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防控雞病毒性關節炎?
本病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病變的傳染性疾病,也稱腱鞘炎或腱滑膜炎。本病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發生。從雞分離到的呼腸孤病毒有5種不同的血清型。
病毒對周圍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能耐受60℃8~10小時,56℃22~24小時,37℃15~16周,4℃可存活3年以上;病毒對pH3有抵抗力,室溫下過氧化氫作用1小時不能滅活,對2%來蘇兒、3%甲醛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機碘可將其殺死。
(1)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於雞、火雞也可感染發病。肉用雞發病率高於其他禽類。1日齡無母源抗體的雛雞易感性最高;自然情況下,5~7周齡的雞發病最為常見,肉用仔雞發病率可高達100%,但死亡率不到1%。本病雖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但傳播率較低,其傳播方式主要為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感染雞的分泌物、排泄物特別是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長期存在於雞的盲腸扁桃體和跗關節內,特別是那些幼齡就受到感染的雞,這些帶毒者是同舍動物的潛在傳染源。
(2)臨床症狀
病雞主要表現為跗關節腫脹和跛行,兩側趾屈肌腱或跖伸肌腱受害,嚴重時腱壞死或纖維化,病雞嚴重跛行,跗關節腫大,部分雞生長受阻。有的可引起腓腸肌腱斷裂。跗關節和跖關節腱鞘有明顯水腫。
(3)病理變化
自然感染的雞跖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腫脹,跗關節常含有少量草黃色或血樣滲出物,少數病例有相當多量的膿性分泌物,在感染早期,跗關節和跖關節有明顯水腫,跗關節內滑膜有點狀出血;有的病雞有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包積水。慢性病變的特徵是腱鞘硬化和粘連,在脛跗關節遠端軟骨上出現凹陷的點狀潰爛,然後變大融合,關節表面纖維軟骨膜增生。
(4)實驗室診斷
根據症狀和病變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通過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瓊擴試驗常用來檢查病毒種群特異性抗體的存在。
(5)防控要點
①凈化種雞群
對患病種雞堅決淘汰,防止本病經蛋垂直傳播。嚴禁從有本病的雞場引進種蛋或苗雞。
②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
對商品雞採用「全進全出」制,每批雞出售後要用鹼液或有機碘消毒劑徹底消毒雞舍,並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進行熏蒸。
③免疫接種
對開產前的蛋雞最好選用滅活苗免疫(有些活疫苗可經蛋將疫苗毒傳給下一代)。免疫程序為:種雞群1~7日齡、4周齡時各接種一次多價弱毒苗,在開產前接種一次滅活苗;商品肉雞在1日齡以多價弱毒苗接種一次即可。
2、肉雞發生腿病的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治?
隨著肉雞養殖效益和肉雞生產性能的不斷提高,雞只的出欄越來越早,生長越來越快,同時在飼養過程中由於營養和代謝原因導致的疾病也越來越多。腿病作為現代肉雞飼養的常見病已經越來越引起養殖戶的關注,腿病的原因可以有以下幾種:
遺傳原因:如先天性發育不良:
營養性原因:如缺乏錳、維生素,鈣磷比例不當等;
管理原因:管理不良或粗暴造成的骨折、外傷;疾病原因:如病毒性關節炎、腦脊髓炎、葡萄球菌感染等。
(1)鑒別診斷要點
①病毒性關節炎:病毒性關節炎,是由病毒引起的肉用仔雞常見傳染性疾病。其特徵是腱鞘、滑液囊膜和心肌發生炎症,病雞表現關節腫大,跛行和癱瘓。
②葡萄球菌病:雞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葡萄球菌在環境中廣泛存在。該病的發生與外傷有關。發病時間多在40~60日齡,地面平養、網上平養較籠養雞發生的多。
a.新生雛雞臍炎可由多種細菌感染所致,其中部分雞因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可在1~2周內死亡。
b.可見病雞精神、食慾不好,低頭縮頸呆立。在胸腹部、大腿內側、翅膀內側皮膚,有的在頭部、下頜部和趾部皮膚可見皮膚腫脹、相應部位羽毛潮濕易掉。皮膚呈青紫色或深紅紫色。
c.肉雞的中雛階段多發生關節炎型的雞葡萄球菌病。多發生於跗關節,關節腫脹,皮下水腫,關節液增多,病雞行走不便、跛行喜卧。
③佝僂病和骨軟症:鈣、磷是雞體內兩種重要的常量元素,對骨胳的發育及血液凝固都有極大的影響。雞只常因鈣、磷不足、比例失調或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雛雞佝僂病(軟骨病)和成雞骨軟症。常見的病因有:日糧中鈣、磷缺乏或比例失調,其正常比例應為1.25∶0.7;維生素D不足;日糧蛋白質過高或脂肪過高,以及溫度過高、運動少、日照不足等因素。
症狀雞只不願走動、喜歡躁伏,生長發育遲緩。幼雞爪和喙易彎曲,肋骨末端呈念珠狀,關節腫大,有的拉稀。
④維生素B2缺乏症:維生素B2(核黃素)缺乏症是以幼雞的趾向內蜷曲,兩腿癱瘓為特徵的營養缺乏症。病因:常用缺乏維生素B2的禾穀類飼料;飼喂高脂肪低蛋白飼料;溫度低時未及時補充維生素B2;患腸胃疾病等。
