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家好啊,我外公得了關節炎,放好多年了,治不好了,到了冬季腿痛,看了很難受,怎樣可以減輕痛?謝謝大家了
關節炎單方驗方
一、單方
單方1:
【組成】鮮嫩桑枝30g。
【主治】濕痹。
【用法】 用白酒將桑技炒後再用水煎服。
【方解】因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關節疼痛,治宜除濕通絡。桑枝苦、平,人肝經,有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等功效。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肌膚風癢。
單方2:
【組成】虎杖100g。
【主治】周痹。
【用法】將虎杖用高粱酒1斤浸泡7日,每日服小酒杯,孕婦忌服。
【方解】因氣虛風寒濕邪侵入血脈肌體,症見周身疼痛,沉重,麻木,項背拘緊,治宜益氣和營,祛風利濕。虎杖苦、平,有祛風,利濕,破瘀,通絡等功效,治風濕筋骨疼痛。
單方3:
【組成】獨活20g。
【主治】風痹。
【用法】用水煎服。
【訪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關節疼痛,
痛無定處。治宜祛風散寒利濕。獨活辛、苦、溫,人腎、膀胱經,有祛風,滲濕,散寒止痛等功效。
單方4:
【組成】淫羊霍250g。
【主治】腎痹。
【用法】將淫羊霍切細後,用白酒泡浸7天,適量服。
【方解】因房事過度傷腎,症見腰背僂曲不能伸,下肢攣曲,腰痛遺精。治宜益腎祛邪。淫羊藿辛、甘、溫,人肝腎經,有補腎壯陽,祛風除濕作用,治風濕痹痛,四肢不紅,腰膝無力等。
單方5:
【組成】柳枝2g。
【主治】濕痹。
【用法】將柳枝研細加酌量茶葉,泡湯代茶飲。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四肢重著,肌膚頑麻,關節疼痛,痛有定處,遇陰雨發作,治宜除濕,祛風逐寒。柳枝苦、寒,太陽明、厥陰經,有祛風利水,止痛消腫等功效。治風濕痹痛,氣血凝滯等症。
單方6:
【組成】白芥子15g。
【主治】寒痹。
【用法】將白芥子、生薑同研細末貼於痛處。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關節、經絡,症見四肢關節疼痛,痛勢較劇,遇寒更甚,得熱痛減,治宜溫經散寒。白芥子辛、溫,人肺胃經,有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等功效,可治中風不語,四肢痹痛麻木,跌撲腫痛等症。
單方7:
【組成】木瓜根250g。
【主治】痛痹。
【用法】將木瓜根泡白酒服,1日3次,劑量適度。
【方解】因風寒濕侵入關節,經絡症見關節肌肉疼痛不止,治宜祛風散寒。木瓜根酸、澀、溫,入肝、脾經,有祛濕舒筋等功效治濕痹、痛痹。
單方8:
【組成】絲瓜絡500g。
【主治】全身筋骨痛(筋痹)。
【用法】將絲瓜絡用火煉焦,研細末,加紅糖沖服,1次3g。
【方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於筋,症見筋脈拘攣,關節疼痛等,治宜通經活絡。絲瓜絡甘、平,有通經絡,清熱化痰等功效。
單方9:
【組成】透骨草60g。
【主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用法】將新鮮透骨草搗爛成泥狀敷於患處。
【方解】因風濕侵襲經絡關節,症見關節疼痛,遇天氣變化更劇,治宜祛風除濕。透骨草辛、溫,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止痛功效。可治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二.驗方
1.熄風通絡湯
【組成】桑枝12g,忍冬藤12g,白芍12g,萆薢12g,
秦艽10g,當歸尾12g,蠶砂10g,豨薟草15g,薏苡仁15g,甘草1.5g。
【功效】活絡祛濕,熄風緩痛。
【主治】慢性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復發作者。
【加減】有惡風寒、無汗、身痛等症者,加蘇葉、防風;關節腫大、屈伸不利者,加竹節;小指關節腫大僵硬者,加僵蠶、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熱、關節腫脹熱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氣、自汗惡風者,加丹參、炙遠志、黃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湖南省中醫研究院歐陽清研究員(李寶順.名醫名方錄.第一版.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1990:
318)。
2.瀉下蠲痹湯
【組成】 豬苓6g,黃芩15g,廣木香3g,厚朴15g,蜈蚣2條,黃柏6g,朴硝15g,山柰6g,小活血12g,大黃
15g,全蠍3g,藿香3g,生甘草3g。
【功效】祛風散寒,燥濕清熱,通下。
【主治】痹證日久化熱,肢體關節、肌肉疼痛,小便不利,大便秘結或溏而不暢,色醬黃,苔黃,脈沉有力,形體壯實,用諸疏風散寒、燥濕清熱之方無效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江西中醫學院伍炳彩教授(盧祥之.中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244)
3.通痹靈方
【組成】桂枝10g,麻黃10g,白芍15g,防風15g,制川烏12g,知母12g,白術15g,制乳香10g,制沒葯10g,制馬錢子0.6g,蘄蛇10g,全蠍6g,川斷20g,黃精15g。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通絡,止痛及補肝腎。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經痛及頸椎病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廣州中醫學院副教授陳紀藩(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375)
4.烏蛇祛濕湯
【組成】破故紙5g,巴戟天5g,烏蛇肉6g,川桂枝2.4g,伸筋草10g,地龍肉6g。酒當歸6g,嫩桑技15g,酒
川芎3g,赤白芍各5g,桑寄生15g,節菖蒲5g,桑螵蛸6g,生銀杏10枚(連皮打),炙甘草5g,虎骨膠3g(另烊兌服現多用狗骨代替)。
【功效】散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周身關節腫痛,發熱,十指及肘部拘攣不伸,於陰雨時發作更甚,食睡尚好,夜間遺尿,苔白膩,脈沉滑。
【來源】施今墨(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1991:53)
5.通痹湯
【組成】蒼術10g,漏蘆10g,雞血藤10g,矮地茶10g,漢防已10g,尋骨風10g。
【功效】祛風燥濕,清熱解毒。
【主治】風濕之邪所致之關節疼痛。
【加減】熱痹加黃柏、虎杖、白石英;如伴全身高熱,口苦口渴,便結尿黃者,加金銀花、連翹、石膏;風寒濕痹加獨活、防風、桂枝、姜黃;下肢疼痛加牛膝。
【來源】湖南中醫學院張海青副教授(中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出版.1991:451)
6.祛痹湯
【組成】桂枝3g,赤芍12g,威靈仙12g,忍冬藤15g,絡石藤15g,生苡仁15g,烏梢蛇9g,澤蘭葉12g,陳
皮4.5g,川牛膝9g,紅花4.5g。
【功效】祛風清熱,化濕通絡。
【主治】風濕熱。症見膝關節灼熱腫脹,疼痛酸楚,食慾不振,舌苔黃膩,脈細弦。
【用法】水煎服。
【來源】上海中醫學院黃文東教授(黃榮宗等.名醫妙方精華千首.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1991:111)。
7.疏風養血通絡湯
【組成】秦艽15g,羌獨活各10g,白芷10g,防風10g,生熟地各20g,川芎10g,白僵蠶10g,地龍15g,生
石膏50g,黃芩15g,甘草7.5g。
【功效】祛風清熱,養血通絡。
【主治】風痹,身痛走竄不定,或肉抽瘈;中風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而兼頭痛、頸強,咽干口燥,惡風自汗脈滑或弦數,屬血虛內熱、風邪外襲者。
【加減】風邪不重減二活;內熱不重去石膏;腑氣不通加生大黃、瓜蔞;痰濕重者加半夏、蒼術、膽星;氣虛加黃芪;抽搐瘈瘲加全蠍、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
【來源】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張琪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456)
8.木耳舒筋散
【組成】黑木耳120g(放置砂鍋內,慢火焙乾,切勿焙焦),川續斷10g,炒杜仲10g,川牛膝10g,木瓜10g,桂枝9g,羌活9g,制乳香6g,附子6g,透骨草6g,蒼術6g,公丁香6g,母丁香6g,黨參6g。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通血脈和營衛,除風寒濕痹,解攣縮抽搐。
