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冬病夏治的

關節炎冬病夏治的

發布時間:2020-09-17 01:58:52

1、患有風濕關節炎,聽說可以冬病夏治,是怎樣治療?去什麼醫院比較好?

像這種情況,一般可以到醫院看下中醫來調理,一般疼痛可以用一些美洛昔康布洛芬,配合這下針灸理療來緩解疼痛

2、冬病夏治的好處

冬病夏治是指冬季發作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進行治療。如支氣管哮喘,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風濕、類風濕性氣節炎等。上述疾病的最大特點是受寒後,尤其寒冬季節易發作或加重而夏季則病情緩解,此即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所指的「能(耐)春夏,不能(耐)秋冬」的疾病。
對此類疾病中醫學有獨特的治療方法,即趁著病情緩解期,藉助陽熱最盛的夏季進行治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冬病夏治」的病種,首先是從清·《張氏醫通》「三伏天白芥子塗法治療哮喘」開始,隨著中醫科研的深入和臨床經驗的積累,逐步開展了老年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及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近年來又開展了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凍瘡及頸腰椎病變、寒冷性蕁麻疹等的治療,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也由開始的穴位貼敷而逐漸發展到外用、內服等多種方法。諸如針灸、拔罐、刮痧、推拿、穴位貼敷、薰洗等多種外治法,尤以穴位貼敷、化膿灸和葯浴運用最多,這些外治法具有簡便驗廉,安全無毒等優點,故患者樂於接受。內取葯中有湯劑、丸劑、片劑等。還有葯膳、食療和體育療法等等。
「冬病夏治」療法除了嚴格選擇適應證、合理使用葯物、手法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內服葯物或葯膳、食療應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治療時間為1~3個月左右,其間注意與治療其他疾病用葯的配伍禁忌,毒副作用等有關事項;其次,外治法中應排除嚴重心、肝、腎等內臟疾病,瘡癤及皮膚過敏等禁忌證,並注意無菌操作等有關行業標准;再次,注意飲食禁忌,治療中的護理觀察及日常生活護理等。

3、什麼叫冬病夏治?

所謂冬病夏治,其實就是利用夏季的氣象條件直接或間接的治病、養病。人類依賴大自然而生存,人的生命活動規律、生理和病理都受自然規律影響和制約,風霜雨雪、陰晴冷暖都對人體產生微妙的影響,中醫內經上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之時,此時治療某些屬於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陽克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像哮喘、老年慢性支氣管炎、關節炎、風濕病、胃病等,都屬於這一類疾病,採用夏季敷貼、針灸、中葯調理等方法治療之後,冬季可以減輕發病或者徹底根治。

冬病夏治在三伏,請記住7月17日是今年初伏第一天,有寒性慢性疾病的朋友如果需要治病,應及早到醫院預約。這一類病人夏季要注意不要貪涼,室內空調溫度不要調得過低,哮喘和胃病的病人要少吃冷飲,否則,體內陳寒發不出去,影響治療效果,那可就得不償失了。病人可以結合治療適當體育鍛煉,以增強身體防病抗病能力。

4、「冬病夏治」漸漸成為一種流行的養生方式,那麼哪些病適合「冬病夏治」?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如今正值三伏天,也是鍛煉身體的最好時機。同時,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期!那麼,人體身上有哪些疾病適合於冬病夏治,而且非常有效果呢?據醫學資料顯示,以下這些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

1.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復感冒等。2.風濕免疫性疾病,包括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3.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消化不良等。4.耳鼻喉科疾病,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等。

5.兒科疾病,包括哮喘、咳嗽、支氣管炎、體虛易感冒、脾胃虛弱等。6.婦科疾病,包括慢性盆腔炎、痛經、經行泄瀉、不孕症等。7.其他陽虛體質的人群。

那麼,冬病夏治的原理是怎樣的呢?根據醫學資料記載:冬為陰,夏為陽。

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由於機體素來陽氣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以致正氣不能祛邪於外或重感陰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泄瀉,關節冷痛,怕冷,體虛易感等反復發作或加重。