該病特徵性症狀是足趾向內蜷曲,兩腿癱瘓,多在1~2周齡雛雞發生腹瀉後出現。
(2)防治措施
①加強飼養管理,飼喂全價飼料,及時清除雞舍中可能造成雞只外傷的銳利物;做好防疫,盡可能減少造成雞只感染疾病的機會,尤其是可能導致皮膚黏膜破潰的傳染病。
②對於病毒性關節炎,目前還沒有特效葯物進行治療。對已發病的雞沒有好的治療方法,可將病雞剔出,集中隔離飼養,症狀嚴重的應淘汰。一般的預防方法主要是加強衛生管理及雞舍的定期消毒,使用鹼性溶液或0.5%的有機碘液消毒,效果好。
③葡萄球菌的診斷比較容易,確診後採取葯物治療是重要的防治措施。金黃色葡萄球菌極易產生抗葯性,所以在選擇葯物前必須做葯敏試驗。無條件的單位可選用該場不常用的葯物。可選用氯黴素0.1%拌料,或氟哌酸0.04%拌料,痢特靈按0.04%拌料,連喂5~7天。據報道,按每隻雞2000單位青黴素飲水給葯,每天1次,連用3~5天,效果十分明顯。
④對於非疾病原因引起的腿病,應認真的在營養方面尋找原因。
⑤鈣磷比例不當或鈣磷不足,應在日糧配製時予以調整,選用優質的鈣磷原料。通過日糧中補充骨粉或魚粉進行防制,療效較好。如果飼料中鈣磷本身沒有問題,就很可能是維生素D缺乏症造成的,應對病雞投喂魚肝油或補充維生素D。對於因缺乏維生素D造成的病雞治療時,可單獨1次投喂15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療效快。
⑥維生素B2缺乏症必須早期治療,對已出現腳趾捲曲、癱瘓的雞,只能淘汰,無治療意義。雛雞一開食就應飼喂全價標准日糧,在每噸飼料中添加2~3克核黃素,可預防該病發生。對病雞在每千克飼料中加入核黃素20毫克,連用1~2周,有一定的療效。
3、雞病毒性關節炎有何特點?如何防治?
病毒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肉雞的重要傳染病。病毒主要侵害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引起足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病雞關節腫脹、發炎,行動不便,不願走動或跛行,採食困難,生長停滯。
(1)臨床症狀
肉雞食慾減退、跛行、貧血、消瘦,脛關節、趾關節及連接的肌腱腫脹。後期出現單側或兩側性腓腸肌腱斷裂,足關節扭轉彎曲。嚴重時癱瘓。
(2)剖檢變化
病肉雞趾屈腱及伸腱發生水腫性腫脹,腓腸肌腱出血、壞死或斷裂。跗關節腫脹、充血或有點狀出血,關節腔內有大量淡黃色半透明滲出物。慢性病例腓腸肌腱明顯增厚和硬化,並出現結節狀增生、關節硬固變形,表麵皮膚呈褐色。腱鞘發炎,水腫。有時可見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小的壞死灶。
(3)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肉雞舍及環境衛生,引種要從無病毒性關節炎的肉雞場引種。堅持執行嚴格的檢疫制度,淘汰病肉雞。
易感肉雞群可採用疫苗接種,12周齡前採用禽呼腸孤病毒疫苗進行基礎免疫,然後於16~20周齡用滅活疫苗加強免疫,免疫種肉雞的後代雛肉雞可獲得高水平的母源抗體,能夠抵抗病毒性關節炎的早期感染,本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4、/得了關節炎怎麼辦
病情分析:你好,關節炎具體是什麼位置的?關節炎?現在程度怎麼樣?有多長時間了?有沒有進行過相關檢查呢?一般關節炎多發生在大關節,比如膝關節,髖關節等地方,以膝關節最為常見,如果是膝關節炎的話,程度不嚴重,可以先進行保守治療,如果程度嚴重,膝關節變形,建議進行關節置換的手術治療。
5、雞得了瘋毒關節炎用什麼葯
病毒性關節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肉雞和蛋雞的傳染病,其特徵是生長受阻,跛行,趾屈和趾伸肌腱腫脹,腓腸肌腱斷裂。肉雞和蛋雞均可發生,肉雞的發生率較高,多於4周齡~7周齡發生。蛋雞發病率較低,多於140日齡~300日齡發生。本病可經種蛋垂直傳播,也可由病雞的排泄物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播。幼齡雞容易感染,日齡較大的雞感染時潛伏期較長,症狀也較輕。發病率可高達100%,死亡率則很低,一般不超過6%。
臨床症狀
病雞突出的表現是不願走動,強行驅趕時病雞步態拘謹。趾爪屈曲,卧地不起。食慾減損,生長發育緩慢,消瘦,最後受踐踏死亡。籠養蛋雞有時尚可產少量的蛋,但最終仍歸死亡。
病理變化
病雞跗關節上部腫脹,由於腱鞘發炎而呈暗紅色腫脹或黃褐色堅硬的腫塊。腱鞘內有血液或淡黃色的炎性滲出物,滑膜出血水腫,腓腸肌腱斷裂或壞死。慢性病例可見腓腸肌腱增生硬化。有時可見心肌炎和肝臟壞死。
診斷特點
根據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和病死率僅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做實驗室診斷,進行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檢查。鑒別診斷:由支原體和細菌引起的關節炎有相似的病變。用細菌培養和血清學試驗可以區別。
防治措施
1.加強衛生管理,嚴格消毒。鹼性消毒葯和有機碘類可有效防止垂直和水平傳播。
2.免疫接種。肉仔雞8日齡~12日齡用病毒性關節炎弱毒疫苗皮下注射或飲水免疫。種雞8周齡~14周齡第二次免疫。開產前再用滅活油乳苗免疫一次。
---------------------------------------------------來自醫葯網
6、怎樣防治雞病毒性關節炎?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稱雞病毒性腱鞘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為病雞腿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從而導致雞行動不便,採食困難,甚至不能行動。
