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九天,身體哪些部位最怕冷?
一年中什麼時候最冷?按照民間習俗,冬至開始就進入「數九寒天」。也就說,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一個單位,從「一九」數到「九九」,81天過完寒冷才會結束。
這八個身體最怕冷的部位,從上到下依次是:
頭部
頭部是最不善於留住熱量的部位,而它又是身體主宰,一旦受寒,不僅會頭疼,還有可能引發感冒等問題。
冬季外出最好戴帽子,特別要注意蓋住前額。每天清晨用梳子或手指多梳幾次頭發,使頭皮微熱,也有利於頭部經絡氣血通暢。
耳朵
耳朵的皮膚很薄,熱量也很容易散發,所以建議耳朵特別容易長凍瘡的小夥伴,外出時遮住耳朵。
從室外進入室內後,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幫助其快速回暖。
鼻子
鼻黏膜一旦接觸冷空氣,會導致黏液分泌減少,鼻子的「屏風」作用變差,進而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幾率。
因此,每天可以通過經常按摩鼻翼幫助增強鼻部血液循環,提高耐寒能力。
脖子
脖子是人體「要塞」,更是心腦血管必經之處,一旦受寒,頸椎病、咽炎等病就會接踵而至。
所以,高領衣服和圍巾,是冬季提升逼格、保障健康的必須裝備哦。
背部
背為陽中之陽,除了注意保暖之外,天氣好的時候,也可以外出曬曬太陽,讓肩膀和背脊都做個「日光浴」,暖暖的熱流會幫助全身舒展放鬆。
腰部
腰部是腎之腑,特別對女性而言,腰部保暖對於大姨媽也意義重大。
平時可用雙手搓腰: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每天早晚各做50次,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膝蓋
膝蓋最怕運動過量和受涼受潮。很多年輕人仗著年紀輕不注意,到老了得了關節炎再後悔就晚了。
所以,有一種愛叫「你媽喊你穿秋褲」。
雙腳
腳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腎和脾胃的經脈都起源於腳,由於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往往不足。
進入寒冬之後,堅持每天熱水泡腳,促進血液循環。泡腳時間以20分鍾為宜,水溫以40左右為佳。
保暖之外,寒冬養生還有兩招:
適度運動
老話兒說「冬練三九」,是指在最寒冷的季節鍛煉,以增強身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並鍛煉自己不畏嚴寒的堅強意志。
然而寒冬時節鍛煉,要因人而異,講究方法。
比如,冬季室外溫度極低,從溫暖的室內到室外後馬上進行大強度的鍛煉,很容易發生運動損傷,所以熱身運動非常重要。
人在三九天里陽氣虛弱,心肺負擔不小,因此中老年人也不建議在最冷的時候外出運動,可以在家裡做一些簡單運動。
適度進補
「補冬」也是民間冬季養生的傳統習俗。
傳統醫學認為冬季生機潛伏、陽氣內藏,所以遵循養藏之道,此時進補可以增加營養,祛寒強身。
從食材來說,動物牛羊肉、根莖類及時令蔬菜、新鮮水果,都適合這個季節。
在食補之外可以每天通過服用兩片天然維生素C片,幫助提高身體免疫力,抵禦這最寒冷的81天里低溫帶來的感冒傷害。
近期各地流感頻發,最好的「治療」是預防,提高自身免疫力!維生素C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是人體免疫系統必需的維生素。
大量研究表明,在病毒感染早期,體內的維生素含量會明顯下降,維生素C被迅速消耗,所以及時補充維生素C是非常必要的。
相對於人工合成VC,天然維生素C中除了維生素C之外,還有多種活性營養物質:比如生物類黃酮(維生素P)、類胡蘿卜素、維生素E等營養素以及鈣、磷、鐵等礦物質。
這些活性物質與維生素C天然共生共存,不僅能提供給人體全面的營養,還能協同維生素C發揮更強大的增強免疫力的功能。
2、昆明三九天冬天穿厚打底褲配靴子,會不會有關節炎
不會。昆明冬天溫度也不算低。不過具體看個人耐寒程度吧
3、關節炎早期症狀= =
15歲怎麼可能是關節炎,樓主多心了。。不過,疼+關節熱,還是非常需要注意下,觀察幾天如果還這樣那馬上醫院拍個X片!
4、什麼是關節炎
您好:
節炎是指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屬風濕學科疾病。它的主要特徵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關節炎關節變化能障礙。很多疾病均可引起關節炎性病變
意見建議:骨關節炎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關節鏡手術、截骨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祝你早日康復。
5、關節炎怎樣治療???????????????????????
