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哎呀媽呀我的髖關節不適怎麼辦啊難受死了救救我啊
你好
髖關節的不適一般都會在出現腰部,或者骶髂關節的病變或者腰椎間盤膨突出後才會牽扯到出現的症狀,一般分為酸,麻,脹,痛的不是感覺,相應的疾病病因也不盡然相同,,不知道你是屬於哪一種,如果感覺不是很明顯,僅在做動作時有牽扯痛的話應該考慮是 輕微腰椎膨出導致壓迫坐骨神經和長期處於一種靜態,活動偏少導致的筋骨不舒,僵硬,鈣化等
另一種稍微嚴重的情況就是有強烈的牽扯痛或者出現髖部持續疼痛的症狀,就應該注意了,不外乎腰椎的突出壓迫坐骨神經偏重或者骶髂關節功能性增生等炎性病症導致的壓迫。再或者就是股骨頭的壞死症狀。
你三年前拍片未見異常,無法代表腰部沒有問題,建議你現在針對腰部拍CT片以確認腰椎的膨突出及壓迫症狀,同時應該對 雙側髖關節拍X光片排除股骨頭壞死的症狀,
最後提醒你,活動量的大小直接關繫到自身體質的好壞,每天保持足夠的活動量是保證體質強健的根本。
因為你的敘述不是很全面所以,建議你進一步拍片檢查後補充下提問資料,以便於更好的為你回答問題。
希望對你有幫助
2、髖關節外旋肌肉與內旋肌肉包括哪些
負責髖關節外旋的大腿肌肉這些肌肉包括(主要+次要)主要外旋肌:臀大肌閉孔內肌上、下孖肌股方肌梨狀肌臀中、小肌(後側纖維)閉孔外肌髂腰肌(髖外展狀態下協助外旋)縫匠肌股二頭肌長頭。
一個髖關節是兩塊的骨頭組成的(股骨和髖骨),髖關節的獨特解剖結構使它變得強壯而靈活,並可以控制下肢在每個承重與非承重的位置產生動作。
(2)髖關節炎外旋擴展資料
髖穩定中的作用:
深層外旋肌(梨狀肌、股方肌、閉孔內、外及、和上、下孖肌)是髖關節後側的穩定器。也被稱為髖部的「肩袖肌群」當在承重時,深層旋轉肌具有較短的力臂,力線都在水平面上,更重要的是把關節面壓緊,從而在運動中創造更多的髖關節穩定性。
3、走路增加髖關節外旋能力嗎
可以靠深蹲來鍛煉髖關節,靠走路鍛煉胯關節姿勢太難看了吧?
4、撿東西是髖關節在做運動么,髖關節的屈,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是怎麼回事∏_∏求細致的講解
關於人體關節的5種運動方式:
(1)屈伸:運動環節繞額狀軸(左右方向)在矢狀面(前後方向)內做的運動.一般來說,向前運動為屈,向後運動為伸.但膝關節及其以下關節則相反.
(2)外展、內收:運動環節繞矢狀軸在額狀面做的運動.運動環節末端遠離正中面為外展,向身體正中面靠近為內收.
(3)迴旋:運動環節繞本身的垂直軸在水平面內做的運動.由前向內旋轉為內旋(或旋前),由前向外旋轉為外旋(或旋後).
(4)環轉:運動環節以近側端為支點,繞額狀軸、矢狀軸以及它們之間的中間軸做連續的圓周運動.此運動可描繪成一個圓錐體圖形的運動,故又稱圓錐運動.如上肢在肩關節處做向前或向後的繞環運動.
(5)水平屈伸:運動環節在水平面內繞垂直軸做前後運動,是體育運動中的一種運動形式,生活中少見,如上肢(或下肢)在肩關節(或髖關節)處,外展90度後再向前運動稱水平屈,如向後運動則稱水平伸.
5、走路增加髖關節外旋嗎
走路不會增加髖關節外旋,而且還會健身和增強腿部力量。但走路姿勢不正確,有可能!
6、髖關節炎的症狀是什麼?如何判斷?方法誰懂?
局部髖關節炎的症狀:患髖痛,屈曲,外展,外旋被動體位。兒童患者膝關節痛,體溫高,脈快,髖前有壓痛。叩擊痛、托馬氏症(+),血液檢查:WBC高,中性分葉細胞高,ESR高,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