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從步態辨別疾病?
(1)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肢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受傷者。
(2)走路時,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3)開始走路時步態正常,但走不了多遠,患者就因小腿後外側及足底脹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狀緩解後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這種步態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坐骨神經受累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時患者靠軀干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前進一步,軀干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行走,所以戲稱「鴨行步」。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患者。
(5)走路時,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門檻之狀,所以稱「跨越步態」。主要是由於小腿伸肌群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面有意識將腿抬高。常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6)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股神經麻痹、跟鍵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
(7)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稱「偏癱步態」。
此外,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髓型頸椎病以及脊髓癆等患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患者。
2、哪裡能找的人體行走步態的具體數據,尤其是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的角度變化曲線?
你可以給我一個地址發給你
3、常見的異常步態有哪些?
臨床常見異常步態如下:
(1)臀大肌(髖伸肌)步態(gluteus maximus gait):臀大肌無力者,而關節後伸無力,足跟著地時常用力將胸部後仰,使重力線落在髖關節後方,以維持夠關節被動伸展,站立中期時膝關節綳直,形成仰胸挺腰腹的臀大肌步態。
(2)臀中肌步態(gluteus medius gait):臀中肌麻痹多由脊髓灰質炎引起,一側臀中肌麻痹時,不能固定骨盆,也無力提起、外展和旋轉大腿,髖關節側方穩定受到影響,表現為行走中患腿站立相時,軀干向患側側彎,以避免健側骨盆下降過多,從而維持平衡。兩側臀中肌受損時,其步態特殊,步行時上身左右交替搖擺,狀如鴨步。
(3)股四頭肌步態(quadriceps gait):股四頭肌麻痹者,行走中患側腿站立相伸膝的穩定性將受到影響,表現為足跟著地後,臀大肌為代償股四頭肌的功能而使髖關節伸展,膝關節被動伸直,造成膝反張。如同時有伸髖肌無力,則患者俯身用手按壓大腿,使膝伸直。
(4)跨閾或垂足步態(steppage or footdrop gait):脛前肌麻痹者,因足下垂,擺動期髖及膝屈曲度代償性增大,形成跨越步。
(5)減痛步態(antalgic gait):一側下肢出現疼痛時,常呈現出減痛步態,其特點為患側站立相時間縮短,以盡量減少患肢負重,步幅變短。此外,患者常一手按住疼痛部位,另一上肢伸展。疼痛部位不同,表現可有些差異。髖關節疼痛者,患肢負重時同側肩下降,軀干稍傾斜,患側下肢外旋、屈曲位,盡量避免足跟擊地。膝關節疼痛患者膝稍屈,以足趾著地行走。
(6)帕金森步態(Parkinson gait):是一種極為刻板的步態,表現為步行啟動困難,行走時雙上肢僵硬而缺乏伴隨的運動,軀干前傾,髖膝關節輕度屈曲,踝關節於邁步相時無跖屈,拖步,步幅縮短。由於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現為屈曲姿勢,致使重心前移。為了保持平衡,患者小步幅快速向前行走,不能隨意驟停或轉向,呈現出前沖或慌張步態。
(7)偏癱步態(hemiplegic galt):指一側肢體正常,而另一側肢體因各種疾病造成癱瘓所形成的步態。其典型特徵為患側膝關節因僵硬而於邁步相時活動范圍減小,患側足下垂內翻,為了將癱瘓側下肢向前邁步,邁步相患側代償性骨盆上提、髖關節外展、外旋,使患側下肢經外側劃一個半圓弧,而將患側下肢迴旋向前邁出,故又稱為劃圈步態。
(8)剪刀步態(scissors』gait):是痙攣型腦性癱瘓的典型步態。由於髖關節內收肌痙攣,行走時邁步相下肢向前內側邁出,雙膝內側常相互摩擦碰撞,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或交叉步,交叉嚴重時步行困難。
(9)痙攣性截癱步態 (spastic paraplegic gait):脊髓損傷所致截癱患者,如脊髓損傷部位稍高且損害程度較重但能拄雙拐行走時,雙下肢可因肌張力高而始終保持伸直,行走時出現剪刀步,在足底著地時伴有踝陣攣,呈痙攣性截癱步態,使行走更加困難。如脊髓損傷部位較低且能用或不用雙拐行走時,步態可呈現為臀大肌步態、垂足步態或僅有輕微異常。
(10)小腦共濟失調步態(cerebellar ataxic gait):為小腦功能障礙所致。患者行走時不能走直線,呈曲線或「Z」 形前進,兩上肢外展以保持身體平衡。因步行搖晃不穩,狀如醉漢,故又稱酩酊或醉漢步態。
(11)短腿步態(short leg gait):患肢縮短達2.5cm以上者,該側著地時同側骨盆下降導致同側肩下降,對側邁步腿髖膝關節過度屈曲、踝關節過度背屈。如果縮短超過4cm,則縮短側下肢以足尖著地行走,其步態統稱短腿步態。
4、髖關節炎主要哪幾種類型?
