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骶髂關節炎鑒別

骶髂關節炎鑒別

發布時間:2020-09-22 18:47:19

1、引起右側骶髂關節炎的原因

能影響骶髂關節功能的疾病很多,有些為急慢性損傷所致,有些是骶髂關節本身病變所引起,有些則為周圍器官的慢性病變所引起,有些則為免疫性疾病所引起,更有些是為內分泌功能失調所致,也有些是為脊髓本身的惡性病變或其他惡性病轉移到骶髂關節所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 1 急性損傷 如翻車、腰骶部負重用力過度,或因用力姿勢不正所導致的骶髂關節部前後或上下移位,或有骨折征;慢性損傷如長期單臀坐或單邊側卧睡眠,亦可導致骶髂關節損傷。 2 骶髂關節本身病變 疾病性損傷如免疫性疾病-風濕或類風濕因子或強直性脊柱炎直接侵犯骶髂關節導致炎性反應。 3 相鄰器官和組織病變 生殖系統的病變如慢性前列腺炎、輸精管慢性炎病、婦科慢性疾病如盆腔炎、輸卵管堵塞、卵巢腫瘤、子宮增大發炎、月經不調、痛經、慢性性病等。 4 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與甲減症均可導致骨質疏鬆症,進而影響骶髂關節功能的正常運行,糖尿病性骨關節病所致的腰及骶髂關節炎,皮質醇增多症所致的脊柱及骨盆骨質疏鬆症,腦垂體病等等。 5 轉移性病變 身體各個部位的惡性腫瘤均可轉移至骨盆和骶髂關節而致病。 年輕人第二點可能性大

2、什麼是雙側骶髂關節炎

正常情況下,由於人的左,右兩側骶髂關節保持平衡,所以腰骶椎著力均勻分布,不會引起骶髂關節的受損.但在分娩或外傷後,引起了恥骨聯合的分離,使左,右兩側受力不均,即使是很輕的壓力,也容易引起骶髂關節扭傷,從而產生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炎的常見症狀是:①在立位屈曲時產生嚴重腰痛,或造成一側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的半脫位,所以臨床有跛行足及足後根痛.②擠壓患側髂骨緣或雙側髂骨緣均可能出現壓痛,但有時需與腰骶椎結核相鑒別,X線攝片有助診斷.治療以休息,理療,避免舉重物等保守療法為主.預防要重視和積極治療恥骨聯合分離症,以免繼發引起骶髂關節炎.

3、類風濕關節炎的鑒別診斷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免疫介導的侵蝕性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四肢小關節對稱性腫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等多關節腫痛,具體發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遺傳、環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關,治療的目的是緩解症狀,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4、雙側骶髂關節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正常情況下,由於人的左,右兩側骶髂關節保持平衡,所以腰骶椎著力均勻分布,不會引起骶髂關節的受損.但在分娩或外傷後,引起了恥骨聯合的分離,使左,右兩側受力不均,即使是很輕的壓力,也容易引起骶髂關節扭傷,從而產生骶髂關節炎. 骶髂關節炎的常見症狀是:①在立位屈曲時產生嚴重腰痛,或造成一側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的半脫位,所以臨床有跛行足及足後根痛.②擠壓患側髂骨緣或雙側髂骨緣均可能出現壓痛,但有時需與腰骶椎結核相鑒別,X線攝片有助診斷. 治療以休息,理療,避免舉重物等保守療法為主. 預防要重視和積極治療恥骨聯合分離症,以免繼發引起骶髂關節炎.

