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反應性關節炎?佛山能看嗎?
反應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為關節受累,其程度輕重不一。輕者可僅感關節疼痛,重者則出現明顯的多關節炎,甚至活動受限。典型的表現為漸進性加重的非對稱性單關節或少關節炎,以下肢關節受累最為常見,如膝、踝和髖關節。
在日常生活中應消除和減少或避免發病因素,改善生活環境空間,改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止感染,注意飲食衛生,合理膳食調配。另外還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不要過度疲勞、過度消耗,戒煙戒酒。
2、反應性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
你好。因未見到病人,不好提出具體建議,僅供參考。帕夫林可以改為每日2次,每次2粒。柳氮磺吡啶每日6片,分2次服。到當地大醫院風濕免疫科就診,定期復查。
(北大人民醫院楊鐵生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反應性關節炎要多久才能好啊
關節炎的飲食療法,關節炎的飲食:飲食要節制。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的軟、硬、冷、熱均要適宜。不可因擔心體質虛弱、營養不夠而暴飲暴食,增加脾胃負擔,傷及消化功能。
4、有沒有人能幫我解釋下反應性關節炎能不能治好呀
首先,你需要弄清楚什麼原因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只有原因搞清楚了,才可以治癒。
5、反應性關節炎能長期吃安康信嗎? 反應性關節炎用
喝一些野生蛇泡的酒,對關節很好,我奶奶就是,經常喝,關節炎都好
6、反應性關節炎怎麼辦?
(一)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的發病誘因、病情程度及復發傾向因人而異。因此,治療上應強調個體化及規范化的治療。
1.一般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但又不應當完全制動,以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縮。外用消炎鎮痛乳劑及溶液等對緩解關節腫痛有一定作用。
2.非類固醇抗炎葯 非類固醇抗炎葯(NSAIDs)為反應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根據關節炎的程度不同,可選擇性給予雙氯芬酸25~50mg,3次/d,或萘丁美酮(瑞力芬)1.0g,1次/d,或羅非昔布25mg,1次/d,或塞來昔布(西樂葆)100mg,2次/d。其他NSAIDs如美洛昔康(莫比可)、舒林酸(奇諾力)、布洛芬(芬必得)等也可選用。但是,用葯過程中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及肝轉氨酶,避免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主張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反應性關節炎。國外應用激素的適應證相對較松,但是,國內掌握較嚴的傾向可能更為恰當。關節炎本身不是應用激素的指征。對應用NSAIDs無明顯效果,而且症狀嚴重的關節炎患者,可給予小劑量潑尼松10~20mg/d,短期應用,症狀緩解後盡快減量。在潑尼松減量過程中加用NSAIDs,有利於症狀的控制。
關節腔穿刺抽取關節液後,腔內注射倍他米松(得寶松)或醋酸去炎松,對緩解關節腫痛十分有效。但注射間隔不應少於3個月。
在合並虹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的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及時口服潑尼松30~50mg/d,並給予鹽酸環丙沙星滴眼液(悉復明)、可的松眼液滴眼。必要時球後或結膜下注射倍他米松等。同時,應進行眼科檢查,以得到及時的專科治療。
4.慢作用抗風濕葯及免疫抑制劑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s)對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柳氮磺吡啶2~3g/d,分三次服用,對慢性關節炎或伴有腸道症狀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羥氯喹、沙利度胺(反應停)等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成熟經驗。
對於柳氮磺吡啶治療無明顯療效及慢性期的患者,可給予甲氨蝶呤7.5~10mg,每周1次。有研究發現,甲氨蝶呤對黏膜損害尤為有效,但應避免使用於HIV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患者。
有報道提示,對於慢性反應性關節炎的患者,環孢素A及硫唑嘌呤有效,但均為小樣本的觀察。對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評價尚需進一步研究。可否將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葯用於重症或慢性反應性關節炎仍無定論。
5.抗生素 對於從尿、便及生殖道分離或培養出細菌的患者,應給予對革蘭陰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或根據葯敏試驗進行治療。最近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環丙沙星對衣原體誘導的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則採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但是,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是否應長期應用抗生素尚無定論。
研究證明,一旦出現反應性關節炎,抗生素並不能阻止關節內病理過程。因此,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感染,而不是治療關節炎本身。
(二)預後
大多數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預後較好。病程多在數周至數月。經及時治療,患者一般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是,本病有復發的傾向。腸道、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是復發的直接誘因。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緩解後仍間斷性腹瀉或腹部不適長達數月,甚至更久。肌腱炎及肌腱端病較嚴重者可引起局部的骨質疏鬆或骨質增生。但本病很少導致破壞性關節病變。有人對100例志賀氏痢疾桿菌後反應性關節炎隨訪20年,無1例繼發類風濕關節炎。而另一項,對60例反應性關節炎的隨訪觀察,卻發現最後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1例。目前,對於反應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尚少。此外,臨床研究發現,個別反應性關節炎可演變為強直性脊柱炎。
