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跪拜

關節炎跪拜

發布時間:2020-09-12 09:50:41

1、佛教正規的跪拜過程

1拜佛禮儀
每當到了寺院,感受到一份超塵的清凈與安詳,生起了一份庄嚴與寧靜的心,令人自然而然的想進入大殿,禮佛三拜,表達

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而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拜佛含有四層意義:
1.感應禮拜:為了求佛、菩薩保佑,賜給幸運,免除災難,求佛接引超度,感謝恩德。
2.恭敬禮拜:對三寶恭敬,或為了感恩、崇敬,這種禮拜是從內心至誠懇切的自發產生的。
3.懺悔禮拜:也就是為懺悔而禮拜。能做懺悔禮拜的人,必定已是謙虛,或正在學習謙虛的人,因此,懺悔禮拜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改變人的氣質,使人變得誠實

、溫和、謙沖。
4.無相禮拜:無相拜佛是一無所求而拜,其中又分三個層次。最初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的每一個動作,指揮著自己的身體在拜;進入第二個層次則是知道自己在拜,體驗自己在拜,但是指揮的心已經沒有了;最後達到第三個層次,既沒有指揮,也沒有體驗,但是清清楚楚知道人在拜,不介意這個人是誰?反正「他」在拜。
所以,拜佛時,應當要慢慢拜下,慢慢起立,一個動作、一個動作,非常清楚自然,動作緩慢一些、輕松一些、柔軟一些,輕松緩慢地體驗拜的每一個動作,以及動作的感覺,不要把拜佛的動作弄得急促、緊張。否則拜得太快,會慌、忙、急、亂,反而失去了寧靜、安定。
拜佛時,前額著地,背部保持平直,身體是柔軟的,甚至接觸的地面也是柔軟的、清涼的。拜下去之後用自己的心體驗自己的兩只手掌,站起來之後,體驗雙手、雙腳的動作和感覺。感覺自己的體驗,體驗自己的感覺,感覺每一細微的部分。
如果拜佛的時候,只有動作而沒有用心、缺乏慚愧心,那隻是磕頭如搗蒜的拜佛,對於人格的提升很難有作用。
若是不便來寺院拜佛,也可以在家中佛堂或空曠明亮處,藉由禮拜來懺悔、感恩,或舒緩身心。特別是當您感到心浮氣躁時,不妨透過拜佛的動作來安定煩亂的心思吧!

