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關節炎dh

關節炎dh

發布時間:2020-09-06 14:28:55

1、抗體基因的來源?

抗原是沒有特定結構的第三節抗原的類型

第三節 抗原的類型

自然界中各種生物、各種組織都有其各自特異性的抗原,所以其數目多得無可勝計。根據任一性狀都可對抗原進行分類,因此分類方法也十分復雜。現按其主要性狀分類,敘述幾種醫學上有重要意義的抗原。

一、誘導免疫應答的性能

根據抗原被淋巴細胞識別的特性和誘導免疫應答的性能,可將抗原分成以下三類:

(一)胸腺依賴性抗原

含有T細胞表位、需要T細胞參與才能誘導免疫應答的抗原稱為胸腺依賴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TD-Ag可誘導細胞介導免疫和(或)抗免疫應答,但無一例外地需要T細胞的參與。天然抗原的絕大多數都是TD-Ag。

(二)胸腺非依賴抗原

只含B細胞表位、可直接激活B細胞的抗原稱為胸腺非依賴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TI-Ag的分子結構比較簡單,往往是單一表位規律而密集地重復排列。這樣的結構可使B細胞表面受體發生廣泛的交聯,從而象絲裂原一樣直接使B細胞活化。但是這種抗原的免疫能力有限,只能誘導IgM類抗體,而且不能產生再次應答效應。

近年的研究發現,所謂TI-Ag也並非完全不要T細胞的幫助,只是對胸腺的依賴性較弱;因此稱它們為胸腺增效性(thymusefficient)抗原也許更恰當些。

(三)超抗原

少量分子可使大量T細胞活化的高效能抗原稱為超抗原(superantigen,SAg)。這類抗原可使宿主20%的T細胞活化,而通常的多肽抗原在初次免疫應答中只能使0.001%~0.1%的T細胞激活。超抗原被T細胞識別時雖然要與MHCⅡ類分子結合,但不受Ⅱ類分子的限制,可以直接活化T細胞而且效率特別高(詳見第七章)。

近年來對超抗原的研究比較多,已經發現的超抗原有小鼠乳腺瘤病毒編碼的次要淋巴細胞刺激(MLS)抗原,狂犬病病毒衣殼蛋白,葡萄球菌腸毒素A~E(SEA~E),中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1(TSST1),表皮剝脫毒素(EXT),鏈球菌M蛋白和致熱性外毒素A、B、C,關節炎支原體絲裂原(MAM),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膜蛋白,假單胞菌,HIV及小鼠Moloney白血病病毒編碼的某些蛋白質。

超抗原的發現具有許多實際的免疫學意義,為許多疾病的發生機制研究提示了新的線索。超抗原對宿主多有直接的毒性作用,而且還與宿主多方面的免疫機制相關,例如自身免疫病、免疫抑製作用、T細胞在胸腺發育中的選擇作用、某些抗感染和抗腫瘤作用等等。但是迄今為止對超抗原本身的結構及其與MHCⅡ類分子和T細胞受體之間的關系目前還不清楚。對超抗原的研究將有助於解開許多免疫學之謎。

二、與宿主親緣相關性

(一)異種抗原

與宿主不是同一種屬的抗原物質稱為異種抗原(xenoantigen)。通常情況下,異種抗原的免疫原性比較強,容易引起較強的免疫應答。與醫學有關的異種抗原主要有以下幾類:

1.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都是良好的抗原。這些微生物的個體結構雖然簡單,但抗原結構卻很復雜,是多種抗原的復合體。它們在引起宿主感染的同時,也會誘導宿主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和抗感染能力。因此可用免疫學方法對傳染病進行診斷和防治。

2.細菌外毒素和類毒素它們都是很好的抗原,在自然感染和免疫接種後都可產生較強的免疫力。常用於免疫預防的類毒素有白喉類毒素和破傷風類毒素。

3.抗毒素是用類毒素免疫動物(常用馬)制備的免疫血清或精製抗體。抗毒素具有免疫二重性:既可中和相應外毒素、具有防治作用,又可引起變態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膚過敏試驗。