7、反應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的發病誘因、病情程度及復發傾向因人而異。因此,治療上應強調個體化及規范化的治療。
1.一般治療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但又不應當完全制動,以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縮。外用消炎鎮痛乳劑及溶液等對緩解關節腫痛有一定作用。
2.非類固醇抗炎葯非類固醇抗炎葯(NSAIDs)為反應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根據關節炎的程度不同,可選擇性給予雙氯芬酸25~50mg,3次/d,或萘丁美酮(瑞力芬)1.0g,1次/d,或羅非昔布25mg,1次/d,或塞來昔布(西樂葆)100mg,2次/d。其他NSAIDs如美洛昔康(莫比可)、舒林酸(奇諾力)、布洛芬(芬必得)等也可選用。但是,用葯過程中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及肝轉氨酶,避免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一般不主張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反應性關節炎。國外應用激素的適應證相對較松,但是,國內掌握較嚴的傾向可能更為恰當。關節炎本身不是應用激素的指征。對應用NSAIDs無明顯效果,而且症狀嚴重的關節炎患者,可給予小劑量潑尼松10~20mg/d,短期應用,症狀緩解後盡快減量。在潑尼松減量過程中加用NSAIDs,有利於症狀的控制。
關節腔穿刺抽取關節液後,腔內注射倍他米松(得寶松)或醋酸去炎松,對緩解關節腫痛十分有效。但注射間隔不應少於3個月。
在合並虹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的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及時口服潑尼松30~50mg/d,並給予鹽酸環丙沙星滴眼液(悉復明)、可的松眼液滴眼。必要時球後或結膜下注射倍他米松等。同時,應進行眼科檢查,以得到及時的專科治療。
4.慢作用抗風濕葯及免疫抑制劑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s)對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柳氮磺吡啶2~3g/d,分三次服用,對慢性關節炎或伴有腸道症狀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羥氯喹、沙利度胺(反應停)等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成熟經驗。
對於柳氮磺吡啶治療無明顯療效及慢性期的患者,可給予甲氨蝶呤7.5~10mg,每周1次。有研究發現,甲氨蝶呤對黏膜損害尤為有效,但應避免使用於HIV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患者。
有報道提示,對於慢性反應性關節炎的患者,環孢素A及硫唑嘌呤有效,但均為小樣本的觀察。對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評價尚需進一步研究。可否將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葯用於重症或慢性反應性關節炎仍無定論。
5.抗生素對於從尿、便及生殖道分離或培養出細菌的患者,應給予對革蘭陰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或根據葯敏試驗進行治療。最近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環丙沙星對衣原體誘導的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則採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但是,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是否應長期應用抗生素尚無定論。
研究證明,一旦出現反應性關節炎,抗生素並不能阻止關節內病理過程。因此,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感染,而不是治療關節炎本身。
(二)預後
大多數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預後較好。病程多在數周至數月。經及時治療,患者一般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是,本病有復發的傾向。腸道、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是復發的直接誘因。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緩解後仍間斷性腹瀉或腹部不適長達數月,甚至更久。肌腱炎及肌腱端病較嚴重者可引起局部的骨質疏鬆或骨質增生。但本病很少導致破壞性關節病變。有人對100例志賀氏痢疾桿菌後反應性關節炎隨訪20年,無1例繼發類風濕關節炎。而另一項,對60例反應性關節炎的隨訪觀察,卻發現最後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1例。目前,對於反應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尚少。此外,臨床研究發現,個別反應性關節炎可演變為強直性脊柱炎。
8、反應性關節炎能治好嗎
反應性關節炎是一種繼發於身體其它部位感染後出現的無菌性炎性關節病。它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治療上應強調個體化及規范化的治療。應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但又不應當完全制動,以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縮。外用消炎鎮痛乳劑及溶液等對緩解關節腫痛有一定作用。非類固醇抗炎葯如雙氯芬酸、塞來昔布等為反應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必要時需要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等。經及時治療,一般可完全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