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黏膜關節炎

黏膜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9-13 20:14:27

1、風濕關節炎怎麼辦?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一般治療:注意保暖、防潮。心臟受累的患者應該卧床休息。心動過速控制後,或者心電圖異常表現明顯改善後,還需要連續卧床休息2-3周,才能逐步恢復正常生活。治療要循序漸進、緩慢進行。急性關節炎早期應該卧床休息;
2、去除病因:本病是由A族乙型鏈球菌感染引起,所以應該消除鏈球菌感染灶。至今為止,青黴素仍然是被公認的最有效的葯物。青黴素過敏的患者,可以改用頭孢菌素類或者紅黴素類的抗生素;
3、抗風濕治療,迅速控制臨床症狀。關節有疼痛的,首先選非甾體抗炎葯,常用阿司匹林。發生心臟炎的病人,一般採用糖皮質激素治療;
4、針對性的治療並發症和合並症,改善預後,按照個體化的處理原則對症治療。

2、腿膝蓋黏膜少了怎麼補

這個好真不能亂買啊!!!
我建議你不要買什麼補品,現在的補品都說不準的,最好是先去醫院檢查檢查,在進行治療。
當然自己也要保養。要注意保暖哦!!!
希望你能採納!O(∩_∩)O~

3、風濕關節炎怎麼治呢

怎麼把腰疼與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聯繫上的?是自己猜的還是醫院通過檢查做出的診斷?