4.異嗜性抗原有些微生物與人體某些組織有交叉反應性抗原,可引起宿主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溶血性鏈球菌與腎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組織、大腸桿菌某些O抗原與結腸粘膜等可存在交叉抗原。在臨床上也常藉助異嗜性抗原對某些疾病作輔助診斷。例如診斷某些立克次體病的外-斐反應等。

(二)同種異型抗原

同種間不同個體的特異性抗原(alloantigen)。例如人類的ABO和Rh血型抗原及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等。這種個體間的抗原性差異雖不象異種抗原的免疫原性那麼強,但也可在同種間引起一定程度的免疫應答。例如ABO和Rh血型不符可引起輸血反應,而HLA除了可引起移植排斥反應之外,還可調節機體的免疫應答(詳見第六章)。

(三)自身抗原

能誘導宿主發生自身應答的物質稱為自身抗原(autoantigen)。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對自身物質不作為抗原來對待,但當機體受到外傷或感染等刺激時,就會使隱蔽的自身抗原暴露或改變自身的抗原結構,或者免疫系統本身發生異常,這些情況均可使免疫系統將自身物質當作抗原性異物來識別,誘發自身免疫應答,引起自身免疫病(詳見第二十五章)。

三、其他分類方法

(一)根據化學性質分類

按照抗原分子的化學性質,可將抗原分成蛋白抗原、多糖抗原和核酸抗原等許多類型。

天然蛋白質的分子組成都比較復雜,且具有二級和三級結構,因此多是良好的抗原。多糖的免疫原性一般較弱,但某些結構復雜的多糖,例如人類ABO血型抗原等,也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核酸和脂類多無免疫原性,與蛋白質結合後形成核蛋白或脂蛋白時可成為良好的抗原;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患者體內可發現抗DNA或抗RNA的抗體,所以核酸也許是一種天然的半抗原。

(二)根據制備方法分類

按照應用抗原的制備方法,可將抗原分成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和合成抗原三種類型。

天然抗原是不加修飾的天然物質,例如微生物、BSA和綿羊紅細胞等。人工抗原是經人工修飾的天然抗原,例如碘化蛋白、偶氮蛋白等。合成抗原是經化學合成的高分子氨基酸聚合物,例如多聚賴氨酸等。由一種氨基酸組成的聚合物稱為同聚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氨基酸合成的聚合物稱為共聚物。

(三)根據生物來源和體內定位分類

按照抗原的生物來源和在生物體內存在的位置進行命名是一種自然的方法,可以將抗原分成無數不同的類型;這雖不是一種規范的分類方法,卻是一種十分實用的命名方式。例如小鼠MHC抗原、病毒表面抗原和細菌鞭毛抗原等。

另外,根據抗原的免疫效果還可以分成完全抗原和半抗原,或免疫原、變應原和耐受原等;根據抗原與宿主的位置關系還可分成內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等。

抗體的結構是

第五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抗體形成

作者: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11 更新時間:2005-4-17

第五節 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抗體形成

免疫球蛋白反應的特異性和分子的多樣性是受基因支配;一條肽鏈的C區和V區分別由C基因和V基因編碼。任何一個B細胞都有3個獨立的Ig基因簇:1個H鏈基因簇和2個L鏈基因簇(κ和λ),構成Ig的結構基因;在B細胞分化成熟過程中進行基因重排,進而轉錄與翻譯,形成抗體。

(一)Ig基因的結構

1.重鏈基因人類重鏈基因位於第14號染色體上,基因結構非常復雜,分為4個不連續的基因節段,從著絲點5』末端起依次為:可變區(VH)基因、多樣性區(diversityregion,DH)基因、接合區(JH)基因和穩定區(CH)基因(圖2-5)。