(1)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於雞,5~7周齡的雞易感。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雞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一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症狀。
(2)臨床症狀
雛雞感染後發病多在3~4周齡以後,初期步態稍見異常,逐漸發展為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時才跳動。患肢不能伸張,不敢負重,當腱斷裂時,趾屈曲,病程稍長時,患肢多向外扭轉,步態不穩,這種症狀多見於大雛或成雞。病雞發育不良,貧血,消瘦,有時排白色稀便,體況長時間內不能恢復。
(3)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表現在患肢的跗關節,關節上下周圍腫脹,切開皮膚可見到關節上部腓腸腱水腫,關節腔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無細菌混合感染時,見不到膿樣滲出物,趾曲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根據病程的長短,有的周圍組織可與骨膜脫離。大雛或成雞易發生腓腸腱斷裂。由於腱斷裂,局部組織可見到明顯的血液浸潤。如發生在換羽時期,可在皮膚外見到皮下組織呈紅紫色,關節液增加。慢性病程的雞(主要是成雞)腓腸腱增厚、硬化,和周圍組織粘著、纖維化,有的在切面可見到肌腱交接部發生的不全斷裂和周圍組織粘連,失去活動性,關節腔有膿樣、乾酪樣滲出物。
(4)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只能加強預防。①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消毒雞舍,以防止病毒侵襲。②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主要用於種雞,可在開產前2~3周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多的母源抗體。此外,雛雞也可在2周齡時先接種一次弱毒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劑滅活苗。
7、雞關節炎怎麼治療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稱雞病毒性腱鞘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為病雞腿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從而導致雞行動不便,採食困難,甚至不能行動。
(1)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於雞,5~7周齡的雞易感。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雞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一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症狀。
(2)臨床症狀
雛雞感染後發病多在3~4周齡以後,初期步態稍見異常,逐漸發展為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時才跳動。患肢不能伸張,不敢負重,當腱斷裂時,趾屈曲,病程稍長時,患肢多向外扭轉,步態不穩,這種症狀多見於大雛或成雞。病雞發育不良,貧血,消瘦,有時排白色稀便,體況長時間內不能恢復。
(3)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表現在患肢的跗關節,關節上下周圍腫脹,切開皮膚可見到關節上部腓腸腱水腫,關節腔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無細菌混合感染時,見不到膿樣滲出物,趾曲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根據病程的長短,有的周圍組織可與骨膜脫離。大雛或成雞易發生腓腸腱斷裂。由於腱斷裂,局部組織可見到明顯的血液浸潤。如發生在換羽時期,可在皮膚外見到皮下組織呈紅紫色,關節液增加。慢性病程的雞(主要是成雞)腓腸腱增厚、硬化,和周圍組織粘著、纖維化,有的在切面可見到肌腱交接部發生的不全斷裂和周圍組織粘連,失去活動性,關節腔有膿樣、乾酪樣滲出物。
(4)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只能加強預防。①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消毒雞舍,以防止病毒侵襲。②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主要用於種雞,可在開產前2~3周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多的母源抗體。此外,雛雞也可在2周齡時先接種一次弱毒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劑滅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