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治療關節炎的中葯方

治療關節炎的中葯方

發布時間:2020-09-18 08:54:41

1、治療風濕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有哪些

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草葯很多,按其要要功用可分為以下幾類:1、疏散風邪類:獨活、羌活、防風、麻黃。2、溫經散寒類:桂枝、川烏、草烏、熟附子、細辛。3、除濕蠲痹類:木瓜、茯苓、防已、苡仁、萆薢、蒼術、蠶砂、豬苓、澤瀉、滑石。4、清熱通痹類:忍冬藤、銀花、連翹、黃柏、知母、石膏、生地、赤芍、丹皮、大青、板藍根。5、通經活絡類:豨薟草、清風藤、威靈仙、絡石藤、伸筋藤、忍冬藤、秦艽、松節、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甲、姜黃。6、搜風剔絡類: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7、活血化淤類:當歸尾、桃仁、紅花、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8、化痰散結類: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9、益氣養血類: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10、補腎壯骨類: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2、中醫中葯骨性關節炎是如何治療的?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主要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中醫內治法主要是中葯的口服,根據不同的病情分成幾型,肝腎不足型患者會出現膝痛反復發作、膝關節無力、關節變形或膝關節的內翻等症狀,同時可伴有耳鳴、腰酸,患者舌淡、苔白、脈細或脈弱,一般分為偏陰虛跟偏陽虛,偏陰虛主要用左歸飲,偏陽虛用右歸飲加減。脈絡瘀滯型病人主要為關節針刺樣疼痛,而且痛有定處,固定不移,負重或勞累後疼痛增加,關節出現僵硬、屈伸不利、活動困難,部分病人還有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倦怠無力的症狀,舌脈主要為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主要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濕熱下注型病人可出現膝關節的疼痛,膝關節紅腫和灼熱感,冷敷會覺得較舒服,患者感覺受熱疼痛增加以及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方葯主要使用四妙丸加減。寒濕阻痹型病人會出現膝關節腫脹,膝關節內有積液,膝關節會出現酸重沉著,活動不利,疼痛時間較長,陰雨天寒濕天疼痛加重,患者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方葯主要採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外治法主要採用中醫的外敷、熏洗、針灸治療、推拿治療、小針刀治療及銀質針治療等。

3、請專家提供銀屑病關節炎的中葯方!

首先,本人不是專家,而是因為友人患病而加以研究而已,僅供參考。
第一,銀屑病和關節炎不是同類疾病(發病的機理不同,治療手法不同),但又有相同的共性,就是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患病。如果一個病人同時患有銀屑病和關節炎,而且關節炎可以排除創傷和運動原因的話,基本可以認定病人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加上外因刺激而得病。對於這樣的病人,中成葯中就數地黃類葯物可以提高免疫力,有「六味地黃」「知柏地黃」等,需要根據病人體制、病程而開不同葯方。
第二,專門對應單純性銀屑病(中醫稱「牛皮癬」或者「頑癬」)的中葯,內服有消風散、地黃飲,外敷土槿皮酊、消風膏。
第三,治療關節炎的要滿大街,沒有必要專門介紹。
不過,如果是頑固性的銀屑病、關節炎,還是去較大醫院,不要自己亂花錢買葯。把錢交給醫院,治不好還可以索賠嘛。查理楊大叔

4、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哪些中葯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葯治療:此病因無特效葯,在治法上應對症治療,宜用增強體質的葯。中葯方面多為健脾胃、養氣血、補肝腎等常用扶正大法。如金匱腎氣丸、山楂丸、龜靈集、人參蜂王漿等可用於急性期以後各期,有增強體質,調解代謝,提高抗病能力的功效。

5、退行性骨性關節病的中葯治療方法是什麼?

(一)風寒濕痹

[辨證要點]關節腫脹疼痛,屈伸不利,畏寒喜暖,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弦。

[治法]散風除濕,溫經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12g,獨活12g,桂心6g,秦艽12g,當歸12g,川芎12g,炙甘草9g,桑枝12g,乳香9g,木香9g。

方中羌活、獨活、秦艽、桂心祛風,除濕,散寒;當歸、川芎、炙甘草、桑枝、乳香、木香活血通絡止痛。寒勝加附子9g、細辛3g;風勝加防風9g、白芷9g;濕勝加萆薢12g、薏苡仁12g。

根據偏盛情況隨證加減。

(二)肝腎虧損

[辨證要點]肌肉關節疼痛,僵硬畸形,肌肉瘦削,屈伸不利,畏寒,舌質或淡或紅,舌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補肝腎。

