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蝶骨是哪一塊骨頭?長什麼樣子?在哪個部位?
蝶骨在頭部
蝶骨sphenoid bone形如蝴蝶,位於前方的額骨、篩骨和後方的顳骨、枕骨之間,橫向伸展於顱底部。蝶骨分為體、小翼、大翼和翼突四個部分。
2、尋求相同的病例及治療手段,左側額骨,顴骨,蝶骨骨化性纖維異常增殖。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是一種病因不明、緩慢進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纖維組織疾病。正常骨組織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質梭形細胞的纖維組織和發育不良的網狀骨骨小梁,可能系網狀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滯,開出生後網狀骨支持紊亂,或構成骨的間質分化不良所致。本病臨床並非罕見,約佔全部骨新生物的25%,佔全部良性骨腫瘤的7%。單骨型約佔70%,多骨型不伴內分泌紊亂者約佔30%,多骨型伴內分泌素亂者約佔3%。
【診斷】
本病除單骨型早期不易發現外,一般結合病史、部位、體征及影象學檢查,多勿須組織學證據即可確診。
【治療措施】
本病尤其是單骨型,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因放療有誘發惡變可能。鑒於本病臨床進展緩慢,對病變較小或無症狀者,可暫不手術,但應密切隨訪觀察。病變發展較快者,伴有明顯畸形和功能障礙者,應視為手術指征。根治性切除雖為最佳治療方法,但有導致功能障礙與美容缺陷之弊。保守的部分切除易於復發,其中單骨型為21%,多骨型可高達36%。手術方法和進路選擇,應根據原發部位、侵犯范圍和功能損害程度靈活掌握,原則上是盡可能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
手術中,對兒童及病變廣泛者,宜採用經口插管全麻。病變局限者亦可在局麻下切除。
手術切口有多種,可以根據病變情況選擇應用。①Caldwell-Luc法:適用於病變廣泛累及上頜骨、鼻腔、眶下壁、篩竇和蝶竇者;②Weber-Fergusson法:適用於上頜骨、眶下壁、顴骨、硬齶及蝶篩竇廣泛受侵的病人。③顱—面聯合進路:包括雙額瓣或單額瓣+Weber—Fergusson切口,適用於原發於顱前窩底或鼻竇、眶壁並互為侵犯的廣泛病變。④Fish法:適用於病變原發於顳骨,外耳道、中耳、內耳、岩骨及顱中窩底受累者。
手術以平鑿、圓鑿或大刮匙分次切除為好。創面滲血較多,術中宜使用骨蠟止血和給予必要的輸血,尤其是兒童更應注意。
本病手術切除預後良好,故術中對鄰接顱底及顱內的重要神經、血管部位病變,不要過份切除,以免發生意外。
【病因學】
不明。可能與外傷、感染、內分泌功能紊亂或某些原因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關,但均未證實。目前普遍認為本病不是真性腫瘤。
【病理改變】
血管供應變異較大,病變組織大體呈白色、灰白色或蒼黃色,比正常骨組織稍軟,切割時有含砂感或彈性感,巨大骨損害多從骨髓向外侵蝕和擴展,管狀骨和扁平骨的骨皮質僅留兩層薄殼,去除外殼如去包膜。鏡下見:網狀骨骨小梁的大小、形狀和分布不一,無規律地包埋於質地疏鬆或緻密的富含細胞和血管的結締組織中。此組織類似結締組織化生的結果。骨小梁形態變異較大,多呈球形,在橫切面呈曲線形、C形或弓形,邊緣不規則,骨細胞腔隙寬闊。骨小梁緊密排列,形成骨網。骨小梁由粗纖維的原骨構成,在偏振光鏡下呈網狀而非板狀。偶見網狀骨板狀變形,有時見弓狀骨小梁環繞一中心血管。多數骨小梁缺乏成骨細胞構成的輪廓。這可與骨化纖維瘤鑒別。
【臨床表現】
