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脈案

關節炎脈案

發布時間:2020-09-09 14:30:54

1、光緒是怎麼死的

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後幽禁於瀛台之後,生了重病而亡。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冬,載湉病重,慈禧太後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中。溥儀是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的乳母王焦氏抱著溥儀一起進宮。

十一月十四日酉正二刻三分,載湉身故,終年38歲,慈禧太後命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廟號德宗,謚「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簡稱景皇帝。民國二年(1913年)葬入河北易縣清西陵中的崇陵。


(1)關節炎脈案擴展資料:

人物經歷

同治十年(1871年)六月二十八日子時,載湉出生於北京宣武門太平湖畔醇王府。他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孫,其父為道光帝的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

光緒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兩宮皇太後懿旨載湉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禮,並告祭天、地、廟、社。載湉繼位後,到乾清宮向同治帝御容(畫像)行禮,又到鍾粹宮向慈安太後行禮。

光緒六年(1880年)正月,命曾紀澤為出使俄國的大臣,改議條約。三月,左宗棠屯守哈密,准備進軍收復伊犁。七月,下詔召回左宗棠。

光緒十二年(1886年),載湉虛齡16歲時,即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已為成人之際,據稱就已具備了「披閱章奏,論斷古今,剖決是非」的能力。

2、光緒是怎麼死的?

清朝入關以後,隨著各項制度的日益完備,逐漸積累了大量的宮廷醫案。一方面這是一份寶貴的醫學遺產,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醫案的研究也可澄清一些歷史疑案。民間對清末光緒皇帝之死就有種種傳聞,究竟如何,莫衷一是。醫案中記載的光緒治病的過程,說明了他死亡的原因。

光緒作為慈禧弄權的工具,心情壓抑,精神不快,缺乏成長為身心健康的人的條件。他自小身體積弱,據醫案記載,光緒三十年(1904),光緒在親自寫的病歷中說:「遺精之病將20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冬天較甚。」光緒回憶自己20多歲的時候經常「夢聞金聲,偶或滑精,坐立稍久則腰膝酸痛,勞累稍多則心神迷惑。心中無因自覺發笑,有時言語自不知覺」。在人生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光緒的身體已坐下了嚴重的病根。光緒二十四年(1898),醫案有如下記載,說光緒:「面色青黃而滯……進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體倦怠……下部潮濕寒涼,大便燥結,小水數頻,時或艱澀不利。本由稟賦虛弱,心脾欠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炎及肺金,木燥風生而動胃火使然。」簡直是心、肝、脾、肺,腎五臟俱傷。此前後光緒經歷了戊戌變法的失敗、八國聯軍的入侵、珍妃的被殺、慈禧立大阿哥溥等種種變故和更加沉重的壓力,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熬到最後一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三月,離他去世還有半年的時候,醫案中記載這時對光緒的治療已是寒涼葯、溫燥葯全不能用,太醫們已然束手無策。五月醫案上說「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七月,光緒病到洗臉時手都舉不起來,腰也彎不下去的程度。八月,光緒已經耳聾,腰胯疼痛日甚一日,不可忍耐。九月,光緒腑臟功能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時間問題了。至此,太醫們已回天乏術,只能虛應故事。此時光緒對自己的病十分著急,罵御醫無能。「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得如此草率!」太醫們診治時「或有所問輒大怒,或指為虛損則尤怒」。光緒三十四年七月,被召入京的江蘇名醫杜鍾駿第一次入診後就對吏部尚書陸潤庠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博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先求無過……」第一次給光緒看過病,杜鍾駿就看出光緒沒救了。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緒的病情已到了危急階段。據杜鍾駿記載:「皇上氣促口臭,帶哭聲而言曰:『你有何法救我?』余曰:『皇上大便如何?』『九日不解,痰多氣急心空』……復退至軍機處擬方,余案中有『虛虛實實,恐有猝脫』語。繼大臣曰:『你此案如何這樣寫法,不怕皇上害怕嗎?』余曰:『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險……此後變出非常概不負責,不能不預言。』」至十月十九日,光緒已是:「中氣虛損,不能承領上下,以至上而逆滿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通體為之困矣。」十月二十日,光緒「目微瞼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動」,已是彌留狀態,危在旦夕了。十月二十一日子時(夜半),光緒「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志已迷,牙齒緊閉,勢已將脫」。午時,光緒「脈息若有若無,目直視,唇反鼻搧,陽散陰固之象」出現。酉時(下午5點~6點),光緒終於「龍馭上賓」,與世長辭於瀛台。從醫案記載的情況看,光緒應屬「正常」得病死亡,並無中毒或其他異狀。但如果說光緒是因為長期受到慈禧迫害,最終病入膏肓而亡,慈禧用另外的方式害死了光緒則是符合實際的。

3、(詳細)光緒是怎麼死的?