夏治:指在夏季三伏時令自然界和機體陽氣最旺之時,通過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絡等治療措施,一方面能增強機體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於祛除陰寒之病邪,從而達到治療或預防上述冬季已發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5、冬病夏治的葯物

「冬病夏治」療法是我國傳統中醫葯療法中的特色療法,它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春夏養陽」的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葯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冬病」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屬於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夏治」指夏季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辯證施治,適當地內服和外用一些方葯,以預防冬季舊病復發,或減輕其症狀。

目前,冬病夏治法臨床主要用於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及風濕性關節炎等,多採用針灸、貼膏葯、中葯等綜合方法,均取得了明顯而持久的療效。

冬病夏治的葯物,至於用葯,就用這些病的常用葯物就可以。
如:
麝香壯骨膏
[葯品名稱]
品 名:麝香壯骨膏
漢語拼音:Shexiang Zhuanggu Gao
[成 份] 麝香、豹骨、生川烏、生草烏、薄荷腦、水楊酸甲酯、冰片、山柰、
白芷、樟腦、硫酸軟骨素、鹽酸苯海拉明等17味
[性 狀] 本品為淡黃色至淡棕色的片狀橡膠膏;氣香。
[作用類別] 本品為骨傷科腰腿痛類、軟組織扭挫傷類非處方葯葯品。
[功能主治] 鎮痛,消炎。用於風濕痛,關節痛,腰痛,神經痛,肌肉酸痛,扭
傷,挫傷。
[用法用量] 外用,貼患處。將患處皮膚表面洗凈,擦乾,撕去復蓋在膏布上的
隔離層,將膏面貼於患處的皮膚上。天冷時,可輔以按摩與熱敷。
[禁 忌]1、孕婦禁用。

6、冬天總是關節疼痛,老中醫都說「冬病夏治」,應該怎麼治呢?

針對某些易在冬季發生或加重、而在夏季有所緩解的虛寒性疾病,中醫中有「冬病夏治」的說法,關節病就是其中之一。

冬季寒冷而潮濕,風寒濕邪侵入人體,易引起經脈不通、氣血不暢,導致關節和肌肉的疼痛。而夏季天氣回暖,經脈和氣血都逐漸暢通,疼痛的症狀也會減輕,往往不被患者重視。正因如此,有很多關節病患者都集中在疼痛症狀明顯的冬季進行治療。

而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如果趁著病情較輕的時候加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起到預防發病的作用。因此,夏季,尤其是在三伏天,是治療關節病的最好時機。

提醒:夏天更需注意關節保健

夏天之時,對於風濕骨病患者來說,雖然症狀有所緩解,但還是有很多容易被忽視的情況需要特別注意。首先,一般人在炎熱的夏天都為了一時痛快而大肆暢飲冰涼飲料,但是風濕骨病患者的體質本來就有些陽氣不足,這樣的「外寒」侵入會加重病情。其次,炎熱的夏天,很多人離不開電扇和空調,孰不知這時候風濕骨病患者也要注意保暖。特別是長時間在空調房裡,更要特別注意身體保暖,盡量避免空調和電扇直接對著身體吹冷風。再次,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減少肉類攝入,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以免加重胃的負擔,可以適當攝入蛋白質,增強抵抗力。

夏天人們的著裝往往裸露肩部和頸部比較多,遇到空調製冷時會引起人體毛細血管收縮、肌肉痙攣,給頸椎造成很大壓力,出現肩、頸疼痛,嚴重者甚至雙手發麻,如果自身不注意繼續任其發展,就會患上慢性關節疾病。以前,關節炎大都在秋冬季節復發或加重,可現在夏天也如此。這與患者貪戀冷空調及疏於保養有關。

吹空調時要保暖。洗澡後最好將身上水分擦幹了再進入空調房,若身上帶著水分進去,身體受寒後易引發或加重關節炎。睡覺時要穿上長褲或戴上護膝保暖,別讓膝部裸露著涼。

7、膝關節炎冬病夏治技巧和葯療知識?