臨床分類 多數作者同意Beleval和Schneider(1954)提出的分類法,即將本病分為三型:①單骨型:單個或多個損害累及一塊骨,其中上頜骨發病最多,為64%,下頜骨為36%,顱面骨為10%。②多骨型但不伴內分泌紊亂:多個損害累及一塊以上骨骼。在中等度骨骼受累的多骨型中,顱面骨受累的發生率為5%,在骨骼廣泛受累的多骨型中,顱面骨受累的發生率為100%。Van Tilburg在復習文獻報道的144例病人後發現,單骨型與多骨型在顱面骨中以額骨和蝶骨受累者最多,且常同時受累,其次為篩骨和顳骨。可單側或雙側同時發病。③多骨型伴有內分泌紊亂:此型與單骨型比例為30∶1。損害散布於多個骨骼,常為單側分布,伴有較大皮膚色素斑。多見於女性,表現第二性徵早熟。
臨床表現 本病約60%發生於20歲以前,偶見於嬰兒和70歲以上老年人。男女發病為1∶2。80%以上表現為病骨區畸形腫脹,發生於面部者表現兩側不對稱,眼球移位、突出,鼻腔狹窄,牙齒松動,齒槽嵴畸形,流淚,齶部隆起。隨著病變發展可出現頭痛和偶爾發生鼻衄。由於原發部位和累及的范圍不同,可表現出相應的臨床症狀。如發生於顳骨,常表現顳骨體積膨大變形,外耳道狹窄,傳導性耳聾。有外耳道狹窄者,約16%並發膽脂瘤。有膽脂瘤者,常導致顳頜關節炎、面癱、迷路炎或顱內並發症,病變累及耳蝸及內聽道可產生感音性耳聾。岩骨受侵,易出現顱中窩或顱後窩受累症狀。此病可廣泛侵入鼻竇、眼眶及顱前窩底,臨床呈惡性生長傾向,表現為鼻塞、嗅覺減退、面部不對稱、眼球突出、移位、復視、視力障礙和張口困難等。蝶骨和蝶竇區骨纖維異常增殖,多有較嚴重的額頂或枕區疼痛。由於蝶竇壁菲薄,病損易向周圍結構擴展,累及Ⅱ、Ⅲ、Ⅳ、Ⅴ、Ⅵ等顱神而產生顱神經受損症狀與體征。病變較大者可致腦萎縮或產生高顱壓症。
【輔助檢查】
檢查 影象學檢查對本病診斷有特殊意義。根據X線表現,本病分為三型:①變形性骨炎型:常為多骨型病變表現,其特點是顱骨增厚,顱骨外板和頂骨呈單側泡狀膨大,骨內板向板障和顱腔膨入,增厚的顱骨中常見局限和彌漫的射線透明區和濃密區並存,這種骨吸收與硬化並存極似Paget變形性骨炎的表現。顱骨擴大和硬化,可從額骨擴大到枕骨。面部受累可導致眶和鼻腔狹窄及鼻竇腔消失,此型約佔56%。②硬化型:此型多見上頜肥厚,可致牙齒排列不整,鼻腔、鼻竇受壓變小。上頜骨受累多於下頜骨,且多為單骨型。損害呈硬化或毛玻璃樣外觀。相反,下頜骨損害多見於多骨型,表現為孤立的骨壁光滑且可透過射線。此型約佔23%。③囊型:顱骨呈孤立或多發的環形或玫瑰花形缺損,缺損從菲薄的硬化緣開始,其直徑可達數厘米。孤立的損害有似嗜酸性肉芽腫,多發的缺損可誤認為Hand Schüller Christian病,偶有數種X線類型出現於同一個體上。此型約佔21%。應用CT或MRI檢查,能明確病變的位置和范圍,且能顯示與軟組織的聯系。定期檢查可動態觀察病變的發展程度,對選擇術式進路、減少並發症和估計預後甚為重要。
【鑒別診斷】
在診斷過程中應注意與下列疾病鑒別:
1.骨化纖維瘤 近年已明確該病與骨纖維異常增殖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疾病。前者臨床呈緩慢生長,為孤立的損害,侵犯下頜骨多於上頜骨,偶見於額骨和篩骨。女多於男,好發於15~26歲,X線呈輪廓清晰而膨大透明的外觀,其中心部呈斑點狀或不透明。鏡下,以纖維骨的纖維成分為主,不規則的骨小梁雜亂地分布於纖維基質中,並構成網狀骨的中心,但在板狀骨的外圍與咬合緣有成骨細胞。
2.嗜酸性肉芽腫 為一良性孤立的非腫瘤性溶骨損害,起源於網狀內皮系統。常見於額骨、頂骨和下頜骨。多發於30歲以前,男性居多。在組織學上,由濃密的泡沫組織細胞組成,伴有不同數量的嗜伊紅細胞和多核巨細胞。組織細胞核含有小囊,嗜伊紅細胞含有細小的空泡,巨細胞為郎罕型和異物型。這些細胞呈灶性集聚。
3.Gardner綜合征 此綜合征為侵犯上下頜骨、顱骨和偶見於長骨的多發性骨瘤,伴有腸息肉、皮樣囊腫、纖維瘤和長骨局灶性波紋狀骨皮質增厚。
4.巨型牙骨質瘤 通常累及下頜骨全部,可致骨皮質膨大,X線檢查表現為濃密的塊狀堆積體。常起於遺傳,在組織學上未發現感染源。