光緒是怎麼死的 1908年11月14日黃昏,光緒帝趕在慈禧斃命的前一天突然雲世,這是巧合?還是另有原因? 有人認為,光緒死於慈禧之手。光緒帝在當政的30多年中,一直被慈禧所控制,二人的矛盾斗爭也一直在進行著。慈禧病危時,深怕自己死後,光緒東山再起,重新實行維新變法,所以派人把光緒毒死,以絕後患。 也有人認為,光緒被袁世凱害死。原因是戊戌變法時,由於袁的負義告密,才使維新派被鎮壓,光緒被囚禁。袁世凱怕光緒重新當政後,找他算帳,於是勾結奕?,打算廢光緒立奕?之子,事不成,便借進葯的機會毒死了光緒。 還有人認為,光緒被李蓮英害死。太監李蓮英,依仗慈禧,對虎作悵,經常捉弄陷害光緒。他害怕慈禧死後,光緒掌權對他不利,所以先下毒手,在慈禧死前將光緒毒死。 認為光緒非正常死亡的還大有人在。《逸經》第二十九期上曾發表一名叫屈桂庭的醫生寫的文章。他說:「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最後一次進宮為光緒診病時,發現光緒本已好轉的病情卻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痛,三天之後就去世了。」從這點看,可以肯定地認為,光緒帝確實是被人害死的。 當然,認為光緒是因疾病致死的也有人在。這些人認為,光緒與慈禧死的時間是偶然的巧合。朱金甫在《紫金城》第十九期上撰文認為: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大量光緒帝的「脈案」、「病原」研究,發現光緒自幼多病,體質很差,用葯十分頻繁。且入深宮後,生活抑鬱沉悶,精神不振而致身體孱弱,遺下了日後的病根。光緒成年後,其病情和體質並未根本好轉。根據清宮醫療檔案記載,光緒一生患有多種疾病。據光緒二十四年的「脈案」記載,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關節炎或骨結核及血液系統的疾病。在光緒死前半年內,他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御醫已束手無策。可見光緒是由於長期患多系統的慢性消耗疾病,最後體力衰竭而死的。 無疑,光緒的死與他所處的環境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光緒在慈禧的控制下,身心遭受極度摧殘;變法失敗後,又被慈禧的控制下,身心遭受極底摧殘;變法失敗後,又被慈禧囚禁,時刻處在驚恐憂慮之中。光緒曾因而哀吧「朕並不如漢獻帝也!」所有這些對加重他的病情、促使其中年天亡,也起了很大作用。 總之,光緒猝死仍是個懸案。