2動作解說
1、肅立合掌,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
大德拜佛示範
兩膝隨即跪下。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方超過右手半掌處。禮佛時,兩腳尖勿移動或翻轉。
3、右掌由拜墊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動半掌,與左掌齊,兩掌相距約六寸,額頭平貼於地面。
4、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此名為「頭面接足禮」。當頭著地時,系以「額頭」接觸地面,並非「頭頂」去著地。
5、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地面或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將身撐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3拜佛姿勢
1、佛者「覺」也,拜佛[2] 是覺性之開發,非盲目崇拜,亦非慣性動作。不知不覺被原來習慣性動作拖著走。始終收攝眼神,觀照自己—觀自在,視力集中於中線。須知道自己正在作什麼,猶如頂上有佛在觀自己.
2、立如松,正而松,兩腳以前八後二站立,頂天立地—立如松。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以足跟支力,深吸氣,全身放鬆,檢查足趾要完全放鬆。頭如懸鍾,空靈端正,耳對肩中。後頸貼衣領,收下巴、頸椎—胸椎對直,由足跟中點—脊柱—頂門上,彷佛一線拉直。下頜關節放鬆,勿咬牙切齒,舌、軟齶、咽喉,都要放鬆柔軟。舌尖頂於上齶。舌根上空,如含一團空氣。如此,唾液腺之開口通暢,鼻中—咽喉氣道亦通暢,松則氣脈通,頂上清涼,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攝心,雙手合掌當胸肩臂放鬆,拇指根在二乳尖中點。手勿壓迫胸,約離一公分,自己觀照檢查,五指並攏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須用心觀照,心散,則小指開。手雖端正,而很鬆柔勿緊張,有如左手貼右手休息,右手貼左手休息。深吸氣,肩放鬆,腋下留些空間腋勿夾緊。保持端正放鬆,吸氣充滿狀態。收攝眼神,觀兩手合縫中線,進觀後鼻孔中道之氣息。
4、俯首反觀,柔軟垂頭敬禮,頭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貼胸,頸放鬆完全不用力。開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頸肌長期僵緊縮短,只要放鬆,多練幾次,有如瞌睡般,頭自然松落,完全不著力的動作,就可放鬆拉長頸肌,仍收攝眼神,反觀自己,拜佛是修習,動中定在動作中,眼前「境」雖變動始終都攝眼神於中。
5、躬身脊椎向後拱〔謙退〕注意:並非向前彎腰,重心偏於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立定腳跟,趾松靈,不載力,垂頭,觀照中心線,觀照自己如何動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動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後,使脊椎向後拱起。腹、臍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動。
6、松肩放下,保持垂頭,躬身。合掌之手,對准跟中下垂,掌仍合好,沿中線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雙肩拉下,拉開,消除平日肩背緊張之障礙。手下垂對准足跟中點,尚可作為指標來檢查,身是否已充分後退。以下7.8.之連續動作是手觸地跪前,瞬間之過渡動作。雖很快就過約三秒,但對保持重心不動,及開發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過,須明白觀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而柔軟,持續以上俯首—躬身—垂手。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觸地,彷佛後有椅子,而小腿貼靠椅腳,向後坐下般。眼神專注中線二跟中點,臍沿此中線,直下趨向跟中直到手能觸地,柔軟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轉向後方便按地。初學者難免蹲時小腿向前斜,請參考後面之練習法。
註:因前躬身動作時,腿和膝已曾向後退,故接著屈膝時,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時,不耗力於平衡,腿不酸,可松。屈膝時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則非自然物理重心,須耗力於平衡,緊張,腿酸。
8、按地跪下〔謙恭到底〕至雙手指尖觸地,可以手作支點時,足跟才離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間—腳底和腳趾間的關節會充分拉開,每隻腳趾之筋都拉到,運動到了。手按地之恰當位置,是讓膝跪下時,正好指尖齊膝,兩膝分開些約開5公分,不必太開,以免趴下時脊椎塌下,膝一到地,手即放鬆柔軟,不白費力僵持,始終保持單一重心。
9、跪坐放鬆〔狂心歇息〕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輕輕相接觸,而不相壓,坐在二足跟之內側,跪著坐定,以體重壓開二足跟,可拉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此時重心仍在跟中點。
10、伸手迎佛〔背塵合覺〕坐定、重心在後跟中,身放鬆,保持垂首勿抬頭。雙手柔軟,向前方中央伸直如「八」字,雙手指尖貼地滑行。手雖伸直而鬆柔,不僵硬,但有拉開二肩之拉力。此時是小腹向地面貼近,上身鬆柔,力在丹田。
大德拜佛示範
11、五體投地(深投覺地〕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後腳跟中,以中指尖為支點,按地。兩肘向外前方撐開,順便貼地,肘對齊耳孔。二肩拉開肩背平勿聳肩局促,腋下拉開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貼於地「平等心」。撐開肘之同時,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貼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徹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會緊張,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經之壓迫和障礙,此姿勢頂門、臍、跟中約呈一直線。
12、翻掌接佛〔轉凡成聖〕先輕輕半握拳由小指帶動,在將手掌翻轉向上,如蓮花開,如掏心供佛。此表決志轉變自己,向佛學。翻掌時,盡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傾斜,但勿僵持使力,須立刻放鬆,使手指如蓮花瓣輕柔,以此「蓮手」承接佛足。雙手約於頭前拳處,雙手中指約距4寸,手指雖松,而須整齊柔軟。
13、與佛會心(生佛交徹)翻掌接佛時,觀想佛立於我蓮手上接受禮拜,此時與佛會心一笑。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頂門直入,充滿全身心,此時全身放鬆,微笑自然徹底深呼吸,由外可見,全身如充氣般鼓起,甚至兩腰脅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脹之吸氣。
14、恢復跪坐〔歡喜信受〕接佛後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帶動領受佛力,再翻掌向下平貼地面「平等布施」,趁吸氣之勢,自然吸,非刻意吸。由頂上拉起,恢復跪坐,手亦收於膝旁指尖齊膝。由頂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繩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並非靠腰背使力坐起來。
15、跪翻腳掌〔歡喜起行〕以膝作支點,雙手於膝旁稍扶而已,由頂上中線拉起,自然臀離坐,使腳能靈活翻轉「V」變「八」,身放鬆才能靈活,肩、手勿沉重載力下按。
翻法:二大趾向外點地「距8寸」,二足跟向內靠攏「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時,腳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後二」,如此才能立於原位。
16、恢復立姿〔堅固不退〕趁著吸氣之勢,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時,如木偶被拉一般,由頂上「中心線」拉起來,很松靈,瞬間就恢復立姿。起立完全不費腰肌之力,亦不是靠雙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頂上拉力,頭始終在最高點,須用心體會此起身之要領—是如由頂上拉起般,心勿罣礙身體其它各部位。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後抬頭,如此則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禮剎塵佛

4拜佛順序
在廟里按順時針方向行走拜佛,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靠邊行走。
進廟前沿盡量不要走中間,沿階梯邊沿而上,男左女右,進門時盡量不要走正門,因為方丈門朝晚課時都是從正門進的,而沙彌等從偏門進,所以為了和寺院一致,大家都盡量應該從偏門進,男左女右,女人進去時盡量跨右腳,出門時也從偏門出就是,不要踩在門檻上(一般寺院門檻做得很高)。進廟門的時候,千萬不要踩門檻.(據說門檻是神的肩膀還是啥了,踩了就是不敬)
先,心要虔誠,要茹素,手要干凈,不要在廟堂里大聲喧嘩以及說無關的「嘮叨話」,不要用手指點佛像,不可大聲喧嘩和講不吹幕壩鎩;不要跨過蒲團,因為也會給人一種不庄嚴的感覺,而你後拜,卻站在正在上香的香客前面,也是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可能會讓別人起嗔念,貪、嗔、痴就是修行路上的三毒。三毒不滅難見真如本性。
去道觀許願是要還願的。一年願望實現後回來,方法進去問人就可以了。如果沒許願光是拜,就不用。寺院一般是不用還願的,但是你最好許個做多少善事的願。就發願來促使你本身的許願。
不要不經寺院同意採摘寺院管理范圍的花果,私自拿供品等物,這也是不對的行為,叫「偷盜四方常住」也要獲果報的。
寺院通常有經書贈送的,不要忘了請幾本,世間之物還有什麼比經書更珍貴的
請來的經書護身符不可隨意放置,應該取干凈的書櫃放好。同房時房間切不可有佛經護身符等法物,因為護身符等是護法護身的,沾上邪氣將會起不到作用,這才是切記的。
如果是因為被邪魅債主纏身,拜完時做迴向時念將拜佛功德迴向給冤親債主,他們也會高興的。

