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骨性關節炎中葯好嗎?
骨性關節炎的中葯治療主要是辨證論治,有經驗的中醫醫生往往會根據患者的舌苔、脈象給予體質辨識,是寒、是熱、是虛,還是實。根據他的體質會給予對應的辨證論治的處方,有的是活血化瘀,有的是溫經散寒,有的是補肝腎,有的是舒筋活絡,方法因人而異,這是口服中葯治療。另外,還有很多中成葯也是可以選擇的,還配合一些中醫的特色治療,比如針灸、按摩、中葯的熱奄包,還有中葯穴位敷貼、中葯熏洗。
2、中葯治療骨性關節炎可以嗎?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包括中葯治療和物理治療,從中醫的角度出發骨關節炎又稱為痹症,痹證是以疼痛為主的綜合征,患者病情嚴重時會出現肢體乏力、麻木等症狀。中醫通常對該病進行辨證論治,風寒痹阻的患者常用祛風散寒的方劑,比如獨活寄生湯;如果是風濕熱痹的患者,選用清熱疏風、祛濕止痛的方劑,比如大秦艽湯;淤血痹阻的患者選用活血化瘀的方劑,如桃紅四物湯;肝腎虧虛的患者,一般採用補益肝腎的方劑,如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物理的治療方法有手法按摩、針灸、小針刀治療或者是運動療法。
3、中醫中葯骨性關節炎是如何治療的?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主要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中醫內治法主要是中葯的口服,根據不同的病情分成幾型,肝腎不足型患者會出現膝痛反復發作、膝關節無力、關節變形或膝關節的內翻等症狀,同時可伴有耳鳴、腰酸,患者舌淡、苔白、脈細或脈弱,一般分為偏陰虛跟偏陽虛,偏陰虛主要用左歸飲,偏陽虛用右歸飲加減。脈絡瘀滯型病人主要為關節針刺樣疼痛,而且痛有定處,固定不移,負重或勞累後疼痛增加,關節出現僵硬、屈伸不利、活動困難,部分病人還有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倦怠無力的症狀,舌脈主要為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主要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濕熱下注型病人可出現膝關節的疼痛,膝關節紅腫和灼熱感,冷敷會覺得較舒服,患者感覺受熱疼痛增加以及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方葯主要使用四妙丸加減。寒濕阻痹型病人會出現膝關節腫脹,膝關節內有積液,膝關節會出現酸重沉著,活動不利,疼痛時間較長,陰雨天寒濕天疼痛加重,患者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方葯主要採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外治法主要採用中醫的外敷、熏洗、針灸治療、推拿治療、小針刀治療及銀質針治療等。
4、中葯可以治療骨性關節炎嗎??
中葯的療效,就目前來說不是很清楚。這玩意兒玄乎。
骨性關節炎:這個是骨關節損傷導致的低度炎症和積水,或者又因為自身過度修復導致骨化增生。
嚴重的需要手術。但是容易復發,跟身體修復機制有關。目前不太明確治療方法。最好是別亂吃葯。可以說基本沒用。太痛吃消炎葯和鎮痛葯。實在不行醫院照X片。獲取手術方案。
5、中醫中葯骨性關節炎是如何治療的?
從中醫角度來講的話,骨性關節炎屬於肝腎虧虛,外受風寒濕邪阻止經脈所致。一般採取補益肝腎,舒經通絡,驅邪止疼來調理。
6、中葯可以治骨性關節炎?
中葯熱敷治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具有雙重作用,具有活血、祛風、除濕的作用。中葯熱敷使皮膚和粘膜充血擴張,使葯物的有效成分滲入關節組織。兩者的協同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降低骨壓,促進關節積液的吸收,緩解疼痛和腫脹,從而改善關節功能。中葯熱敷能使葯物通過局部用葯直接到達病位,療效集中,療效確切。
7、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中草葯有哪些?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中草葯,按其主要功用分為以下幾類。
(1)疏散風邪。獨活、羌活、防風、麻黃。
(2)溫經散寒。熟附子、川烏、草烏、桂枝、細辛。
(3)除濕蠲痹。苡仁、防己、蒼術、萆_、蠶沙、木瓜、茯苓、豬苓、澤瀉、滑石。
(4)清熱通痹。知母、黃柏、石膏、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
(5)通經活絡。_薟草、絡石藤、忍冬藤、秦艽、松節、伸筋草、木瓜、海楓藤、千年健、透骨草、雞血藤、穿山龍、姜黃。
(6)搜風剔絡。全蠍、蜈蚣、地龍、蘄蛇、烏梢蛇、穿山甲、土元、僵蠶、蜂房。
(7)活血化瘀。桃仁、紅花、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葯、五靈脂。
(8)化痰散結。半夏、茯苓、陳皮、制南星、白芥子、象貝。
(9)益氣養血。黃芪、黨參、當歸、白芍、熟地、雞血藤。
(10)補腎壯骨。熟地、補骨脂、骨碎補、淫羊藿、狗脊、續斷、杜仲、桑寄生、牛膝、仙靈脾、鹿茸、山萸肉、女貞子、旱蓮草。
8、中葯治療骨性關節炎效果好嗎?
中醫治療骨骨性關節炎效果好嗎?我認為還算可以。他要比。誒,雅緻的應該好的多多的。因為中葯啊,它可以調節你。整個身體。嗯,中醫講痛則不通。通則不痛。也按五行。原理進行調理。是很有啊科學性的。
9、中醫怎樣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
主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治則: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
羌活6g,姜黃9g,當歸9g,黃芪15g,赤芍9g,防風6g,秦艽12g,茯苓9g,桑寄生15g,細辛3g,牛膝15g,甘草6g。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
主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治則: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
犀角15 ~ 30g(可用水牛角代替),梔子9g,黃芪9g,黃柏9g,蒼術9g,薏苡仁15g,大黃6g,海桐皮15g,威靈仙15g,忍冬藤15 ~ 30g。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
主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治則: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
半夏9g,陳皮9g,茯苓12g,膽南量9g,當歸9g,丹參15g,制乳香6g,制沒葯6g,五靈脂6g,全蠍6g,白僵蠶9g,大蜈蚣3 條。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
主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
虎骨15g(可用狗骨代替),牛膝15g,熟地9g,當歸9g,白芍9g,鎖陽9g,雞血藤30g,伸筋草30g,姜黃12g,威靈仙12g,秦艽9g,桃仁6g,紅花6g,杜仲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