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肩關節的肩關節的運動
肩關節運動:
1、全程運動
坐著、躺著、站著做肩關節運動,前屈、搭肩、上舉、外展以及向後置於後背(即梳頭、搭肩和擦屁股),極限性活動,每個方向活動每天至少1次。對於活動受限和肩關節骨折患者,活動范圍以稍微加重點疼痛為宜,這提示存在關節周圍組織的粘連。
所以對於有粘連的患者,活動宜輕柔,注意過猶不及,因為過度活動會導致周圍組織的水腫,引起局部疼痛,反而不利於次日的繼續鍛煉。
2、鍾擺式運動
把好胳膊放在桌子上,彎腰,受傷的上臂自然下垂,前後擺動,然後畫圓運動,圓由小逐漸變大。
3、爬牆鍛煉
面對牆站立,受傷側的手指爬牆達到最高,記錄最高點,每天爭取夠得更高一些。然後轉身,受傷側肢體面向牆站立,重復爬牆運動。
(1)肩關節炎活動擴展資料
肩關節損傷防治七招
1、肩部保暖很重要
避免關節受涼,生活中要避免晚上睡覺時受涼,冬天可圍圍巾、穿高領毛衣來保護肩關節。
2、抓取高處重物要小心
日常抓取高處重物需要注意:一要正確估計物品重量,做好充分准備;二要改變拿重物的姿勢,可以把單手提重物改為雙肩背;三要提高肌肉力量來盡量避免損傷;四要遇到特殊情況時要及時松開重物以防止肩關節損傷。
3、選合適的活動方式
棒球、網球、吊單杠、自由泳等,還有一些運動的特殊動作,如羽毛球中的劈殺動作、乒乓球中的拉弧圈動作等也容易導致肩關節損傷。因此,在運動時,要掌握正確的運動姿勢,避免不必要的損傷。
4、避免手提重物
手提重物時,壓力會集中在上肢及肩部,正常情況下會引起自身肌肉對抗,抵消肩關節壓力,但長時間就會導致肌肉勞損,這時就容易造成肩關節損傷。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盡量避免單手提重物,可改為用推車或多次搬運來減少重量。
5、增強肌肉力量
可以通過強化肩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來增強對肩部的保護,尤其是肩袖肌群的力量訓練。平時需在工作學習之餘進行專門的肌肉訓練,其力量增強可以提高肩關節穩定性和維持肩關節正常活動功能。
6、注意保護頸椎
頸椎和肩關節關系密切,非常多的肌肉同時連接頸椎和肩關節使其相互影響。頸椎不好,肩關節也會連帶出問題,反之肩關節問題也會牽連頸椎。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保護肩關節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頸椎。
7、調整姿勢減少拉傷
日常生活工作中要保持「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的正確姿勢,挺胸抬頭,使肩關節回歸正常位置,減少其損傷的可能。
2、肩關節活動名稱
1.伸
2.屈
3.內收
4.外展
5.旋轉:旋前,旋後,旋內,旋外
6.環轉
7.滑動
3、參與肩關節運動的肌肉有那些?