急性關節炎表現關節囊緊張膨大,向外凸出,呈大小不等的腫脹,觸診病關節,有熱、痛感。指壓病關節,可感到有波動感。穿刺病關節囊,可抽出比較混濁的黃色液體,這種液體凝固也較快。站立時,患病肢體關節屈曲,不願負重。行走時,呈跛行。慢性關節炎症狀較輕,但腫脹程度與急性關節炎相同。關節炎感染化膿時,患病關節高度腫脹,熱、痛和波動明顯。
治療方法
(1)患病初期活動要減少,要採取冷敷療法,並纏上壓迫綳帶。
(2)氫化可的松100~200毫克,青黴素30萬單位,向患部的關節腔內注射,4天注射一次。
(3)化膿性關節炎,可採取穿刺排膿,再用0.5%普魯卡因青黴素沖洗創腔,然後注進抗生素。
(4)用蟾酥、蒼耳子、楓樹球各4.5克,共煎汁,一次灌服。
(5)從健康牛的關節中抽5~12毫升滑液,注入到病牛的患病關節囊中。
6、世界關節炎日是哪一天?
10月12日,農歷八月三十,這個真奇怪
7、「三九天」是什麼意思
中國傳統農歷年中的某一時段,也稱「三九天」。中國俗語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之說法。所以,可以認為與三九對應的是三伏。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雁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詳細釋義:
「三九」是指冬至後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冬至後第三個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並非「三九」,即「三九」是九天而非一天。
中國農歷有「九九」的說法,用來計算時令。計算的方法是從冬天的冬至日算起(從冬至開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個九天,數滿九九八十一天為止。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老北京的習俗,冬至日起要畫「九九消寒圖」,這一習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記載,這圖是一幅梅花圖,畫一枝梅花.上面有81個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筆染一個花瓣。待過完這8l天,81個花瓣也全染過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圖」。而且在明代北京,還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圖」,在市面銷售,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這圖旁還有《九九歌》。
這《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天氣氣溫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的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均與當時氣溫有關,而這些與幾月幾日並無必然關系)來反映天氣的冷暖。筆者小時候北京地區流行的《九九歌》是這樣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
這「九九」之說。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這聲篥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乜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么復雜,十分簡單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圍爐飲酒;五九六九,訪親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且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屹蚤出。」這最後幾句對於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復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為零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十分難熬,其實夏天也有《九九歌》,不過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樣。要畫什麼「九九消暑圖」了。夏天的九九與冬天相對應,從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據明代《五雜俎》記載為:「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應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這夏天的《九九歌》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觀感覺為主。
8、三九天如何養生保健,應該怎麼做
飲好兩頭水
飲水不僅是一種生理需要,還是一種理想的保健手段,尤其是在一早一晚。
冬季,因氣候寒冷,活動量相對減少,機體失水量較少,一些老年人便少飲甚至不飲水,有的只是感到口渴時才飲水,這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一旦出現渴感就表明體內水分已失去平衡,細胞出現輕度脫水,對身體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因此,在冬季,老年人應保持經常飲水的良好習慣,每天有規律地分段定時飲足適量的水,尤其是要飲好「兩頭水」──每天早晨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應各飲一大杯水,這對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1、水對人體多重要
水在人體內起「潤滑」作用。缺水會使關節、臟器及組織細胞相互間的「摩擦」增大,誘發相關疾病。呼吸需要水的作用。肺只有在濕潤的情況下,方能順利地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體內「供水」不足,呼吸就要受影響。
水有助於代謝體內毒素。人體各臟器細胞內的水每隔幾天就得更新一次,如果攝入的水量不足 ,不能及時進行水更新,會致使代謝產物不能排出而影響細胞水的潔凈。代謝毒物淤積在體內的相關組織中,就會造成細胞的水「污染」 ,進而損害細胞並導致疾病發生,甚至會產生癌變。
2、體內缺水有哪些害
