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張有關手指關節的結構圖
你好,我的右手大拇指關節處在2003年的時候被刀砍傷過,留下一道很大的傷疤,現在經常發癢,且大拇指關節處的神經被砍斷到現在還沒有接上,請問神經現在還能否接的上啊
2、尋找針灸治療關節炎穴點陣圖解
認識中醫就從了解人體穴位開始,人體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於臟腑,外布於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指經脈,猶如直通的徑路,是經絡系統中的主幹;絡,指絡脈,猶如網路,是經脈的細小分支。經絡學說是中醫的精髓之一,與臟腑、氣血等基礎理論一起,對中醫各科特別是對針灸的臨床辯證和治療,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正確認識和理解人體經絡穴位,是養生、保健、治療的先決條件。人體穴位由十二經絡穴位和奇經八脈穴位組成,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也稱為「正經」。奇經八脈的「奇」有「異」的意思,是指與十二經脈不同而「別道奇行」的八條經脈。包括手三陰經穴位(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穴位(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穴位(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穴位(足太陰脾經位、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奇經八脈穴位片包括督脈、任脈穴位。人體穴位是什麼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輸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人體中,五臟六腑「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左右對稱共有24條)。另外,身體正面中央有「任脈」,身體背面中央有「督脈」,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道,稱為「正穴」,全部共有365處。在自我健康意識越來越凸顯的今天,進行自我穴位按摩或給家人保健非常有必要,也是一個健康好習慣的形成。頭疼頭暈者,可按摩穴位:太陽穴和風池穴。 適於女性對於女性的痛經、小腹疼痛,可選擇有利於活血的穴位:三陰交穴、太沖穴。 尋找它:三陰交穴是女性可常用到的一個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上緣三指寬。太沖穴位於足部的背側,大拇指與第二個腳趾的中間。有利於舒肝理氣,解決緩解易生氣、睡不好、壓力大的煩惱。失眠者經常失眠者或睡眠質量不好的人,可選擇穴位:太沖穴、印堂穴、足三里穴、合谷穴、神門穴。 尋找它:印堂穴——兩眉頭連線中點。合谷穴——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位於骨頭延長角的交點。神門穴——在手腕腕橫紋上,手腕關節手掌側下方與手腕橫紋交界處的凹陷處。 減肥對於肥胖者,也可通過穴位按摩來促進脂肪的代謝。 腹部胖者,可選擇穴位:天樞穴、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 尋找它:氣海穴——位於人體腹部,肚臍下1寸半,也稱丹田。關元穴——肚臍直下3寸,4橫指處。天樞穴、中脘穴。 臀部胖者,可按摩穴位:環跳穴、殷門穴。 尋找它:殷門穴——位於臀部下方和膝窩連線上,約靠近臀部的2/5處,洗澡的時候也可多沖洗此穴位,可使腿部曲線優美。 易感冒、免疫力差對於經常感冒、過敏性鼻炎患者。可按摩穴位:迎香穴、足三里穴、合谷穴。 尋找它:迎香穴——鼻翼旁約一厘米處,有兩個穴位。足三里穴、合谷穴。 按摩要點:鼻炎發作時,可按摩迎香穴,得到快速地緩解。平時,常按足三里穴和合谷穴,會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乳房保健按摩穴位:乳根穴、天池穴、期門穴。 脾胃、消化功能如果平日里你的脾胃不好、消化能力差,可按摩穴位:中脘穴、足三里穴。 尋找它:中脘穴——兩肋骨連接點和肚臍連接線的中間點。足三里穴——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左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這兩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此穴。 按摩要點:足三里穴——肌肉比較大,按摩力度可稍大,要滲透到穴位里。中脘穴——大拇指指腹來回按壓,指腹用力,力度可稍大,但不能用指甲掐。 便秘經常便秘者,或者大便不好等下消化道功能較差者,可按摩穴位:天樞穴、足三里穴。 尋找它: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向左右三指寬處。 頸肩不舒服者,除了經常轉轉頭部外,可自我按摩或通過家人來按摩。 按摩穴位:風池穴。 尋找它:在人體的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與耳垂齊平。 眼部疲勞看書或工作時間較長,為了緩解視力疲勞可使用的方式,可選擇按摩穴位:太陽穴、睛明穴、四白穴。 尋找它:太陽穴——比較常見的一個穴位,頭部側面,眉梢和外眼角中間向後一橫指凹陷處。(圖B)睛明穴——
3、關節炎是一常見疾病,其發生病變的部位是如圖所示關節結構中的() A.1 B.2 C.3 D.