4、清光緒帝的真實死因

清朝皇帝的死因
——據清宮檔案透露
…………
載湉帝(光緒)
載湉親政典禮於光緒十三年(1887)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光緒十五年正月舉行了大婚典禮。這時慈禧才「交權」並移居到頤和園,但是斗爭仍在激烈的進行,最後終於導致了戊戌宮廷政變。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載湉被囚瀛台。政治上的打擊和精神上的苦悶,使本來就患有多種疾病的載湉身體越發不支,成為一個被慈禧拋棄的傀儡,加上久病纏身,使他再也無力奮起抗爭。
載湉於同治十年(1871六月二十八日出生於宣武門內迤西太平湖醇親王府的槐蔭齋,四歲入宮,在慈禧太後苛刻管制下成人,與慈禧斗爭了十幾年,最後落了個傀儡皇帝,這一切都是造成從小多病而且越來越重的真正原因。他從小體弱,感冒發燒,胃病時作,大婚前經常遺精而使「腎經虧損太甚」,接著腦鳴、肩背腰腿酸沉,逐年加重。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戊戌變法失敗後,政治上的打擊使病情突然加重。到了三十四年(1908)入春以後更為嚴重,宮中御醫已束手無策,不得已召江蘇名醫陳秉鈞和曹元恆入京診視,到了四月份仍無起色。五月初八日,慈禧通過軍機處向各地發出電文:「入春以來皇上聖躬時有欠安。在京名醫,診治無效。希尊處精選名醫,資送迅速來京,恭候傳診」。這次保送來京的名醫有:呂用賓、周景濤、杜仲駿、施煥、張鵬年等人。其中江蘇名醫(浙江候補知縣)杜仲駿對吏部尚書陸潤癢說:「……我輩此來,滿擬治好皇上之病,以搏微名,及今看來,徒勞無益,希望全無。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由此證明光緒病情之嚴重使諸臣失掉了信心。進入十月,光緒皇帝的病情又加重了。慈禧73歲生日,皇上勉強來到殿上哭著對大臣說:太後「萬壽在即,不能行禮,奈何?」大臣們也陪著落淚。慈禧見他非常可憐,馬上命太監扶轎送回瀛台。十月廿一日,「帝鼻煽動,胃中隆起」「上疾劇增」,再次向全國發布上諭,急調名醫來京,可是在這道上諭沒有完全發出去之前,於酉正二刻三分,就崩於瀛台涵元殿,享年38歲,死於肺病。

5、這則醫案的中醫病名是什麼

熱厥

6、請問誰知道光緒帝是怎麼死的

光緒帝死因何在

1908年11月14日(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38歲的

光緒皇帝載恬在歷盡人生種種磨難之後,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內滿含

悲憤地離開了人世。就在他死去的第二天下午,享盡人世間榮華富貴,

操縱清末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亦病死於中南海的儀鸞殿。

皇帝與太後在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後相繼謝世,鑒於二人生前的特殊關

系及政治上的對立,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引起人們的各種猜測。也許

是因為戊戌變法的失敗,世人對光緒帝的坎坷一生寄予無限地同情,

於是光緒帝被謀害致死的傳聞一時不脛而走。

有人認為,慈禧太後自知將不久於人世,為避免光緒帝他日再掌

朝政,於是命人將光緒帝先行謀斃。此種說法在《崇陵傳信錄》及

《清稗類鈔》中均有記載。另有人認為,光緒帝是被李蓮英等害死的。

因為李為太後的親信,平時狗仗主勢,經常中傷光緒帝,怕太後死後

對自己不利,於是將光緒帝害死。持該種說法的以英國人濮蘭德的

《慈禧外傳》最為代表。再有一種就是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

中認為,光緒帝之死與袁世凱有關。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背信棄義,

導致光緒帝被囚,恐慈禧太後一死,光緒帝將其重辦,於是,借進葯

之機,將光緒帝毒死。

由於上述種種傳聞,使光緒帝之死成為晚清歷史上的一大疑案。

《清室外紀》曾有記載:「皇帝賓天之情形及其得病之由,外人無由

詳知……關於太後、皇帝同時而崩,北京城中,言人人殊,然欲查其

原因,則實毫無線索。」

光緒帝到底是怎麼死的,九十年後的今天,透過一份份檔案和大

量文獻記載,終於向世人揭示了這一真相:光緒帝確實是因病不治而

亡。

1874年19歲的同治帝駕崩,慈禧太後為再度垂簾聽政,把持朝政,

立年僅4歲的醇親王之子載恬為帝。幼小的光緒帝自進宮之日起就失去

了童年的歡樂。醉心於弄權施政的慈禧根本無心顧及年幼的光緒。長

期飲食失調,缺乏悉心照料,造成光緒帝從小心情抑鬱,精神不快,

身體積弱,難以抵禦疾病的侵襲。《滿清野史》中曾有記述:「載恬

自十餘齡,雖為天子,曾不及一孤兒,後之患痼疾,即由少時衣食不

節使然。」

成年後,光緒帝的體質仍未見好轉,同時又患上了嚴重的遺精病

及腰背酸沉。37歲時光緒帝親書「病原」說:「遺精之病將二十年,

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冬天較甚,腿膝足踝永遠發涼……稍感風涼

則必頭疼體酸,腰腿肩背酸沉。」據光緒十年、十二年脈案記載,光

緒帝經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葯十分頻繁。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體質孱弱的皇帝,在親政後的十年間,身體卻

