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副舟關節炎

副舟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9-11 01:21:55

1、扁平足的傳說有什麼啊

扁平足是以足縱弓降低或消失為特徵的畸形足。因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好發於青少年,具有遺傳傾向。

【治療措施】

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灘、草地上行走,訓練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對足跗間關節的穩定作用和提高足縱弓。也曾推薦穿各種矯形鞋,希望矯正扁平足。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扁平足並沒有矯形作用。只能減輕局部不適和疼痛。因此,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採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適。穿鞋底後內側加厚0.3~0.6cm的thomas矯形鞋,或在鞋底內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適,但無矯形作用。

若非手術治療不能解除疼痛,且影響負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齡>10歲者,則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手術治療方法有肌腱移位、韌帶緊縮等軟組織手術,也有跗間關節融合,三關節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術,但是,單純軟組織手術、單個跗間關節融合術因療效不好,已被擯棄。目前多傾向於軟組織和骨性手術聯合應用,其療效則明顯提高。

通常依據x線片測量,確定足縱弓下降的部位後,選擇手術方法。giannesstras手術是舟楔關節融合,跟舟跖側韌帶緊縮及脛前、脛後肌腱移位,適用於舟楔關節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其療效較好。其手術要點是:①經足內側縱切口,顯露距、舟、楔骨和脛前脛後肌腱;②從其點處切斷脛前、脛後肌腱,跟舟跖側韌帶,並在距、舟、楔骨的內側,掀起一條由前向後的關節囊,韌帶瓣,注意在該瓣深面保留一薄層骨片(圖30)。③切除舟、楔關節軟骨,從舟、楔的跖側向背側分別鑽一骨孔,兩者在背側的深面相匯合成倒「v」形骨隧道,用羊腸線或尼龍線固定舟楔關節在矯正的位置上(圖31);④緊縮縫合關節囊、韌帶瓣及跖舟跖側韌帶後,再把脛前、脛後肌腱斷端編織縫合在一起,從舟骨所預制骨孔的跖側,把脛前脛後肌腱向背側牽拉,並縫合固定到足背側的骨膜上(圖32);⑤術後用石膏管型固定8~12周。術後初期可有過度矯正的現象,但負重行走3~4周可逐漸消失。

圖30 在距、舟、楔骨內側形成關節囊、韌帶骨瓣

1.脛後肌腱 2.跟舟跖側韌帶 3.脛前肌腱

圖31 切除舟、楔關節軟骨(a) 於舟、楔骨跖側鑽孔(b)

圖32 a.縫合關節囊、韌帶骨瓣後,從舟背側向跖側鑽孔 b.脛前、脛後肌腱通過舟骨骨孔固定 1.脛前、脛後肌腱 2.脛前肌腱鞘

距舟關節鬆弛型扁平足,往往有明顯的跟骨外翻畸形。病人尚未發育成熟,採取grice關節外距下關節固定術,既能矯正扁平足,又不影響足的縱向發育。該手術通過外踝前方斜切口顯露跗骨竇,去除跗骨竇的骨皮質後,填入自體松質骨條,並用一枚螺絲釘固定。術後用石膏外固定直至植骨癒合。對於年長兒童或青少年,足三關節融合術也是一值得推薦的方法。

【發病機理】

病因尚未闡明,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本病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病理觀察足跗骨無發育性畸形,但連接距跟、距舟和舟楔關節的關節囊的韌帶卻較正常者鬆弛,使足負重時跟骨在距骨下方發生內旋,其前端向背側及外側移位,距骨則向跖側及內側移位,導致鬆弛的跟舟跖側韌帶更加鬆弛,不能支持距骨頭,使足縱弓降低,跟距韌帶鬆弛致使跟骨外翻,則加劇足縱弓下降。

【臨床表現】

年幼兒童多無症狀。往往因鞋底異常磨損才引起家長注意。肥胖患兒和青少年患者久站時,出現足底疼痛和小腿部不適。通常不負重時足弓尚存在,但負重檢查可發現足縱弓降低或消失。臨床上可分為三個類型,但均要在負重時觀察足縱弓的改變,輕型:足縱弓降低;中型:足縱弓消失;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內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時出現跟腱短縮及後足外翻。

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①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於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面相平等的直線,並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圖29)。若病變或韌帶鬆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並在足跖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跖側1/4處(圖29b)。如果韌帶鬆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於第一楔骨的跖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圖29c)。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於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鬆弛(圖29a)。②距骨跖屈角:沿足跖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跖屈畸形時,此角度增大。③距舟背跖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內側角稱距舟背跖角。正常值為60°~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圖29 足負重側位片測量距骨——跖骨角