1、膝關節骨關節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注意少上下樓梯、少遠足、少登山、少久站、少抱小孩、少提重物,避免膝關節的負荷過大而加重病情。
2、保持合適的體重,防止身體肥胖、加重下肢關節的負擔,一旦體重超標,要積極減肥,注意調節飲食,控制體重。
3、盡量避免穿高跟鞋走遠路,高跟鞋會改變下肢的力線。老年人日常活動中應首選厚底而有彈性的軟底鞋,以減少膝關節所受的沖擊力,避免膝關節軟骨發生撞擊、磨損。
4、冬天溫度下降時,膝關節遇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使關節僵硬、疼痛加重,故在天氣寒冷時應注意保暖,必要時戴上護膝,防止膝關節受涼。

5、注意走路時的身體姿勢,不要扭著腰幹活、撇著腿走路,避免長時間下蹲。日常下蹲動作(如洗衣服、擇菜、擦地)最好改坐小板凳。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注意經常變換姿勢。比如,站立一段時間後可以抻抻腿、扎扎馬步,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保護關節的良好習慣。
6、對膝關節骨關節病的早、中期患者,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疲勞,又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鍛煉腿部的肌肉,不僅能緩解關節疼痛,還能防止病情進展。不要認為只有休息不活動,才能保護好患病的膝關節。據研究認為對膝骨關節病的患者而言,游泳和散步是最好的運動,既不增加膝關節的負重,又能讓膝關節四周的肌肉和韌帶得到鍛煉。其次,仰卧抬腿、空蹬自行車,都是病人最好的運動。

7、飲食方面,應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奶及奶製品、豆及豆製品、魚蝦、海帶、黑木耳、雞爪、豬蹄、羊腿、蹄筋等,這些既能補充蛋白質、鈣質,防止骨質疏鬆,又能營養軟骨及關節潤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關節炎的症狀。
望採納,也可以私信我

8、冬病夏治是什麼意思?主要針對什麼病?