不少老年常見病與多發病的發生或症狀的加重,都與體內水分不足有關。這主要是老年人因為機體自然衰老,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呈退化之勢,如果體內缺水,不僅會加速衰老進程,還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如皮膚皺縮,肌肉變得軟弱無力,體內代謝產生滯留,還可能帶來一系列的機體不適,如疲勞、煩躁、頭痛、頭暈和乏力等,並能誘發各種病變。
3、早晚補水大有好處
人在一夜的睡眠中,由於出汗和尿液的排放,早晨起床時,體內缺乏水分;睡眠時由於血流量不足,血管會變得細小。早晨胃腸道已被排空,此時喝上一大杯水,能很快被吸收進血液循環,對血液起到稀釋作用,從而對體內各器官組織進行一次「內部洗滌」 ,增強肝臟的排泄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另外,血液濃度降低,又可促進血液正常循環,有利於降低血壓,預防腦溢血和心肌梗死。
養精蓄銳重在「閉藏」
冬季是各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老年人由於體質較弱,尤其要注意保養。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有詳細記載:「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話闡述了冬季生活起居及精神調攝的原則。
生活起居
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 ,以保證充足的睡眠,並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所以,提醒平時習慣早起外出運動的老年朋友,在隆冬季節里,應待陽光出現,並做好保暖防護再出門,以免因室內外溫差過大而受寒,或發生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發作等意外。
2、注意關節保暖
由於關節附近多是肌腱、韌帶等血管分布較少的組織,溫度本來就比較低,而且四肢較常暴露在外,更易散失溫度,使關節僵硬,血液循環差,因而疼痛不止。因此,關節炎患者在寒冬須加強保暖。若能在冬季臨睡前溫水泡足,不但可以活血通絡有益關節,並可安神寧志,促進睡眠。
3、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天氣寒冷,很多人不願開門開窗,加之現在家庭安裝的空調越來越多。在空調房間內,往往長時間處於封閉狀態,空氣流通不良。同時,室內外溫差較大,還可能易造成包括流感在內的呼吸道疾病的感染。因此,需定期打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減少細菌的滋生。
4、忌蒙頭睡覺
面對寒風凜冽的冬夜,很多人都會蓋厚被睡覺,由於被窩內空氣不流暢,再加上人體散發出來的體臭汗臭味、呼出氣中的二氧化碳、腸道排出的有害氣體,致使被窩內空氣混濁。如果蒙頭睡覺,會使體內氧飽和度下降,嚴重則會影響大腸生理功能,於次晨起床時會出現頭昏腦脹、精神萎靡、食慾不振、記憶衰退等症狀。
睡中猝死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死因,這主要是由於心腦梗塞容易在血液黏稠時發生。當人熟睡時,特別是在冬季,往往將被子捂得較為嚴實,由於體內水分的流失,易造成血液中的水分減少,使血液的黏稠度增高,可能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突發而致死亡。睡前喝上一杯水,可緩解機體的缺水狀況,保持血管的暢通。夜間醒來時也可視情況適當補充一些水分,有利於減少腦梗塞的危險。
5、注意溫差、預防感冒
由於清晨氣溫極低,因此在生活上要注意早睡晚起,避免身體受風寒。對於容易感冒風寒的人,可以利用蔥白三根,大蒜200克,水煎服,以預防感冒的發生。或者嘗試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泡腳15分鍾,改善體質,預防感冒。
精神調攝
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唐代養生大家孫思邈明確指出:「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冬季調養精神,除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外,積極適宜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做操、打拳;或是養花種草、節假日結伴郊遊、爬山等,也會讓人精神愉悅 ,身心健康。
熱水泡腳養身同時更要養心
對於冬季手腳冰涼、容易畏寒的女性來說,專家建議,可以多吃點羊肉、牛肉、大蒜、桂圓、栗子等溫熱食物,以及枸杞、紅棗等補血的食物。此外,每晚可用熱水泡腳,多做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自身「產熱」功能。
時至年底,日益繁忙,「上班族」加班時間越來越長,飲食、作息很不規律。過度疲勞不僅對身體有害,人的精神和心理也可能容易受到影響,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為此,冬至養生,不僅要養身,更要養心。壓力大時,注意調節不良情緒,保持精神暢達樂觀,同時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防止過度勞累。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於緩解疲勞。
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冬令進補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中醫雲:「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能更好地發揮補葯的作用。事實證明,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
抓緊進補時間
冬令進補應選在什麼時間最好呢?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
有關專家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具體地說 ,節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而發揮其滋補功效。
當然,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因此,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 ,冬補三九」的說法。
把握進補原則
需要提醒的是,進補前要先辨明體質的「寒熱」屬性,再選擇適當的中葯材。「寒性」體質者適合「熱補」 ,如人參、黃芪、當歸、熟地、冬蟲夏草等;「虛熱」體質者適合「平補」 ,如沙參、麥冬、石斛、百合、銀耳等。而高血壓、高脂血症、痛風症等患者不宜進補,這類患者體質多屬熱性,進補於病情不利;腸胃機能不好的人,也要先把腸胃功能調節好再進補,否則不但不吸收,反而會增加腸胃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