V區基因分成6個亞群,在2500kD的區域內排列有100~200個基因。某些大亞群如VHⅢ含有約25~30個基因,而某些小亞群如VHⅤ或VHⅥ僅含一個或幾個基因。每個V基因由一個大的外顯子和一個位於前導順序後的內含子(約100~150bp)組成,前導順序編碼一種疏水肽,指引Ig肽鏈的轉膜作用,V基因3末端是重組酶信號。在VH座內還有一些不具表達功能的假基因。

C基因結構約200kb,含有11個基因。第一個CH為Cμ,以後依次為:Cδ、Cγ3、Cγ1、φε1、Cα1、φγ、Cγ2、Cγ4、Cε、Cα2。其中φε1(φε2不在第14號染色體上)和φγ是兩個假基因。除Cδ基因外,其他CH基因上游都有一個轉換(S)順序,負責H鏈的類轉換。臨床正常個體的CH座位內可有大片缺失,這種無免疫缺陷症狀的個體可能是通過細胞選擇在免疫應答中補償這種基因缺失。

圖2-5Ig重鏈基因及重組示意圖

每個CH基因的外顯子分別編碼相應H鏈的功能區,由內含子將其隔開。如Cμ基因有4個外顯子各自編碼鏈C區上的Cμ1、Cμ2、Cμ3和Cμ4四個功能區。除上述主要的CH基因外,還有其他編碼不同形式Ig分子的基因,例如分別編碼分泌IgM和膜IgM的μs和μm基因;前者是Cμ45』端的外加部分,編碼μs鏈C端20個氨基酸;後者位於Cμ基因下游,含2個外顯子,共同編碼μm鏈C端41個氨基酸。

V和C基因被中間的另兩個基因節段分開,即D基因和J基因。J區有6個功能基因和3個假基因;D區的基因數目尚未確定,但至少不下20個。D和J基因參與重鏈V區的編碼,負責其羧基端的一段氨基酸順序。

2.輕鏈基因輕鏈的基因比重鏈的基因結構簡單,僅有V區和J區而無D基因節段。κ鏈和λ鏈的基因互不相同(圖2-6)。

人類κ鏈基因位於第2號染色體上。Cκ基因只有一個,鄰近上游的J區座位內有5個Jκ基因,Vκ基因節段大約有80個Vκ基因,約一半以上可能是假基因。

λ鏈基因位於第22號染色體上。Cλ基因簇比Cκ基因復雜得多,至少有6個非等位基因,其中2個為假基因;每個功能Cλ基因前均有一個(或更多)相關的Jκ基因;對Vλ基因庫目前所知甚少,其基因數目尚不清楚。

輕鏈的J基因參與V區肽鏈的編碼,大約負責十幾個氨基酸的順序。

(二)Ig基因的重排

胚系狀態的Ig基因,無論是重鏈基因還是輕鏈基因,都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單位進行表達,只有經過重排以後才能成為具有表達功能的基因。在成熟Ig基因的產生過程中,Ig基因的重排需遵循一定的順序,先由V-J連接或V-D-J連接,然後由VJ或VDJ與C區基因連接(圖2-5)。在重鏈,還可以發生類轉換。

圖2-6Ig輕鏈基因及其重組

A:λ基因;B:κ基因

1.V-J或V-D-J連接輕鏈的V-J連接和重鏈的V-J-D連接都是在DNA水平發生,均由重組酶介導。V-J或V-D-J的組合都是隨機的;重組後的V-J編碼輕鏈的V區,V-D-J編碼重鏈的V區。

V-J基因重排是通過V區3』端和J區5』端旁的特殊順序使V-J靠擾並提供酶切信息,實現V基因和J基因結合成為V-J基因單位。這種V-J重排是隨機性的。V基因節段中任何一個V基因可與任何一個J基因重排結合。被結合的J基因上游的J基因丟失,下游的J基因保留。

V-D-J重排中,除V3』端和J5』端旁側外,D兩側亦有上述特殊識別順序在起作用。V-D-J連接中往往是DJ結合先於VD結合。與V-J連接一樣,V-D-J重排也具有不精確性。還有嚴重排為功能性連接的VH被其中游胚系狀態(未重排)的VH所替換。這可能是擴大基因容量和保證胚系狀態的VH基因能全部利用的一種機制。