4、口腔粘膜疾病的疾病分類

診斷
(一)臨床表現:目前分為輕型、重型潰瘍和瘡疹樣潰瘍。
⒈輕型(小型)口瘡:該型最多見,好發唇、頰、舌、口底等非角化粘膜區,牙齦及硬齶少見。病損開始為小充血點,局部有燒灼感,持續1-3天後形成小潰瘍,此時疼痛加重。潰瘍漸擴大,一般為一直徑約2-4mm小圓形或橢圓形,在唇頰溝處則為條狀。潰瘍數目每次1-5個,邊緣光整,基底不硬,中心凹陷,周圍有紅暈。一般持續7-14天,不治而愈,癒合後不留瘢痕。患者復發的間隔期因人而異,一般在開始時較長,以後縮短,甚至連綿不斷,無間歇期。潰瘍數目可增多或減少,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⒉重型(大型)口瘡:該型又稱腺周口瘡或復發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Periadenitis.Mucosa Necroti-ca Recurrens,PMNR)或腺周口瘡。此型較少見,發病情況與前者相似,好發於口腔的後部,頰、咽旁、硬齶、軟齶交界處、舌齶弓、懸雍量。但潰瘍一般為單發,直徑10-30mm。深及粘膜下層或肌層,周圍紅腫,邊緣隆起,基底偏硬,潰瘍持續時間教長,可達3~6月,葯物治療效果欠佳,癒合後留有癲痕或有組織缺損。潰瘍數目為1~2個大潰瘍,周圍或有數個小潰瘍,患者全身情況好。此型可通過潰瘍的好發部位、潰瘍特點、有無復發性、自限性、全身情況及活檢與特異性潰瘍或腫瘤鑒別。
⒊皰疹樣口瘡 :又叫口炎型口瘡、皰疹樣口炎。潰瘍小,直徑僅1-2mm,但數目多,有數十個或更多,散在的分布於粘膜的任何部位,以舌腹、口底多見。該型與巨型口瘡大約占復發性口瘡中的20%。 診斷
(-)臨床表現 白塞病的早期往往是口瘡的反復出現,以後逐漸有生殖器潰瘍、結節性紅斑、虹膜睫狀體炎、關節炎、消化道潰瘍等發生。
⒈口腔 各型復發性口瘡均能出現,但主要是輕型的小潰瘍或表現不典型。
⒉眼 約80%患者有眼疾,男性發生率高而較嚴重。
⒊皮膚 最常見而典型的是結節性紅斑,多在四肢發生,尤其以下肢多見。面部可反復出現癤腫、毛囊炎等。
⒋生殖器 該處潰瘍與口腔潰瘍相似,女性大多數發生於外生殖器官,且發生時間早。男性的潰瘍發生率較低,好發於陰囊、陰莖、龜頭或有附睾炎。
⒌其他 常見的有不對稱的大關節腫痛,不常見的有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病變。
出現口腔潰瘍以及第2-5項中二項者即可診斷。
治療
基本同復發性口瘡,但以腎上腺皮質激素為主。
(-)全身治療
⒈皮質激素: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尤其累及眼、皮膚、神經的病變及血栓性靜脈炎。急性發作時可口服強的松60mg/天。
⒉非甾體抗炎劑:有消炎痛、阿司匹林等。消炎痛每次服25mg,一日2-3次。阿司匹林每次服 0.3g ,每日3次。
⒊秋水仙鹼:有鎮痛及抗炎作用0.5-0.6mg一日,分2-3次服用。
⒋反應停:中樞鎮靜劑,每日100-200mg,分3-4次服用。孕婦禁用。
⒌中醫中葯 活血化瘀,化濕解毒為主。
(二)局部治療 外用皮質激素在潰瘍早期療效較好。
⒈口腔潰瘍參見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的對症治療方法。
⒉生殖器潰瘍用1/5000高錳酸鉀液坐浴,每日1次,再用四環素可的松眼膏塗於潰瘍面上。
⒊眼疾用0.5%醋酸氫化可的松眼葯水滴眼。
⒋皮膚損害用0.1%醋酸氟羥潑尼松軟膏局部塗布。 診斷
(-)臨床表現
⒈原發性單純皰疹 常見於2-6歲兒童。成人亦可發生。經4-7天潛伏期(發熱、乏力、咽痛)和1-2天的前驅期(粘膜廣泛充血水腫)後,口腔粘膜出現成簇小水皰。皰壁透明菲薄,易破,形成潰瘍面和繼發感染的糜爛面。約10天自愈。唇及口周皮膚亦可罹患。
⒉復發性單純皰疹有原發性單純皰疹史,有發熱、感冒、疲勞、創傷、局部機械刺激等誘因。常在原發部位復發,成簇小皰,多發於唇及口唇周圍皮膚。癒合後無瘢痕,但可有色素沉著。
(二)實驗室檢查有輔助診斷意義
l.瘡疹基底塗片鏡檢,見有氣球樣變性細胞、多核巨細胞及核內包涵體等。
⒉病毒分離培養陽性。
⒊患者血清中抗單純皰疹病毒的抗體效價明顯升高。
治療
(-)全身治療:
⒈聚肌胞 每日2mg (成人)肌注。
⒉阿昔洛韋(無環鳥苷),每日4次,每次200mg,口服,共5天。
⒊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每片2rng,每日4次,每次1片,口服。或每支100ml,每日10-15mg/kg體重,分2次肌注。5-7天為一療程。不良反應有頭痛、腹痛、貧血、白細胞降低和肝功能異常。孕婦及肝病者忌用。
⒋左旋咪唑(參見「復發性口瘡」節)。
⒌支持療法 急性發作者應卧床休息,保持電解質平衡,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補充營養。發熱者用退熱劑,繼發感染者應用抗生素。
(二)局部治療
⒈5%碘甙(皰疹凈)的二甲亞.碸液或5%阿昔洛韋(無環鳥苷)軟膏局部塗布,每日4-6次。有滲出結痂者用生理鹽水或 0.01%硫酸鋅液濕敷。1%金黴素甘油局部塗布。
⒉禁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局部或全身)。
(三)中葯治療
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瀉火通腑。 診斷
(-)臨床表現
口腔念珠菌病按其主要病變部位可分為:念珠菌口炎、念珠菌唇炎與口角炎、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
⒈念珠菌性口炎
⑴急性假膜型(雪口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但以新生兒最多見。初起為散在色白如雪的針頭大小斑點,不久相互融合成白色絲絨狀斑片,可被拭去,暴露出粘膜糜爛面。患兒煩躁啼哭,哺乳困難。全身反應一般較輕。
⑵急性萎縮型(抗生素性口炎):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史,且大多數患者原患有消耗性疾病。粘膜充血糜爛及舌背乳頭團塊狀萎縮,周圍舌苔增厚。有味覺異常、口乾灼痛感覺。
⑶慢性萎縮型(托牙性口炎):損害部位常在上頜義齒齶側裝有全口托牙,好發於上頜承托區,廣泛紅色水腫,伴紅斑表面的顆粒形成。
⑷慢性肥厚型(增殖型念珠菌口炎)質地緻密伴白色角化的斑塊,表面可有顆粒增生,粗糙而無彈性,不易拭去,多見於口角區。常伴發口角炎。或有結節狀和肉芽增生,以舌背、上齶多見。
⒉念珠菌性唇炎 類似於慢性唇炎表現,下唇多見,常伴口角炎和念珠菌口炎。
⒊念珠菌口角炎 口角區皮膚及粘膜濕白、糜爛、皸裂、滲血、結痂、疼痛。常雙側罹患,可伴舌炎、唇炎、明囊炎等。
⒋ 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 病變范圍涉及口腔粘膜、皮膚及甲床。多從幼年時發病,病程數年至數十年,常伴有內分泌或免疫功能異常、細胞免疫功能低下。
(二)實驗室檢查
⒈直接鏡檢 取病損或義齒組織面塗片,加 10%KOH液,鏡下查見菌絲和孢子。
⒉唾液培養 取非刺激性混合唾液l-2ml接種於Sabouraud培養基,分離培養,得到念珠菌生長陽性結果。
(三)病理檢查
對白色念珠菌白斑應做活檢,用PAS染色找到菌絲,觀察有無上皮異常增生。
治療
(一)全身治療
⒈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者應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盡可能合理正確使用以上葯物。
⒉制黴菌素,每片50萬U,每次至1一2片,每日3一4次,含服;或5萬一10萬U/ml水混懸液塗布,每2-3h 1次。塗布後可咽下。肝功能異常和白細胞減少者慎用。7-10天為一療程。
⒊克霉唑,每片25mg,成人每日3次,每次2片,飯後服用。副作用有腸胃不適、肝功能影響、白細胞減少等。肝病、白細胞減少及腎上腺功能減退者慎用。
⒋酮康唑,每片200mg,每日200一400mg,分2次服用,10天為一療程。副作用較少,為輕度胃腸不適、ALT(GPT)升高、畏光、皮癢等。服用2周以上須做肝功能檢查。孕婦、肝病、或正在使用利福平、灰黃黴素的患者禁用。
⒌久病體弱者,需行全身支持療法。
(二)局部治療
⒈ 2%-4%碳酸氫鈉液,含漱,每次 10ml,每日 3-4次。
