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節炎用什麼膏葯最好
可外敷活血散淤,舒筋活血,活血舒筋,消腫止痛,祛風散寒膏治療,膏葯外敷治療。
關節炎的病因、病程、個體差異及治療方法不同,其預後也各異。反應性關節炎大多數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個月消退。近十年來,隨著慢作用抗風濕葯的早期聯合應用,對關節外病變的治療以及新療法的不斷出現,使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後已有明顯改善。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病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緩解。
2、關節炎用什麼葯?
葯物治療
依據關節炎的種類、症狀的特點、伴發疾病等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葯物。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抗風濕病葯物如下:
(1)非甾體類抗炎葯 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能緩解頭痛、肌肉痛,包括骨關節炎伴隨的關節疼痛,這類葯物起效快,在體內代謝較快,一旦代謝完畢疼痛馬上又開始,維持時間很短。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青黴胺、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軟骨保護劑 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進軟骨的合成、抑制關節軟骨的分解,同時還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軟骨基質的必需成分之一。此類葯物能夠緩解疼痛症狀,改善關節功能,長期服用(2年以上)還能夠遲滯關節結構的破壞。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較慢,但葯物安全性佳,適合作為基礎治療用葯長期服用。
(3)慢作用抗風濕葯 多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製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黴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4)細胞毒葯物 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製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金獨春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葯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後有很大的作用。
(5)腎上腺皮質激素 是抗炎、抗過敏葯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後,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若長期使用可加劇關節軟骨的損害以及骨關節炎的症狀。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
(6)抗生素等 鏈球菌感染可引起風濕熱的關節炎表現,急性期使用青黴素是控制鏈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葯物,急性風濕熱患者長期使用長效抗生素以預防遠期風濕性心臟炎的發生,成人預防不得短於5年,兒童至少維持到18歲。結核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需積極有效的抗結核或抗真菌葯物治療。
(7)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 包括急性期的葯物治療包括大劑量非甾體類抗炎葯或者秋水仙鹼及緩解期的降尿酸治療。降尿酸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類的別嘌呤醇及促進尿酸排泄類的苯溴馬隆。
參考網路供參考!
3、治療關節炎哪種葯外敷最好?
病人患有關節炎後,採用外敷治療是有比較好的療效。但是在治療時要根據不同性質的關節炎,採取不同的外敷葯物,比如病人患有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在關節部位外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風濕止痛膏,局部可以採用熱敷處理,進行骨科洗葯薰吸,可以緩解病人的臨床現象。如果病人出現關節部位的骨性關節炎,可以採取對症治療,給予外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金黃膏、活血止痛膏、萬通筋骨貼,也可以外敷雲南白葯氣霧劑、扶他林軟膏等外用葯物,能夠明顯緩解病人的臨床症狀。
4、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敷療法有哪些?
外敷療法:本法是將葯物局部或穴位外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
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 ~ 5 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 ~ 10 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 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 ~ 4 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 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5、風濕性關節炎葯敷療法的基本信息
(1)菖蒲、小茴香各60g,食鹽500g,同炒熱,布包,燙患處。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遇寒痛增,得熱痛減者。
(2)石蒜、生薑、蔥適量搗爛,外敷患處。適用於關節疼痛,怕風畏寒者。
(3)新鮮骨碎補3~5根搗爛敷患處。適用於關節冷痛者。每次5~10分鍾即可見效。
(4)桃仁、白芥子各6g研細末,用適量蛋清調成糊狀,外敷關節痛處,3~4小時可止痛。注意不可久敷。
(5)如意金黃膏塗患處,用紗布蓋好,每日換1次。適用於關節紅腫者。
(6)仙人掌適量搗成泥狀,塗敷患處。
(7)鮮紫花地丁適量,搗爛敷患處。
(8)蒲公英120g,加水煮成葯液,用毛巾浸透,濕敷患處。
(9)山梔末、飛羅面各等份,用開水或醋、黃酒、蛋清調成糊狀,敷痛處。敷處現青色,無礙,數日可退。
(10)綠豆粉和雞蛋清調敷患處。
以上6~10療法,均適用於關節紅腫灼熱、疼痛劇烈、得冷則舒、屈伸不利者。有較好的清熱、消腫、止痛作用。
6、風濕性關節炎葯敷療法的其他療效
(11)坎離砂(熨劑):用鐵屑和醋混合後,產生溫熱效應,直接熨敷局部。已被製成外用熨劑成葯。適用於肢體關節冷痛、重著,或痛處有腫脹者。
(12)雪蓮泡酒外敷療法,直接敷患部。每日一次。
7、關節炎該用什麼膏葯?
病情分析:在患有關節炎比較嚴重的患者,葯物治療的方法對於疾病是沒有什麼效果的,考慮到關節炎對於生活的影響就需要進行手術治療了,採用手術的方法來進行治療也是可以治療關節炎的,而手術方法主要包括的有滑膜切除術、鏡下滑膜切除術以及關節成型術等,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病情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這樣才可以保證治療後的效果。
8、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葯敷療法有哪些?
(1)消爾痛酊
經物組成:川烏、馬錢子、乳香、梔子、多肽或蛋白肽等。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蠲痹,活血通絡,消腫止痛。
主治: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增生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腫脹等。
用法:用3 ~ 4 層紗布蘸消爾痛酊外敷,外加塑料薄膜包紮;每日1 次,每次4 ~ 8 小時。
(2)消腫祛痛靈
葯物組成:蚤休、紅花、透骨草、乳香、沒葯、川斷等。
功效: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祛風攻寒除濕。
主治:類風濕,風濕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腫脹疼痛。
用法:取出消腫祛痛靈葯袋,將葯粉從塑料袋端倒入紙袋端,攤平葯粉敷於患處,每日2 ~ 3 小時,(病重者6 ~ 8 小時)。不用時將葯粉倒回塑料袋端折好保存,下次再用。
(3)中葯熱熨方
葯物組成: 伸筋草300g, 透骨草300g, 木瓜100g, 海桐皮150g,防風150g,地榆150g,獨活100g,赤芍150g,紅花100g,骨碎補150g,急性子150g,川椒100g,乳香100g,白芷100g,桂枝500g,大青鹽300g。
功效:舒筋活血,疏風定痛,消腫散結。
主治:風寒濕痹,腰腿疼痛。
用法:將上葯復合摻勻、為粗末,每劑重300g。用白酒拌潮,分裝於2 個布袋內,封口(布袋長7cm,寬5cm)。放籠屜內蒸10 ~ 15 分鍾。將葯袋取出一個置於患處熱敷,冷後換另一葯袋,兩袋交替使用。每次熱敷40 ~ 60 分鍾,每日1 ~ 2 次。用畢將葯袋涼於通風處,下次再用。連用7 天(葯力消失)為1 療程。
9、關節炎用什麼膏葯好
關節炎保守治療可採用外用葯物治療,外敷膏葯有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的作用,是可以嘗試的,不過具體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還是建議按照醫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