在B細胞成熟過程中,Ig基因存在重排的等級(hierarchy)現象。在多能造血幹細胞分化發育成為幼稚B細胞(又稱前B細胞)時,就發生V-D-J重排,開始表達H鏈,鄰近J基因的Cμ自然隨之表達,這是順序優先的結果。由於Cμ基因和Cδ基因間的距離很短,兩者可以同時得以轉錄;V-D-J在RNA水平既可與C結合,也可與Cδ結合,使IgM和IgD在單個B細胞上協同表達,而並非缺失性類轉換。以後κ基因開始Vκ和Jκ重排,產生κ鏈。

2.重鏈類轉換類轉換是在DNA水平上V-D-J與CH基因連接由Cμ和Cδ轉換成其他CH基因的過程,是其他CH基因上游的S順序間發生重組的結果。S-S重組導致重組S順序間的所有DNA基因丟失,例如Sμ與Sγ1間發生轉換,則Cμ、Cδ和Cγ3基因及其側面的順序均一起丟失,使V-D-J連接由一個CH重新定位於另一個CH。類轉換只變換Ig的類別,不改變抗體的特異性。

(三)Ig基因的表達及Ig分子的分泌

Ig的合成過程與一般蛋白質合成相似。在細胞內有表達功能的V-J或V-D-J基因單位重組完成後,與C基因簇一起被轉錄成初級RNA,經過加工剪接,去除內含子,生成mRNA,最後分別翻譯成各種肽鏈,裝配成Ig分子,分泌出體外。

Ig基因在表達時存在等位排斥(allelicexclusion)和同型排斥(isotypicexclusion)現象,可能是V-D-J連接或V-J連接的不精確性所造成的結果,以致許多重排無轉錄產物。一個B細胞不會同時表達κ鏈和λ鏈,稱同型排斥。κ基因重排總發生在λ基因重排之前,當Vκ-Jκ重排形成有表達功能的基因後,λ基因重排即被抑制;在λ鏈產生細胞內,常有κ基因缺失。象其他的基因一樣,Ig基因的表達過程中也有啟動子與增強子來啟動和調節基因的轉錄。

B細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後迅速分化增殖,除一部分分化記憶細胞外,其餘分化為漿細胞。漿細胞在內質網和多聚糖體均顯著增加,大量合成Ig分子。合成L與H鏈的粗面內質網多聚核糖體是不同的。L鏈在190~200S的多聚核糖體(含4~5個核糖體)上合成,H鏈在270~300S的多聚核糖體(含11~18個核糖體)上合成。作為一條完整的多肽鏈,它們從一個起始點(N端)開始(向C端)依次合成。游離的L和H鏈少數在多聚核糖體上就有非共價結合或共價結合,大部分轉移至內質網的貯池中,並裝配成完整的Ig分子,然後依賴N端疏水性前導順序進入高爾基復合體,再分泌至細胞外。在此移動過程中糖殘基通過結合在膜上的糖轉化酶按一定順序逐步加到Ig分子上。

(四)抗體分子的多樣性

一個機體何以能產生多達106~108種具有不同抗體特異性的Ig分子,其機制至今雖未完全清楚,但從基因的結構組成及重排中可找到一些答案。眾多V區基因和一個或少數幾個C區基因不連續地排列在染色體上,它們在DNA水平隨機地結合是Ig分子多樣性的基礎,而體細胞突變又可增大V區的庫容。

多樣性程度可以通過Ig基因在染色體內重組時V-J與V-D-J的乘積來計算:當100個Vκ和5個Jκ重組時所產生的多樣性至少是100×5=5×102個;V-D-J重排時100個VH與10個DH和6個JH連接所的生的多樣性至少有100×10×6=6×103。同時連接這些基因時還會發生不精確性而使多樣性增加,因而由κ鏈和H鏈組成的抗體分子的多樣性最少有5×102×6×103=3×106之多。另外,在V-J、V-D-J連接過程中發生的鹼基缺失和插入又擴大了多樣性的程度。