⒉0.2%氯己定(洗必泰)液,沖洗或含漱,每次10Inl,含5-10分鍾後唾棄,每日4-5次。
(三)中葯治療
清心瀉火,祛濕除熱。 扁平苔蘚是皮膚一口腔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單獨發生於口腔粘膜或皮膚,亦可兩者同時罹患。病程遷延,反復波動,很難自愈。發病年齡不限,但以中年女性居多。
診斷
(-)臨床表現
⒈口腔粘膜病損 呈珠光白色條紋,表面光滑,相互交錯成網狀、樹枝狀、環狀、條索狀或融合為斑狀等多種形態。口腔粘膜可同時發生紅斑、充血、糜爛、潰瘍、萎縮、水皰、色素沉著等,互相重疊和轉變。粘膜柔軟,彈性不變。多發於頰、舌、齦、齶等部位,常左右對稱。自覺有粗糙、木澀、牽拉、疼痛或刺激痛。
⒉指甲與趾甲損害 常呈對稱,甲體變薄而無光澤,按壓時有凹陷。有時在甲床顯示紅色針尖樣小點,壓診疼痛。嚴重的損害可使甲體脫落,還可發生潰瘍壞死。
⒊皮膚病損 散在或成簇的針頭大紅色多角形扁平丘疹,或為綠豆大丘疹,周界清晰,觸診硬韌,融會如苔蘚狀。損害區粗糙,丘疹間可見皮膚皺褶,由於瘙癢而多有搔痕。陳舊性損害為暗紫紅色或褐色色素沉著。多發於四肢、頸、腰腹、生殖器。
(二)病理檢查
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基底膜下方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呈帶狀。上皮及固有層多見膠狀小體;上皮釘突呈鋸齒狀或變平消失,棘層肥厚或萎縮,粒層明顯增生,上皮過角化或角化不全。
由於口腔扁平苔蘚有癌變報道,故對長期糜爛潰瘍不愈等疑有癌變症狀者應做活檢。
治療
尚無滿意療法,應消除精神緊張,治療慢性病灶,生活力求規律。
(一)全身治療
⒈雷公藤多苷,每片10mg,每日l-1.5mg/kg體重,分3次飯後服用。或每次10-20mg,每日2-3次,口服。本葯可能引起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惡心、納差、月經紊亂、精子減少等不良反應。長期服用應定期復查血象。孕婦忌用,心血管疾病患者和小兒慎用。
⒉昆明山海棠,每片0.25mg,每次2-3片,每日3次,飯後服。偶有胃痛、納差、口乾、閉經等不良反應。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⒊磷酸氯喹,每片0.25g,每日2次,每次半片,飯後服用。30天為一療程。不良反應有胃腸不適、耳鳴耳聾、視力障礙、頭暈、毛發脫色、皮膚瘙癢、粒細胞減少等。白細胞低於正常值或有聽、視覺變化時應立即停葯。
⒋維生素A膠丸,每丸 2.5萬u,每日1丸,口服。一般無毒性,長期大量服用(每日5萬一50萬u,連服數月)可引起食慾不振、頭痛發熱、脫發、皮膚瘙癢等慢性中毒症狀。
⒌免疫調節葯物 轉移因子、左旋咪唑、胸腺素(參見「復發性阿弗他潰瘍」節)。潑尼松,每日5mg,分2次口服。
(二)局部治療
⒈去除殘根殘冠、不良修復體、牙垢牙石,調整咬合,消除牙齦炎,戒煙禁酒,避免酸、辣、燙等理化刺激因素。
⒉0.2%氯乙定液等含漱,每次10ml,對有唇部糜爛結痴者,用上葯濕敷,保持覆蓋於痂皮的葯液紗布始終濕潤,直至痂皮「泡」脫為止。
⒊對局部糜爛不愈或充血明顯的,採用0.5%曲安奈德或2.5%潑尼松龍混懸液0.5-1ml局部浸潤注射,每周2次,2-3周為一療程。
⒋復方類固醇粉,珍珠粉加抗生素粉等局部塗布,每日3~4次。
⒌0.2%維A酸液,局部塗布(參見「白斑」節)。 診斷
(一)臨床表現
⒈口腔病損 下唇唇紅為最常見發病部位。表現為暗紅色斑塊或丘疹,周界清楚,中央萎縮,色紅微凹,周邊暗紅微隆,呈盤狀。病損區上覆鱗屑,或充血糜爛結痴。反復發作後可擴大或融合,並向皮膚側蔓延,其皮膚側邊緣見黑色弧形圍線,粘膜側見放射狀平行排列的細白射紋,損害區有針尖狀白色散在小點。陳舊性損害唇紅變為桃紅色,皮膚有脫色斑。口腔內粘膜任何部位均可發生,表現為與扁平苔蘚相似的損害。
⒉皮膚病損 顏面「蝶形」紅斑,為跨越鼻樑的顴部對稱性丘疹紅斑,融合成中央微凹周邊微隆的盤狀。上覆粘著性、角質栓性鱗屑,揭下鱗屑,底面呈「圖釘」狀。
⒊夏季日曬或冬季寒冷可使病變加重。
(二)病理檢查