三角肌後部纖維、背闊肌、胸大肌的胸肋部、大圓肌和肱三頭肌長頭、前鋸肌等肌肉。
運動部分的肌肉:
1、內旋:指肩胛骨下角內旋,主要由菱形肌、肩胛提肌提升肩胛骨內側緣,而胸大肌、胸小肌、背闊肌及上肢的重力作用使肩胛骨外角下降共同完成。肩胛骨內旋多伴有肩胛骨下降動作以協助上肢向下伸的動作。
2、下拉:胸小肌、鎖骨下肌、背闊肌、斜方肌下部纖維、前鋸肌、胸大肌都參與該動作。只前鋸肌有使肩胛骨下角外旋作用,其餘均有使肩胛骨內旋作用。
3、外旋:指肩胛骨下角外旋,由斜方肌及前鋸肌協同完成。
(3)肩關節炎活動擴展資料:
肩關節運動學:
參與運動的關節:胸鎖關節、肩鎖關節、盂肱關節、肱骨近端以及肩胛胸壁關節等。
1、胸鎖關節圍繞水平軸、垂直軸及前後軸形成六個方向的運動。分別為向前的旋轉、向後的旋轉、前伸、後伸、上舉及下壓。其中上舉可達35°,前、後伸35°,延鎖骨長軸的軸向旋轉可達45°-50°2
2、肩鎖關節的運動可包括鎖骨相對於肩胛骨在三個方向上的運動,即前後運動、上下運動以及軸向旋轉運動。其中前後向的運動范圍最大,約為上下方向的運動范圍的3倍。對於鎖骨相對肩峰前後方向的旋轉運動的限製作用主要來自於肩鎖關節囊的前後部纖維。
喙鎖韌帶,主要是錐狀韌帶限制了鎖骨相對肩峰的向上方的運動。實際上並沒有韌帶結構限制鎖骨向下方的運動。
4、肩周疼痛應該怎樣活動
中老年人常常出現不同程度的慢性肩周疼痛,其疼痛病源絕大部分是肩周炎,俗稱凍肩。究其發病過程是:肩關節意外損傷,甚至無意識的輕微損傷,導致肩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和關節囊炎性滲出,傷後當時或之後一段時間出現肩周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由於肩部懼怕疼痛,不敢活動,肩周滲出物積聚、粘連,最終成為就診時常見的肩周炎。如果患病早期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適度正確的活動,滲出物將隨著血液循環消散,大部分傷痛不發展為肩周炎。病在預防,肩周疼痛不能不活動。 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也是最容易損傷的關節,尤其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病率最高。由於隨著年齡的增大,活動量減小,穩定關節的肌肉、肌腱和關節囊出現退變鬆弛和乏力,加之動作不協調,更易出現肩關節周圍的損傷。所以肩關節的保健,關鍵在運動。 由於該疾病進展緩慢,無須劇烈的外傷誘因,臨床就診的大部分病人常回想不起發病誘因。有可能是肩關節過度活動,或者睡眠時肩關節被壓迫,肩周疼痛逐漸加重,越痛肩關節越不敢活動,因此惡性循環,最終出現肩關節的僵硬,疼痛部位擴大,放射牽涉至頸部、耳部、前臂和手,此時飲食無味,夜不能寐,極為痛苦。嚴重者患肢活動嚴重受限,無法完成屈伸肩關節的活動,如梳頭、洗臉、刷牙、扎褲帶等生活動作。無意觸碰,可以誘發肩周的劇烈疼痛,患者常強迫處於舒適體位,畏懼任何形式的活動,病程長者可出現肩周肌肉萎縮。X線攝片可能僅見老年人常見的骨質疏鬆,無其他骨質異常。 在明確肩周炎診斷前,還須排除中老年常見的心肺疾病和頸椎病,因為此類疾病疼痛症狀常牽涉和放射至肩周。在自我保健時,有必要去醫院就診行相應的檢查,排除上述疾病。 本病為可自愈性疾病,但患病早期積極行肩關節功能活動,可防止肩關節發展至凍肩狀態,一旦形成凍肩,自愈所需時間較長,痛苦大,肩關節功能可能恢復不全。 急性期需適當予以肩部制動,同時給予熱療,保持每日適量的肩關節活動,可服用抗炎鎮痛葯,減輕疼痛症狀。對疼痛局限者,可以行封閉治療,對疼痛廣泛者封閉難以奏效。 總之,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肩周疼痛,肩關節的功能活動極為重要,可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切忌肩關節被動活動。經典的鍛煉方法有:俯身前後內外擺動法,俯身畫圈法和爬牆法。每日數次,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天津樂團骨科、專家隊伍、舒適的就醫環境、我們的資質(榮譽) 我們會更好幫助您,為您提供全面的疾病或者健康方面的咨詢。
5、肩關節有哪些運動方向及范圍