2、亞麻酸和亞油酸有什麼區別

亞麻酸:

亞麻酸包含:α-亞麻酸和γ-亞麻酸

α-亞麻酸是DHA和EPA的前體,人體自身酶可將亞麻酸轉化為DHA和EPA。α-亞麻酸具有抗炎症、抗血栓(減少血栓形成)、抗血凝(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心率失常、抗癌、降低血脂血壓、改善血管彈性的作用,還具有調節中央神經系統、提高記憶力的功能,在醫葯、保健品等領域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DHA可使心肌細胞膜流動性增加,穩定心肌細胞的膜電位,降低心肌興奮性,減少異位節律的發生,具有明顯的抗心率失常作用。

EPA、DHA可減輕膠原所致關節炎的症狀,有抗皮炎作用,使銀屑病的發病率降低。EPA、DHA起到抑癌作用。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富含魚油的膳食,可使癌症發病率降低,使乳腺癌及腸癌死亡率下降。EPA、DHA是構成腦細胞的必需脂肪酸,在人腦的灰質、白質和神經組織中大量存在,在腦細胞的線粒體、突觸體和微粒體中都有發現,它與腦細胞的功能密切相關)

γ-亞麻酸是α-亞麻酸的同分異構體,γ-亞麻酸對血清甘油三酯的降脂作用,是目前報道的降低高血脂較佳和安全性最高的,對降低血清膽固醇效果也很好。可恢復糖尿病患者被損傷的神經細胞功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水平並抑制體內血小板的凝集。

亞油酸:

亞油酸在人體內可被轉化成γ-亞麻酸,DH-γ-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也可作為能量使用或貯存。亞油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某些生理調節物質(如前列腺素)的前體物質;亞油酸可使膽固醇脂化,從而降低血清和肝臟中的膽固醇水平,對糖尿病也有預防作用;亞油酸能抑制動脈血栓的形成,因而可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亞油酸對維持機體細胞膜功能也起著重要作用。

明白了嗎?
希望對你有幫助。

3、雞病 英文字母簡稱

VA----------病毒性關節炎 AE----------禽腦脊髓炎 ND----------新城疫 AI----------禽流感 AL----------禽白血病 ART--------禽鼻氣管炎 CIA--------傳染性貧血 EDS--76--減蛋綜合征-1976 FP---------禽痘 HPAI------高致病性禽流感 IB----------傳染性支氣管炎 IBD--------傳染性法氏囊 IBH--------包涵體肝炎 IC----------傳染性鼻炎 ILT---------傳染性喉氣管炎 IBD--------傳染性法氏囊 IBH--------包涵體肝炎 IC----------傳染性鼻炎 ILT---------傳染性喉氣管炎 LL----------淋巴白血病 LPAI-------低致病禽流感 MD---------馬立克氏病 MG---------敗血支原體 MS---------滑液囊支原體 REV-------網狀內皮增生症 SSA-------僵雞綜合征 SE---------腸炎沙門氏菌 SHS-------腫頭綜合症 AB---------抗體 AG--------抗原 HA---------血凝實驗 HI----------血凝抑制實驗 IM----------肌肉注射 IV-----------靜脈注射 RNA--------核糖核酸 DH---------鴨肝炎 DVE--------鴨病毒性腸炎 HVT--------火雞皰疹

4、腿疼 疼的要命你們說這是怎麼回事啊

你好,你描述的情況要注意有無小腿肌肉痙攣性痛。再有就是小腿的血管神經等病變引起的疼痛。<br><br>這個情況下要看局部皮膚有無變化。同時應該進行小腿的血管神經局部的檢查。普外科醫生現場檢查為好。