典型的口腔粘膜盤狀紅斑狼瘡的病理改變有下列五項,但不一定全部出現:⑴過度正角化伴角質栓;⑵上皮釘萎縮;⑶基底層液化變性;⑷炎症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浸潤見於擴張的毛細血管周圍與淺表固有層,但在緊貼上皮的區域則相對減少;⑸該區域能被過碘酸雪夫染色而類似基底膜增厚。
盤狀紅斑狼瘡有一定癌變率,故對長期糜爛不愈等疑為癌變者應做活檢。
(三)實驗室檢查
有時可見血沉增快,丙種球蛋白增高,類風濕因子陽性,抗核抗體陽性等改變。紅斑狼瘡細胞檢查用以排除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可能。
治療
(-)全身治療
⒈ 磷酸氯喹。
⒉雷公藤多苷片、昆明山海棠片。
⒊氨苯碸 每片 50mg,每日半片,逐漸增至每日 l-2片。分 2次服。有溶血性貧血及發熱、黃疽、皮疹、淋巴結腫大、胃腸道不適、中毒性肝炎等不良反應,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血象等。4-6周為一療程,無不良反應者可延長1個月。無效者應停葯。
⒋皮質類固醇 在氯喹或氨苯碸療效不明顯時且又無皮質類固醇禁忌症的條件下,可分別用強的松每日5mg,每次半片與氯蝰或氨苯碸同時口服。
(二)局部治療
⒈盡可能避免日光輻射。外出戴遮陽帽,塗5%奎寧霜、5%二氧化鈦霜或2%水楊酸霜等避光劑。避免寒冷刺激。
2 .0.5%曲安奈德液或地塞米松液0.5ml局部浸潤注射。
⒊濕敷。唇紅部糜爛結痂者適用(參見「扁平苔蘚」節)。
⒋無滲出者可用醋酸氟輕松(膚輕松)軟膏塗布唇紅部。每日3次。 診斷
(-)臨床表現
⒈斑塊狀 口腔粘膜上出現白色或灰白色的均質狀較硬的斑塊,質地緊密,輕度隆起或高低不平。值得注意的是,損害大小同癌變的可能性之間並無平行關系。
⒉疣狀 損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伴有毛刺狀或乳頭狀突起。粗糙感明顯,觸診微硬。除位於牙齦或上齶外,基底無明顯硬節。
⒊顆粒狀 口角區粘膜多見。損害的色澤為紅白間雜,紅色區域為萎縮的赤斑;赤斑表面「點綴」著結節樣或顆粒樣白斑。
⒋皺紙狀 多見於口底和舌腹。損害面積不等,甚至可累及舌側牙齦。表面高低起伏狀如百色皺紙,基底柔軟,除粗糙不適外,初起無明顯自覺症狀,女性多於男性。為了明確診斷,必須進行活體檢查。
以上各型均可發生白斑基礎上的潰瘍,潰瘍實質上是癌前損害已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標志;其次,各型的臨床診斷必須得到病理檢查的驗證,以作為進一步選擇治療方法的依據。
(二)病理檢查
典型的上皮異常增生:核深染,有絲分裂增加,極性消失,核漿比例改變,細胞異型性,異常角化等。
白斑有較高癌變率,故必須做活檢。
治療
(一)全身治療
⒈維生素A膠九,每日5萬U(參見「扁平苔蘚』節)。
⒉維甲酸,每日 35-50mg,分 3次服用,第 2- 3周起每日30-60mg,l- 2個月為一療程。初服可有頭痛頭暈,減量後幾日可適應。常見不良反應有口唇乾燥、脫發等。冠心病、肝功能異常、高血壓者忌用。
⒊維生素E膠囊,每九10lug,每次We,每日3次,口服。
(二)局部治療
⒈去除局部刺激因素,拔除殘根殘冠,錯位牙,修改不良修復體。戒煙酒,避免刺激性食物等。
⒉0.2%維甲酸液,局部塗布。先拭乾損害區唾液,以最細的眉筆蘸取少量溶液,小心塗布於白班表面,吹乾後再閉口,每日2-3次。切勿塗於正常粘膜上。充血糜爛潰瘍者不適用。
⒊魚肝油,塗擦白斑,每日2-3次,l-2月為一療程。勿用力過重。
⒋5%氟尿嘧啶軟膏,局部塗布,每日2-3次。
⒌對重度異常增生或癌變危險區的白斑應考慮手術切除、冷凍、激光等方法治療。 診斷
(-)臨床表現
⒈ 舌背的絲狀乳頭、菌狀乳頭等縮短或消失,舌面光滑,色澤紅絳如生牛肉。唾液分泌減少者,舌色紅而暗澀,舌面出規褶皺。舌上皮與舌肌變薄。
⒉自覺舌痛,不適或味覺異常,遇熱、酸、辣等刺激時不適感加重。
⒊有皮膚粘膜蒼白、頭暈。乏力、畏寒、納差等貧血症狀或伴有腹瀉、皮膚暴露部位的粗糙鱗屑等煙酸缺乏症狀。也可出現萎縮性舌炎基礎上的散在表淺潰瘍。
(二)實驗室檢查