肩關節可以完成七種動作:屈、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環轉。
(一)屈:從肩關節冠狀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屈肩關節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纖維、胸大肌鎖骨部和肱二頭肌短頭。前屈的運動范圍約70°。
(二)伸:從肩關節冠狀軸後方跨過的肌肉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背闊肌、三角肌後部纖維和肱三頭肌長頭。後伸時,由於受到關節囊前臂及肱骨頭與喙突相接觸的限制,故運動范圍小於屈的范圍,約為60°。
(三)內收:從貫肱骨頭的矢狀軸下方跨過的肌肉能使肩關節內收,主要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闊肌和肩胛下肌。內收時,由於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上方而受到軀乾的阻礙,其運動范圍很小,約為20°。
(四)外展:從矢狀軸上方跨過的肌肉,可使肩關節外展,主要的外展肌有三角肌(中部纖維)和岡上肌,當肩關節旋外時,肱二頭肌長頭也參與外展。肩關節外展時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下方,所以運動范圍較大,約90°。
(五)旋內:沿貫穿於肱骨頭中心與肱骨小頭中心之間的垂直軸,上臂可作旋內和旋外運動。凡由內(起點)向外(止點)從垂直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旋內作用。旋內的肌肉有背闊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纖維。旋內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後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前方轉動。
(六)旋外:從垂直軸後方跨過的肌肉有旋外作用。旋外的肌肉有岡下肌和小圓肌。旋外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前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後方轉動。當上肢垂直時,旋轉運動的范圍最大,可達120°。
(七)環轉:三角肌(三個束)、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前鋸肌、背闊肌、大圓肌、小圓肌。
(5)肩關節炎活動擴展資料:
肩關節損傷的預防
1、抑制:應使用抑制技術(自主筋膜放鬆技術)來減少肩關節周圍的過度活躍肌肉的潛在觸發點的張力和影響。
2、拉伸:在確定的過度活躍肌肉上進行至少30秒的靜態拉伸,以幫助促進最佳的關節ROM和肌肉延展性。
3、激活:使用孤立的力量訓練來促進肩胛骨肌肉的退化。進行這些練習時的聽覺和觸覺反饋也可以幫助開發適當的動力學鏈定位和控制神經肌肉激活。
4、整合:最後,通過結合整個動力鏈的活動來進行練習。在這些練習期間,應該指導會員保持肩胛骨回縮,凹陷和後傾,同時通過將肩胛骨保持在肋骨表面上來限制翼狀肩胛骨的形成。
6、肩關節活動范圍昰多少
肩關節復合體的主動運動功能包括外展、內收、前屈、後伸、外展前屈、外展後伸、外展旋轉、中立位旋轉和環轉,其主動運動時的活動范圍如下。
外展:上臂離開軀體側方向外抬舉,正常范圍從0~180度。
內收:上臂經軀體前向對側肢體靠攏,正常范圍從0~45度。
前屈:上臂向軀體前方伸出並抬舉,正常范圍從0~180度。
後伸:上臂向軀體後方伸出並抬舉,正常范圍從0~60度。
外展前屈:上臂外展90度,水平位經軀體前方向對側肢體靠攏,正常范圍從0~135度 。
外展後伸:上臂外展90度,水平位向軀體後方伸展,正常范圍從0~30度。
外展旋轉:上臂外展90度,屈肘做內、外旋轉運動,正常范圍內旋0~90度,外旋0~90度。
中立位旋轉:上臂下垂置於軀體側方,屈肘做內、外旋轉運動,正常范圍內旋0~75度,外旋0~90度。
環轉:以肩胛骨關節盂為軸,上臂做圓周運動,全臂運動面呈圓錐形,正常運動范圍從0~36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