【鑒別診斷】

扁平足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別。當診斷因韌帶鬆弛所致的原發性扁平足時,應仔細做好鑒別診斷,除外因副舟狀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縮、先天性馬蹄內翻術後並發的扁平足,還要排除神經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腦性癱瘓所致的痙攣性扁平足。根據發病年齡、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x線檢查,多可做出正確的診斷。

扁平足的保健按摩能改善小腿和足部的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對防治兒童和青少年扁平足具有一定的效果。每天1次,可於晚上臨睡前進行。先用水洗腳,擦乾水分後再做按摩。

①坐著。先用手掌擦摩小腿3-5次,然後自下而上做小腿推摩幾次,接著用手指或掌根揉小腿外側,揉捏小腿後群肌,反復數遍。最後和手輕輕抓住小腿三頭肌抖動20-30秒鍾。

②用手掌擦摩腳背和腳底3-5次後,用手指或掌根揉動腳背和腳底,最後逐一伸拔腳趾。做完一側後再做另一側。
呵呵!!!

2、崴腳3年依舊不能正常走路【踝關節撞擊綜合症,距骨脛骨軟骨損傷】

從你的病史和治療過程及你的影像片子,可以明確你的第一次損傷是跗足舟骨與足舟骨分離,導致明顯的足弓塌陷,足外翻畸形隨後產生,足弓的變化使整個足的負重的力的結構變化最終是整個足的關節產生關節炎行走疼痛。你的幾次手術沒有把足弓的結構恢復,所以效果不好。

(山東省中醫院王少山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3、下卡骨關節能不能走路運動

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
關節面: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覆蓋稱關節軟骨。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骨面上。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為纖維層,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內層為滑膜層,由薄層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可分泌滑液,起到潤滑作用。
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腔隙。內含滑液,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軟骨:減少骨之間的摩擦。
關節頭:與關節窩緊扣,進行運動。
關節窩:與關節頭緊扣,進行運動。關節的基本病變。
關節腫脹 常由於關節積液或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出血、和炎症所致。
關節破壞 關節軟骨及其下方的骨性關節面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侵犯、代替所致。
關節退行性變——早期改變為關節軟骨細胞變性、壞死、溶解,並逐漸為纖維組織或纖維軟骨所代替。
關節強直——可分為骨性強直和纖維性強直。
關節脫位——關節骨端的脫離、錯位。分為完全脫位和半脫位。
由於關節囊包圍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
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
⑴ 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有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度。
⑵ 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曲伸和迴旋運動。
⑶ 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
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度,女性約135度)。

橈腕關節
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曲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度,伸45度,內收40度,外展20度,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
由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拇指掌關節能做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
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
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板,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放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
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由於細菌或病毒等致病因子和自身抗體的作用使關節的各部分,如滑膜、軟骨或軟骨下骨發生滲出,中性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以及細胞因子活動等炎症性反應,稱為關節炎。一般,按病因和臨床表現,關節炎可分以下幾類:
踝關節
1)感染性關節炎
2)原因不明的多發性關節炎
3)代謝內分泌病
4)退行性關節病
5)關節創傷
6)神經性關節病
7)過敏性關節病
8)出血性疾病
9)腫瘤和腫瘤樣病變.
關節趣聞:人的一生中,手指關節平均需要彎曲2500萬次。骨與骨之間連接的地方稱為關節,能活動的叫「活動關節」,不能活動的叫「不動關節」。這里所說的關節是指活動關節,如四肢的肩、肘、指、髖、膝等關節。 關節由關節囊、關節面和關節腔構成。關節囊包圍在關節外面,關節內的光滑骨被稱為關節面,關節內的空腔部分為關節腔。正常時,關節腔內有少量液體,以減少關節運動時摩擦。關節有病時,可使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形成關節積液和腫大。 關節周圍有許多肌肉附著,當肌肉收縮時,可作伸、屈、外展、內收以及環轉等運動。
出《靈樞·官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中醫學對關節一詞之用有兩種不同含義。其一為解剖部位名,即骨與骨相接之處,有屈曲伸展並旋轉活動功能者,稱為關節。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指(趾)關節等等,另有不能屈伸旋轉活動者則為不動關節,如腰骶關節,骶尾關節等。其二則系瘡瘍癰疽病勢發展之時日順序之名詞。《外科正宗》卷一稱:「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之注文中曰:「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攘,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為瘡之關節,亦由次序來也。如期不得膿者,後即便有變生,為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以此觀之,不可不察也。」兩種含義截然不同,不可不辨也。