⒈對貧血症狀者應行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紅細胞平均容積(MCV)、紅細胞血紅蛋白平均濃度(MCHC)測定和計算,據此分為低色素性小細胞貧血、正色素性大細胞貧血或為再生障礙性貧血。
⒉對有煙酸缺乏症狀者可參照上法檢查,一般有正色素性大細胞貧血的特徵。
治療
(一)病因治療由內科治療貧血或其他全身性疾病。
(二)對症治療
⒈伴發潰瘍 應用復方硼砂漱口液,每次5-10ml,每日5次,含漱;醋酸氫化可的松混懸液或氫化潑尼松混懸液用於潰瘍下浸潤注射,每次0.5-1ml,每周2次。
⒉伴發口乾、疼痛 1%毛果芸香鹼 12-16ml,加枸櫞酸糖漿 4Oml,蒸餾水加至200ml。每次口服10ml,飯前30分鍾服用。
(三)中醫治療
益氣活血養陰降火:黃茂12-15g,黨參12-15g,生地12g,石斛15g,龜版15g,知母9g,川芎12g,丹參9g,當歸12g,黃柏9g水煎服。 診斷
(-)臨床表現
⒈急性型 發病突然。唇紅部水腫、充血、出現成簇小水皰,瘢痕結痂或糜爛滲血。自覺灼熱刺痛。癒合後可留有瘢痕或色素沉著。
⒉慢性型 唇紅部反復持續乾燥、皸裂、脫屑、增厚。日久後有唇周皮膚脫色,灰白色角化條紋或腫脹。
(二)病理檢查
對慢性型反復發作後有局部增生者,應作活檢,以防癌變。光化性唇炎的病理特徵為:細胞內與細胞間水腫和水皰形成;角化不全和棘層肥厚;基底細胞空泡變性;膠原纖維嗜鹼性變。
治療
(一)病因治療
⒈有光敏增強體質和對日光耐受性差的患者應盡可能避免日光照射,不能曬日光浴。外出應戴遮陽闊邊帽。
⒉避免富含卟啉的食物和葯物。如:青菜、、芹菜、胡蘿卜、無花果、橙、、當歸、仙鶴草、荊齊、磺胺、四環素、金黴素、氯丙嗪、異煙肼、D-860等。
⒊塗布5%二氧化鈦或奎寧霜、2%水楊酸霜等防曬劑。
⒋對有原發肝臟疾病患者應積極治療肝病。
⒌氯喹,每片0.25g,每日1片,分2次口服。
(二)對症治療
⒈濕敷 0.1%利凡諾液或1:5 000呋哺西林液,用該葯浸潤紗布後貼於滲出結痂處,並保持葯液濕潤,直至痂皮脫落。每日3次。
⒉ 0. 5%曲安奈德液0.5ml糜爛面下浸潤注射,每周 2次。
⒊氟輕松軟膏唇紅局部塗布,每日3-4次,進食前擦凈。適用於局部無滲出結痂者。
⒋病情嚴重者可用潑尼松片,每片5mg,每日15-30mg,分3次口服,或隔日清晨頓服。服葯期間應注意補充鉀離子。有高血壓、青光眼、癲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者慎用。早期孕婦禁用。長期服用後,停葯時應注意逐步減量。 口角炎是發生在上下唇連合處的炎症,以口角皮膚一粘膜的橫向皸裂為特徵。其發病原因與維生素缺乏、細菌或真菌感染以及無牙he頜間距離過短、氣候寒冷乾燥等因素有關。
診斷
(一)臨床表現
⒈對稱性雙側口角區皮膚一粘膜皸裂,常呈水平狀。口角區皮膚被唾液濕潤而呈蒼白色。可能有滲血、結痂或膿痂,或有糜爛。
⒉自覺口角瘙癢或疼痛。
⒊與病因有關的其他症狀伴舌炎、唇炎(營養不良性口角炎);伴頜間距離過短,面下l/3變短的老年人(皺褶性口角炎);伴白色念珠菌感染症狀(真菌性口角炎);伴口角糜爛、化膿、結痂(細菌性口角炎)。
(二)實驗室檢查
⒈如有化膿,可做細菌培養或鏡檢。
⒉如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直接鏡檢尋找菌絲與芽孢。或用培養塗片以及PAS染色。
治療
(-)病因治療
l.核黃素缺乏引起的口角炎核黃素,每片5mg,每次1片,每日3次;5mg/支,每次5mg,每日1次,肌內注射。
⒉頜間距離過短引起的口角炎 製作符合正常生理頜間距離的矯正器或修復體,減少口角區皺褶。
⒊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角炎 制黴菌素,每片50萬u,每次l-2片,每日3次,含化口服。克霉唑,每片250mg,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
⒋細菌感染引起的口角炎 頭孢拉定膠囊,每粒250mg,每次1粒,每日4次。或根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結果選用其他抗生素。
(二) 對症治療
l.復方硼砂漱口液、氯己定漱口液、碳酸氫鈉漱口液等局部清潔。
⒉無滲出時可塗布氟輕松軟膏。
⒊白色念珠菌感染者可塗布5%克霉唑軟膏。