5.外生性骨瘤 副鼻竇惡性腫瘤及囊腫等,均應注意鑒別,以防誤診。
6.多骨型骨纖維異常增殖症,還應與甲狀腺功能亢進、paget病、神經纖維瘤病及頜骨肥大症等相鑒別。
本病尤其是單骨型,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因放療有誘發惡變可能。鑒於本病臨床進展緩慢,對病變較小或無症狀者,可暫不手術,但應密切隨訪觀察。病變發展較快者,伴有明顯畸形和功能障礙者,應視為手術指征。根治性切除雖為最佳治療方法,但有導致功能障礙與美容缺陷之弊。保守的部分切除易於復發,其中單骨型為21%,多骨型可高達36%。手術方法和進路選擇,應根據原發部位、侵犯范圍和功能損害程度靈活掌握,原則上是盡可能徹底清除病變組織,又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官生理功能和美容效果。
手術中,對兒童及病變廣泛者,宜採用經口插管全麻。病變局限者亦可在局麻下切除。
手術切口有多種,可以根據病變情況選擇應用。①Caldwell-Luc法:適用於病變廣泛累及上頜骨、鼻腔、眶下壁、篩竇和蝶竇者;②Weber-Fergusson法:適用於上頜骨、眶下壁、顴骨、硬齶及蝶篩竇廣泛受侵的病人。③顱—面聯合進路:包括雙額瓣或單額瓣+Weber—Fergusson切口,適用於原發於顱前窩底或鼻竇、眶壁並互為侵犯的廣泛病變。④Fish法:適用於病變原發於顳骨,外耳道、中耳、內耳、岩骨及顱中窩底受累者。
手術以平鑿、圓鑿或大刮匙分次切除為好。創面滲血較多,術中宜使用骨蠟止血和給予必要的輸血,尤其是兒童更應注意。
本病手術切除預後良好,故術中對鄰接顱底及顱內的重要神經、血管部位病變,不要過份切除,以免發生意外。
給你看一例相同病例的治療過程。
患者女,43歲。因左耳悶脹感,左側頭痛2個月於1995 年10月11日入院。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左眼球略突出,外展輕度受限,左鼓膜內陷,鼻腔及鼻咽部正常。頭顱CT掃描顯示左蝶骨體、蝶骨大翼、翼突內、 外板及上頜骨骨質呈膨脹性改變,呈均勻增高密度影,中央CT值437.33 HU(圖1)。入院診斷:左蝶骨及上頜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症。 於1995年10月19日全身麻醉下行左顳下窩進路顱底異常增殖骨質部分鑿除術。耳廓上方5 cm自左側發際向後, 做半弧形切口,自耳廓前方轉向下,沿耳輪腳及耳屏前切至耳垂水平,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暴露顳肌,將顴弓前、後端鋸斷,連同咬肌翻向下方;將顳肌自上、 前、下做半弧形切斷,蒂在後下方,牽拉至後外側。繼續向下、向內分離,見顳下窩充滿增生骨質,表面光滑,上方連續至蝶骨大翼底面,內至翼內板,無明顯骨質增生界限,前方與上頜竇後外側壁骨質仍有筋膜相隔。鑿去大部分增生骨質,見增生骨質較疏鬆,呈灰紅色毛沙粒狀,鑿骨范圍約5 cm ×3.5 cm×3 cm,上至顱中窩底,前上至眶外側壁,前下至上頜竇後外側壁。沖洗術腔,將顳肌向內翻轉充填術腔,顴弓復位,鋼絲固定,顳窩及顳下窩放橡皮引流條,復位皮瓣,縫合切口,加壓包紮。上頜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病變因未引起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礙,未做處理。術後病理診斷:骨纖維異常增殖症。隨診3年,患者頭痛及耳悶脹感消失,眼球無突出,運動正常。
http://www.zhukw.com/articleview.aspx?artid=620
3、急急!!!求助!!!