由關節結構模式圖可知:[①]關節頭、[②]關節軟骨、[③]關節窩,[④]關節囊.關節是由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三部分組成.
關節面 包括關節頭和關節窩.關節面上覆蓋一層表面光滑的關節軟骨,可減少運動時兩骨間關節面的摩擦和緩沖運動時的震動.
關節囊 由結締組織構成,包繞著整個關節,把相鄰的兩骨牢固地聯系起來.囊壁的內表面能分泌滑液.在關節囊及囊裡面和外面還有很多韌帶,使兩骨的連接更加牢固.
關節腔 由關節囊和關節面共同圍成的密閉腔隙,內有少量滑液.滑液有潤滑關節軟骨的作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使關節的運動靈活自如.
關節囊病變,分泌滑液過多,致使關節腔內大量積液並伴有腫脹疼痛,機能障礙,引起關節炎.
故選:D
4、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圖片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風濕性關節炎可以外用中葯胡蜂醋達到治癒的目的,胡蜂醋以胡蜂,蜈蚣、全蠍、百花蛇、水蛭、五蟲迅速打通經絡,讓受害處毛孔完全打開,通過消炎解毒止痛,並把濕毒從骨骼中逼出並通過汗液、體液排出,快速消腫、痛、酸、麻等症狀,並且治癒後不復發。
5、膝蓋各個部位疼痛圖解?
膝蓋疾病幾個比較重要的就是:內因、外因、不足、淤滯、不調、過用多種原因導致膝蓋損傷,咱一個一個分析。
現在很多人開始運動了,但是就在膝蓋這個地方猶豫了,不動好像膝蓋也好不到哪去,動了好像膝蓋更差。現在人大夏天電動車前面擱一個擋風被,之前冬天常見的,現在夏天都常見了,女的有,男的也有,這說明一個啥現象?說明了現在人膝蓋的問題非常嚴重,膝關節疾病一個很常見的症狀就是下邊涼。涼、疼、難受、脹、腫、沉,伴隨著下肢的不良反應越來越多,說白了就是陽氣通不下去了。腹中淤滯,胯部銹死了,陽氣、氣血、能量下不去了,下不去直接導致膝蓋出問題,膝蓋是大關節,沒有氣血滋養能好得了嗎?
很多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想通過鍛煉得到緩解,結果越鍛煉越差。大夫說你可不能再走了,所有劇烈運動都不能做了,膝關節半月板越磨越沒了,這東西不可逆的,嚇壞了。原先暴走,晚上放著音樂天天走,現在路都不敢走了,因為膝蓋有問題了。汽車、電動車、電梯這些日益普及,頭十年我就預言過,人的腿腳會越來越不利索,越來越缺乏運動,缺乏鍛煉,導致整個胯骨關節的通透性越來越差,胯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通透性越來越差,導致上面氣血下不來。心臟泵血經過腹主動脈下去,但是泵到腹部往下泵就很艱難了,因為腹結出來了,腹動脈這勉強下去之後,發現胯關節又堵了,又結了,很艱難的再往下走,擠著到膝關節又堵住了,又結了一部分,就導致下肢涼、沉、麻、痛,再接著就感覺上重下輕,相當於倒三角,感覺重量在上邊不在下邊,腿腳越來越細,腳底板越來越薄,同時開始長灰指甲,下肢靜脈開始曲張,下焦無力,這都是伴隨而來的。為啥呢?