2、道教和佛教拜跪的動作分別是怎樣的?

道教的拜跪手大體成抱拳狀,先一鞠再下跪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後腦與臀部成一直線,俯下後點三下頭再站起來抱拳一鞠,是為一跪三叩首,碰到初一,十五及各聖誕之時行三跪九叩禮。佛教只要雙手合十手指朝上就可以了。

道門中人常說的「朝上三禮」,就是指行三禮三叩禮,此禮多用於平日朝神。關於三禮九叩,其拜法是重復「一禮三叩禮」兩次,合為三禮九叩。重復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禮。禮畢,同樣作揖而退。

三禮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禮拜儀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師聖誕及各種齋醮道場時,方行此禮。有老道長說,道教叩拜禮是對道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蓋足站「八」字,按「十」字,頭為「一」也。總而言之,向神行禮是為了表達對「道」的信仰和對神的尊敬。

佛教:佛家不用抱拳,雙手合十,跪於地上,右手掌心向上,隨後左掌心也向上,壓於右手上 額頭輕叩於手心即可。

(2)關節炎跪拜擴展資料:

如同佛教當中的跪拜一樣,道教當中也講究三叩首的禮節然而,這並不是簡簡單單的跪拜三下,而是有著一套很深的學問。

整潔、莊重,收腳於拜凳前一步,凝神靜氣之後上前一步,稽揖,雙手抱拳抬起齊眉後,下沉至胸,行鞠躬禮;然後,兩腿同時下彎,左收於前胸。

抽出右手掌心向下,輕壓在拜凳前部分中間位置,再抽出左手,輕壓在右手的上面,頭即同時下叩,此為一叩首;抬直頭再叩為二叩首,連續一次為三叩首;三次叩首之後,收左手至胸前。

然後起身,收回右手,與左手相合成稽首作揖狀,抬至齊眉後,行鞠躬禮,退一步回原地並腳站立,再行鞠躬禮,即可抽身。這就是道教當中的「一拜三叩首」之禮。

3、腿關節壞了不能跪下拜佛是什麼業障?

阿彌陀佛

不要每天想業障,胡思亂想就是業障。

生理身體有問題就去看醫生。不能拜佛,但是你可以念佛啊,比如凈土法門就是念佛,而不是拜佛。並且,你不能跪拜,但可以站著彎腰拜啊,真想拜佛,盡自己的誠敬心,最大的努力就好了。快死的人下不了床,盡最大力對彎腰佛點頭,叫不叫拜佛呢?

不要老是想著這不行,那不行,給自己找借口。

4、微信中下跪的鄉村醫生呼籲不要打抗生素的視頻是真的嗎?

這么明顯是個軟廣告沒看出來么?抗生素的亂用的現象到不假,但中間那段就是那家某某醫院的廣告啊!台詞都那麼生硬,太假了。

5、上香跪拜、君臣跪拜等的禮儀與姿勢?

如何上香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不可用口吹火熄。將香插好後,退半步問訊即可、不用一直點頭。

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為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掌手勢為雙手平舉當胸.五指***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為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嘆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三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裡觀想:「我現在禮拜十方三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時,***掌問訊後隨眾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眾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凈,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凈。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進寺院就燒一大把香到處去插,好象有任何一個香爐沒插到就不安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掌,默念「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庄嚴,看見佛像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禮,原泛指中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級制的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事神致福"之意。古人以為"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左傳》。有了禮,才使人異於禽獸,形成人際關系的規范,一定程度上維護國家和法制的威嚴。我國長期以來形成了穩定的民族心理與禮俗,研究它們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關於禮俗,儒家有三部經典《周禮》、《儀禮》、《禮記》。古代有五禮之說,古禮為祭祀之禮;凶禮指對喪葬、天災人禍的哀悼;賓禮指天子與諸侯之禮;軍禮指戰事等規定;嘉禮則包括飲食、婚嫁、慶賀等禮俗。

見面禮俗

跪拜禮 古代見面時的禮儀。古人席地而坐,臀部靠腳後跟。伸腰並使臀部離開腳後跟,用腳著地則為跪。跪著行禮則為跪拜,根據《周禮的記載,古人的跪拜禮大致可分九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

稽 首 拜時,頭俯伏至地,抱拳相握,左手按住右手。拜的時候,頭先俯伏至手,然後拱手下至於地,頭也隨著俯伏於地。拱手至地時,手仍不松開;手的位置在膝蓋前,頭的位置又在手前。稽首是臣對君的拜禮。稽首,拜手共成一拜之禮,以表示極大的敬意。