5、什麼是老年性關節炎?

老年性關節炎又叫骨質增生症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於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骨關節病的基本病因是,人體成熟後的逐漸老化及退行性變,在骨關節方面的表現。
2.繼發性骨關節病是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而導致的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由於關節面摩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造成關節面的退行性變。

6、什麼是無菌性關節炎,其病理原因是什麼??會有什麼症狀,,,

人們常咨詢的無菌性關節炎事實上就是反應性關節炎,這是一類繼發於身體其他部位微生物感染後出現的關節病。
就目前的資料來看,絕大多數微生物感染後,均可能引起反應性無菌性關節炎,主要分為三大類型:①非淋病性尿道炎後發病型:主要為衣原體;②細菌性腹瀉後發病型:主要為沙門菌、志賀菌、耶爾森菌、彎麴菌、弧菌;③鏈球菌感染後發病型:主要為鏈球菌;扁桃體炎(扁桃體隱窩膿腫)引起的還包括其他許多細菌。此外還有支原體、包柔螺旋體、布魯桿菌、Bedsonia病毒、肺炎衣原體等。
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無菌性關節炎病人的滑膜組織、滑膜液及其沉澱物中存在致病微生物,如衣原體,及其他菌體成分如DNA或其他抗原部分。無菌性關節炎通常表現為非對稱性寡關節炎,平均受累關節數為4個。下肢關節特別是膝、踝和足部小關節等較腕、肘和手部小關節等上肢關節更常受累。至少有1/3的患者僅存在下肢關節炎,而僅累及上肢關節的患者明顯罕見。髖關節病變較為少見,但胸鎖關節、肩關節和顳頜關節偶爾也可受累。受累關節通常出現腫脹、發熱、壓痛和運動痛。在典型病例,炎症也可累及肌腱附著在骨的部位,可出現足跟痛。也可有下腰痛和臀部疼痛。還可有多種皮膚黏膜病變,甚至累及內臟。

7、腸病性關節炎有何特徵

顧名思義,腸病性關節炎的基本病變在腸道,因此大部分病人都有炎症性腸病的臨床表現,包括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等消化道症狀,以及發熱、消瘦等全身表現。
大多數病人的腸道症狀發生在關節病變之前或兩者同時發生,有的病人則關節病變發生於腸道病變前幾年。約17%—20%腸病性關節炎病人發生周圍性關節炎,表現為少數關節、非對稱性、一過性和遊走性,以及復發和消退交替出現。大關節和下肢關節受累此小關節和上肢關節受累多見。臘腸指(趾),肌腱端病,尤其跟腱炎和跖底筋膜炎均可見。克羅恩病關節炎並可見到杵狀指(手指呈鼓錘狀)和骨膜炎。
據報道,約20%酌腸病性關節炎病人發生脊柱炎及骶髂關節炎。主要表現為腰背、胸、頸或臀部疼痛,腰和頸部運動受限及擴胸度減少。其病變的病程和腸病病程不平行。腸病手術治療並不影響脊柱炎和骶髂關節炎的病程。HLA-B27(人類白細胞抗原-B27)陽性率佔50%-60%。
此外,部分炎性腸病病人還可出現結節性紅斑、網狀青斑、血栓性靜脈炎和小腿潰瘍等皮膚、黏膜、漿膜和眼部等病變。
腸病是腸病性關節炎的基礎,治療時理所當然地應首先控制腸病。非甾體類抗炎葯消炎痛、怡美力、樂松、莫比可等可改善關節症狀,但要注意葯物對已有病變腸道的副作用。柳氮磺毗啶對潰瘍性結腸炎、周圍性關節炎及脊柱炎都有治療作用,可謂一舉兩得。皮質激素可以控制腸病及減輕周圍關節炎,但對脊柱炎和骶髂關節炎無效。

8、反應性關節炎怎麼辦?