5、脂肪酸DHA,EPA,EFA是什麼,有什麼生理功能

epa: epa被專家稱為血液清潔劑,主要作用是在血中幫助製造某種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這種前列腺素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凝固,減少血栓形成,預防血栓。所以epa對預防和治療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溢血和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有絕佳功效。

dha:dha俗稱腦黃金,為人腦脂肪酸中的天然組成部分,是智力開發和提高智商的重要因素。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 大腦中dha的含量會相對減少, 因而會產生健忘和痴獃等現象。dha可阻止和延緩老化現象, 對老年痴呆症的預防和治療有良好的功效, 在青少年成長期, dha有助於保持神經健康成長和增強記憶力。另外dha還具有促進和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 改善過敏現象, 利於糖尿病的預防及治療等功能, 同時對類風濕關節炎, 牛皮癬, 氣喘病和潰瘍性小腸炎均有良好的療效。

dpa:dpa除了有他自己的特殊功效外, 與dha有近似的功能。目前只在人類母乳和海豹油中發現這一成分,人乳中dpa的百分比含量遠較epa高的多,故可知這是一種對於胎兒基礎營養及腦神經細胞成長發育所必需的脂肪酸, 對於嬰兒出生前後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有著很大的重要性。dpa對於成年人的視神經及記憶組織的維護亦有相對重要的作用。