頓 首 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跑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便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稽首是稱揚之辭,頓首是請罪之辭。後來,又因其拜禮至重,人們在有重大的事情請求時也用"頓首"。如《左傳》記楚人申包胥因為國家危亡,在秦適九頓首於趙宣子,以求秦國援兵。

空 首 拜時,頭至於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禮時,跪而拱手,頭俯伏至於手,與心平,也就是說,拜時,頭不至於地,所以稱"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禮,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 拜 施用於賓、祭、嘉好之事的禮節。拜時拱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

凶 拜 與吉拜相對,拜時拱手,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振動之拜 關於此禮,有兩種猜測:①用於凶事,振就是"踴",也就是跳腳哭;動就是慟。②在行拜禮時,應和著音樂的節奏。

奇 拜 即一拜,"奇"讀為奇偶之奇。

褒 拜 指的是再拜"兩次拜"以上。如《左傳》僖公十五年所說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說的"九頓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禮,多用一拜。有的再湃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肅 拜 婦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禮節都輕,肅拜是跪而 微俯其首,手垂下,這樣,頭雖然俯伏下來,但未至於手,手雖然垂了下來,但沒有著地。

凡是吉拜,拜時拱手,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剛好婦與男子相反,這也就遵從了"男左如右"的習俗。婦人吉事,即使國群有賞賜,也只是肅拜就可以了。歸人之拜,在上古時都是的,如蘇秦將游說楚王,路過洛陽時,全家人在郊外三十裏外迎接他,"妻側目而視,側目而聽;嫂蛇行鋪伏,四拜,自跪而謝"。《隋志》記皇帝冊封皇後,皇後先拜後起,皇帝後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則天時,為了尊崇婦人,婦人始拜而不跪。

肅拜是九拜中最輕的一種,軍隊中也用肅拜,因為將士披甲,不便於拜。
再 拜 拜兩次,表示禮節隆重。再拜之禮,用於平輩之間。如果是臣對君,再拜之外,還要行稽首禮。北宋初書信結尾處常用"某再拜",本為對尊長的敬詞,後來也常用於平輩之間。

百 拜 多拜的意思。

拱 和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遇凶喪,則右手在外,左手在內。

揖 拱手為禮。現稱"作揖",是賓主相見時的禮節。拱、揖一般用於非正式場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禮節。

長 揖 比拜較輕的一種敬禮。不分長幼尊卑皆可使用。拱手高舉,自上而下。這是站立時最表示敬意的一種姿勢。

鞠 躬 兩腳並攏,兩手下垂於大腿兩側,彎曲上身以表敬意。現仍用於某些集會及祭掃亡靈的場合。

唱 諾 舊時男子給人作揖的同時出聲致敬的一種禮節。宋代已很流行。

道萬福 舊時女子禮節。唐宋時婦女與人見面行禮的同時常口道"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側,彎腰屈身以示敬意。

坐 古人席地而坐,姿勢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時身體要挺直,臀部須離開腳踵。

踞 古代一種較為省力的坐法,即蹲踞。姿勢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

箕 踞 最不恭敬的一種坐法。姿勢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在他人面前箕踞是對對方的極不尊重。但有時又可為不拘小節的表現。

長 跪 聳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緊靠腳後跟。伸腰及股而兩膝柱地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莊重則為長跪。最初稱"跽",因為跪時挺身直腰,身體似乎加長了,所以又稱"長跪"。

席 次 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內席次以東向(坐西面東)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後是西向。堂上席次與此不同,以朝南為尊。

寒 暄 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舊時多在拱手的同時說"久仰久仰"或"幸會幸會",然後詢問對方家人是否安好等。請教尊姓台甫 舊時與人初次見面的禮節。請問對方姓氏、名字。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號,與人結交如直呼其名是不禮貌的。所以初次見面時多問字型大小而不問名。

投 刺 投名片(帖)求見或代為拜賀。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貫、官爵和要說的事。頊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寫在紙上,叫"謁"或"名帖"。唐宋以後,"名帖"的使用相當盛行。學生、下屬拜謁老師和上級,都得先投遞"名帖",然後方能謁見。但到了明清之際,又盛行只投刺、不見面的陋習。拜客者並不是真的想拜客,只望門口投刺,表明"來過了",於禮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認識;甚至連馬都不下,准備去下一家的只讓僕人帶著自己的名片到處"投刺"。古書中曾描述這種虛應故事的投刺拜客者心情,坐在馬背上在人家家門投刺,又惟恐主人出來,主人也擔心客人進去。

見面執摯 周代見面禮儀,摯通贄,即禮品。周代人拜謁尊長及走親訪友必須攜帶見面禮物,天子以黑黍釀成的酒為禮,諸侯以玉為摯,卿以小羊為摯。一般老百姓多以家鴨為摯,但也因男女長幼之別而有多種,如學生以一束干肉為摯,婦女以水果為摯等。