冬病夏治是傳統中醫按照自然界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運行在每個節氣的變化,並依此制定出傳統的治療方法。根據「春夏養陽」的原則,由於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葯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緩解期服葯治療,能夠鼓舞正氣,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其適應症主要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敏性鼻炎、變異性咳嗽等中醫辨證屬陽虛為主,或寒熱錯雜以寒為主的患者;也適用於怕冷、怕風、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的虛寒體質的患者。 此類患者常見症狀有:咳、喘反復發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後症狀明顯加重,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緊或滑。 需要注意的是,支氣管擴張、活動性肺結核咳血患者、孕婦禁用冬病夏治消喘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瘢痕體質者、皮膚過敏者要慎用冬病夏治消喘膏。 編輯本段致病因素 其致病因素往往產生於夏季,因天氣炎熱,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於體內,到了冬季則發作或加重。因此,冬病夏防十分重要。 一、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如風濕性、類風濕性、外傷性之類的關節疼痛及感受風寒、濕氣所致的肢體麻木,往往天氣寒冷時發作,天熱時症狀消失。因此,夏季夜間不要在室外露宿,禁止睡水泥地,以免風寒濕氣蓄積於體內。 二、頭痛,頭痛原因很多,其中有一種中醫稱作「 頭風病」,每遇風寒就頭痛難忍。因此,在夏季應忌用冷水洗頭。此外,還應禁止直接對著電風扇長時間吹風。 三、逢冬怕冷,逢冬怕冷不論何種原因引起,在夏季應注意少食生冷瓜果,不要貪涼,大汗淋漓時禁沖冷水澡,以免傷其陽氣。臨床實踐表明,有些冬病,冬天治療效果很差,而在夏天治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編輯本段作用機理 「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這是古時中醫養生的一個場景,講的是對於身體虛弱者來說,三伏天針灸、拔罐能起到與冬天吃補品一樣的效果。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原理歸結起來只有兩條:一是針對寒邪;二是針對體質虛寒。自然界存在許多致病因子,古人將之概括為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淫」,其中寒邪引發的病,多發病於冬季。 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反復感冒、心絞痛、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腹瀉、凍瘡等。將這些冬天好發、陽氣虛弱的疾病於未發病而陽氣旺盛的夏季進行治療和調攝,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實驗室研究證實,穴位貼葯後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減少,皮質醇顯著提高。穴位貼葯通過刺激穴位以及葯物的吸收、代謝、對肺部的有關物理、化學感受器產生影響,直接和間接的調整大腦皮層的植物神經系統功能,改善機體的反應性,增強抗病能力。 編輯本段中醫原理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較為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中醫理論講的是陰陽五行,「天人一體」。祖國醫學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贏虛,消息皆通於大地」,也就是說季節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說的是陰陽的對立失調,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一些虛寒性疾病多半是體內陰盛陽衰,抵抗力明顯下降,外邪容易侵入而發病。冬為陰,夏為陽,夏季為陽盛陰衰之季,也正是人體陽氣旺發之時,這時,利用夏季陽旺陽升,人體陽氣在夏季有隨之欲升欲旺的趨勢,體內凝寒之氣易解的狀態,運用補虛助陽葯或溫里散寒葯物,天人合擊,最易把冬病之邪消滅在蟄伏狀態,這也是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的原因。夏季人體陽氣充盛,氣血流通旺盛,葯物最容易吸收,而夏季三伏期間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在三伏天進行貼敷治療,最易恢復扶助人體得陽氣,加強衛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的效果。 另一個方面,中醫認為虛寒疾病與肺、脾、腎三臟關系密切。夏季治療則以補腎、健脾、養肺為主要法則,以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改善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興奮性使功能恢復平衡以增強機體免疫力,真正徹底改善體質。根據最新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夏季穴位貼敷能明顯地提高機體免疫的各項指標,調節免疫蛋白的功能,減輕β受體的反應,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態。 編輯本段貼敷療法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針刺、艾灸、理療、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溫養陽氣的中葯和食物等。經歷代中醫學家的反復實踐、反復研究,證明於炎熱夏季用中葯穴位貼敷治療冬天發作或容易發作的疾病療效顯著。臨床選用具有溫通經絡、溫肺化痰、散寒去濕、通行氣血、補養陽氣、增強體質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細辛等中葯研成細末,取汁調成膏狀,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療不同的疾病。