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骨關節炎脫水

骨關節炎脫水

發布時間:2020-09-13 17:38:19

1、關節炎該怎麼治療才能好?

關節炎是屬風濕學科疾病,危害大,不容易治療。方法有下面幾種:
1.葯物治療:可以通過口服或外用兩種類型的葯物對身體進行調理治療。因為關節炎屬於慢性疾病,長期服用西葯難免副作用大,所以多用中醫治療,最常見的是中醫的外敷關節炎祛風康.貼膏葯療法。
2.微創治療:微創技術,臭氧髓核消融術,將臭氧氣體通過細針穿刺注射入椎間盤髓核內,可以使髓核組織細胞逐漸脫水、萎縮,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3.推拿療法:通過手法推拿按摩對關節炎進行治療,常用手法:指揉法、捏脊法、拿法、捻法、抹法、搖法、擦法及關節運動法。
4.手術療法: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通過材料置換已徹底退變磨損變形的膝關節,將關節內已被磨損破壞的關節的表面切削去10mm左右的厚度,恢復正常的關節力線,然後將人工關節通過骨水泥鑲嵌固定在切削骨面上。對於嚴重畸形患者,可以考慮此種方法。
注意事項: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
5、預防和控制感染。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2、骨關節炎的症狀有哪些?

一、臨床表現
原發性骨關節炎常在中年以後發病,發病率隨增齡而增加,受累關節一般為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的關節,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常於晨間發生,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因關節磨擦而疼痛加重。另一症狀是受累關節活動不靈便,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後感覺關節僵硬,要經過一定時間活動才感到自如。氣候變化常促使症狀發生。數個關節可同時受累,但不象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全身性對稱性多關節炎。檢查受累關節可有輕度腫脹,活動關節時有磨擦聲或喀喇聲,病情發展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本病症狀和X線徵象不成正比,按受累部位不同,症狀亦有所不同。
(一)手指關節的退行性變表現在遠端指間關節的Heberden"s結節好發於中指和示指,近端指間關節的Bouchard"s結節較少發生,常被誤認為類風濕小結,第一掌指關節的退行性變可引起腕關節橈側部位的疼痛,除此之外的掌指關節很少累及。Heberden"s結節的發生與遺傳及性別有關,女性多見,大多無明顯疼痛,但可有活動不便和輕度麻木刺痛,並可引起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及偏斜畸形,部分發展較快的病人(常發生在過度用力者),可有急性紅腫疼痛表現。
(二)膝原發性骨關節炎影響膝關節最為常見。患者常訴關節有喀喇音,走路時感疼痛,休息後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症狀時輕時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別。關節腫大常由骨質增生,亦可由少量滲液所致,急性腫脹提示關節腔內出血。病情進展時膝關節活動受限,可引起廢用性肌萎縮,甚至發生膝外翻或內翻畸形。
(三)脊柱脊柱有兩套關節裝置,即椎間盤和上下關節突關節,在頸椎2~7尚有鉤椎關節(Lushka關節)。原發性者多由於中年後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髓核脫水、致椎間隙狹窄,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大多無臨床表現,如有症狀亦輕重不一,多數為慢性病程,但有時因損傷、舉重、突然活動脊柱等外因而導致急性發作。在頸椎,鉤椎關節邊緣的骨贅可使頸神經根穿離椎間孔時受擠壓而出現反復發作的頸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動欠靈等。椎體後緣的骨贅可突向椎管而擠壓脊髓,引起下肢繼而上肢麻木、無力,甚而有四肢癱瘓。椎動脈受壓時可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胸椎的退行性變較少發生。在腰椎,腰4~5,腰5~骶1是最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之處,主要症狀為腰痛伴坐骨神經痛,常於扭傷、抬重物、彎腰用力後發生,體檢局部壓痛,直腿高舉試驗陽性,可有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脊柱的繼發性骨關節炎多由於脊柱先天性畸形、側凸、骨折和骨結核等引起。
(四)髖髖關節的原發性骨關節炎在我國較為少見,往往是全身退行性關節病的一部分,多發生於50歲以上,男多於女。繼發性者常由股骨頭或股骨頸骨折後缺血性壞死,或先天性髖脫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髖部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溝、大腿內側甚至膝部上方,開始於活動及負重時發生,進而疼痛轉為持續性,走路跛行,當病情發展嚴重時,髖關節屈曲內收,代償性腰椎前凸,此時可有嚴重的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檢查髖關節局部壓痛,活動受限,"4"字試驗陽性。
原發性全身性骨關節炎()常發生於絕經期婦女,有多數關節累及,常影響指關節和第一掌指關節,一般均有急性疼痛階段,有時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急性症狀緩解後,關節功能保持。
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大症(diffuseidiopathicskele-talhyperostosis)多見於老年男性,骨贅大量增生,有時融合一起,臨床症狀不若X線表現嚴重,病人訴述輕度疼痛和關節強硬感,但能保持較好活動。X線診斷有三項標准:連續四個椎體前側部位鈣化或骨化;無嚴重的椎間盤病變;椎體邊緣硬化;有時可見脊柱外鈣化,尤其是鷹嘴突及跟骨部位可見大的骨刺。
二、診斷
確診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資料,不難判斷。