古人的"執摯"不同於今天走親訪友時的饋贈。一是不能無摯;二是不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隨意選擇以何為摯,什麼樣的人以什麼樣的物品為摯是確實的;三是摯並非饋贈之物,除表示禮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況下,都應在第二天回拜時原物送還。

回 拜 也稱"回訪"。客人來訪後,主人也應前往復見客人,俗稱"回拜"。若有來而無往,則為失禮。古時回拜以異日為敬,後世則以同日為肅,至近代可根據情況隨意確定回拜日期。

古時,客人來訪必須帶見面禮,回拜時應送還客人帶來的禮物。但後世回拜時忌原物送還,只有在拒絕對方時才用這種不受禮的方式表明態度。

以趨示敬 趨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見尊長;或經過尊長面前,都不得大搖大擺或慢騰騰地踱步,而應低頭彎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後世相沿成俗,現在與久別的親友和尊長見面,仍要快步走向對方,然後握手問候,否則為失禮。

前行示敬 卑幼與尊長同行,不可率先走在前頭,應請尊長前行,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也是如此。主人需引路時,應說"那我就先走了"諸如此類的話,以示歉意。

握 手 初民以石塊、棍棒等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無惡意,即放下手中的東西,伸開手掌讓對方撫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沒有武器,這種摸手習慣沿襲下來,成為今天表示友好的禮節。

通常是雙方伸出右手相握。緊緊相握,屢握不止者表示雙方情誼深厚。峨手套時需銜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在平輩間握手不論誰先伸手皆可。男女之間握手,一般應由女方先伸手,輕握片刻即可,否則為失禮。多人相握,不能交叉。

敬鼻煙壺 蒙古族牧民相見禮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將一袋裝有煙粉或葯粉的小壺敬獻於客人面前,讓其嗅一嗅。客嗅後以禮相答。

獻哈達 藏族相見禮俗。哈達為白或淺藍色絲織品,亦有棉或麻織品。哈達愈長,意愈隆盛。獻時躬身以雙手捧獻給對方,受者若與獻者地位相當,要雙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達回贈,否則為失禮。一般人向大活佛等尊者獻哈達,
則將其置桌上,或受禮者腳下。生人相見必獻哈達,遇喜慶節日也以此為禮。

請 安 即問好。舊時卑幼對尊長的問候禮。平輩之間有時也以此為禮。始於遼代,盛於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關節。後來又演變為垂右手屈左膝。婦女則"請雙安",即以手撫雙膝,且同時屈之。

碰 頭 舊時藏族貴族相見禮俗。地位相當的貴族相見,以額頭輕輕相觸為禮。

藏族磕頭禮 藏族朝觀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匐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復進行。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伸手彎腰 藏族相見禮俗。藏民平常相見,習慣伸出雙手,掌心朝上,同時彎腰以示恭敬。流行於青海、甘肅一帶藏民之中。

擁 抱 維吾爾、俄羅斯、哈薩克、滿族等少數民族久別相見時以擁抱為禮。平時相見多以稍稍彎曲身體為禮。

先問牲畜 哈薩克族相見禮俗。哈薩克牧民賓主相見時,通常先問候"麻勒加濃曼姆",意為"牲畜平安",然後問"維玉興阿母",意為"全家平安"。

接 吻 塔吉克族相見禮俗。婦女相遇以接吻為禮。

吻 手 塔吉克族相見禮俗。丈夫遠行歸來,妻子奔出,接捧丈夫伸過來的手掌,多次親吻;老者遠行歸來,青年一面向老人問安,一面躬身捧起老人引手,吻其手背。老人則親吻青年面頰,撫摸其頭頂,以示愛撫;青年男子相遇,則熱烈擁抱,然後俯身互吻緊握的雙手,並不停地互道吉祥。

抱膝而吻與捧足而吻 塔吉克族相見禮俗。塔吉克族人久別相見多以吻手為禮。若遇尊貴長者則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以示敬意隆重。此屬大禮,只在個別特別隆重的場合才行此禮。

互道支持 塔吉克族相見禮俗。塔吉克人途中兩人相遇無論是否相識都要互相問候。若數人相遇,則將自己的雙手拇指並攏,並互道"要等力頭克提",意為互相支持。

隨兒孫稱呼 長者隨自己的兒孫輩稱呼對方,以示愛重或敬意。如稱呼子侄為"他叔",稱呼親家母為"他姥姥"。漢族和侗族、布依族等許多少數族均流行。

待客禮俗

送請柬 請柬是請客的通知書。內容簡短扼要,裝幀美觀精緻。現喜慶宴會,或舉行重大活動時,為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及邀請者對此事的鄭重態度,多向貴客嘉賓發送請柬。

敲門而後入 往友人家拜訪,經先敲門為禮,通常輕輕敲三下。若主人家門大開,須先呼喊,待主人應答後進人,否則被視為失禮。

擁 慧 古代迎賓禮儀。慧即掃帚。賓客至,家中僕人雙手拿著掃帚躬身門前迎接,意思是說家中已打掃干凈,歡迎客人光臨。

燃鞭迎送 迎送貴賓的禮俗。貴客新至,主人必早候於門外,引頸而望。待客人將人大門時,即燃放鞭炮,以示敬意。客人告辭,主人亦燃鞭送行。

客來敬茶 待客傳統禮節。客來捧茶以示禮貌、熱情,其方式又因地而異。或以"元寶茶"敬之,或送"七家茶"之禮。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為禮貌,俗稱"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則流行三道茶儀式。

