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肩肘骨關節炎

肩肘骨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9-06 23:03:34

1、如何治療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屬於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大多與慢性勞損和長時間缺鈣有關。
要減少關節的活動,注意保暖,清淡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適當的補充鈣劑。
可以用中葯活血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治療骨性關節炎。

2、骨關節炎的症狀有哪些?

一、臨床表現
原發性骨關節炎常在中年以後發病,發病率隨增齡而增加,受累關節一般為負重關節和活動頻繁的關節,主要症狀是關節疼痛,常於晨間發生,稍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因關節磨擦而疼痛加重。另一症狀是受累關節活動不靈便,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後感覺關節僵硬,要經過一定時間活動才感到自如。氣候變化常促使症狀發生。數個關節可同時受累,但不象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全身性對稱性多關節炎。檢查受累關節可有輕度腫脹,活動關節時有磨擦聲或喀喇聲,病情發展嚴重者可有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本病症狀和X線徵象不成正比,按受累部位不同,症狀亦有所不同。
(一)手指關節的退行性變表現在遠端指間關節的Heberden"s結節好發於中指和示指,近端指間關節的Bouchard"s結節較少發生,常被誤認為類風濕小結,第一掌指關節的退行性變可引起腕關節橈側部位的疼痛,除此之外的掌指關節很少累及。Heberden"s結節的發生與遺傳及性別有關,女性多見,大多無明顯疼痛,但可有活動不便和輕度麻木刺痛,並可引起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及偏斜畸形,部分發展較快的病人(常發生在過度用力者),可有急性紅腫疼痛表現。
(二)膝原發性骨關節炎影響膝關節最為常見。患者常訴關節有喀喇音,走路時感疼痛,休息後好轉,久坐久站時覺關節僵硬,走動及放鬆肌肉可使僵硬感消失。症狀時輕時重,甚至每天可有差別。關節腫大常由骨質增生,亦可由少量滲液所致,急性腫脹提示關節腔內出血。病情進展時膝關節活動受限,可引起廢用性肌萎縮,甚至發生膝外翻或內翻畸形。
(三)脊柱脊柱有兩套關節裝置,即椎間盤和上下關節突關節,在頸椎2~7尚有鉤椎關節(Lushka關節)。原發性者多由於中年後發生椎間盤退行性變、髓核脫水、致椎間隙狹窄,骨質磨損有骨贅增生,大多無臨床表現,如有症狀亦輕重不一,多數為慢性病程,但有時因損傷、舉重、突然活動脊柱等外因而導致急性發作。在頸椎,鉤椎關節邊緣的骨贅可使頸神經根穿離椎間孔時受擠壓而出現反復發作的頸局部疼痛,可放射至前臂和手指,且可有手指麻木及活動欠靈等。椎體後緣的骨贅可突向椎管而擠壓脊髓,引起下肢繼而上肢麻木、無力,甚而有四肢癱瘓。椎動脈受壓時可出現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胸椎的退行性變較少發生。在腰椎,腰4~5,腰5~骶1是最易發生椎間盤突出之處,主要症狀為腰痛伴坐骨神經痛,常於扭傷、抬重物、彎腰用力後發生,體檢局部壓痛,直腿高舉試驗陽性,可有感覺、肌力和腱反射的改變。
脊柱的繼發性骨關節炎多由於脊柱先天性畸形、側凸、骨折和骨結核等引起。
(四)髖髖關節的原發性骨關節炎在我國較為少見,往往是全身退行性關節病的一部分,多發生於50歲以上,男多於女。繼發性者常由股骨頭或股骨頸骨折後缺血性壞死,或先天性髖脫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引起。臨床表現主要為髖部疼痛,可放射至腹股溝、大腿內側甚至膝部上方,開始於活動及負重時發生,進而疼痛轉為持續性,走路跛行,當病情發展嚴重時,髖關節屈曲內收,代償性腰椎前凸,此時可有嚴重的下背部疼痛,甚至不能行走。檢查髖關節局部壓痛,活動受限,"4"字試驗陽性。
原發性全身性骨關節炎()常發生於絕經期婦女,有多數關節累及,常影響指關節和第一掌指關節,一般均有急性疼痛階段,有時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淆,急性症狀緩解後,關節功能保持。
彌漫性原發性骨肥大症(diffuseidiopathicskele-talhyperostosis)多見於老年男性,骨贅大量增生,有時融合一起,臨床症狀不若X線表現嚴重,病人訴述輕度疼痛和關節強硬感,但能保持較好活動。X線診斷有三項標准:連續四個椎體前側部位鈣化或骨化;無嚴重的椎間盤病變;椎體邊緣硬化;有時可見脊柱外鈣化,尤其是鷹嘴突及跟骨部位可見大的骨刺。
二、診斷
確診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實驗室資料,不難判斷。

3、肩肘炎怎樣治?