6、碘酒分葯用和工業用嗎

精,又名乙醇,是一種無色,透明且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它易揮發,易燃燒,比水輕,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本身無毒性,屬於中性物質。酒精不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酒精具有很強的殺菌能力,是一種常用的消毒劑。醫用的消毒酒精濃度為75%左右(體積比),它具有很強的滲透能力,能夠滲入到細菌體內,使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使細菌無處藏身,一命鳴呼。然而,醫用消毒酒精不能用純酒精,這是因為用純酒精消毒,高濃度的酒精會一下子就使細菌表面的蛋白蛋凝固,形成一層硬膜。這層硬膜對細菌有保護作用,會阻止酒精向細菌體內進一步滲入。所以,用濃度大於75%的酒精消毒反而不好。一些生物標本在浸制過程中常常需用酒精,這是因為在酒精溶液里,細菌無法生存和繁殖,標本不會腐爛;酒精又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能夠溶解油脂等物質。葯用碘酒就是用一定量的酒精溶解適量的碘晶體和少量的碘化鉀而成的;在實驗室或內燃機里,還常用酒精作燃料。工業酒精含乙醇96%,但因常含有少量的甲醇而不能用工業酒精來製作飲料和消毒劑。
平時,人們利用酒精調製成各種食用酒。酒是含酒精的飲料,它略帶香味、辣味、甜味和刺激性。在各種食用酒中,含酒精的濃度(體積比)各不相同。例如,白酒含酒精50—70%,黃酒含8—15%,葡萄酒含6—20%。啤酒含3—5%,等等。啤酒用啤酒花製成。啤酒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氣能輕微刺激胃壁,增進食慾,還給人以涼爽舒適的感受。啤酒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麥芽糖、蛋白質和磷酸鹽。啤酒中的酒精能溶解食用油脂,幫助人體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因此,有常飲啤酒能使人發胖之說。成熟的水果中因含有單糖,單糖在糖酶的催化作用下轉化為乙醇,故可用水果也能釀出酒來。諸如葡萄酒、蘋果酒、桔子酒、荔枝酒、菠蘿酒、山楂酒,等等。由於各種水果酒具有獨特的天然原汁原味,色香味美,口感好,開胃消食等特點,因而頗受人們的鍾愛。
白酒又稱白乾,也叫燒酒,這種酒清澈透明,醇香濃郁,味道辛烈。因酒中含酒精較多而點火能夠燃燒。酒有幫助消化、增進食慾、加速血液循環、解除疲勞、振作精神之功效,是因為酒精本身除了具有刺激性外,在人體內還可轉化為能量。據測定,每克酒精可產生29.3干卡熱量。可是,若飲酒過量或飲法不當會易引起酒醉——酒精中毒!其症狀是:輕度時,出現頭暈眼花,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嚴重者,昏迷不醒,失去知覺,甚至死亡。據科學測定,空腹飲酒後15分鍾、1小時和2小時,酒精的吸收量分別為50%、75%和95%。其中約有20%的酒精被胃吸收,其餘約80%酒精進入十二指腸和小腸。由於酒精很易溶於水,滲透力又大,所以,機體內任何有水的部位都有酒精「光臨」。血液中含水量最多,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上升很快,在半小時至1小時內可達到高峰。大腦、細胞和肝等器官組織也很容易「吸入」酒精。當飲酒很多時,便造成機體組織嚴重缺水,並受到酒精的強烈刺激。雖然,酒精在人體內能進行氧化分解,但人體對酒精的吸收速度大大地超過了在體內發生的緩慢氧化分解速度。同時,在氧化分解過程中又產生了有刺激性有毒的乙醛(飲酒後所引起的各種不適幾乎都是由於乙醛的生成而造成的),因而造成嚴重的酒精中毒現象:醉倒或醉死。還常伴有口渴、皮膚發紅、乏力、無食慾等現象發生。另外,長期飲酒過量,還會使人體代謝負擔過重,使肝臟失去某些功能(因為血液中有90%以上的酒精主要在肝臟內進行氧化分解),導致酒精性肝硬化。
人們常說:「酒越陳越香。」此話是何道理?這是因為陳年老酒放置時間較長,酒中有少量酒精被空氣氧化生成乙醛,乙醛繼續被氧化成乙酸,乙酸與乙醇慢慢地進行酯化反應,生成具有特殊芳香的乙酸乙酯,從而使酒精具有醇香味。時間越長,生成的乙酸乙酯越多。這就是酒越陳越香的道理。
人們還將各種珍貴的烈性動物的軀體,如老虎骨、蛇、蛤蚧、穿山甲、海龜、鹿茸等浸泡於白酒中,製成各種葯酒。這種酒具有舒筋活血、壯陽強身、補腎補氣、散淤去痛等功效,因而可治療跌打內傷外傷,內濕性關節炎,腰酸腎虧,四肢麻木等症。如果不能飲服的患者,可用少量擦於患處,用力揉搓至發熱,數次用葯後可獲得顯著的療效。酒浴,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保健浴。在澡盆的溫熱水中加入500毫升白酒混和後洗澡,能加速機體的血液循環,有效地調節體內生化代謝及神經傳導,對皮膚有良性的刺激,可使皮膚光滑、柔潤、富有彈性。同時,對神經痛、風濕性關節炎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在燒魚時,用白酒可以解除腥味。魚肉里含有腥臭味的三甲胺,它難溶於水而易溶於酒精。所以,在燒魚時,加少許白酒可以溶解三甲胺,使之和酒精一起逸出,受熱揮發。這樣,腥味也就消失了。當你吃著香噴噴的糖醋魚時,可別忘了酒的功勞……
由此可見,酒精的性質決定了它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當然,因酒精誤事、壞事和損害健康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但願人們在日常中對酒精的性質有充分的認識,對它的作用揚長避短,讓酒精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資料:http://www.hpsf.net.cn/xuekehome/dxhxy/kxdh/hxysyhhw/sjj.htm

7、請問AE是雞什麼病的英文縮寫?

VA----------病毒性關節炎 AE----------禽腦脊髓炎 ND----------新城疫 AI----------禽流感 AL----------禽白血病 ART--------禽鼻氣管炎 CIA--------傳染性貧血 EDS--76--減蛋綜合征-1976 FP---------禽痘 HPAI------高致病性禽流感 IB----------傳染性支氣管炎 IBD--------傳染性法氏囊 IBH--------包涵體肝炎 IC----------傳染性鼻炎 ILT---------傳染性喉氣管炎 IBD--------傳染性法氏囊 IBH--------包涵體肝炎 IC----------傳染性鼻炎 ILT---------傳染性喉氣管炎 LL----------淋巴白血病 LPAI-------低致病禽流感 MD---------馬立克氏病 MG---------敗血支原體 MS---------滑液囊支原體 REV-------網狀內皮增生症 SSA-------僵雞綜合征 SE---------腸炎沙門氏菌 SHS-------腫頭綜合症 AB---------抗體 AG--------抗原 HA---------血凝實驗 HI----------血凝抑制實驗 IM----------肌肉注射 IV-----------靜脈注射 RNA--------核糖核酸 DH---------鴨肝炎 DVE--------鴨病毒性腸炎 HVT--------火雞皰疹

