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穴位敷貼療法麻煩告訴我
穴位敷貼療法是中醫學中的一種外治法。它與針灸一樣,是在中醫理論,特別是經絡學說的指導下,對人體穴位給予外用葯物刺激的一種治病方法。就其施治部位和治療原理來講,屬於針灸學的范疇,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穴葯結合的治療方法。
【用葯特點】
不是所有的中葯成方製成膏葯,皆能外治而有效。可供外用貼敷的葯物多有以下特點。
⑴ 走竄開竅、通經活絡——多選擇含有揮發油、刺激性較強的一些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薄荷、細辛、白芥子、姜、蔥、蒜、皂莢、穿山甲等。
⑵ 厚味力猛、有毒之品——選擇生南星、生半夏、烏頭、甘遂、巴豆、斑蝥、砒霜、輕粉等。
⑶ 選擇適當溶劑調和敷貼葯物,以達吸收快的目的。如酒調敷貼葯,有行氣、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醋調敷貼葯,可解毒、化瘀。
【葯物劑型】·泥劑這種劑型多用單味葯,是將鮮生葯搗碎如泥狀,直接貼敷穴位上。
·散劑將葯物研成細末,進行穴位貼敷。
·糊劑是把散劑用生薑汁、白酒、米醋、雞蛋清、白水等調成糊狀,進行穴位貼敷。
·丸劑是將葯末用水或乳汁等調和製成小丸,把丸葯用普通膏葯或膠布固定在穴位上。
·膏劑是在常溫下為固體、半固體或半流體的製品。
【注意事項】
(1)注意患者是否對所用葯物有過敏反應,若發現過敏現象,應立即停止貼敷,必要時進行脫敏治療。
(2)貼葯前應用溫水或酒精將皮膚局部擦凈,使葯物容易吸收。夏季要擦乾汗液,將葯膏固定好,以免葯物移動或脫落。
(3)所用葯物不可存放過久,以免失效。要調熬的葯物,每次不可調制過多,用多少調多少,現用現調。
(4)顏面部不宜貼敷,特別是有刺激性、毒性葯物更不能用。
2、穴位貼敷的作用機理
穴位貼敷療法的作用機理比較復雜,尚不完全清楚。我們認為其可能的機理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與調節作用;二是葯物吸收後的葯效作用;三是兩者的綜合疊加作用。 清·徐大椿曾說:「湯葯不足盡病………用膏葯貼之,閉塞其氣,使葯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葯尤為有力」。貼敷葯物直接作用於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熱拔毒,消腫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膿,改善周圍組織營養的作用。還可使葯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絡臟腑,溝通表裡,發揮較強的葯效作用。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切於皮膚,徹於肉里,攝入吸氣,融入滲液」。並隨其用葯,能祛邪、拔毒氣以外出,抑邪氣以內清;能扶正,通營衛,調升降,理陰陽,安五臟;能挫折五郁之氣,而資化源。
我們知道影響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葯物的理化性質和葯理性質外,還與皮膚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關系。現代醫學已證明,中葯完全可以從皮膚吸收。經穴皮膚吸收葯物的主要途徑為:一是透皮吸收,通過動脈通道,角質層轉運(包括細胞內擴散和細胞間質擴散)和表皮深層轉運而被吸收,葯物可通過一種或多件途徑進入血液循環;二是水合作用.角質層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為環境相對溫度的函數、中葯外敷「形附麗而不離」,「氣閉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種汗水難以蒸發擴散的密閉狀態,使角質層含水量從5%~15%增至50%,角質層吸收水分後使皮膚水化,引起角質層細胞膨脹成多孔狀態而使其緊密的結構變得疏鬆,易於葯物穿透。研究證明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時還可使皮溫從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環;三是表面活性劑作用,貼敷葯物中所含的鉛皂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可促進被動擴散的吸收,增加表皮類脂膜對葯物的透過率;四是芳香性葯物的促進作用,貼敷方中的芳香類葯物,多含揮發性烯烴、醛、酮、酚、醇類物質,其較強的穿透性和走竄性,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穴位貼敷療法是傳統針灸療法和葯物療法的有機結合,其實質是一種融經絡、穴位、葯物為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而不僅僅是單純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內服某葯物能治某病,用某葯外敷也同樣治某病,如內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臍也能治便秘。