肩周炎是一種頑疾,有些人單靠打針服葯或針灸按摩,效果不十分顯著,並易復發。我媽媽以前左手患了肩周炎,手臂痛得抬不起,更不用說旋轉伸屈了。後來我聽了同事的建議,給她擬了個運動治療方案,並力行監督,效果顯著。具體鍛煉方法是:一、搖肩法。忍痛盡量伸直患手做大回環動作,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次數由少到多。做了順時針方向再做反時針方向,每天堅持數次(運動次數視身體狀況而定)。二、「爬牆「法。每天面壁而立,將患臂忍痛從低處緩緩向上,手指尖沿牆壁似爬牆,盡量向上摸高。在每天最高處做標記,每天數次,每次至少堅持一分鍾。

4、胳膊肘關節處疼痛怎麼回事

胳膊肘疼是怎麼回事
1、風濕性關節炎:屬於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病的一種,會引起膝踝、肩、肘等多關節疼痛,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
2、骨關節炎:常見骨科疾病,會引起多關節疼痛、腫脹,以手的遠端和近端指間關節,膝、肘和肩關節以及脊柱關節容易受累,而腕、踝關節則較少發病。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關節攣曲、不穩定、休息痛、負重時疼痛加重。由於關節表面吻合性差、肌肉痙攣和收縮、關節囊收縮以及骨刺等引起機械性閉鎖,可發生功能障礙。
3、由於長期的勞損,可使附著在肘關節部位的一些肌腱軟組織,發生部分性纖維撕裂或損傷,或因摩擦造成骨膜創傷,引起骨膜炎,主要表現在肘關節外側疼痛,並向前臂外側放射,握物無力,在擰螺絲或擠毛巾時,局部疼痛加劇.患處有些腫脹,可摸到骨質的增生隆起,壓痛明顯。

5、/得了關節炎怎麼辦

病情分析:你好,關節炎具體是什麼位置的?關節炎?現在程度怎麼樣?有多長時間了?有沒有進行過相關檢查呢?一般關節炎多發生在大關節,比如膝關節,髖關節等地方,以膝關節最為常見,如果是膝關節炎的話,程度不嚴重,可以先進行保守治療,如果程度嚴重,膝關節變形,建議進行關節置換的手術治療。

6、骨關節炎``嚴不嚴重?會不會導致殘廢??

1、原發性骨性關節炎多發生於50歲以後,女性多於男性,繼發性關節炎,發病年齡較小,30-40歲多見,最常見的關節為頸椎、腰椎、髖、膝、踝、肩、肘、手指等關節
2、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僵硬為主、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而加重,肢體從一個位置換到另一個位置時困難,稍活動疼痛僵硬很快緩解:如:早晨起床或久坐後起立時,出現僵硬、疼痛,症狀明顯,經過活動後關節症狀減輕或消失,由於早期出現此症狀不被重視,加上沒有及時治療,此症狀慢慢加重,每1-2年急性發作一次,發作時關節輕微腫脹或有少量積液,有時關節活動出現摩擦感,功能受到一定影響
3、骨性關節炎晚期關節疼痛加重,夜間休息時能疼醒,疼痛為持續不斷,直至關節變形,腫大,功能活動受到障礙生活不能自理。
骨性關節炎起病緩慢。症狀多出現在40歲以後,隨年齡增長而發病者增多。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骨性關節炎的關節痛有以下特點:
多出現在負重關節如膝、髖等;
關節痛與活動有關,在休息後痛就緩解;
在關節靜止久後再活動,局部出現短暫的僵硬感,持續時間不超過30分鍾,活動後消失;
病情嚴重者即使在休息時都有關節痛和活動的受限;
受累關節往往伴有壓痛、骨性肥大、骨性摩擦音、少數患者有畸形。
骨性關節炎的常見部位及其特徵如下。同一患者可出現不止一個部位的病變。
一、手:指間關節最常受累,尤其是遠端指間關節。腫痛和壓痛不太明顯亦很少影響關節活動。特徵性改變為在指關節背面的內外側,出現骨性增生而形成硬結節,位於遠端指肩關節的結節稱為Heberden結節,位於近端指肩關節稱為Bouchard結節。這種結節發展很慢。只有少數患者最終會出現遠指關節的屈曲或外斜畸形。當第一腕掌關節受累而有骨質增生時就形成「方」形手,這種畸形在中國人中少見。
二、膝:膝關節痛是本病患者就醫常見的主訴。其早期症狀為上下樓梯時的疼痛,尤其是下樓時為甚,呈單側或雙側交替出現,是出現關節腫大,多因骨性肥大造成,也可關節腔積液。出現滑膜肥厚的很少見。嚴重者出現膝內翻畸形。
三、髖:表現為大粗隆、臀外側、腹股溝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髖的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我國人群中發生髖的骨性關節炎者較白種人為少。
四、足:第一趾關節是病變出現的常見部位。穿緊足鞋和反復外傷是其病因。症狀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和拇外翻。
五、脊柱:椎體、椎間盤、骨突關節的退性性病變引起頸、腰段椎體的病變。局部出現疼痛、僵硬。少數嚴重者因椎體緣的唇樣增生和骨驁壓迫局部神經根、脊髓或局部血管而出現各種放射性痛或神經系症狀。