有了明顯的緩和。1898年,光緒大婚,迫於「祖制」,慈禧撤簾還政。

年輕的光緒帝面對內憂外患,滿腔熱忱地接受改良思想,力求富國強

兵,振興朝政,大力推行變法。然而這一切,無不受到以慈禧為首的

頑固派的阻擾。帝黨與後黨的矛盾日趨激化,1898年推行百日的戊戌

變法最終在頑固派的瘋狂鎮壓下宣告失敗,「帝黨」朝臣紛紛被逐殺。

光緒帝被囚禁瀛台,失去了人身自由。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孤寂

無助,使光緒帝在急怒驚心的處境下,終於精神崩潰,舊病復發,就

此再也未能康復。

光緒三十四年春,光緒帝已病入膏肓,御醫曹元恆在醫案中寫道:

「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治療上已寒涼及溫燥葯均不能用。」

此時的光緒帝已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關節炎、骨結核,血液也出

現了毛病。為此,光緒本人也甚為焦躁絕望,多次申斥御醫無能,處

方草率。進入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光緒的病情進入危急階段,

先後出現肺炎與心肺衰竭等症狀。十月二十一日子刻,光緒帝已進入

彌留狀態,肢冷氣陷,雙目上翻,牙齒緊閉;午刻十分,脈息若有若

無;酉刻,終於「龍馭上賓」與世長辭。

生活上孤寂凄涼,政治上憂憤失望,身體上飽受病痛折磨,帶著

對世間的愛與怨,光緒帝走完了他悲涼的一生。

7、同治咸豐光緒皇帝分別是什麼年齡死的,因為什麼!

同治19歲 天花。
光緒皇帝之死傳聞撲朔迷離

在晚清文人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和徐珂編著的《清稗類鈔》中摘抄的清代筆記里認為,慈禧太後病危期間唯恐自己死後光緒重新執政,推翻她一手製造的種種冤案,於是令人下毒手將光緒害死。

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里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生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主政,會清算他們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為強,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過,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葯的機會,暗中下毒,將光緒毒死。

曾經是清宮御醫的屈貴庭在一本民國時期的雜志《逸經》第29期上發表一篇文章說:在光緒臨死的前三天,他最後一次進宮為皇上看病,發現光緒本已逐漸好轉的病情突然惡化,在床上亂滾,大叫肚子疼。沒過幾天,光緒便死了。這位御醫認為,雖不能斷定是誰害死了光緒,但卻可以肯定光緒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由於這些種種傳聞,光緒之死成為清末歷史上的一大疑案。那麼,光緒究竟是怎麼死的呢?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對光緒病案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

太監作祟欺主天子忍氣吞聲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清宮醫案(也稱「脈案」)中,有大量光緒帝的病案。其中既有當年宮內御醫們為光緒帝診病用葯的檔案,也有光緒帝本人為使御醫們知其確切病史病狀而口述或親書的「病原」,尤其是光緒帝臨死前半年的「脈案」,保存得相當完整。這些珍貴的原始診病記錄,為我們揭開光緒帝的死因提供了重要而可靠的依據。

從這些「脈案」中我們發現,光緒帝從小就體質羸弱,失於調理。他自幼多病,長期遺精,關節炎嚴重,身體素質很差。如光緒帝在37歲時自己寫道:「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泄之時,冬天較甚。」「腿膝足踝永遠發涼」「稍感風涼則必頭疼體熱」「耳鳴腦響亦將近十年」。光緒帝常患感冒及脾胃病,用葯十分頻繁。體弱多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長年營養不良,據光緒帝身邊的太監寇連材的《宮中日記》記載,宮廷中皇帝的膳食很豐富,常常有上百道菜,但因為光緒帝沒有權勢,太監和廚師們就糊弄他,常常把上頓的剩菜下頓再擺出來,長年累月情況越來越嚴重,以致到後來大多數菜都是發餿發臭的道具,根本不能吃,光緒帝往往就吃擺在面前的一兩個新鮮菜,因此營養嚴重不良。有時光緒帝讓親近宮女為他開小灶,慈禧太後知道後還要申斥,說皇帝不應該這么嬌氣,滿桌子菜不吃還開小灶。醇親王府有時想給光緒帝送菜進去,還要偷偷摸摸,怕慈禧太後和大太監知道。