3、中度脫水時,失水占體重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為失水量占體重的3%-6%或體重減輕5%-10%脫水

補充說明:
l.輕度脫水 失水量占體重的2%-3%或體重減輕5%僅有一般的神經功能症狀,如頭痛、頭暈無力,皮膚彈性稍有降低。高滲性脫水有口渴

2.中度脫水 失水量占體重的3%-6%或體重減輕5%-10%脫水的體表症征已經明顯,並開始出現循環功能不全的症征。

3.重症脫水 失水量占體重的6%以上或體重減輕10%以上前述症征加重,甚至出現休克、昏迷。

脫水引發的病症
一、輕度的脫水症狀:
容易疲倦、勞累、時常激動、惱火、焦慮、沮喪、壓抑、睡眠不好、頭昏、腦脹、健忘,還有難以控制的渴望等等。
二、少許重一點的脫水症狀:
胃酸、口臭、胃炎、餓死胃病、膽固醇數量增加、甘油三酯數量增加、動脈形成膽固醇粥樣物質、哮喘、過敏、高血壓、便秘、便惡臭、便紙用得多。
三、再重一些的脫水症狀:
胃灼熱、胃潰瘍、胃痛、心絞痛、腰痛、風濕性關節痛、類風濕性脊椎炎、痛風、頭痛、偏頭痛、結腸痛、纖維肌肉痛、纖維瘤、脂肪瘤、各種結石、肥胖症、懷孕期的晨吐現象、II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輕度的內分泌失調)。
四、更強烈的脫水症狀:
冠心病、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心力衰竭、經常性中風、青少年糖尿病、I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多發性硬化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肌肉萎縮症、結締組織病、帕金森綜合症、硬皮病、紅斑狼瘡、各種各樣的癌症。
長時期脫水會使身體內部自我摧殘,身體內的組織系統、指揮系統、執行系統受到破壞。「口渴」是部份細胞面臨死亡時的緊急呼救。當你喝上一杯清水,渴意消失的時候,你有沒有考慮水進入人體後是怎樣運行的,水在體內究竟起了什麼樣的重要作用?身體缺水還有沒有其它別的信號和表徵?當我們了解在身體內的運行情況,就會恍然大悟,會驚訝地發現許許多多疾病的病因僅僅是:身體脫水(缺水)。身體脫水造成水代謝紊亂及生理功能紊亂而導致了諸多的疾病產生。

4、關節炎很疼,該怎麼解決

一、葯物治療

使用內服和外敷兩種葯物調理身體進行治療。關節炎作為一種慢性疾病需要長期用葯調理,內服西葯副作用大難免對身體有所損傷,大部分患者採用中醫療法,中葯外敷對身體損傷最少,使用起來也比較安全和方便。如楊氏沙園膏葯風濕關節型醫用冷敷貼,能迅速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貼敷穴位和患處,葯力通過毛孔直達病灶,起到活血化瘀、去腐生肌、軟硬散結等作用。


二、手術治療

通過手術將完全退變磨損變形的關節替換成人造關節。

三、推拿治療

通過推拿、按摩患處關節進行治療。常見的手法有指揉法、捏脊法、拿法、捻法、抹法、搖法、擦法及關節運動法等。

四、微創治療

通過微創技術將臭氧氣體通過細針穿刺注射入椎間盤髓核內,可以使髓核組織細胞逐漸脫水、萎縮,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5、治療骨性關節炎有什麼好的葯物?

骨性關節炎建議可給予鹽酸氨基葡萄糖片口服治療。
還可以給予理療,針灸針刀,內熱針,注射治療,注射得寶松或曲安奈德,玻璃酸鈉,熱敏灸等方法治療。

6、骶髂關節炎怎麼治療呀?