4、什麼是平足弓?大神們幫幫忙

扁平足 【概述】 扁平足是以足縱弓降低或消失為特徵的畸形足。因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好發於青少年,具有遺傳傾向。 【治療措施】 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以往曾提倡赤足在沙灘、草地上行走,訓練小腿及足部肌肉,增加對足跗間關節的穩定作用和提高足縱弓。也曾推薦穿各種矯形鞋,希望矯正扁平足。但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扁平足並沒有矯形作用。只能減輕局部不適和疼痛。因此,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採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適。穿鞋底後內側加厚0.3~0.6cm的Thomas矯形鞋,或在鞋底內面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適,但無矯形作用。 若非手術治療不能解除疼痛,且影響負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齡>10歲者,則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手術治療方法有肌腱移位、韌帶緊縮等軟組織手術,也有跗間關節融合,三關節固定和跗骨截骨等骨性手術,但是,單純軟組織手術、單個跗間關節融合術因療效不好,已被擯棄。目前多傾向於軟組織和骨性手術聯合應用,其療效則明顯提高。 通常依據X線片測量,確定足縱弓下降的部位後,選擇手術方法。Giannesstras手術是舟楔關節融合,跟舟跖側韌帶緊縮及脛前、脛後肌腱移位,適用於舟楔關節韌帶鬆弛所致的扁平足,其療效較好。其手術要點是:①經足內側縱切口,顯露距、舟、楔骨和脛前脛後肌腱;②從其點處切斷脛前、脛後肌腱,跟舟跖側韌帶,並在距、舟、楔骨的內側,掀起一條由前向後的關節囊,韌帶瓣,注意在該瓣深面保留一薄層骨片。③切除舟、楔關節軟骨,從舟、楔的跖側向背側分別鑽一骨孔,兩者在背側的深面相匯合成倒「V」形骨隧道,用羊腸線或尼龍線固定舟楔關節在矯正的位置上;④緊縮縫合關節囊、韌帶瓣及跖舟跖側韌帶後,再把脛前、脛後肌腱斷端編織縫合在一起,從舟骨所預制骨孔的跖側,把脛前脛後肌腱向背側牽拉,並縫合固定到足背側的骨膜上;⑤術後用石膏管型固定8~12周。術後初期可有過度矯正的現象,但負重行走3~4周可逐漸消失。 距舟關節鬆弛型扁平足,往往有明顯的跟骨外翻畸形。病人尚未發育成熟,採取Grice關節外距下關節固定術,既能矯正扁平足,又不影響足的縱向發育。該手術通過外踝前方斜切口顯露跗骨竇,去除跗骨竇的骨皮質後,填入自體松質骨條,並用一枚螺絲釘固定。術後用石膏外固定直至植骨癒合。對於年長兒童或青少年,足三關節融合術也是一值得推薦的方法。 【發病機理】 病因尚未闡明,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本病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病理觀察足跗骨無發育性畸形,但連接距跟、距舟和舟楔關節的關節囊的韌帶卻較正常者鬆弛,使足負重時跟骨在距骨下方發生內旋,其前端向背側及外側移位,距骨則向跖側及內側移位,導致鬆弛的跟舟跖側韌帶更加鬆弛,不能支持距骨頭,使足縱弓降低,跟距韌帶鬆弛致使跟骨外翻,則加劇足縱弓下降。 【臨床表現】 年幼兒童多無症狀。往往因鞋底異常磨損才引起家長注意。肥胖患兒和青少年患者久站時,出現足底疼痛和小腿部不適。通常不負重時足弓尚存在,但負重檢查可發現足縱弓降低或消失。臨床上可分為三個類型,但均要在負重時觀察足縱弓的改變,輕型:足縱弓降低;中型:足縱弓消失;重型:足縱弓消失,並有足內側緣凸起,距骨頭移位至足跖側即內踝的前下方。患者有時出現跟腱短縮及後足外翻。 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①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跖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於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面相平等的直線,並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若病變或韌帶鬆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跖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並在足跖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跖側1/4處。如果韌帶鬆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於第一楔骨的跖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於距骨和第一跖骨的跖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鬆弛。②距骨跖屈角:沿足跖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跖屈畸形時,此角度增大。③距舟背跖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內側角稱距舟背跖角。正常值為60°~80°。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鑒別診斷】 扁平足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別。當診斷因韌帶鬆弛所致的原發性扁平足時,應仔細做好鑒別診斷,除外因副舟狀骨畸形,第一跖骨短縮、先天性馬蹄內翻術後並發的扁平足,還要排除神經肌肉性疾病如脊髓灰質炎所致的麻痹性扁平足,以及大腦性癱瘓所致的痙攣性扁平足。根據發病年齡、詳細的病史及體格檢查、X線檢查,多可做出正確的診斷。