眼睛的基本構造.最外層的無色透明部分叫做角膜,中間的透明囊狀物叫做晶狀體.緊貼著晶狀體有一帶孔的薄膜叫做虹膜,中間的小孔叫做瞳孔.瞳孔的大小可通過肌肉的伸縮自動改變,以控制進入眼睛內光的多少.光線強時,瞳孔變小;光線暗時,瞳孔變大.晶狀體和前面的角膜之間充滿著無色透明的液體——水樣液,晶狀體和後面的視網膜之間充滿著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玻璃體.角膜、水樣液、晶狀體和玻璃體都對光線產生折射,它們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這個凸透鏡的前焦點約在角膜前1.5cm處,後焦點約在角膜後2.0cm處.用眼睛觀察的物體,距離都大於2倍焦距,所以從物體射進眼睛裡的光線經過這個凸透鏡折射後,在視網膜上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刺激分布在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通過視神經傳給大腦,產生視覺,於是我們就看到了物體.
眼睛的構造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位於眼眶內。正常成年人其前後徑平均為24mm,垂直徑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於眶外12--14mm,受眼瞼保護。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1. 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
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
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餘5/6為白色的鞏膜,俗稱「眼白」。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 角膜是接受信息的最前哨入口。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
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乾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並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
鞏膜為緻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
中層又稱葡萄膜,色素膜,具有豐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狀體和脈絡膜三部分。
虹膜:呈環圓形,在葡萄膜的最前部分,位於晶體前,有輻射狀皺褶稱紋理,表面含不平的隱窩。不同種族人的虹膜顏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圓孔,稱瞳孔。
睫狀體前接虹膜根部,後接脈絡膜,外側為鞏膜,內側則通過懸韌帶與晶體赤道部相連。
脈絡膜位於鞏膜和視網膜之間。脈絡膜的血循環營養視網膜外層,其含有的豐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內層為視網膜,是一層透明的膜,也是視覺形成的神經信息傳遞的第一站。具有很精細的網路結構及豐富的代謝和生理功能。
視網膜的視軸正對終點為黃斑中心凹。黃斑區是視網膜上視覺最敏銳的特殊區域,直徑約1-3mm,其中央為一小凹,即中心凹。黃斑鼻側約3mm處有一直徑為1.5mm的淡紅色區,為視盤,亦稱視乳頭,是視網膜上視覺纖維匯集向視覺中樞傳遞的出眼球部位,無感光細胞,故視野上呈現為固有的暗區,稱生理盲點。