一般骶髂關節炎是強直的早期炎症,因此患者應當早發現,並積極的進行治療。活動鍛煉重在活動全身大小關節,貴在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鍛煉時動作宜緩慢輕柔,一張一弛,極限伸展。  堅持活動鍛煉與葯物治療同等重要。在控制關節疼痛的同時,應及時謹慎而循序漸進地行關節活動。急性期讓受累關節輕柔地被動活專動,以剛出現疼痛為度,每天1~2次,不運動時關節置於功能位,急性期和亞急性期,堅持脊柱四肢的伸展運動,漸增加次數、持續時間及頻率。 游泳是最好的運動,用多種方式游,要避免高強度劇烈運動,如摔跤等。運動時,應穿有緩沖作用鞋墊的訓練鞋,有髖關節病變者,要堅持功能鍛煉,減少致殘。應積極進行常規體療,根據病人的病情制定一套適合的體療操。 生活方面可注意幾點:睡木板床,不用枕或薄枕。堅持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體育活動,每屬日早晚各俯卧半小時,應注意工作姿勢,以利於防止畸形。]

7、骨老頭遠紅外貼武威代理商,我今年57歲,經市醫院珍斷為骨性關節炎,並伴有膝關節腫脹和積液,疼痛己一

可以貼苗幫,能治好

8、缺水會導致哪些疾病?

一個人的體重中水分佔到75%左右,如果沒有水分,人的生命一分一秒也維持不下去。水是七大營養物質之一,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不僅是重要的營養素,在防病、治病方面還有奇特的功效,能緩解和輔助治療疾病、促進健康、提高人體生命質量。

水是生命之源,在人體內含量最多,失掉15%的水,人的生命就可能危險。水對人體的生理作用一般表現為幫助消化、排泄廢物、平衡體溫、潤滑關節等。身體缺水很容易引發許多慢性疾病,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水又是最容易被人遺忘的。有80%的人體內缺水卻沒有察覺,導致了各種疾患的出現。

腸道疾病

腸道需要足夠的水分來分解固體,而如果身體的水分供應不足,廢物就會把用於溶解食物的水分攜帶走。另外,腸道還用來排出身體的各種垃圾和殘渣,如果身體缺水,就會造成腸道的蠕動緩慢,會妨礙排出體內垃圾。長期脫水以及由此導致的嚴重便秘,還可能造成大腸和直腸發生癌變。

心臟病

心臟病人要養成睡前一杯水的好習慣,以此來預防極易發生在凌晨的心肌梗塞、心絞痛等疾病。這些疾病往往是由血液的粘稠度高而引起的。當人熟睡時,會因出汗造成體內水分丟失,使血液中的水分減少,從而血液粘稠度升高。在睡前喝上一杯水,可以使血液的粘稠度降低,從而減少心臟病突發的危險。

高血壓

高血壓大部分是身體逐漸形成的脫水機製造成的。當體內水分不足的時候,60%以上的水分都是從某些細胞內部損失的,8%的流失發生在血液循環的過程中。為適應8%的水分流失,循環系統會自動收縮。開始的時候外圍的毛細血管開始閉合,最終,更大的血管將血管壁綳緊,以此保證血管內部充滿血液。血管壁的綳緊使靜脈血壓明顯增加,形成高血壓。每天及時喝適量的水,可以有效預防因為缺水導致的高血壓以及由心腦血管阻塞引起的中風、腦梗塞等疾病。

骨關節炎

關節之間的軟骨細胞具有供水性能,再加上它本身的韌性,可以使運動產生外傷的幾率減小。當關節之間的軟骨死亡以後,堅硬的骨頭與骨頭開始直接接觸,會產生一種摩擦力,導致骨骼發炎,還會摧毀骨骼表面,使關節軟骨慢性退化,進而導致關節炎。水作為關節之間的天然潤滑劑,可以有效預防骨關節炎。健康適量飲水,可以保證關節之間的潤滑,減少骨關節摩擦,防治骨關節病。

腎結石

水分攝取不充分和尿液濃度過高,會造成尿酸鹽形成和腎臟組織中鈣元素沉積。尿酸在形成晶體之後,很容易出現新的沉積,使尿酸鹽顆粒越來越大,最終造成細胞阻塞。尿液的感染物,也會加速腎結石的形成。適量飲水,可以避免尿液濃度過高,阻止尿酸鹽迅速沉積和在腎臟中形成結石,對腎結石有很好的預防作用。