(一)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的發病誘因、病情程度及復發傾向因人而異。因此,治療上應強調個體化及規范化的治療。

1.一般治療 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適當休息,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但又不應當完全制動,以避免失用性肌肉萎縮。外用消炎鎮痛乳劑及溶液等對緩解關節腫痛有一定作用。

2.非類固醇抗炎葯 非類固醇抗炎葯(NSAIDs)為反應性關節炎的首選葯物。根據關節炎的程度不同,可選擇性給予雙氯芬酸25~50mg,3次/d,或萘丁美酮(瑞力芬)1.0g,1次/d,或羅非昔布25mg,1次/d,或塞來昔布(西樂葆)100mg,2次/d。其他NSAIDs如美洛昔康(莫比可)、舒林酸(奇諾力)、布洛芬(芬必得)等也可選用。但是,用葯過程中應定期復查血常規及肝轉氨酶,避免葯物引起的不良反應。

3.糖皮質激素 一般不主張全身應用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治療反應性關節炎。國外應用激素的適應證相對較松,但是,國內掌握較嚴的傾向可能更為恰當。關節炎本身不是應用激素的指征。對應用NSAIDs無明顯效果,而且症狀嚴重的關節炎患者,可給予小劑量潑尼松10~20mg/d,短期應用,症狀緩解後盡快減量。在潑尼松減量過程中加用NSAIDs,有利於症狀的控制。

關節腔穿刺抽取關節液後,腔內注射倍他米松(得寶松)或醋酸去炎松,對緩解關節腫痛十分有效。但注射間隔不應少於3個月。

在合並虹膜炎或虹膜睫狀體炎的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應及時口服潑尼松30~50mg/d,並給予鹽酸環丙沙星滴眼液(悉復明)、可的松眼液滴眼。必要時球後或結膜下注射倍他米松等。同時,應進行眼科檢查,以得到及時的專科治療。

4.慢作用抗風濕葯及免疫抑制劑 近幾年的研究表明,慢作用抗風濕葯(SAARDs)對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柳氮磺吡啶2~3g/d,分三次服用,對慢性關節炎或伴有腸道症狀者均有較好的療效。羥氯喹、沙利度胺(反應停)等對本病的治療尚無成熟經驗。

對於柳氮磺吡啶治療無明顯療效及慢性期的患者,可給予甲氨蝶呤7.5~10mg,每周1次。有研究發現,甲氨蝶呤對黏膜損害尤為有效,但應避免使用於HIV感染後反應性關節炎患者。

有報道提示,對於慢性反應性關節炎的患者,環孢素A及硫唑嘌呤有效,但均為小樣本的觀察。對其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的評價尚需進一步研究。可否將其他慢作用抗風濕葯用於重症或慢性反應性關節炎仍無定論。

5.抗生素 對於從尿、便及生殖道分離或培養出細菌的患者,應給予對革蘭陰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或根據葯敏試驗進行治療。最近的一項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研究發現,環丙沙星對衣原體誘導的反應性關節炎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對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反應性關節炎則採用青黴素或紅黴素治療。但是,反應性關節炎患者是否應長期應用抗生素尚無定論。

研究證明,一旦出現反應性關節炎,抗生素並不能阻止關節內病理過程。因此,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抗生素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感染,而不是治療關節炎本身。

(二)預後

大多數反應性關節炎患者的預後較好。病程多在數周至數月。經及時治療,患者一般可完全恢復正常。但是,本病有復發的傾向。腸道、泌尿生殖道及呼吸道感染是復發的直接誘因。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緩解後仍間斷性腹瀉或腹部不適長達數月,甚至更久。肌腱炎及肌腱端病較嚴重者可引起局部的骨質疏鬆或骨質增生。但本病很少導致破壞性關節病變。有人對100例志賀氏痢疾桿菌後反應性關節炎隨訪20年,無1例繼發類風濕關節炎。而另一項,對60例反應性關節炎的隨訪觀察,卻發現最後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1例。目前,對於反應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之間關系的研究尚少。此外,臨床研究發現,個別反應性關節炎可演變為強直性脊柱炎。

與黏膜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