[方葯]右歸飲加獨活寄生湯加減:熟地24g,山萸肉12g,枸杞子12g,山葯12g,杜仲12g,附子9g,肉桂,獨活12g,寄生30g,牛膝12g,細辛3g,防風12g,茯苓9g。

方中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山葯、杜仲補肝益腎,附子、肉桂、獨活、寄生、牛膝溫腎散寒,細辛、防風、茯苓散風除濕。

(三)瘀血阻絡

[辨證要點]肌肉關節疼痛劇烈,多呈刺痛感,部位固定不移,痛處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硬節或瘀斑,或面色暗,肌膚乾燥無光澤,舌質紫暗,脈沉或細澀。

[治法]化瘀通絡。

[方葯]身痛逐瘀湯加減:當歸12g,紅花12g,桃仁12g,川芎9g,五靈脂12g,沒葯9g,秦艽9g,防風12g,牛膝9g,地龍9g,羌活9g,甘草6g。

方中當歸、紅花、桃仁、川芎、五靈脂、沒葯活血化瘀止痛,秦艽、防風、牛膝、地龍、羌活散風通絡,甘草調和諸葯。

6、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常用中成葯有哪些?

中成葯有經濟、省時、服用方便的特點,對需長期服用中葯治療的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尤為適宜。對急性風濕性關節炎配合西葯治療也有較好療效。現介紹如下。

(1)疏風定痛丸。功能溫經散寒,散風除濕,通絡止痛,兼能強壯筋骨。適用於關節肌肉酸痛,遇寒加重,屈伸不利,肢體重著,四肢麻木,腰膝酸軟者。每次1 丸,每日2 次。

與疏風定痛丸功用相類似,能治療風寒濕痹而偏重於風寒的還有風濕骨痛片、九味羌活丸、散風活絡丸、小活絡丸、祛風舒筋丸、換骨丹以及_薟丸等。臨床均可選用。

(2)寒濕痹沖劑。功能溫陽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肢體冷痛沉重,或腫脹,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弦緊或沉遲者。

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具有上述症狀的患者還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筋丸、活絡丹等。

(3)寒熱痹沖劑。功能溫經除濕,散風清熱,涼血通絡。適用於肌肉關節腫痛,觸之發熱,但喜暖畏寒,或肌肉關節腫痛,觸之不熱,但自覺有熱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4)濕熱痹沖劑。功能疏風清熱,利濕通絡。適用於肌肉關節酸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近,得冷則舒,伴有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此外還可選用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當歸拈痛丸等。

(5)瘀血痹沖劑。功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用於肌肉關節疼痛劇烈,為刺痛,或久痛不已,或痛處不移,拒按,局部腫脹可有硬結,或瘀斑,或面色晦暗,肌膚甲錯乾燥,舌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者。每次10 ~ 20g,每日2 ~ 3 次。

具有類似功用的還有百寶丹、跌打丸、骨刺丸、舒筋活血丸等。

(6)_痹沖劑。功能補肝腎,強筋骨,散風除濕,通經活絡,蠲痹止痛。適用於痹證久病不愈,肌肉關節輕度腫脹、重著、麻木,腰膝酸軟,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滑細者。每次1 ~ 2袋,每日2 ~ 3 次。

(7)祛風止痛片。功能祛風止痛,散寒除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

適用於關節疼痛重著或麻木,遇陰寒天氣疼痛加重,伴有腰膝酸軟,頭昏耳鳴者。每次6 片,每日2 次。

健步虎潛丸、金剛丸等除具有祛風散寒功用之外,又能補肝腎,亦適用於痹證日久兼見肝腎不足的患者。

(8)獨活寄生丸。功能祛風除濕散寒,補氣血,益肝腎。適用於腰膝酸軟而痛,關節酸楚,屈伸不利,喜暖惡寒,肢末欠溫或麻木不仁,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者。每次1 丸,每日2 次,溫開水加黃酒少許,空腹沖服。

薯蕷丸、人參再造丸、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補肝丸等均具有祛風濕,補氣血的功用,可隨證選用。

7、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中草葯有哪些?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草葯,按其主要功用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熟附子、川烏、草烏、桂枝、細辛。

(3)除濕蠲痹。苡仁、防己、蒼術、萆_、蠶沙、木瓜、茯苓、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知母、黃柏、石膏、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

(5)通經活絡。_薟草、絡石藤、忍冬藤、秦艽、松節、伸筋草、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龍、姜黃。

(6)搜風剔絡。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瘀。桃仁、紅花、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與治療關節炎的中葯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