糖尿病

糖尿病屬於內分泌代謝系統疾病,糖尿病患者的一大特點就是多飲多尿。糖尿病患者如果不能及時補充體內需要的水分,一旦水分不足就會渾身乏力且血糖上升,有的甚至出現嘔吐或突然昏厥的現象。因此,糖尿病患者如果感到口渴,應該馬上攝入水分並配合醫生治療以控制血糖,千萬不要單純地限制自己喝水。

哮喘

哮喘是人體脫水的並發症,主要是由於人體的缺水管理程序引起的。哮喘發作時,空氣呼吸道受阻,會不通暢,水以水蒸氣形式留在體內,根本無法順利排出。增加飲水的攝入量能夠預防哮喘發作。

另外,水還能提高免疫細胞功率,從而提高人體自身免疫力。人體內有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來保障人體維持較好的免疫水平,及時補充水分也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水能儲存、傳遞熱能,也能蒸發和散出熱能,從而快速有效地讓人體在各種環境中保持體溫恆定狀態。

9、裂合關節炎

你好:
復方乙醯水楊酸片 又叫阿司匹林 英文名Aspirin
葯理:
葯效學
①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覺對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敏感的物質(如緩激肽、組胺)的合成,屬於外周性鎮痛葯。但不能排除中樞鎮痛(可能作用於下視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由於本品作用於炎症組織,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應的物質(如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及白細胞活力等也可能與其有關;③解熱作用:可能通過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加而起解熱作用,此種中樞性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在下視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④抗風濕作用:本品抗風濕的機制,除解熱、鎮痛作用外,主要在於消炎作用;⑤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從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為不可逆性。
葯動學
口服後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內已開始吸收,在小腸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與溶解度、胃腸道pH有關。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響吸收量。腸溶片劑吸收慢。本品與碳酸氫鈉同服吸收較快。吸收後分布於各組織,也能滲入關節腔、腦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結合率低,但水解後的水楊酸鹽蛋白結合率為65~90%。血葯濃度高時結合率相應地降低。腎功能不良及妊娠時給合率也低。半衰期為15~20小鍾; 水楊酸鹽的半衰期長短取決於劑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劑量時約為2~3小時; 大劑量時可達20小時以上, 反復用葯時可達5~18小時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後,在乳汁中的水楊酸鹽半衰期為3.8~12.5小時。本品在胃腸道、肝及血液內大部分很快水解為水楊酸鹽,然後在肝臟代謝。代謝物主要為水楊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結合物, 小部分氧化為龍膽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葯後1~2 小時達血葯峰值。鎮痛、解熱時血葯濃度為25~50μg/ml; 抗內濕、消炎時為150~300μg/ml。血葯濃度達穩定狀態所需的時間隨每日劑量及血葯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劑量用葯(如抗風濕)時可長達7天。 長期大劑量用葯的患者,因葯物主要代謝途經已經飽和,劑量微增即可導致血葯濃度較大的改變。本品大部分以結合的代謝物、小部分以游離的水楊酸從腎臟排泄。服用量較大時,未經代謝的水楊酸的排泄量增多。個體間可有很大的差別。尿的pH對排泄速度有影響, 在鹼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離的水楊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則相反。
適應症:
水楊酸類鎮痛、消炎、解熱、抗風濕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葯,臨床可用於下列情況。
(1)鎮痛、解熱: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疼痛,如頭痛、牙痛、 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也用於感冒、流感等退熱。本品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葯物參因治療。
(2)消炎、抗風濕:為治療風濕熱的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如已有明顯心肌炎,一般都主張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風濕症狀控制之後、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療,以減少停用激素後引起的反跳現象。
(3)關節炎:除風濕性關節炎外, 本品也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改善症狀,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此外,本品用於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幼年型關節炎以及其他非風濕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緩解症狀。
(4)抗血栓:本品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臨床可用於預防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塞、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 5.兒科用於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症(川崎病)的治療。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解熱、鎮痛,一次 0.3—0.6g,一日 3次,必要時每 4小時 1次。②抗風濕,一日 3—5g(急性風濕熱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無明確用量,多數主張應用小劑量,如 50—150mg,每 24小時 1次。④治療膽道蛔蟲病,一次 1g,一日 2—3次,連用 2—3日;陣發性絞疼停止 24小時後停用,然後進行驅蟲治療。