2. 眼內腔和內容物
眼內腔包括前房、後房和玻璃體腔。
眼內容物包括房水、晶體和玻璃體。三者均透明,與角膜一起共稱為屈光介質。
房水由睫狀突產生,有營養角膜、晶體及玻璃體,維持眼壓的作用。
晶體為富有彈性的透明體,形如雙凸透鏡,位於虹膜、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
玻璃體為透明的膠質體,充滿眼球後4/5的空腔內。主要成分為水。玻璃體有屈光作用,也起支撐視網膜的作用。
3. 視神經、視路
視神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視網膜所得到的視覺信息,經視神經傳送到大腦。
視路是指從視網膜接受視信息到大腦視皮層形成視覺的整個神經沖動傳遞的徑路。
4. 眼附屬器
眼附屬器包括眼瞼、結膜、淚器、眼外肌和眼眶。
眼瞼分上瞼和下瞼,居眼眶前口,覆蓋眼球前面。上瞼以眉為界,下瞼與顏麵皮膚相連。上下瞼間的裂隙稱瞼裂。兩瞼相聯接處,分別稱為內眥及外眥。內眥處有肉狀隆起稱為淚阜。上下瞼緣的內側各有一有孔的乳頭狀突起,稱淚點,為淚小管的開口。生理功能:主要功能是保護眼球,由於經常瞬目,故可使淚液潤濕眼球表面,使角膜保持光澤,並可清潔結膜囊內灰塵及細菌。
結膜是一層薄而透明的粘膜,覆蓋在眼瞼後面和眼球前面。按解剖部位可分為瞼結膜、球結膜和穹隆結膜三部分。由結膜形成的囊狀間隙稱為結膜囊。
淚器包括分泌淚液的淚腺和排泄淚液的淚道。
眼外肌共有6條,司眼球的運動。4條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內直肌和外直肌。2條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眶是由額骨、蝶骨、篩骨、齶骨、淚骨、上頜骨和顴骨7塊顱骨構成,呈稍向內,向上傾斜,四邊錐形的骨窩,其口向前,尖朝後,有上下內外四壁。成人眶深4~5cm。眶內除眼球、眼外肌、血管、神經、淚腺和筋膜外,各組織之間充滿脂肪,起軟墊作用。
健康離不開眼淚
我們的雙眼,特別是眼角膜部分,經常得依靠淚腺供給水分,通過眨眼,淚水變成一層「淚片」分散到眼角膜,保持眼睛舒服。否則,就很容易患上乾眼症。淚水的製造和蒸發的時間約同,因此淚腺能不能製造足夠的淚水,是制止乾眼症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
「淚片」分三層,最外層屬油性,中層屬水性,最內是粘性層。在正常的情況下,這三層的液體含量均等。如果有不均的現象發生,例如其中一層的組合部分液體不足,眼角膜面便會出現「乾燥點」,最後形成乾眼症。
「淚片」發生障礙,開始時是眼睛變得乾燥,這只是細微的影響,如果沒有給予治療,可帶來慢性炎症和紅眼。最後,眼角膜透明度逐漸喪失,變成不透光,視力受損害。病情嚴重的話,可造成眼瞎。患乾眼症者常見症狀有「干澀、瘙癢、沙眼感、燒灼感、眼睛感受壓力、疲倦、對光線敏感,眨眼時,眼睫毛和眼球發生粘連現象。
什麼因素引起乾眼症?可引發乾眼症的因素相當多,其中包括:中年之後,眼睛減少製造淚水;眼睛病症如角膜退化、瞼炎、沙眼(粒性結膜炎)等;各種病症如類風濕關節炎、米庫利奇綜合症(淋巴細胞性淚腺及涎腺慢性腫大)、多關節炎、紅斑狼瘡、斯耶格倫綜合症(多發生在中年或老年婦女,也稱口眼乾燥關節炎綜合症)、甲狀腺失調、糖尿病、皮膚病等;停經引起的激素失調;中風後造成的神經性麻痹;因某種葯物引起,如避孕丸、安眠葯、鎮靜劑、咳嗽葯、胃葯等;營養不良;環境污染影響,如酷熱、干風、冷氣等,如灰塵、煙霧等;長時間對著電腦屏幕工作;長期使用某種眼葯水,如血管收縮眼葯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當您專注於工作或全神投入的電腦屏幕前工作時,您眨眼的次數跟著減少。建議您多眨眼,確保「淚片」能將水分分散到眼角膜,防止眼睛干澀。
此帖由 Tomato 在 2005-08-14 15:50 進行編輯...