【主治】由肝血不足,筋失所養,或產後血虛,營衛失和,風寒濕邪侵襲,痹阻脈絡所致的肢體麻木,四肢抽搐,手足攣縮抽風,筋骨疼痛等症。
【用法】上葯共焙乾後,與黑木耳研極細末。注意:木耳冷卻兩小時就得輾軋,時間稍長,即回潮不易軋細。每服6克,1日2~3次,酒少許為引,白水送下。不飲酒者,也可不用酒。
【來源】山西省人民醫院中醫科原明忠主任醫師(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688)。
9.熱痹湯Ⅱ號
【組成】當歸12~15g,黃條9g,連翹12g,生甘草12~15g,生苡仁24g,防風12g,忍冬藤15g,海桐皮12~
15g。
【功效】祛風宣濕,化痰消瘀。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症見手指、足趾關節腫脹疼痛,甚則強硬變形,張口不利,或伴四肢關節腫痛,舌苔淡薄微膩,脈象弦細澀。
【加減】寒邪偏盛加用川烏、草烏等大辛大熱之品以祛內在之漢寒病冷;熱邪偏盛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寒涼乏味以清絡中之熱;風勝遊走合用白企、羌活;濕盛漫腫加苡仁、大腹皮;肢體腫而且脹者加人積殼、川朴等理氣宣痹;久痹正虛者加人歸蔑或地黃之類以補氣血、養肝腎。此外,還應根據病變部位配合引經葯,如上肢重用桂枝,加片姜黃;下肢加木瓜、川牛膝、鑽地風;周身關節疼痛入千年 健、伸筋草、絡石藤等。
【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劑煎服2次,首劑煎煮時間不少於45分鍾。
【來源】南京中醫學院內科汪履秋教授(中國中醫葯報.1991,7:26)。
10.痹痛寧
【組成】鹿角霜12g,制附子10g,桂枝10g,細辛5g,羌活10g,獨活10g,防己15g,生黃芪30g,當歸15g,
赤芍10g,白芍10g,生地30g,生效仁30g,廣地龍10g,蜈蚣3條,烏蛇肉10g,生甘草12g。
【功效】祛風勝濕,溫經散寒,舒筋活絡,通痹止痛,補益氣血,強筋壯骨。
【主治】肢體肌肉關節冷痛,關節腫脹或變形,屈伸 不利,腰膝酸痛。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 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老年人腰腿疼。
【用法】水煎服,每半月為1個療程。可根據具體病情,服2~6個療程。
【來源】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謝海州主任醫師(李寶順.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5)。
11 雞血藤湯
【組成】雞血藤30g,秦艽30g,炒桑枝30g,海風藤30g,絡石藤30g,伸筋草30g,絲瓜絡15g,忍冬膠30g,
甘草5g。
【功效】養血祛風,除濕宣痹,通絡止痛。
【主治】血虛風濕,肢節疼痛,遊走不定,筋脈攣急,屈伸不利,四肢麻木痹痛,亦可用於各種原因所致的筋脈損傷之拘急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來源】成都中醫學院陳恆教授(盧祥之.名醫名方.第一版.北京:中國醫葯科技出版社.1991:407)。
12.中虛痹證湯
【組成】黃芪、威靈仙、尋骨風各30g,桂枝3~9g,白芍,防已,山葯各15g,元胡20g,伸筋草12g,細辛6~9g,大棗7枚,生薑、炙甘草各6g。
【功效】補虛溫中,祛風通絡,除濕止痛。
【主治】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應用西葯致胃氣明顯受損,或宿有胃疾不能受納諸種西葯而痹痛依然如故者。
【加減】血虛,加當歸10g;寒痛,加制川、草烏各6g,熟附片10g,麻黃8g;熱痛,加秦艽15g,忍冬藤、地龍、石膏各30g;濕重,加苡仁15g,蒼白術各10g;關節變形,肌肉萎縮,加千年健、老鸛草、豨薟草各30g;頑痹加全蠍、僵蠶10g,蜈蚣3條。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3個月1療程。
2、關節炎偏方 求高手指點下
還是我來給你正確答案吧。用我的方法試試,黑豆1000克,酒10升。功效:補肝腎,益氣血,祛風通絡。製法:取松樹骨砍碎成薄片或細條狀,與洗凈的黑豆一起倒入大砂鍋內,加冷水浸泡半小時,用中火煮半小時許,至黑豆已熟,加黃酒250克,再改用小火慢煮1小時,直至黑豆酥爛、汁水快乾時離火。製法:將羊肉煮熟,撈出,切成中等大小的肉塊,附片洗凈,與羊肉同放入大碗中,並放料酒、熟豬油、蔥節、薑片、肉清湯,隔水蒸3小時。日本的繽漮是我一個國外同學給我帶回來非常管用,遼校真的很牛,揪心的是,有點把貴。望採納,祝早日康復!
3、關節炎最好的治療方法?