2.小兒常用量口服。①解熱、鎮痛,每日按體表面積 1.5g/平方米,分 4~6次口服,或每次按體重 5— 10mg/kg,或每次每歲60mg,必要時 4~6小時 1次:②抗風濕,每日按體重80~100mg/kg,分 3—4次服,如 1—2周未獲療效,可根據血葯濃度調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 130mg/kg。
其他:小兒用於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川崎病),開始每日按體重 80— 100mg/kg,分 3—4次服,熱退2—3天後改為每日 30mg/kg,分 2—4次服,連服 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狀態期間,每日 5—10mg/kg,1次頓服。
[制劑與規格]阿司匹林片(1)0.075g (2)0.3g(3)0.58
(1).解熱鎮痛:每次服0.3-0.6g,一日3次,或需要時服.(2).抗風濕:每次服0.5-1g,一日3-5次, 服時宜嚼碎,可與碳酸鈣,氫氧化鋁或胃舒平合用,一療程3月;小兒一日0.1g/kg,分3次服, 前3日用半量減少反應.(3).預防血栓、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梗塞:0.3/次,一日1次; 預防暫時性腦缺血,每次0.6g,一日2次. (4).治療膽道蛔蟲:每次1g,一日2-3次,連服2-3日.(5).治療X線照射或放療引起的腹瀉,每次服0.6-0.9g,一日4次.(6).治足癬,先用溫開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滌,然後本品粉末撒布患處,一般2-4次可愈.水楊酸類早晨給葯達峰時間長,半衰期長,晚間相反.合理給葯應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間加服一次.(徐叔雲:安徽醫學.1984.)
禁用慎用:
(1)交叉過敏反應。對本品過敏時也可能對另一種水楊酸類葯過敏。但是對本品過敏者不一定對非乙醯化的水楊酸類葯過敏。
(2)本品易於通過胎盤。動物試驗在前 3個月應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頭顱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和骨骼的發育不全。在人類也有報道應用本品後發生胎兒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後期 3個月長期大量應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長,有增加過期產綜合征及產前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最後 2周應用,可增加胎兒出血或新生兒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晚期長期用葯也有可能使胎兒動脈導管收縮或早期閉鎖,導致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過量應用或濫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可能由於動脈導管閉鎖、產前出血或體重過低)的報道,但是應用一般治療劑量尚未發現上述副作用。
(3)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婦女口服 650mg,5—8小時後乳汁中葯物濃度可達 173—483μg/ml,故長期大劑量用葯時嬰兒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4)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現毒性反應。
(5)小兒患者,尤其是有發熱及脫水者,易出現毒性反應。急性發熱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兒應用本品,可能與發生瑞氏綜合征(Reye』s syndrome)有關,中國尚不多見。
(6)下列情況應禁用:①有出血症狀的潰瘍病或其他活動性出血時;②血友病或血小板減少症。
(7)下列情況時應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過敏性反應時;②潰瘍病或腐蝕性胃炎;③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者(本品偶見引起溶血性貧血);④痛風(本品可影響其他排尿酸葯的作用,小劑量時可能引起尿酸滯留);⑤肝功能減退時可加重肝臟毒性反應,加重出血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變患者易出現腎臟不良反應;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壓,大量用葯時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腫;⑦腎功能衰竭時可有加重腎臟毒性的危險。
12歲以下兒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綜合症,高尿酸血症,長期使用可引起肝損害. 妊娠期婦女避免使用。飲酒者服用治療量阿司匹林,會引起自發性前房出血,所以創傷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產或流產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的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溶血惡化;新生兒、幼兒和老年人似對阿司匹林影響出血特別敏感。治療劑量能使2歲以下兒童發生代謝性酸中毒、發熱、過度換氣及大腦症狀;
給葯說明:
①應與食物同服或用水沖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②扁桃體摘除或口腔手術後7日內應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後接觸傷口,引起損傷;③外科手術病人,應在術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礙;④用於治療關節炎時,劑量應逐漸增加,直到症狀緩解,達有效血葯濃度(其時可出現輕度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等,在小兒、老年人或耳聾患者中,這些症狀不是可靠指標)後開始減量;但用量的調整不宜頻繁,一般不超過每周一次,當然如出現了副作用還應迅速減量;水楊酸類葯血葯濃度達穩態一般需要 7天;⑤有脫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兒)應減少劑量。
長期大量用葯時應定期檢查紅細胞壓積、肝功能及血清水楊酸含量測定。
不良反應:
一般用於解熱鎮痛的劑量很少引起不良反應。長期大量用葯(如治療風濕熱)、尤其是當葯物血濃度>200μg/ml時則較易出現副作用。血濃度愈高,副作用愈明顯。