骨關節炎手術冶療

骨關節炎症狀十分嚴重、葯物治療無效的,且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就應該考慮手術干預。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有人主張先行關節鏡下關節清掃術,這一類手術對有些病人術後近期有一定的療效,但遠期效果則不能肯定。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大多數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在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方面具有顯著效果,但由於關節置換手術存在一定的近期和遠期並發症,如部件的松動和磨損、骨溶解,這些並發症目前還不能完全解決。因此,嚴格掌握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顯得十分重要。嚴格地講,手術指征包括:①有關節損害的放射學證據;②存在中到重度的持續疼痛或者已造成殘疾;③對各種非手術治療無效的病人。

由於人工關節置換的效果與手術時間的長短、醫師的經驗、病人術前的身體條件、圍手術期處理和康復訓練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一個好的關節外科醫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並且訓練有素、技術熟練,才能獨立勝任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骨關節的非葯物治療
非葯物治療內容很多,包括患者的健康教育、自我訓練、減肥、有氧操、關節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助行工具的使用、膝內翻的楔行鞋墊、職業治療及關節保護、日常生活的輔助設施等等。歐美國家相當一部分患者通過以上治療可以減輕症狀,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我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醫護人員的觀念還比較薄弱,今後加強這項工作的力度是各級醫務人員應該重視的。
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常出現股四頭肌肌力減弱,以往認為這是由於廢用性萎縮引起的,但國外近來研究認為,股四頭肌萎縮並不完全是骨關節炎引起的,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可能是造成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危險因素之一,由於股四頭肌肌力的減弱,膝關節的穩定性受到了影響,正常肌肉所應有的緩沖能力降低,因此加強股四頭肌肌力的訓練和有氧訓練對骨關節炎病人是有益的。

植物制劑中帕歌斯是一種產於非洲植物「魔鬼爪」的提取劑。具有抗炎、抗風濕、鎮痛和免疫調節作用。在骨骼肌肉慢性疼痛病人中,帕歌斯可明顯緩解病人的疼痛不適並改善受累關節的活動程度。高烏甲素系由毛茛科植物高烏頭根中提取的鎮痛有效成分,用於治療中度以上疼痛。經多年臨床用葯觀察,發現其對炎症性疼痛(如風濕性或類風濕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效果更佳。抗抑鬱葯在最初使用時,是為了治療長期疼痛所導致的情緒低落,後來發現成功治療抑鬱症的同時也伴隨著疼痛的緩解。此類葯物可用於腰背痛和關節痛等,對持續進展性疼痛有效,但疼痛很少能完全消除,不良反應較強是其主要缺陷。臨床上使用的主要是三環類抗抑鬱葯,包括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另外,安定、舒樂安定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疼痛作用。氯唑沙宗、美索巴莫、強筋松等葯物,由於有肌肉鬆弛作用,所以有明確的鎮痛效果。降鈣素除了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外,對患肢痛甚至復雜性區域疼痛綜合征(CRPS)也有較好療效。其他輔助性葯物包括維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也是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治療骨科慢性疼痛的輔助性葯。此外,80年代開始,使用純天然鯊魚軟骨粉治療關節炎已經在一些發達國家的臨床上得到證實,並且開始作為代替醫療的一環逐步普及。

與肩肘骨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