5、宸濠舟膠淺,倉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執之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怎麼翻譯

宸濠舟膠淺,倉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執之。

釋義:朱宸濠的船擱淺了,倉促地換了條船逃跑,王冕率領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

釋義:守仁病重,上書請求辭官回鄉。

1、出處

出自《明史王守仁傳》。

2、原文

以小舟載薪,乘風縱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膠淺,倉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執之。凡三十五日而賊平。

守仁病甚,疏乞骸骨,舉鄖陽巡撫林富自代,不俟命竟歸。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3、釋義

官軍用小船裝滿柴草,趁著風勢點火,燒了叛軍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擱淺了,倉促地換了條船逃跑,王冕率領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賊。

守仁病重,上書請求辭官回鄉,舉薦鄖陽巡撫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復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歲。

(5)副舟關節炎擴展資料:

注釋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於「家裡人」和「傭人、僕人」。

10、起家:起於家,就是從家裡被徵召為官。

6、怎樣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吃什麼葯最管用?

你好。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它主要變現為全身性疾病,不僅局部於版關節部位,而權只是以關節的病變表現最為顯著。一旦遇到天氣變化,就會引起疼痛。受累的關節以手足等小關節、膝關節最為常見。早期症狀有關節腫脹、疼痛,局部皮膚發熱。逐步發生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關節的纖維性僵硬,特別是手的指尖關節可形成典型的梭行改變。關節病變多發性和對稱性,嚴重的晚期病例除可形成畸形外,尚可造成關節脫位等病變。除局部症狀外,尚有全身不適、消瘦、貧血、皮下結節等全身症狀。 祝 早日康復 有不明白的可加我咨詢
採納哦

7、風濕性關節炎是否需要住院治療

你好,風濕一般就是全身遊走性關節疼痛,以膝關節疼痛為多數,變天下雨遇風寒加重。最好用中醫中葯治療。治療用純中葯追風舒筋療法就可以,沒有任何副作用,療效好,療程短。不要用西葯,副作用太大,不要用冷水,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勞累,注意休息。

8、什麼叫做關節混亂?