8、這三種有機酸有什麼區別

亞麻酸:

亞麻酸包含:α-亞麻酸和γ-亞麻酸

α-亞麻酸是DHA和EPA的前體,人體自身酶可將亞麻酸轉化為DHA和EPA。α-亞麻酸具有抗炎症、抗血栓(減少血栓形成)、抗血凝(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心率失常、抗癌、降低血脂血壓、改善血管彈性的作用,還具有調節中央神經系統、提高記憶力的功能,在醫葯、保健品等領域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DHA可使心肌細胞膜流動性增加,穩定心肌細胞的膜電位,降低心肌興奮性,減少異位節律的發生,具有明顯的抗心率失常作用。

EPA、DHA可減輕膠原所致關節炎的症狀,有抗皮炎作用,使銀屑病的發病率降低。EPA、DHA起到抑癌作用。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富含魚油的膳食,可使癌症發病率降低,使乳腺癌及腸癌死亡率下降。EPA、DHA是構成腦細胞的必需脂肪酸,在人腦的灰質、白質和神經組織中大量存在,在腦細胞的線粒體、突觸體和微粒體中都有發現,它與腦細胞的功能密切相關)

γ-亞麻酸是α-亞麻酸的同分異構體,γ-亞麻酸對血清甘油三酯的降脂作用,是目前報道的降低高血脂較佳和安全性最高的,對降低血清膽固醇效果也很好。可恢復糖尿病患者被損傷的神經細胞功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水平並抑制體內血小板的凝集。

亞油酸:

亞油酸在人體內可被轉化成γ-亞麻酸,DH-γ-亞麻酸和花生四烯酸,也可作為能量使用或貯存。亞油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作為某些生理調節物質(如前列腺素)的前體物質;亞油酸可使膽固醇脂化,從而降低血清和肝臟中的膽固醇水平,對糖尿病也有預防作用;亞油酸能抑制動脈血栓的形成,因而可預防心肌梗塞的發生;亞油酸對維持機體細胞膜功能也起著重要作用。

亞麻油酸( DHC天然紅花燃脂纖體素、復合亞麻油酸)
γ-亞麻油酸結構式名稱:γ-亞麻油酸
英文名稱: γ-Linolenic acid
別名: 順式-6,9,12-十八碳三烯酸
分子式:C18H30O2
分子量:278.438
理化性質: 為黃色油狀液體
來源與製法: 以水解糖為原料,接種黃色被孢霉經液體發酵後得乾燥菌絲體,通過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製得。

1、有利於體內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合成和利用而且能夠促進腦神經細胞和視網膜細胞的發育。
2、亞麻酸和亞油酸還可以在體內轉化成DHA和ARA。

亞麻油酸
3、亞麻油酸屬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需脂肪酸,內含較多解脂酶,使脂肪易消化吸收,但人體不能自行合成,需食物供給。

9、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蜂窩組織炎術後感染、嚴重低蛋白、乙肝大三陽【急性蜂窩組織炎引膿術後感染】

患者有基礎病,免疫功能低下並發的嚴重感染,不知此次發病前有無長期服用激素的病史?根據你提供的臨床資料,除了一般的細菌感染外,還需要排除有無結核、真菌感染? 另外,建議查HIV抗體。治療上除了抗病原體外,還需要加強支持治療,尤其是免疫增強治療,如輸靜脈丙球、胸腺肽。華西醫院是一家很好的醫院,不是醫院水平高低的問題,而是患者病情確實非常嚴重,建議你去北京協和醫院恐怕也不現實。

(周東輝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江蘇省人民醫院周東輝 http://zhoudh.haodf.com/

與關節炎dh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