慈禧壓制光緒皇帝精神郁悶

除了身體羸弱,光緒帝的心理健康也從小就受到戕害。他4歲進宮,遠離親生父母,慈禧太後雖是他的親姨媽(光緒帝母親是慈禧太後的親妹妹),但對他的管束卻非常嚴厲,不僅要他嚴格遵守各項宮廷禮節,還動輒嚴詞訓斥,使他從小就倍感孤獨,對慈禧太後異常恐懼,見了面如同老鼠見了貓,惶惶不可終日,精神上壓抑苦悶,非常人可比。

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帝成年並舉行大婚典禮後,慈禧太後迫於「祖制」,只好宣布「歸政」於皇帝,自己退居頤和園去「頤養天年」。沒有了慈禧太後每天在宮中的恐怖陰影,光緒帝的身體狀況開始好轉。從病案記錄來看,在光緒十五年至二十四年之間,其診病吃葯的次數相對有所減少。

然而,到光緒二十四年末及二十五年以後,他的病情卻突然加重,體質直線下降。如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脈案」寫道:「皇上脈息左寸關沉弦稍數,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面色青黃而滯,左鼻孔內腫痛漸消,乾燥稍減,時或涕見黑絲。」「進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體倦怠。」「下部潮濕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從現代醫學角度來分析,光緒帝已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關節炎或骨結核以及血液系統的疾病,到光緒二十六年以後,他的病狀已深入五臟,氣血雙虧,病勢開始嚴重。

政治斗爭失敗光緒一蹶難復

身體狀況的突然惡化,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春夏之際,光緒帝發動了戊戌變法,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百日維新」,觸動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既得利益,在朝廷中形成了「帝黨」與「後黨」的對立。九月六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並殺害了「戊戌六君子」,重新垂簾聽政。政治上的失敗使光緒帝進入了一生中最苦悶最痛苦的時期,從幼年就種下的病根也開始發作了。

光緒帝被囚禁在瀛台,不僅失去了自由,還受到慈禧太後的多方凌辱折磨,一度甚至想將他廢掉。光緒帝終日驚恐,又無可奈何,曾哀嘆道:「朕並不如漢獻帝也!」在這種長期的急怒驚心的處境下,終於精神崩潰,舊病復發,日趨沉重,再也未能康復。

光緒死亡檔案揭開早逝之謎

由此可見,慈禧太後的精神折磨其實是光緒帝的主要病因,即便如此,我們卻不能說慈禧太後是直接謀害光緒帝的兇手,光緒帝也不是被人謀害而暴死的。因為從光緒二十五年前後,光緒帝的疾病突然惡化,日趨沉重,從未好轉。到光緒三十四年春季以後,已是病入膏肓,危在旦夕,不必他人謀害,也是必死無疑。這有光緒帝臨死前的「脈案」和他自書的「病原」等大量醫案可以作證。

如從御醫曹元恆在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九日所寫的醫案內可知,光緒帝在臨死前半年內,病勢已十分嚴重,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在治療上已是寒涼葯及溫燥葯均不能用,醫生們已束手無策。到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御醫陳秉鈞更在「脈案」上寫有「調理多時全無寸效」之語,說明御醫們對光緒帝的沉痾已無能為力。延及當年九月,光緒帝的病情更加復雜多變,臟腑功能已經全部失調,死亡只是時間問題了。

光緒帝本人對自己病情日益加重也十分著急,在他親書的「病原」中,一再指責御醫們無能。光緒三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他因自己的病雖「屢易方葯仍屬加重」而斥責御醫們「總系葯不對症」和「草率立方」。七月初八日,他訴說自己:「病勢遷延,服何葯總皆無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責備御醫「服葯非但無功,而且轉增,實系葯與病兩不相合,所以誤事!」八月初七日,他更申斥御醫是:「每次看脈,忽忽頃刻之間,豈能將病詳細推敲?不過敷衍了事而已。素號名醫,何得如此草率!」等等。這些斥責言詞反映出他當時焦躁絕望的心情。