(1)較常見的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由於本品對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腸道反應(發生率 3—9%)。
(2)較少見或很少見的有(發生率<3%);①胃腸道出血或潰瘍,表現為血性或柏油樣便,胃部劇痛或嘔吐血性或咖啡樣物,多見於大劑量服葯患者;據報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潰瘍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並可引起失血性貧血;服用腸溶片劑很少有胃腸刺激反應;②支氣管痙攣性過敏反應,表現為呼吸短促、呼吸困難或哮喘、胸悶;③皮膚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④肝、腎功能損害,與劑量大小有關,尤其是劑量過大使血葯濃度達 250μg/ml時易發生。損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葯後可恢復。
(3)逾量或中毒表現:①輕度,即水楊酸反應(salicylism),多見於風濕病用本品治療者,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耳聾、惡心、嘔吐、腹瀉、嗜睡、精神紊亂、多汗、呼吸深快、煩渴、手足不自主運動(多見於老年人)、視力障礙等;②重度,可出現血尿、抽搐、幻覺、重症精神紊亂、呼吸困難、無名熱等;兒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礙更明顯;過量時實驗室檢查可有腦電圖異常、酸鹼平衡改變(呼吸性鹼中毒及代謝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鈉血症、低鉀血症及蛋白尿。
可引起胃腸道刺激,出血或不適,溶血性貧血,干擾血小板功能,血管神經性水腫,皮疹,哮喘,劑量過大有頭暈,耳鳴,出汗,惡心,嘔吐,精神失常或錯亂,過度換氣,神志不清,心源性虛脫,呼吸困難. 12歲以下兒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綜合症,高尿酸血症,長期使用可引起肝損害。
相互作用:
(1)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葯同用時療效並不加強,而胃腸道副作用(包括潰瘍和出血)增加;此外,由於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加強,還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險。本品與對乙醯氨基酚長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腎臟病變的可能。
(2)與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腸道潰瘍出血的葯物同用時,可有加重凝血障礙,引起出血的危險。
(3)與抗凝葯(雙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葯(鏈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險。
(4)尿鹼化葯(碳酸氫鈉等)、抗酸葯(長期大量應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葯濃度下降。但當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而停用鹼性葯物,又可使本品血葯濃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葯可使尿鹼化,但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不僅能使血葯濃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腦組織中的量增多,從而增加毒性反應。
(5)尿酸化葯可減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葯濃度升高。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葯後可能導致本品血葯濃度升高,毒性反應增加。
(6)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可增加水楊酸鹽的排泄,同用時為了維持本品的血葯濃度,必要時應增加本品的劑量。本品與激素長期同用,尤其是大量應用時,當激素減量或停葯時可出現水楊酸反應(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腸潰瘍和出血的危險。
(7)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與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強、加速。
(8)與甲氨蝶呤(MTX)同用時,可減少甲氨蝶呤與蛋白的結合,減少其從腎臟的排泄,使血濃度升高而毒性反應增加。
(9)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時應用本品而降低;當水楊酸鹽的血葯濃度>50μg/ml時降低即明顯,>100—150μg/ml時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楊酸鹽自腎臟的清除率,從而使後者的血葯濃度升高。
它與其他非激素類消炎葯或糖激素類合用,有加強對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楊酸濃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後如停用激素,則血中水楊酸濃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強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壓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劑治療青光眼時,阿司匹林可促使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強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時間延長及胃出血。它不能與抗凝葯物合用。

10、什麼是雙側骶髂關節炎

正常情況下,由於人的左,右兩側骶髂關節保持平衡,所以腰骶椎著力均勻分布,不會引起骶髂關節的受損.但在分娩或外傷後,引起了恥骨聯合的分離,使左,右兩側受力不均,即使是很輕的壓力,也容易引起骶髂關節扭傷,從而產生骶髂關節炎.骶髂關節炎的常見症狀是:①在立位屈曲時產生嚴重腰痛,或造成一側骶髂關節向前或向後的半脫位,所以臨床有跛行足及足後根痛.②擠壓患側髂骨緣或雙側髂骨緣均可能出現壓痛,但有時需與腰骶椎結核相鑒別,X線攝片有助診斷.治療以休息,理療,避免舉重物等保守療法為主.預防要重視和積極治療恥骨聯合分離症,以免繼發引起骶髂關節炎.

與骨關節炎脫水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