敬生薑豆子芝麻茶 湖南待客禮俗。客人新至,必獻茶於前。茶中除茶葉外,尚泡有炒熟了的黃豆、芝麻和生薑片。喝乾茶水亦必嚼食其中豆子、芝麻和茶葉。吃這些東西忌用筷子等食具,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氣流將其吸出食之。

敬元寶茶 流行於江南一帶。過年時,家中來客,主人在茶杯中放兩顆青果"或"金桔",俗稱"元寶茶",意為祝新春吉祥如意。

客來敬煙 待客除捧茶外還需遞煙,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均行此俗。舊時吸葉子煙者多擦凈煙桿吸口並裝上煙絲再遞給客人。有的還替客人點煙。遞香煙時忌單遞一支而要遞給煙盒。點煙時不能以一根火柴點三支煙。吸煙借火忌拿對方已經點燃的香煙。

6、磕頭腿痛?

既然發心了,就要磕完。疼也要磕。這才是發心。磕完就會有感應。按佛教講是消業障,俗家講是肌肉損傷。當肌肉有了承受能力,你的腿就不會那麼疼了。

7、我媽病了,骨關節炎,骨間隙磨損,關節腫脹發熱現在疼了不得了,怎麼辦啊?

你在問題當中沒有說明,所以我想問你,你說的是你母親的膝關節嗎,還是其他關節?
一般關節間隙磨損都是由於退變導致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我們的關節正常會在關節面中有軟骨相隔,但是但發生退變後,軟骨磨損、銷蝕掉過後,使這層保護的隔膜消失,因此就產生了關節間隙的狹窄。而在失去了軟骨的保護作用,產生了骨骼與骨骼之間的直接摩擦,疼痛是肯定的。
對於這種情況,吃任何葯物都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因為人的軟骨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你說吃葯效果不好,這是理所當然的。唯一需要吃的要就是諸如鹽酸氨基葡萄糖或西樂葆之類的止痛葯物,但這只能是起到一時的緩解作用。
平時在臨床上我們對於這種病號採取的保守治療方法主要就是往患者的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以潤滑關節腔,從而起到一定的保護關節面的作用。但是這個治療方法雖然效果要比口服葯物明顯很多,而且效果持續的時間也要長一些,但同樣無法解決根本,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對於保守治療實在無效,患者痛苦明顯,且患者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最後都要考慮給患者手術。
一般手術主要採用兩種方式,一個是關節融合,一個就是人工關節置換。對於經濟條件不好的患者,可以酌情考慮關節融合手術,融合手術就是講磨損的兩個關節給固定到一起,讓他們逐漸相互融合成為一個整體。但是這個是有嚴格的適應征的,就是要看是什麼關節。對於一些小的不重要的關節我們可以考慮這種手術方式,但是對於膝關節等這種對人體有很大作用的關節我們盡量不予考慮這種手術方法,因為關節融合是可以解決疼痛的問題,但是融合過後,原有的關節就失去了活動的功能。而對於經濟條件好的患者,我們一般都主張關節置換手術,這種手術效果好,術後並發症少,假體使用年限可以達到10年到15左右。但是唯一的缺點就是手術費用比較昂貴,一般一個進口的全套手術費用都要四到五萬元錢。高昂的手術費用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夠承受的。但是沒有辦法,這些假體的技術都是被國外的母公司給壟斷了,他們定價高,我們也只能買價高。
看到了以上的文字,你可能會有種失望的感覺,但是沒有辦法,嚴重的關節退變,我們能採取的治療措施只能是如此。至於一些小廣告里說的那些靈丹妙葯,說不好聽點,那都是扯淡騙錢的。
好了,要建議的就這么多,希望你的孝心能夠保佑你的母親早日恢復健康。