1.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由於髖關節面長期負重不均衡所致的關節軟骨變性或者骨質結構改變的一類骨性關節炎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的疼痛(可放射至膝)、腫脹、關節積液、軟骨磨損、骨刺增生、關節變形,髖關節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不能行走甚至卧床不起等。
2.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病因未明的慢性、以滑膜炎性為主的系統性疾病。特徵是: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性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病理主要有滑膜內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3.痛風性髖關節炎
痛風最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症。痛風依病因不同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指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礎上,由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障礙所引起;繼發性痛風指繼發於腎臟疾病或某些葯物所致尿酸排泄減少、骨髓增生性疾病及腫瘤化療所致尿酸生成增多等。
5、步態的從人步態看得了什麼病
1.保護性跛行: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腿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保護性患足點地跛行,多見下肢受傷者。
2.拖腿性跛行:走路時,健腿在前面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3.間歇性跛行:開始走路時步態正常,但走不了多遠(嚴重者不到百米)患者就因小腿後外側及足底脹麻疼痛而被近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狀緩解後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因此稱為間歇性跛行。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坐骨神經受累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搖擺步態:走路時患者靠軀干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前走一步,軀干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行走,所以又稱鴨行步。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患者。
5.高抬腿步態:走路時,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跛行,如跨越門檻之狀,所以又稱跨越步態。主要是由於小腿伸肌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而有意識將腿抬高,常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6.足跟步態: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脛神經麻痹、跟腱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
7.劃圈步態: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又稱偏癱步態。
此外,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髓型頸椎病以及脊髓癆等患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患者。
6、左髖關節疼痛,做什麼運動鍛煉好
由於髖關節過度內收,外展,前屈,後伸等原因造成周圍肌肉和韌帶發生撕裂傷或斷裂稱為髖關節扭傷.多是因為猛跑時摔倒,從高處跳下時單足著地,劈叉等造成.損傷後髖部軟組織充血,水腫,病人常訴髖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患肢不能著地負重行走,輕者可出現跛行,拖拉步態,關節內側內收肌處及腹股溝處有壓痛,髖膝微屈,患側肢體取外展外旋半屈曲位,如「稍息」姿勢,骨盆向病側傾斜,病肢呈假性變長.
指導意見:可行局部封閉,以強的松龍0.5ml加1%利多卡因5~10ml局部注射,可緩解疼痛.適當制動,需卧床休息,不必固定..手法治療此病有較好效果.患者仰卧,醫生將骨盆固定,搖轉並牽引下肢,然後屈膝屈髖向下壓,再按揉大粗隆後上方及髖內側,然後伸直下肢.也可讓患者坐椅上,屈髖屈膝,腳下踩一粗圓柱,來回滾動,以活動下肢.
7、可以通過步態辨別病症嗎?
(1)走路時,患側足剛一點地則健側足就趕快起步前移;健足觸地時間長,患足點地時間短;患肢邁步小,健腿跨步大;患腿負重小,健腿負重大。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受傷者。
(2)走路時,健腿在前而患腿拖後,患肢前足著地,足跟提起,表現為拖腿蹭地跛行。可見於兒童急性髖關節扭傷,早期髖關節結核或髖關節骨膜炎等。
(3)開始走路時步態正常,但走不了多遠,患者就因小腿後外側及足底脹麻疼痛而被迫停步,需蹲下休息片刻,待症狀緩解後再重新起步,走走歇歇,這種步態常見於腰椎管狹窄症、坐骨神經受累以及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局部供血不足患者。
(4)走路時患者靠軀干兩側搖擺,使對側骨盆抬高,來帶動下肢提足前進,所以每前進一步,軀干要向對側擺動一下,看上去好像鴨子行走,所以戲稱「鴨行步」。常見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雙側脫位、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嚴重的「O」型腿以及臀上神經損害患者。
(5)走路時,患腿高抬,而患足下垂,小跨步行,如跨越門檻之狀,所以稱「跨越步態」。主要是由於小腿伸肌群癱瘓,足不能背伸而成下垂狀態,為避免走路時足尖蹭地面有意識將腿抬高。常見於坐骨神經、腓總神經麻痹或外傷等。
(6)走路時以足跟著地,步態不穩,表現軀體輕輕左右晃動,足背伸,足弓高。可見於股神經麻痹、跟鍵斷裂、遺傳性共濟失調等患者。
(7)走路時表現為患腿膝僵直,足輕度內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時,先向健側轉身,將患側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側髖關節為軸心,直腿蹭地並向外側劃一半圓前走一步。由於這種步態多見於下肢痙攣性偏癱患者,所以稱「偏癱步態」。
此外,還有慌亂步態,多見於腦動脈硬化、腦腫瘤、頭部陳舊性外傷等;醉漢步態主要見於小腦或前庭疾患;踏地步態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髓型頸椎病以及脊髓癆等患者;交叉步態多見於大腦癱、截癱等患者。
8、髖關節滑膜炎反復發作愈後步態不正常【髖關節及雙膝滑膜炎】
如果經保守治療後仍反復發作,不能排除膝關節內結構紊亂或滑膜皺襞綜合症可能,建議做膝關節鏡檢
(廣州兒童醫院李旭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