但有時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葯貼敷能治某病,但內服某葯卻不能治某病,如蔥白效臍可治便秘,但蔥白內服卻不能治便秘。另外穴位貼敷療法中單用一種葯物,如炒蔥白、炒鹽、大蒜等外敷患處來治療證型不一的疾病的情況有許多。一種葯物治療多種證型的疾病,僅從辯證施治和葯物性味主治上考慮是難以理解的,我們認為除了中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質外,還有溫熱刺激作用和經絡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應。我們還發現,治療同一種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葯不同,療效也有差異。如同為治療哮喘的貼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丁香、肉桂、生薑汁)的療法就明顯優於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薑汁),說明葯性也起著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據病的不同選用不同的貼敷部位或穴位,則更顯示出穴位和經脈的作用。如咳嗽貼天突。定喘、肺俞有顯著療效,而貼敷它穴或非穴位則療效不顯;遺尿、痛經貼敷首選神闕穴。
這說明,穴位貼敷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是一種綜合作用,既有葯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葯物本身的作用,而且在一般情況下往往是幾種治療因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疊加治療作用、首先是葯物的溫熱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而溫熱刺激配合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葯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由此增強了葯物的作用、葯物外敷於穴位上則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了行氣血、營陰陽的整體作用。
3、穴位貼敷治療貼聽說比較好?
中醫傳承,穴位貼敷療法:1、經皮給葯:避免了口服給葯的「首過消除」及「胃腸滅活」效應,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有效成分到皮膚上後,會從貼劑中釋放出來,透過表皮進入到內皮,被毛細血管吸收進入體循環;2、經穴給葯:有效成分與穴位兩者配合,相互協調,相互激發而產生整體效應,可以獲得單純用葯或者針灸所不能達到的療效. 3、加倍激活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系統:經穴對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應,穴位局部神經豐富,呈網狀分布,與相應的臟腑屬同神經節段支配,通過刺激這些穴位、神經傳入中樞,興奮交感神經,降低迷走神經的緊張度。4、雙向調節:經穴給葯,刺激穴位可引起皮膚溫度波動,雙向調節相應神經、肌肉、內皮調節血管緊張度.
4、穴位貼敷貼的介紹
貼敷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葯制劑,施於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於中葯外治法。貼敷療法是中醫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較內治法更為簡便、實用。
5、穴位貼敷療法是怎樣治療疾病的?
穴位貼敷療法屬於傳統的中醫外治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經絡學說,在病體相應的腧穴上,選用適當的葯物進行貼敷,以達到減輕患者痛苦,治療疾病的目的。即將中草葯加工成葯泥、葯丸、葯粉、葯膏等不同制劑,貼敷在選定的穴位上,靠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葯物的吸收作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由於穴位貼敷療法簡單易行,安全而無副作用,且治療各科疾病確有良好的效果,故臨床應用較廣。報道最多還是支氣管哮喘的穴敷治療,療效喜人。腎臟疾病發病跟支氣管哮喘一樣,與免疫機制關系密切。理論推證,加之臨床實踐證明,穴位貼敷療法可以通過其獨特的療法,扶正祛邪、燮理陰陽、調整氣血、疏通氣機
6、風濕性關節炎康復治療方案有哪些?有哪些治療方法?如何貼敷祛痛活骨膏進行治療?
這個膏葯是按穴位進行貼敷的,購買過後只需要遵照指導大夫的貼敷位置進行貼敷就可以了。祝你早日康復。我同事的腰間盤突出就是用這個貼好的 ,效果不錯。
7、膝關節痛膏葯應貼的穴位在哪?
部分老年人易發膝關節骨質增生,疼痛部位常於膝關節內側,因此需將膏葯豎貼於膝關節內側。年輕人較常發生外側副韌帶損傷,多由劇烈運動所致,常見疼痛部位是膝關節外側下方,其為外側副韌帶支點,將膏葯貼敷於該處即可。另外,若為膝關節滑膜炎患者,將膏葯貼於膝蓋上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