8、古代跪拜禮儀

應當是稽首禮,主要在漢代及之前使用。
跪拜禮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跪拜禮,是以周代貴族的正坐為基礎而形成的禮儀姿勢。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 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王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綉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席,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如今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東漢末年胡床傳人,坐具發生了極大變化。胡床是胡人的坐具,類 似現在的馬扎,可以收攏折起,攜帶方便。胡床傳人中原後馬上受到士大夫的歡迎,很快普及起來。後來胡床加高,後面安上靠背就成為椅子。這種可以垂足而坐、並有依靠的高位置坐具顯然比席地而坐舒服多了,很快就被中原人接受。 可是跪拜與接受跪拜人的距離卻因此拉大了。跪拜者一下跪就是拜在受禮者的腳下,行禮者看受禮者是仰視,受禮者看行禮者是俯視,這就形成一種心理威壓。但跪拜禮仍然存在,卻變成了等級差別的標志,主要廣泛運用於官場之中。如臣子拜皇帝,小官拜大官,奴才拜主子等。有時都要行三叩九拜之禮。在民間,如祭祀、祝壽等風俗中,仍世代相傳。後來,又增加了打千(行禮時左膝前屈,右腿後彎,上體稍向前俯,右手下垂)、作揖(兩手合抱,拱手為禮)、鞠躬(彎身行禮)等禮節,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制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 ,今在拜神、拜祖時仍有殘留。
古人的跪拜禮節早就被《周禮》所記載 並規定下來。僅從這點來看,它的成型或完備最遲也是西周時期的事。《周禮·春官·大祝》說:「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這「九拜」裡面,以稽首、頓首、空首為正拜,是跪拜禮節內的最基本類型。《周禮》要求人們辨識「九拜」,最要緊的就是掌握這三拜;而後六拜則是由前三拜衍化出來的。
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稽首為謹嚴舒緩之儀節。「稽」有兩重意思,一是至;一是稽留多時。至,必乃至地之意,是相對於空首之至地而言。 東漢鄭玄《周禮注》說:「稽首,拜頭至地也。」林尹《周禮今注今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版)進一步解釋說,稽首就是「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亦緩緩至於地;手在膝前,頭在手前」。唐人賈公彥《周禮正義》認為,「 稽首」之「稽」,為「留之字,頭至地多時,則為稽也。6868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 可見,稽首是臣子對君王表示最虔誠最恭順的大禮,因此要求跪拜於此時,頭觸地的時間要長久。
稽首拜主要是用於禮敬之事,臣拜君屬禮敬,而君拜天地也屬於禮敬,所以當從稽首拜。《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說:「齊侯稽首,公拜。齊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無所稽首。』」魯哀公只彎腰作揖(即拜)而不稽首,理由是對方(齊侯)非(周)天子,而只有天子才能享受臣子的稽首之禮。至於齊侯要對魯哀公行稽首禮,是他自家一廂情願的事;當然,哀公不還以稽首之禮,則顯得齊侯在禮節上吃了大虧,難怪齊侯要勃然大怒了。這段記載, 同時也反映出春秋之際,諸侯爭雄,尊卑不分,無視周天子威儀,使整個社會禮數亂了套。而大約也就是從這時起,稽首便已不再限於在君臣之禮上使用了。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頓首」,鄭玄注為「拜頭叩地也」。林尹注釋說:「與稽首略同,惟頭急遽叩於地而觸其額。」這就是講,頭觸地後很快抬起,即今所謂叩響頭。賈公彥《周禮正義》還說:「頓首,平敵自相拜之拜」;就是說,頓首在周代屬平輩之間的禮節。以後下對上的敬禮也用頓首。其使用場合包括官僚之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候、拜望、拜別、拜謁等。 比如我們在收到微信紅包時,常用的表情,與頓首的姿勢差不多~稽首與頓首連用的情況在秦漢以後漸多,主要還是源於頓首的驚恐不安之意。漢代大臣呈現給皇帝的疏表,既言稽首,又言頓首。 此外,舊時書信中也引進「頓首"作為起頭或結尾,以示敬意。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空首」與「稽首」、「頓首」的最大不同就是頭不挨地。而相對於大禮的「稽首」來說只可謂半禮。因此,它成為古代男子表示相互尊重的常禮之一。 具體做法是:先跪而拱手,再低頭到手上,與心平。因為頭低到手上,所以叫「拜手」,因為頭不到地,所以叫「空首」。空首,由於著重以手行禮,又叫「拜手」,或簡稱為「拜」。 所以空首拜之手與頭都不至地,而僅與心口齊平。