4、顳下頜關節盤結構和功能
顳下頜關節的構成——顳骨關節窩及關節結節(顳骨關節面),下頜骨髁突,前兩者之間的關節盤,外包有關節囊和囊內外韌帶。
關節盤分五部分:前伸部、版前帶、中間帶、後帶、雙板區。中間帶、雙板區都是關節盤穿孔的好發部位。
顳下頜關節主要有三條神經分布:耳顳神經、顳深神經、咬肌神經。
顳下頜關節的運動權歸納為 開閉頜運動 、 前後運動、 側方運動 三種基本形式。
希望滿意吧。。。
5、顳下頜關節主要韌帶的附著及其功能
好專業的問題,兄弟在讀研還是讀博啊?這問題恐怕能答出來的人還真不多,嘿嘿。
答案:
1 顳下頜韌帶:
淺層起於顴弓,向下、後呈扇形集中止於髁突頸部的外側和後緣。深層起於關節結節,水平向後止於髁突外側和關節盤外側。
功能:左右一對可防止關節向側方脫位,只允許髁突向前滑動,限制過度向下、後運動。
2 蝶下頜韌帶:
起於蝶骨角棘,止於下頜小舌。
功能:髁突向前滑動時,顳下頜韌帶鬆弛,下頜主要有蝶下頜韌帶懸掛,有保護進入下頜孔的血管和神經的作用。
3 莖突下頜韌帶:
起於莖突,止於下頜角和下頜支後緣,部分韌帶止於翼內肌的筋膜。
功能:防止下頜過度向前移位。
6、蝴蝶骨一邊變大按壓時疼痛上肩肌肉緊痛
可能是肩周炎
可能導致肩周炎發生的幾種原因:
(1)制動
肩關節的活動減少,尤其是上肢長期靠在身旁,垂於體側,被認為是肩周炎最主要的誘發因素。制動一般發生在外傷或手術以後。不僅肩部或上臂骨折,外傷後過久地不適當制動可造成肩周炎,而且有時甚至因為前臂,腕部骨折後應用頸腕吊帶懸吊,或是胸部石膏固定等原因減少了肩關節的活動也可造成肩周炎。此外,由於心臟手術,胸外科手術,女性乳腺癌切除術,有時甚至肝膽外科手術也可引起同側肩關節的肩周炎。這種手術以後引發的肩周炎,可能與術後疼痛,肩部活動減少有關。
(2)肩關節內在病變
肩關節本身變性性疾病,尤其是局部軟組織退行性改變,可由於疼痛限制肩關節運動造成肩周炎。最常見導致肩周炎的軟組織退行性疾病是肌腱炎和腱鞘炎,其次是撞擊綜合征和肩峰下損害。這些疾病可因為進一步開成肌健、肩袖、滑囊、關節囊的損害、粘連,攣縮等病理改變而導致肩周炎的發生,此外,肩部的損傷有時甚至是微小的損傷,也極有可能成為肩周炎的起因。
(3)鄰近部位的疾病
常見的鄰近部位病變為頸椎疾患。有相當多的研究結果表明,有頸椎疾患的病人發生肩周炎的可能性極大地增加,而且肩周炎病人也常伴有同側頸椎側屈和旋轉功能的明顯下降,頸椎疾患誘發肩周炎的原因也是不太清楚,可能原因是由於脊神經根受刺激後肩臂部疼痛或肌肉痙攣造成的肩部活動減少,或頸椎疾患的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特別是自主神經受累所造成,因此,在鑒別診斷或判明是否由頸椎疾患導致的肩周炎時要慎重。其它鄰近部位的疾病還包括心臟病,肺部結核,膈下疾病等。
(4)神經系統疾病
有較多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患偏癱,神經麻痹等神經系統疾病的病人肩周炎發生率較高。這可能與肌肉力量降低,運動減少有關,如帕金森病病人肩周炎的發生率高達12.7%,高發的原因明顯地與運動減少有關。
(5)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系統疾病也與肩周炎關系密切,尤其是糖尿病病人,他們合並肩周炎的發生率可達10%-20%。因此內分泌功能紊亂也可能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之一。
(6)免疫功能方面的改變