5、骶髂關節炎的鑒別診斷

<

6、今年32歲,女,1.DR報告顯示:兩側骶髂關節面密度增高;2.CT顯示:L3-S1椎間盤未見明顯異常;3.HLA-B27顯示陰性,

什麼是緻密性骶髂關節炎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通常見於20~40歲女性,患者復發性下腰痛,有時可向下放射至兩側臀部和大腿,但不是根性疼痛,下腰活動時可加重症狀,常有近期分娩史。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目前並非十分明確,但與下列因素有一定的關系。
1.骶髂關節是負責將腰部以上的重量轉運於下肢的主要關節,由於骶髂關節長期受到持續性壓力而緻密。
2.婦女妊娠、分娩可能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之一。
3.與椎體骨骺炎有關,曾有報道本病與椎體骨骺炎二者共存在的病例。
4.與慢性盆腔炎、泌尿系統感染、局部外傷等因素有關。
5.骶髂關節附近骨質血液供應障礙,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
**診斷
1.臨床表現 下腰部慢性持續性的疼痛,或恥骨聯合處疼痛,並可向臀部、股後部放射,疼痛一般均較輕。女性病員往往可因月經周期、妊娠次數的增多而下腰部疼痛症狀加重,但無夜痛徵象,腰部運動基本不受限制。也有個別病人可毫無自覺症狀,只是由於其它原因在X線照片檢查中偶爾發現。
2.臨床檢查 在骶髂關節附近或病變部位有局限性的壓痛點,局部的肌肉痙攣。腰部運動、直腿抬高試驗 「4」字試驗等均基本正常。
3.X線所見 主要表現為髂骨耳狀面結構不清,骨質呈均勻性密度增高,其內緣以骶髂關節為界,並不侵犯關節面,其外緣構成清晰的直線或弧線,將病變部骨質硬化區構成各種不同的形態,大體上可分為三角形、新月形、梨形三種。病變范圍大部侵及耳狀面的全部或上、下2/3部。大多為雙側病變,病變大小、形狀可不對稱,少數為單側性。若病變在腰椎,可見腰椎椎體前上角骨質密度增高,椎間隙清晰無變化。
4.診斷依據 青年婦女,慢性持續性的下腰疼痛,反復發作,伴周期性改變,尤以產後下腰部疼痛症狀加重者,應疑為本病,但對本病的最後診斷還是依靠X線檢查方能確診。
**鑒別診斷
1.結核性骶髂關節炎 多為單側性發病,一般症狀輕而不顯著,當行走、上樓、久坐、平卧翻身等動作而疼痛加劇,潮熱、夜間盜汗、易疲勞等全身中毒症狀。X線檢查可明確鑒別,結核性骶髂關節炎可見關節間隙模糊、骨質破壞、吸收、有大小不等的鈣化物等。
2.強直性骶髂關節炎 下腰部疼痛,有僵硬感,並有向上逐步蔓延的趨勢。二者的鑒別,主要是影像學檢查。強直性骶髂關節炎早中期X線可見骶髂關節下部間隙模糊,關節面不整齊呈鋸齒狀。晚期X線可見骨小梁穿過關節間隙,關節間隙消失,形成骨性強直。
3.骶髂關節低毒感染 病程緩慢,局部疼痛,可有不規則的低熱,X線可見關節間隙有狹窄,關節面不夠整齊。實驗室檢查可見血白細胞增高,使用抗生素治療有效。
4.骶髂關節轉移性腫瘤 有其它器官腫瘤的病史,局部疼痛,而且有明顯的壓痛,病程長者,可出現惡液質。X線檢查:局部有不規則、邊界不清的結節樣或片狀樣緻密影。若能找到原發病灶則診斷更為肯定
**治療方法的選擇
本病的治療以中葯內治法為首選。中葯內治法益氣養血,強筋壯骨,活血化瘀,祛邪通絡,既可治標,亦可治本,是本病的主要療法。但一般在臨床上,有條件時可與針灸療法或中葯離子導入療法相配合,針灸療法活血祛邪,通絡止痛,中葯離子導入療法兼中葯外治法與直流電的作用於一體,將葯物直接作用於骶髂關節部位,有較好的溫經止痛的作用。若患者腰骶關節處有局限性壓痛,或有條索狀物,或出現向一側活動疼痛加劇,使用推拿療法則有立竿見影的療效。
**西醫治療
本病在治療中,盡可能避免站立負重工作,以減輕骶髂關節的受壓,局部保暖,以增強組織代謝,卧硬板床。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康復治療
本病多源於女子產後失血、失養,或感受外邪所致,本病臨床治癒後,使用中葯內治法益氣養血,強筋壯骨以治其本,是本病康復治療的的主要方法和目的。在治療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補益之劑時,一要注意少量配伍一些理氣活血之劑,使補而不膩,免礙脾胃;二是要對邪氣留存的情況掌握清,有瘀、邪存留者尚需化瘀、祛邪,否則有閉門留寇之弊。但化瘀祛邪時,又當注意化瘀以活血為主,不可濫用逐瘀之劑,祛邪不可過用溫燥之品,以免耗血傷陰。
2.根據病情可以與針灸療法、推拿等療法相伍用。針灸療法要注意手法,以補法為主,選穴少而精當,可針灸並用;推拿療法要注意手法輕柔,以舒筋活血為要。
3.必要時,可使用支架保護,避免腰骶部的損傷。
4.以休息為主,避免長久站立及過重的體力勞動,注意局部的保暖。
5.有條件是可採用溫泉浴療法,對本病的康復有積極的治療意義。使用溫泉浴時,要注意水溫,保持在37℃~42℃之間,不宜過高,每次浸浴時間20~30分鍾,不宜過長,15天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
**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預防
本病多見於產後婦女。緻密性骶髂關節炎的預防應側重以下幾點:
1.防止產後大出血 懷孕婦女在產前應定期檢查,及時防止病變和難產,產時要科學地應用現代接生方法。產後的大出血多與胎盤滯留有關,必要時採用補救措施,如使用生化湯,溫經活血,化瘀通絡,以防止惡血阻滯,新血不得歸經而致出血。
2.產後婦女應合理地休息,保養,保證營養,避免過早勞作,避免外邪的侵襲。

7、骶髂關節炎引起的風濕病 (類風濕) 強直性脊柱炎

去醫院查風濕四項,確定是風濕還是類風濕

如果是風濕,可以痊癒。因為風濕是由後天風寒濕邪入侵人體產生的,治療以補腎為主

如果是類風濕,僅能控制,因為類風濕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產生的

8、骶髂關節炎應該掛什麼科?

您好,根據您的情況,骶髂關節炎應該去骨科,如果不是急性的話,可以去康復科,建議您還是去醫院檢查後決定。

與骶髂關節炎鑒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