在古代,婦人也行「空首」即拜手禮,亦稱「手拜」。但與男子稍有不同。在男子,如前所述,其拜手是跪姿,兩手拱合,俯頭至手心平而不至地;在女子雖也是取跪姿,卻是兩手先到地,然後拱手,同時頭低下去,到手為止。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由此可見,跪拜禮既是正式而嚴謹的祭祀空間所用之禮儀,同時亦從祭祀空間逐步滲透入貴族階層的人際關系交往中,蘊含著豐富的人際關系信息,它幾乎成為表達各種不同人際關系的重要符號。從等級關繫上來看,稽首禮為最重,主要用於臣下對君,空首禮為最輕,用於敵體者,即地位相當的人際當中。頓首,因其倉促陡急,原本並不符合「禮」之初意,故屬非常禮。後來用於表達驚恐、慌亂之意,用於請罪當中。而越是到君臣尊卑上下關系嚴苛之時,頓首之恐懼意越是明顯,其用於臣對君之禮中也就越多見,以至於出現稽頓並行之禮。
先秦之間的君臣關系雖然也是尊卑有等,但差距不甚懸絕,所以孔孟談到君臣關系都是從相對角度來說的。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之類。到了東漢時期,在君對臣子的禮數已經衰減許多,作為三公之一御史大夫退朝,皇帝不起身相送了。
隨著皇帝專制體系的建立及皇帝權力的日益強化, 秦漢以後臣子對皇帝的行禮即表現為日益隆重的跪拜禮儀,只是為了表示對皇帝的擁戴與絕對忠誠。 跪拜禮儀的皇權政治意義被無限擴大,幾乎成為是否忠於皇帝的標志性身體儀式。
唐代皇帝的寶座已經是高腳椅了。《舊唐書》明確記載唐穆宗曾 在「紫宸殿御大繩床見百官」。繩床也叫禪床,是從印度傳來,因此也可叫胡床。它與交椅式胡床都是高腳的,都是供人垂足而坐的。再加上大明宮地勢很高、宮殿基址更高。每當朝會自然會產生皇帝如在雲端之感,詩人把它形象化為「九天閭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因此,自隋唐以來君臣之間差距拉大,《隋書》中載宣帝時元岩為烏丸軌求情對皇帝「脫巾頓顙,三拜三進」。另如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 侯景作亂,京城守將蕭正德「乃北向望闕三拜跪辭」 後,引賊入宣陽門。([唐]李延壽《南史》)到後周天元帝則有「諸應拜者,皆以三拜成禮」([清]趙翼《陔余叢考》)之詔,三拜之禮才漸普及。
宋代雖然優容文人士大夫,但隨著皇權的加強,相權削弱,宰相在皇帝前的座位便沒了。討論國事,皇帝坐著,宰相、大臣們站著,好像衙門里兩行差役,去古之道日遠。宋初,張昭官至吏部尚書,為官清正耿直,同僚陶谷向皇帝奏書時拉其作偽證,張昭「免冠抗論。太祖不悅,遂三拜章告老6868」([元]脫脫《宋史》)
明朝時,皇帝的專制達到了鼎峰,對於君臣之間的跪拜禮數要求得更嚴格。 如《明會典》卷四十三載:「凡早朝謝恩見辭人員6868俱行五拜三叩頭禮。」萬曆四十二年葉向高在向皇帝乞休時亦行五拜三叩頭禮。即使在為皇帝講學的經筵、日講儀式上,講官及侍班等官在皇帝升座後亦要行五拜三叩頭禮。及至清朝,則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三跪九叩」大禮。
大致而言,自漢至清,臣下向皇帝行跪拜禮經歷了由再拜到三拜再到五拜三叩、三跪九叩的演變。
晚清,隨著西方文化對古老中國的沖擊,關於下跪是否留存,也曾經引發過巨大爭議。
康有為 主張跪拜,以為「否則要此膝何用」。走時的腿的動作,固然不易於看得分明,但忘記了坐在椅上時候的膝的曲直,則不可謂非聖人之疏於格物也。
然而,兩廣總督岑春煊示諭其屬下稱:清廷各級官員皆為皇上的臣子,對於其上級官員「在盡心而不在屈膝… …況屈膝請安之禮, 實欽定禮部則例百官接見禮儀條內所不載」 。各省的司、道、府、廳、州、縣官員, 進見總督、巡撫等大員, 只有三揖之禮而無屈膝之儀。下級官員進見督撫屈膝跪拜, 不但「婢膝奴顏, 有傷氣節」 , 而且有「違犯王章, 習非勝是」 。示諭明確規定:「自明年正月為始, 文武大小官員,入見概用長揖,普免屈膝請安俗儀,以符定製而挽頹風。」(《粵督文明之示諭》)
但是, 岑春煊 主張廢除的僅是下屬官員對上級大吏的跪拜, 而不是對皇帝的跪拜, 更不是從根本上廢除跪拜禮節, 無疑帶有十分明顯的局限性。
1912 年2 月12 日, 清隆裕太後帶同宣統皇帝在清宮養心殿舉行了清王朝、同時也是中國數千年來 封建專制制度的最後一次朝見儀式。袁世凱內閣的外務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趙秉鈞、郵傳大臣梁士詒等人,第一次摒棄跪拜禮, 以三鞠躬禮朝見了隆裕太後和宣統皇帝。
1912 年3 月, 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教育部通知已宣布獨立的各省軍政府, 可照舊致祭文廟, 「惟除 去拜跪之禮, 改行三鞠躬, 祭服則用便服」 。(《申報》) 其後, 又明令廢除社會交往中的叩拜、相揖、請安等舊禮節,改行鞠躬禮。8 月17 日, 中華民國政府頒布《禮制》規定:男子平常相見, 施脫帽禮;公務活動中施脫帽一鞠躬禮;慶典、祀典、婚禮、聘問等隆重場合, 施脫帽三鞠躬禮。女子禮與男子禮相類, 惟不脫帽。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最終以法律的形式廢除了在中國實行了數千年之久的跪拜禮。
雖然廢除了跪拜的禮儀,但對於當時的百姓來說還不習慣。《阿Q正傳》中就有這么一段描述。當阿Q被當做搶匪被抓,在他過堂的時候,看到大堂上的官吏和兩旁的衙役「都是一臉橫肉,怒目而視地看他」,於是阿Q「膝關節立刻自然而然地寬松,便跪了下去」。「『站著說,不要跪』長衫人物都吆喝說」。然而,阿Q雖然聽懂了這話, 「但總覺得站不住,身不由己地蹲了下去,而且終於趁勢改為跪下了」。
可見,跪拜一事,由於在中國歷經千年,徹底廢除確實需要時間。而及至今日,含義卻不盡相同了。

9、跪拜!那位高醫能治治我媽媽的病

本草無炎說,只有對症方。看到炎之說,綱目未見方。孝慈心感動,生薑或能幫。仍需大黃粉,調縛痛卸方。或可試試看,化瘀當發揚。

與關節炎跪拜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