肩周炎的發生的免疫機制雖然不太清楚,但似乎可能與岡上肌肌腱等肌腱組織退行性改變誘發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老年人易患肩周炎和在肩周炎治療過程中注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治療方法等現象都支持與免疫有關的論點。一般來說,50歲以後岡上肌肌健等部位明顯變薄,磨損,肌腱止點處的血管供養貧乏區發生局灶性壞死,而該區在外展時常與肩峰下反復撞擊。因此,十分容易遭受損害而產生炎症。局部的非細菌性炎證可產生異物型細胞免疫反應,並逐漸擴展至肩袖其它部位和關節囊,引起彌漫性的關節囊炎。此外,部分肩周炎病人的人類白細胞相關抗原HLA-B27陽性率、1gA、C反應蛋白和免疫復合物水平等免疫指標也相對較高,這些都可能與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後纖維變性造成的自身免疫反應有關。
(7)姿勢失調
相當多的肩周炎病人發生於手工作業,伏案久坐等具有良姿勢的職業,而且過度胸椎後突(駝背)的病人明顯地容易患肩周炎。這可能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或姿勢失調造成了肩胛骨的傾斜,肩峰和肱骨也因不正常的應力而發生位置改變,逐漸形成肩袖損傷,潛在地導致肩周炎。
(8)心理因素
抑鬱、冷漠和感情城市抑等心理因素也與肩周炎的發生有一定關系。相當一部分肩周炎病人可有情緒不穩及精神創傷史。或有因長期患病,社會經濟壓力圈套而心情郁悶的情況。他們對痛覺比較敏感,即痛閾較低的人往往容易患肩周炎。可能的原因是一旦肩痛和炎症發生後,這些人往往因為對疼痛過於敏感而較難恢復運動功能。雖然肩周炎的誘因是多種多樣的,但這些眾多的誘因卻共同地造成了肩關節軟組織輕度的非特異的炎性變化,由此提示,肩周炎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
因此,在肩周炎的治療和預防過程中應根據其誘發因素加以區別對待。
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疾病,對於這種疾病,要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不要等到病情加重再進行治療,這樣治療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那麼,除了治療之外還要進行一些防治鍛煉方法,如下:
(1)屈肘甩手 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牆 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後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鍾,然後回原處,反復進行。
(5)後伸摸棘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後呆住不動,2分鍾後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 患者站立或仰卧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並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 患者仰卧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8)旋肩 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7、關節經常性扭傷、什麼原因
你的關節鬆弛,再加上肌肉不發達,肌肉是關節穩定的動力裝置,肌力下降關節活動度增加。你按照醫學分型屬於無力型,出現全身關節鬆弛,晚上睡覺左腿骨頭酸痛肌肉過力引起,需要加強肌肉動力訓練,就會好轉,不必擔心。與骨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