當時的江蘇名醫杜鍾駿,在他所寫的《德宗請脈記》一書中,也對光緒帝的病情有詳細記載。杜鍾駿是在光緒三十四年七月以後,被徵召到京專為光緒帝治病的。他在七月十六日第一次入診後,立即對吏部尚書陸潤庠說:「我輩此來,本來是滿以為可以治好皇上的病,來博取微名,今天看來多半是徒勞無益,只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了。」可見早在此時,杜鍾駿就認為光緒帝的病已救治無望了。

光緒帝臨終時的病情,對於他的死因更能說明問題。從「脈案」來看,大約是在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前後,光緒帝的病情進入危急階段。十六日這天,他出現了肺部炎症及心肺衰竭的臨床癥候,危急萬分。第二天有三名御醫入診,其中就有杜鍾駿,他們一致認為光緒帝已是上盛下虛,元氣大虧,已經隨時都有生命危險。據杜鍾駿事後的描述,當時光緒帝氣促口臭,帶著哭聲問他:「你有何法救我?」杜問:「皇上大便如何?」光緒帝說:「九日不解,痰多氣急心空。」杜診斷出來,回到軍機處開葯方,葯案中有「實實虛虛,恐有猝脫」語。大臣們說:「你這樣寫病案,不怕皇上害怕嗎?」杜答:「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險。現在不寫,將來一旦變出非常,我難負其責,所以不得不寫。」

到十月十九日,光緒出現胸悶氣短,咳嗽不斷,大便不通,清氣不生,濁氣下降,全身疲倦乏力的症狀。(醫案:「中氣虛損,不能承領上下,以致上而逆滿喘咳,下而大便不行。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通體為之睏乏矣!」)此時,御醫們一致「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緒已經是眼皮微睜,流著口水的嘴角輕輕顫抖。(醫案:「目瞼微而白珠露,嘴有涎而唇角動。」)這是現代所謂的中樞神經症狀,說明已危在旦夕。當天夜裡,光緒開始進入彌留狀態,肢體發冷,白眼上翻,牙關緊閉,神志昏迷。(醫案:「脈息如絲欲絕。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識已迷。牙齒緊閉,勢已將脫。」)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光緒的脈搏似有似無,眼睛直視,張嘴捯氣兒。(醫案:脈息「若有若無,目直視,唇反鼻扇,陽散陰涸」。)夜半,光緒帝進入彌留狀態,延至酉刻,終於「龍馭上賓」,與世長辭了。

從現代醫學上來分析,光緒帝主要是肺結核、肝臟、心臟及風濕等長期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了抵抗力的下降,出現了多系統的疾病。其直接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並急性感染所造成。從光緒親書「病原」及其「脈案」所載的病因病狀及死狀來分析,他自病重至臨終之時,其症狀演變屬於進行性加劇,並無特殊異常症狀出現,既無中毒或其他傷害性的徵象,也沒有突然性暴亡的跡象,應該是屬於正常的病亡,並非慈禧太後加害。但巧合有時恰恰反映了歷史的宿命,光緒皇帝就是命中註定一輩子也走不出慈禧太後的陰影。