骨與骨之間連續稱為關節,能活動的叫「活動關節」,不能活動的叫「不動關節」。這里所說的關節是指活動關節,如四肢的育、肘、指、髖、膝等關節。 關節由關節囊、關節面和關節腔構成。關節囊包圍在關節外面,關節內的光滑骨百稱為關節面,關節內的空腔部分為關節腔。正常時,關節腔內有少量液體,以減少關節運動時摩擦。關節有病時,可使關節腔內液體增多,形成關節積液和腫大。 關節周圍有許多肌肉附著,當肌肉收縮時,可作伸、屈、外層、內收以及環轉等運動。 關節 出《靈樞·官針》:「病水腫不能通關節者」。中醫學對關節一詞之用有兩種不同含義。其一為解剖部位名,即骨與骨相接之處,有屈曲伸展並旋轉活動功能者,稱為關節。如肩關節、肘關節、髖關節、指(趾)關節等等,另有不能屈伸旋轉活動者則為不動關節,如腰骶關節,骶尾關節等。其二則系瘡瘍癰疽病勢發展之時日順序之名詞。《外科正宗》卷一稱:「關節在於斯時變生出於此候」之注文中曰:「關節者,陽瘡以十四日為關,陰瘡二十一日為節,此時務要出膿,勢定不可過攘,但膿出方自腐脫,腐脫方自肌生,肌生方自收斂,收斂方自瘡平,此為瘡之關節,亦由次序來也。如期不得膿者,後即便有變生,為一關順,後必多順,一關逆,後必多逆,以此觀之,不可不察也。」兩種含義截然不同,不可不辨也。 關節的基本結構:盡管人體的關節有多種多樣,但其基本結構不外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 1、 關節面:各骨相互接觸處的光滑面叫關節面。關節面為一層軟骨復蓋稱關節軟骨。 2、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組成,它附著於關節面周圍的央面上。 3、 關節腔:就是關節軟骨和關節囊間所密閉的窄隙。 軀干骨:包括脊柱骨、肋骨和胸骨。這些骨互相連接構成脊柱和胸廓。 1、 脊柱 脊柱由二十四塊椎骨(其中頸椎七塊,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一塊骶骨和一塊尾骨相迭而成。 2、 胸廓 中胸椎、肋骨、肋軟骨和胸骨組成。 肋骨:共十對,左右對稱,肋骨前端借肋軟骨與胸骨連結過程胸肋椎關節,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與上位的肋軟骨連結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為浮肋。 胸骨:居胸前正中部。 上肢骨:包括鎖骨,肩胛骨,上臂和肱骨,前臂和尺骨及橈骨和手的八塊腕骨,五個掌骨和十四節指骨。 腕骨可分為兩排:近側排由拇指側向小指側,有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豆骨;遠側排依次為大多交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掌骨由拇指向小指依次稱第一、二、三、四、五掌骨。指骨除拇指為兩節,其餘各節為三節,共計十四節。指骨由身體近端到遠端,分別稱第一(近),第二(中)和第三(遠)指節。 肩關節 由於關節囊包圍肱骨頭和肩胛骨的關節盂而成。因肱骨頭的關節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關節盂小而且淺,加上關節囊松而薄,所以,肩關節活動靈活,是全身易脫位的關節之一。 肘關節 是一個復關節,由三個關節共居同一關節囊而成。 (1) 肱尺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關節,有肱骨滑車與尺骨滑車切跡構成。可展伸140度。 (2) 肱橈關節:由肱骨小頭和橈骨的關節凹構成。只能作曲伸和迴旋運動。 (3) 橈尺近側關節:由橈骨環狀關節面與骨上端的橈切跡構成。 伸肱時,前臂與上臂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與上臂之間形成一開向外側的角度,這個角叫提攜角(男性約為165度,女性約135度)。 橈腕關節 由橈骨的腕關節面與舟、月和三角骨構成,可做曲伸、內收、外展和環轉運動。橈腕關節與腕間關節共活動的范圍是:屈最大,約90度,伸45度,內收40度,外展20度,環轉度極小。 腕掌關節 有下排腕骨與掌骨構成。除拇指腕掌、小拇指掌關節能做屈伸、收展、對掌及環轉(僅拇指腕掌關節有)等運動外,餘三個腕掌關節基本不動。 髖關節 由髖臼和股骨頭組成。由於髖臼較深能容納股骨頭的2/3,而且髖關節囊及周圍的肌肉又比較強厚,因此,穩固性比肩關節大。髖關節脫位也僅次於肘關節和肩關節。 膝關節 由股骨下端的關節面,脛骨上端的關節面和髕骨關節面構成。滑膜腔被兩條交叉韌帶分割。前、後兩條交叉韌帶尚有防止脛骨前、後移位的作用。膝關節內有月牙狀的關節盤,叫半月飯,其內側大,外側小。當膝關節半屈於內旋或外旋位時,突然的強力伸膝運動,可使半月板損傷。膝關節囊堅韌,關節囊的前壁有髕骨和髕韌帶;兩側有脛、腓側副韌帶;後放有斜韌帶加強。 踝關節 由脛骨下端及內踝、腓骨外踝與距骨構成,屬於滑車關節。踝關節負重最大,關節面較小,但踝關節囊有韌帶加強,內側韌帶從內側將內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因踝關節周圍韌帶強而有力,以致在踝扭傷時,即使內外踝發生了骨折,韌帶尚未受損。 由於細菌或病毒等致病因子和自身抗體的作用使關節的各部分,如滑膜、軟骨或軟骨下骨發生滲出,中性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以及細胞因子活動等炎症性反應,稱為關節炎。一般,按病因和臨床表現,關節炎可分以下幾類:1)感染性關節炎 2)原因不明的多發性關節炎 3)代謝內分泌病 4)退行性關節病 5)關節創傷 6)神經性關節病 7)過敏性關節病 8)出血性疾病 9)腫瘤和腫瘤樣病變.
麻煩採納,謝謝!

9、河南省兒童醫院和骨科醫院哪個做兒童雙足副舟骨手術好?

南省兒童醫院和骨科醫院,奶奶個做雙足副舟狀的手術好呢,建議你去河南省兒童醫院去做,畢竟是專科醫院

與副舟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