關節炎治療的重點,首先是針對原發病的有效治療,其次是緩解症狀和改善關節功能。往往需要嘗試幾種不同的療法或療法組合。
葯物治療:治療葯物因關節炎的類型而異。
物理療法:對某些類型的關節炎有幫助。運動可以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一些患者,還需要佩戴夾板或支架。
手術:如果保守治療沒有效果,醫生可能會建議進行手術。
急性期治療
關節炎中很多類型都是慢性炎性或退行性病變,需要長期的治療,而發作性的痛風性關節炎和感染性關節中的急性化膿性關節炎需要進行急性期的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關節疼痛、紅腫比較嚴重,醫生會首先考慮緩解患者的症狀。發作24小時內,針對性地使用非甾體抗炎葯、秋水仙鹼、糖皮質激素,可減輕患者50%的疼痛症狀。對於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為了減少對胃腸道的副作用,可以應用選擇性環氧化酶抑制劑。
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應及時的手術引流和抗感染治療等。
一般治療
保護性措施
注意建立合理的日常生活方式,從而很好地保護受累的關節。比如為了保護膝關節,應當避免長途疲勞奔走,避免上下高層樓梯、長久跪位。平時穿戴保護關節的彈性套。發作期通過休息等方式,減輕關節的負荷。
科學的鍛煉
適量的步行,舒緩的太極拳,重要關節在非負重狀態下,做緩慢、簡單的屈伸活動。既可以保持關節活動度,又可以加強肌肉群的伸縮性和力量。
葯物治療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用葯,應謹遵醫囑。
止痛葯
有助於減輕疼痛,如非處方葯對乙醯氨基酚。更嚴重的疼痛,可能會應用阿片類葯物,如曲馬多、羥考酮,或氫可酮。
非甾體抗炎葯
能減輕疼痛和炎症。非處方葯包括布洛芬和萘普生。
抗風濕葯物
通常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減緩或阻止類風濕因子攻擊關節,包括甲氨蝶呤和羥基氯喹。
生物反應調節劑
通常與抗風濕葯物聯合使用。包括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單抗等。
皮質類固醇
可以減輕炎症和抑制免疫系統,包括強的松、可的松。葯物可以口服,也可以直接注射到疼痛的關節。
降尿酸葯物
預防痛風關節炎的急性復發,和痛風石的形成,幫助痛風石溶解。葯物包括別嘌醇,苯溴馬隆,非布司他等。
手術治療
關節修復
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通過對關節軟骨的修整,以減少疼痛和改善功能。這類手術通常在關節鏡下,微創施行。
關節置換
通過手術移除受損的關節,並使用人工關節代替。最常見的關節置換術,是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術。
關節融合
通常用於較小的關節,如腕關節、踝關節和指關節。手術過程為去除兩塊關節骨的末端,然後將末端固定在一起,直到它們堅固融合在一起。
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的方法,包括熱療、經皮神經電刺激等。其作用的原理主要是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肌張力、緩解關節炎引起的疼痛。
急性期物理治療:主要是止痛、消腫、改善關節功能,解決患者最首要的症狀問題。
慢性期物理治療:主要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功能、預防關節炎症狀的復發。
中醫治療,主要幫助緩解關節炎疼痛、功能限制、關節僵直的問題。中醫緩解症狀的方法,包括按摩、推拿、針灸、熱療等。應當到正規的中醫門診接受治療,防止使用方法不當,對關節帶來潛在的損傷,或者意外的感染。
4、關節炎該怎麼運動?