同治19歲同治19歲

8、光緒皇帝被毒死時是否病的很重?如果病重情況怎樣?光緒脈案記錄的是真實的嗎? 急 謝謝

死因之謎
光緒被囚於中*南*海瀛台,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著。他或者坐在露台,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著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緒帝沒有勇氣沖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勾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症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膏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並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驗證死因
2008年11月2日,在用法醫學的手法歷時5年研究之後,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會,正式宣布其死於急性砒霜中毒。光緒被人用砒霜毒死,一段糾纏了100年的光緒死因之謎,就此破解。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緒死因」在此時得以確證,別具歷史意義。[6]
2008年,在光緒帝去世一百年之際,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央電視台、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單位聯合組成的「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確定光緒是因為「急性腸胃型砒霜中毒」而亡。研究人員通過現代法醫學手段,對光緒遺體的頭發、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了反復的檢測、研究和分析。專家發現,光緒的衣領部位及頭發上均沾染有高濃度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袍服胃區的三氧化二砷源於屍體腐敗時的體液浸蝕所致,而頭發及衣領的三氧化二砷也是屍液浸蝕的遺留。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會中毒身亡。而僅在光緒帝部分衣物和頭發上檢出的砒霜總量就已高達約201毫克。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歲的光緒帝駕崩;第二天下午,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之久的74歲的慈禧太後也斷了氣。因僅隔一天,其死因引起許多猜測。
「清光緒皇帝死因」研究報告會上,頗多爭議的光緒死因疑案,在百年後通過一系列現代專業技術手段得以確證:光緒帝突然「升天」系急性胃腸性砒霜中毒所致。
「光緒之死」是上世紀初的重大歷史事件,關於光緒的死因卻眾說紛紜,成為近代史上一樁謎案。有人認為,慈禧不願意光緒在自己死後重新掌權,派人毒死了光緒。有人說,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出賣光緒,怕慈禧死後遭光緒報復,於是賄賂太監下毒。還有說是太監李蓮英下的毒,因為他得悉光緒日記中說慈禧死後將誅袁世凱和他。但也有人認為光緒是身體虛弱病死。
推測元兇
①慈禧說
《崇陵傳信錄》和《清稗類鈔》兩書指出:慈禧太後病危期間,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
清室後裔、書法家啟功指出,其曾祖父、時任禮部尚書的溥良曾親眼看到太監從病重的慈禧宮中傳出一個蓋碗,稱「是老佛爺賞給萬歲爺的塌喇」。「塌喇」在滿語中是優酪乳之意。此前從未聽說過光緒帝有任何急症大病。送後不久,就由隆裕皇後的太監小德張(張蘭德)向太醫院正堂宣布光緒皇帝駕崩了。隨後樂壽宮才哭聲四起,宣布太後已死。慈禧與光緒素有嫌隙,況且當時慈禧已處於彌留之際,此時派人給軟禁中的皇帝贈食,極不尋常。啟功認為,慈禧可能先於光緒帝已經病死,但秘不發喪,直到確認光緒帝死亡後才對外公布死訊。
央視主任編輯鍾里滿依檢驗結果及史料記載認為,慈禧自戊戌政變以後就陰謀廢黜及弒害光緒,更擔心光緒會在自己死後復位翻案,所以才會在病危之時下毒手。
②袁世凱說
稱光緒帝為袁世凱所弒者認為,袁負恩反戈,陷光緒帝於萬劫不復,光緒帝在瀛台,「日書項城(指袁)名以志其憤」。袁既知光緒帝對其深惡痛絕,則不能不懼太後死而帝獨生,故加以謀害(見於光緒侄、末帝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及其他)。但當時袁世凱已被開缺回籍,遠在河南安陽。且按照清宮內廷制度,任何從宮外送入御用的食物必須先經人試毒。因此即使袁有動機,也不大可能有機會對光緒帝下毒手。袁更不可能在有機會篡改清實錄和脈檔,製造光緒帝病死的假象。
鍾里滿也認為,當時除了慈禧太後外,並無其他人具備指使對皇帝下毒的能力。
③李蓮英說
曾擔任慈禧的御前女官的裕德齡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記》中提出,下手者應系李蓮英。但此說頗不合李蓮英素常「侍上以敬,待下以寬」的行跡。也無任何其他史料支持。
考古佐證
頭發遺骨衣服保存妥善
據介紹,光緒帝墳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開,後來清理封閉,留下若干頭發、遺骨和衣服等由該處妥善保存。為解開「光緒之死」這一歷史謎案,從2003年開始,中央電視台、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單位組成了「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課題組。同時,這一研究也被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納入《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專項課題》。
體內砒霜量大於致死量
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專家聯合撰寫的《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稱,根據相關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會中毒身亡。光緒帝攝入體內的砒霜總量明顯大於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屍體腐敗後直接侵蝕遺留所致,而其衣領部位及頭發上的大量砷,則由其腐敗屍體溢流侵蝕所致。
中央電視台主任編輯鍾里滿以光緒帝臨終前參與診治的醫生親筆回憶錄及搜集到的軍機大臣的日記等為依據,進一步確定了光緒帝屬急性胃腸性砒霜中毒而亡這一結論。
2008年11月14日是光緒帝去世一百周年,「光緒死因」在此時得以確證,別具歷史意義。但關於毒死光緒的兇手,還尚待進一步研究論證。

與關節炎脈案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