕的檢查項目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實驗室檢查由於臨床科研、教學工作的開展,中醫診斷風濕類疾病,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可以不過問實驗室檢查指標,而是必須作為風濕病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參考,因此,在有條件的醫院,必須的實驗室檢查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C反應蛋白c反應蛋白是一種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測出,標準的測定方法是毛細血管測定試驗,反應結果為「02++++」。如急性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活動期均可呈陽性反應。2、紅細胞沉降率【ESR】紅細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為血漿內大而不對稱的分子如纖維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紅細胞的沉降。它是測試風濕病和關節炎變活動程度的比較可靠的方法。如關節紅腫熱痛明顯。血沉增快,如關節紅腫熱痛消失,則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抗核抗體抗核抗體是指能與細胞核或核的組成成分發生反應的一類抗體。在機體免疫功能失常的時候,體內衰老變性的細胞核由於不能被清除而成為自體抗原,這些核抗原所產生的抗體就是抗核抗體。4、狼瘡細胞測定血清中的抗核抗體與白細胞接觸,白細胞破碎溶解形成蘇木素小體,小體被中性粒細胞吞噬,即稱為狼瘡細胞(LE)。LE細胞的發現表示有抗核抗體存在。LE細胞見於20%的狼瘡病人,但仍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特異性診斷依據。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瘡細胞。5、類風濕因子(1lF)測定類風濕因子是機體針對自身的變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體,這些抗體還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臨床使用的測定方法都是測定IgG類風濕因子,而一部分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類風濕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測出,因此約有30%的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其類風濕因子始終保持陰性。類風濕關節炎約70%左右的患者類風濕因子可呈陽性反應,並且類風濕因子的效價與病程的進展和治癒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很多醫生都把類風濕因子作為臨床觀察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但類風濕因子不是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所以在類風濕因子呈陽性的病例,並不一定是類風濕關節炎。6、鏈球菌抗體(抗「o」對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的測定,是診斷急性風濕熱的重要實驗根據,抗鏈球菌「O」滴度在l:200以上者為陽性。風濕熱的陽性率可達70%~80%且滴度較高。抗「O」測定對類風濕關節炎無多大參考價值。7、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測定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結核相類似的一組血清球蛋白。可分為IgG、IgA、IgM、IgD、IgE五類。
5、系統性紅斑狼瘡性關節炎的診斷依據是什麼?
疾病名稱:系統性紅斑狼瘡性關節炎
所屬部位:全身
症狀體征:發熱、皮疹、脫發、關節痛或關節炎、腎炎、漿膜炎、溶血性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等。
診斷依據:
目前應用最廣的是美國風濕病學會1982年修訂的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分類標准,符合其中4項或以上者即可診斷為系統性紅斑狼瘡:
①頰部皮疹;②盤狀皮損;③光線過敏;④口腔潰瘍;⑤關節炎;⑥漿膜炎;⑦腎臟損傷;⑧白細胞減少<4×109/l;淋巴細胞減少<1.5×109/l;溶血性貧血或血小板減少<100×109/l;⑨神經系統異常;⑩狼瘡細胞或抗DNA抗體或抗-SM抗體陽性,或梅毒血清試驗假陽性;(11)抗核抗體效價升高。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可由抗核抗體試驗確診:SLE活動期抗核抗體大多陽性,如抗核抗體陰性則排除本病之可能。抗核抗體試驗敏感可取代狼瘡細胞檢查診斷SLE是否存在。
病因:
系統性紅斑狼瘡性關節炎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疾病活動時期的一種表現,而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慢性炎性疾病,可累及許多器官系統,如皮膚、神經和漿膜等。病因不清,大多認為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患者產生抗核抗體,即是免疫學上異常的表現。本病黑人發病率較高,白人次之,亞洲人則少見。女性患病多,比男性高5~10倍。發病年齡2~90歲,但以20~40歲最多。女性發病率高,顯示出了一定的遺傳因素作用,另外可能與環境(陽光或紫外線、葯物、微生物病原體等) 、免疫、雌激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