如貼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貼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療胃痛;貼敷頰車、風池等穴治療面癱等均獲滿意療效。 貼敷療法一般在夏季三伏天貼敷為最好,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庚日為末伏。於三伏天各敷一次,連貼三年。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 內科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阻塞性肺氣腫、體虛易感冒、肺間質疾病、肺功能不全、各種關節炎; 兒科疾病14歲以下兒童患有哮喘、咳嗽、支氣管炎、體虛易感冒; 針灸科疾病肢體麻木痹痛、寒濕腰腿痛、肩周炎、凍瘡、面癱、中風偏癱、各種關節炎; 耳鼻喉科疾病慢性鼻炎(過敏性)、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過敏性)、咽異感症(梅核氣)、體虛鼻炎發作者。 貼敷時間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消喘膏貼敷時間為每年夏季農歷三伏天時期(7月15日是今年頭伏第一天);三次為一個療程,每年貼1—2個療程,連續3年;每次間隔7—10天左右。 消喘膏貼敷首先要注意貼敷時間成人不超過6小時,少兒及敏感者應酌減。如果患者屬體質敏感者,或既往用葯曾出現起皰等反應,應縮短貼葯時間至2小時左右(成人),或在有感覺後及時取下葯物。 葯物貼敷後,多數患者會出現麻木、溫、熱、癢、針刺、疼痛等感覺,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感覺,這些均屬於葯物吸收的正常反應。如果感覺特別劇烈、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請患者及時取下葯物,用清水沖洗局部。切不要搓、抓、撓,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癢葯品,防止對局部皮膚的進一步刺激。 貼敷葯物期間,應減少運動、避免出汗,盡量避免電扇、空調直吹,以利於葯物吸收;注意防止葯膏污損衣物;應盡量避免食用寒涼、過咸等可能減弱葯效的食物;應盡量避免煙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出現發皰現象。 最後,如背部有紅、腫、刺、癢等症狀,或背部貼葯處出現針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皰,屬葯物貼敷後的正常反應,患者僅需保持背部乾燥即可,或局部塗抹哈西奈德乳膏止癢、防止滲出;如果水皰較大或有少量滲出,可用消毒過的針刺破水皰,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皰中的滲出液,再用紫葯水塗抹局部;如果滲出液體較多,可使用2‰的黃連素溶液冷敷患處,待滲出減少後再用紫葯水塗抹局部;如果水皰體積巨大,或水皰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皮膚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象,應到專業醫院尋求治療。 需要提醒的一點是,中醫敷貼也不是萬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療的一種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原本在服葯的慢性病患者在進行中醫敷貼期間也不要盲目減葯、停葯。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發疾病,在夏季症狀不明顯,或者根本沒有症狀,所以治療後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顯現。據臨床統計,冬病夏治消喘膏有效率可達70%左右。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更應注意夏季特點,從飲食、葯物及起居方面綜合調養: 一是慎用辛燥之品,以防傷陰 夏季氣候炎熱,易傷陰液,而辛溫香燥之品容易導致燥熱內盛,暗耗津精,所以應慎食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狗肉、羊肉和新鮮桂圓或荔枝等等。 二是忌大量服用寒涼之品 夏季炎熱,往往易貪涼飲冷,若大量進食寒涼之品,則易致中陽受損,脾胃虛弱,甚至損及一身之陽氣,輕則泄瀉腹痛、惡心嘔吐,重則造成陽虛宿疾。 三是慎食大量肥甘滋膩之品 夏季易生暑濕,濕熱之邪易侵襲人體,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則易導致內外濕熱之邪合擊人體。 四是忌過量運動 以免汗出過多,導致氣陰兩虛。 為確保療效,患者還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般葯餅要貼4-6小時,剛貼上去時感覺涼涼的,稍過一會兒,局部會有發癢發熱的感覺,如果貼敷部位疼痛或燒灼感厲害難以忍受,可自行早些揭掉,但一定要貼過午時。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不適,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但睡覺之前一定要揭掉。第一次貼的時間不必太長,主要了解一下葯性,最好別把皮膚貼出水泡,以免影響第二、第三次的治療。等到第三次,貼敷的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因為可以有較長的時間修復,有時候皮膚起泡效果更好。 「冬病夏治」葯物貼敷灸療多在夏季7—9月進行,尤以三伏天為佳。每年頭、中、末伏第一天或前後二天各貼一次,連貼三年。 貼敷施灸前須清潔皮膚。嚴重皮膚疾病、過敏體質、吐衄者、妊娠勿用。 每次貼灸4—6小時,小兒2-4小時。如局部有燒灼感、疼痛感或小兒哭鬧不止可提前取下;若溫熱舒適或微癢可多貼幾小時,待葯物干後取下。 貼葯後不要過分活動以免葯物移動脫落。個別病人有時局部起小水泡,一般不需處理,但應保持皮膚乾燥、清潔,切勿抓破水泡以防感染,必要時來醫院門診隨診。 貼葯後當禁食生冷、肥甘、厚味、海鮮及辛辣刺激之品。 其次,葯餅貼好以後最好不要去空調房,因為遇冷會使毛孔收縮,影響葯物吸收;也不要出汗,出汗的話固定葯餅的膠布會脫落,最好在陰涼的地方或適當的用電扇微風吹吹。還要注意的是飲食,貼敷的當天最好不要吃冷飲以及冰鎮的食品,其他飲食與平時一樣。葯餅取下後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淋浴後用毛巾輕輕的吸干穴位上的水。如果貼敷部位出現水泡了,盡量不要揭皮,也不要包紮,可到治療科室進行相應的治療,穿干凈、柔軟、透氣的全棉衣服,一般3-5天就會痊癒。

與關節炎冬病夏治的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