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根據病因可將關節炎分為骨性、類風濕性、強直性、反應性、痛風性、風濕性、化膿性等。
關節炎可以做簡單活動改善關節的靈活性:
揉膝:將雙手手掌分別放置在兩腿膝關節上,輕揉左、右膝關節5分鍾,力度適中。
轉踝:採用坐姿,抬起兩腿。兩腳同時分別按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各轉動30次,以活動踝關節。然後兩腿伸直,兩腳分別繞踝關節上、下擺動各30次。
蹲坐:兩腳分開,與肩同寬,兩手自然下垂貼於身體兩側。從站立位置緩慢下蹲,蹲至兩大腿與小腿相接觸,然後慢慢站起,如此反復活動10次。
步行:每天堅持步行30分鍾。
活動人體各關節先從雙手指關節開始,然後腕、肘、肩關節,其次是頸椎、胸椎和腰椎關節,接著是髖(胯)、膝、踝關節,最後是各腳趾關節。
5、關節炎怎麼治
1、保守治療:
多數的關節炎通過保守的方法是可以達到好轉、止痛、康復的目的,但是如果關節發炎比較嚴重,就要採取其他方法。
2、用關節鏡做關節清理、關節置換:
比較常見的關節炎治療方法是用關節鏡做一個關節里的清理,如果發炎得比較晚,還可以做一個關節置換。
3、PRP治療:
PRP治療就是經過純化的,自身血液的,富含血小板血清治療,治療效果在臨床的應用中效果非常的好。
PRP富含血小板血清的治療,對關節炎的治療簡單精一,經濟,實惠,而且病人幾乎沒有任何痛苦,也沒有任何的毒副作用。
但是臨床上經常說的關節炎其實是膝關節,治療關節炎可以使用以上治療方法。
6、桑枝有什麼功效?
桑枝的功效與作用:祛風濕;通經絡;行水氣。主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水腫腳氣;肌體風癢。用於肩臂、關節酸痛麻木。桑枝可以去除痘印,減少色素沉澱本人還未見有關報道,臨床上主要治療臂痛.水氣腳氣.手腫.麻木.以及風濕性關節炎.《本草圖經》: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兼療口乾。
7、手指的關節炎有什麼偏方
你好,慢性疲勞是關節炎病人最常見的症狀.因此,休息應作為關節炎病人的基本治療手段,但並不意味著要完全卧床休息.骨關節炎病人應做一些肢體運動或關節操來保持關節活動度並增加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進行散步,游泳等戶外運動
8、絲瓜絡桑樹枝加什麼可以治風濕性關節炎
.木瓜治療風濕 [配 方] 木瓜1個。 [制用法] 水酒各半,煮令極爛,研成粥漿樣,用布攤敷患處,涼即更換。3至5次。 [功 效] 舒筋活絡,祛風濕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痛。 2.四樹枝治療風濕痛 [配 方] 椿樹枝、柳樹枝、桑樹枝、楡樹枝各60克。 [制用法] 煎湯洗澡。 [功 效]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痛。 3.小茴香治療寒濕疼痛 [配 方] 食鹽1斤,小茴香120克。 [制用法] 共入鍋內炒熱,用布包熨痛處,涼了在換,往復數次。 [功 效] 祛風理氣,散寒止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痛。 4.海燕湯補腎祛風濕 [配 方] 海燕2隻。 [制用法] 將海燕洗凈,水煎取汁,每日3次,溫服。 [功 效] 補腎壯陽,祛風濕。治療腎虛夾有風濕所致的腰腿痛。 5.雞血藤治風濕性腰酸 [配 方] 雞血藤、伸筋草各9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 效] 用治風濕性腰酸。 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柳枝30~60g,水煎服。 (2)老桑枝30~60g,黃柏10g,水煎服。 (3)蒼術、黃柏各9g,忍冬藤30g,水煎服。 (4)嫩桑枝30g、懷牛膝10g、漢防己10g、絲瓜絡30g,水煎服。 (5)青風藤15g、防己10g,水煎服。 (6)郗薟草30g、桑枝30g、嫩柳枝15g、嫩槐枝15g,水煎分3次服。 (7)虎杖30g、白酒1匙,酒水同煎,1日1劑。 (8)鮮忍冬藤、根、葉90g,水煎分3次服。 (9)薜荔枝60g,用清水、甜酒各半同煎,去渣加紅糖30g,調服。 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單方、驗方有: (1)雞血藤、海風藤、桂枝各9g,水煎服。 (2)虎杖根、桑樹根各30g,大棗10枚,水煎服。 (3)郗薟草、臭梧桐各15g,水煎服。 (4)絡石藤、秦艽、伸筋草、路路通各12g,水煎服。 (5)青風藤、秦艽、尋骨風、何首烏各12g,水煎服。 (6)郗薟草90g,生白術、薏苡仁各60g,水煎服。
9、中草葯之中,哪幾個對關節炎,腰腿痛止痛效果最好啊
一般只外用的效果都不是很好哦,腰腿疼有很多原因的,要分清楚才行。一般治關節炎的葯需要處方才行。不過都是內服的,價格也很高的。附子,川烏,昆明山海棠,徐長卿,祖師麻,蠶砂,桑枝,三棱,餓術,馬錢子,羌活,獨活,威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