氣血下不去,血液分布就產生新的變化,上邊的血壅滯過多,下邊血過不去變少,就導致頭重腳輕。一查,說這典型的上盛下虛,下邊太虛,就開始給你補,咋補不也不好使,吃六味也不好使,吃金匱也不好使,吃十全大補也不好使,吃啥都不好使。它根本不是上盛下虛,虛是現象不是本質。30歲大虛,開始大把的吃枸杞泡水補腎,其實大錯特錯,不應該這樣吃。現在人由於嚴重不通導致來血變少,產生假性腎虛和下虛的症狀,補有啥用,補得進去嗎?越補越上火。
陽明經、少陽經、太陽經,按哪哪痛,後來就是整個身體按哪都疼,不單獨腳疼的問題,你稍微使一點勁按都疼。所有的經脈憋住了,錯位了,所以按哪都疼,按理說是按哪都不疼才對。腳趾縫、足三里、腳踝內外側、各個腳趾縫,包括腳掌、腳心、腳跟,甚至按摩腹痛,大腿的肌肉都會感覺疼痛。
由於我們越來越喪失了活動腿的機會,腿的功能越來越差,代謝越來越差,來血越來越少,導致下肢機能嚴重衰退。復式的還要裝個自家的小電梯,樓梯都不願意走。由於經脈的淤滯盤結,導致腿部的三陽經、三陰經出現錯位,這個也是導致膝蓋容易出問題的一大原因,除了咱們說的胯堵了、過用、外感寒邪等原因外,主要還有一種原因,就是經絡錯位了,經絡錯位導致膝關節受力不均,而產生的膝關節內側、外側、前側、後側出現不同損傷。
中醫認為包裹膝蓋的六條線,三陽經、三陰經,前面足陽明胃經,外側足少陽膽經,後側足太陽膀胱經,內側足少陰腎經,厥陰肝經,和足太陰脾經,正常情況下它們非常順暢,協調工作,不會發生錯位的情況。但是由於胯關節、腹部結、腰背淤結的程度不同,導致這六條經脈出現錯位,它們不能很好地協同工作,導致膝蓋受力不均,從而引起膝蓋一些相關的病變。內拽的狠點,外拽得狠點,前拽的狠點,後拽的狠點。
只要你把膝蓋露出來,我就知道你有沒有問題。什麼是一個真正的好膝蓋,什麼是有問題的膝蓋,一眼就看出來了。外感、下河摸魚、月經期間下河、寒氣上膝,咱就不多講了,中醫裡面都講過。運動損傷就是過度使用膝蓋,胯關節腹部等一些重要的地方沒有完全通暢,來血不是很豐富的情況下,盲目的過用關節,反復使用關節,導致關節使用過度而產生損傷。比如說馬拉松、暴走、蠻力地蹦跳,你都多大了,在沒有充分把身體搞通透的情況下蹦蹦跳跳,膝蓋就容易出問題。
6、風濕性關節炎症狀圖有什麼》老人
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
(1)關節疼痛與壓痛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於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
(2)關節腫脹
凡受累的關節均可出現腫脹,關節腫脹提示炎症較重。典型的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例如近端指間關節的梭形腫脹。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等大關節腫脹卻不易發現。
(3)晨僵
95%以上的患者有關節晨僵。晨僵是指病變關節在夜間靜止不動後,,晨起時出現較長時間的受累關節僵硬和活動受限。晨僵常是關節受累的第一個症狀,大多出現在關節疼痛之前,病情嚴重時全身關節均可出現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晨僵症狀可減輕或消失。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
(4)關節摩擦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1.止痛西葯治療:
只能止痛,不能治痛,長期服用易產生依賴性和毒副作用,關節炎患者剛開始的時候都會使用這種方法治療關節炎,但是這種方法治療關節炎度對人體的腎臟影響太大;不建議使用這種方法治療關節炎。
2.中葯治療方法:
中醫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理病機的認識已經有幾千年之久,治療經驗豐富,「鎮骨驅風貼」充分吸取歷代中醫大家用葯之經驗,針對關節炎外在病邪、內在體虛同時治療,以取得標本兼治之效果。鎮骨驅風貼運用一系列具有補益功效、扶正固本的中葯材通過中葯歸經理論可實現調理機體陰陽平衡、調養肝腎功能等效果,補益機體正氣,改善體質,因而從根本上解除病機。
3.物理療法:
可選用熱療、中葯熏洗、蠟療、超聲波、離子導入等治療,能緩解疼痛和伴發的肌肉痙攣,有助維持及恢復關節功能。但某些療法極易對人體產生副作用。氣候變化如關節受寒可使症狀加重,因此老人到了秋冬季,要特別注意關節保暖防寒,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如太極拳、慢跑、各種體操等。
7、關節炎有什麼病症?
關節炎最明顯的症狀是關節疼痛和關節腫脹,關節腫脹常會引起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可能會出現永久性的喪失關節功能。關節炎分為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等,不同類型的關節炎需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