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骨關節炎綜述

骨關節炎綜述

發布時間:2020-08-27 19:43:12

1、阿司匹林綜述

[編輯本段]【一、葯品信息】
中文名稱:阿斯匹林(解熱鎮痛葯)阿司匹林(退熱葯)
中文別名:醋柳酸、乙醯水楊酸、巴米爾、力爽、塞寧、東青等
<STRONG id="bks_btt5rhs">英文名稱:Aspirin
英文別名: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Acetylsalicylic Acid、Aci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lbyl、Aluprin、Asadrine、Aspirinetas、Bayaspirina、Bi-Prin、Codral Junior、Ecotri、Ecotrin、Elsprin、Empirin、Enteretas、Novosprin、Rhonal、Salitison、Salicylic Acid Acetate等
拉丁名稱:Aspirin
化學名稱:2-(乙醯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
分子結構式為:C9H8O4
分子相對質量:180.16<B>
[編輯本段]葯品簡介
阿司匹林是歷史悠久的解熱鎮痛葯,它誕生於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爾,弗雷德里克·熱拉爾(Gerhardt)就用水楊酸與醋酐合成了乙醯水楊酸,但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1898年德國化學家菲霍夫曼又進行了合成,並為他父親治療風濕關節炎,療效極好;1899年由德萊塞介紹到臨床,並取名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為止,阿司匹林已應用百年,成為醫葯史上三大經典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解熱、鎮痛和抗炎葯,也是作為比較和評價其他葯物的標准制劑。在體內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釋放反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這與TXA2生成的減少有關。 臨床上用於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
阿司匹林於1898年上市,近年來發現它還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於是重新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將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楊酸衍生物與聚乙烯醇、醋酸纖維素等含羥基聚合物進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產物的抗炎性和解熱止痛性比游離的阿司匹林更為長效。
根據文獻記載,都說阿司匹林的發明人是德國的費利克斯·霍夫曼,但這項發明中,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還有一位猶太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 阿圖爾·艾興格林的辛酸故事發生在1934年至1949年間。1934年,費利克斯·霍夫曼宣稱是他本人發明了阿司匹林。當時的德國正處在納粹統治的黑暗時期,對猶太人的迫害已經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狂妄的納粹統治者更不願意承認阿司匹林的發明者有猶太人這個事實,於是便將錯就錯把發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費利克斯·霍夫曼一個人的頭上,為他們的「大日耳曼民族優越論」貼金。納粹統治者為了堵住阿圖爾·艾興格林的嘴,還把他關進了集中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約在1949年前後,阿圖爾·艾興格林又提出這個問題,但不久他就去世了。從此這事便石沉大海。 英國醫學家、史學家瓦爾特·斯尼德幾經周折獲得德國拜爾公司的特許,查閱了拜爾公司實驗室的全部檔案,終於以確鑿的事實恢復了這項發明的歷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發明中,阿圖爾·艾興格林功不可沒。事實是在1897年,費利克斯·霍夫曼的確第一次合成了構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質,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學家阿圖爾·艾興格林的指導下,並且完全採用艾興格林提出的技術路線才獲得成功的。
[編輯本段]適用病症
本葯臨床可用於下列情況。
■鎮痛、解熱
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疼痛,如頭痛、牙痛、 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也用於感冒、流感等退熱。本品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葯物參因治療。
■消炎、抗風濕
阿司匹林為治療風濕熱的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如已有明顯心肌炎,一般都主張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風濕症狀控制之後、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療,以減少停用激素後引起的反跳現象。
■關節炎
除風濕性關節炎外, 本品也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改善症狀,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此外,本品用於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幼年型關節炎以及其他非風濕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緩解症狀。
■抗血栓
本品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臨床可用於預防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塞、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症(川崎病)
患川崎病的患兒應用阿斯匹林,目的是減少炎症反應和預防血管內血栓的形成。
[編輯本段]用法用量
注意:應與食物同服或用水沖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成人常用量口服。
①解熱、鎮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時每4小時1次
②抗風濕,一日3—5g(急性風濕熱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
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無明確用量,多數主張應用小劑量,如50—150mg,每24小時 1次
④治療膽道蛔蟲病,一次1g,一日2—3次,連用2—3日;陣發性絞疼停止 24小時後停用,然後進行驅蟲治療
■小兒常用量口服。
①解熱、鎮痛,每日按體表面積1.5g/平方米,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體重5—10mg/kg,或每次每歲60mg,必要時4~6小時1次
②抗風濕,每日按體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獲療效,可根據血葯濃度調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
③小兒用於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川崎病),開始每日按體重80—100mg/kg,分3—4次服,熱退2—3天後改為每日30mg/kg,分 2—4次服,連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狀態期間,每日5—10mg/kg,1次頓服。
④預防血栓、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梗塞:0.3/次,一日1次;預防暫時性腦缺血,每次0.6g,一日2次。
⑤治療膽道蛔蟲:每次1g,一日2-3次,連服2-3日。
⑥治療X線照射或放療引起的腹瀉,每次服0.6-0.9g,一日4次。 (6)治足癬,先用溫開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滌,然後本品粉末撒布患處,一般2-4次可愈。水楊酸類早晨給葯達峰時間長,半衰期長,晚間相反。合理給葯應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間加服一次。
■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
①在預防瓣腦性心臟病發生全身性動脈栓塞方面,單獨應用阿司匹林無效,但與雙嘧達莫合用,可加強小劑量雙嘧達莫的效果。
②避免和糖皮質激素合用;避免與香豆素類抗凝葯、降血糖葯氨甲蝶呤、巴比妥類、苯胺類等合用。
③飯後服。美國胸科醫師學會抗栓和溶栓治療學會(ACCP)的循證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患者應根據病情,使用最佳劑量。
大量的臨床試驗顯示,對大部分病人來說,包括慢性穩定性或不穩定心絞痛患者,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險。這一劑量也可降低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腦卒中和死亡的發生率。歐洲一項腦卒中預防研究顯示,既往有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和腦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次,即50mg/日可降低腦卒中或死亡的危險。臨床實踐證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劑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療效不會進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發生卻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療各種血栓性疾病中,患者應該使用最小的有效劑量,亦即長期應用50—160mg/日,以達到最大療效,而毒副作用則減至最小,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劑量。
[編輯本段]不良反應
一般用於解熱鎮痛的劑量很少引起不良反應。但長期大量用葯(如治療風濕熱)、尤其是當葯物血濃度>200μg/ml時則較易出現副作用。血濃度愈高,副作用愈明顯。
◆較常見的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由於本品對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腸道反應(發生率 3—9%)。
◆較少見或很少見的有(發生率<3%);
①胃腸道出血或潰瘍,表現為血性或柏油樣便,胃部劇痛或嘔吐血性或咖啡樣物,多見於大劑量服葯患者;據報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潰瘍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並可引起失血性貧血;服用腸溶片劑很少有胃腸刺激反應;
②支氣管痙攣性過敏反應,表現為呼吸短促、呼吸困難或哮喘、胸悶;
③皮膚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
④肝、腎功能損害,與劑量大小有關,尤其是劑量過大使血葯濃度達 250μg/ml時易發生。損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葯後可恢復。
■具體分類
◆過敏反應
特異體質者服用此葯後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及哮喘等過敏反應,其發生率約為20%,多見於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嚴重而持久,可伴有蕁麻疹或喉頭水腫,用皮質激素有效。這種現象機制還不十分清楚。可能這些人對阿司匹林具有特異的葯理反應。
◆胃黏膜損傷
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爛、出血及潰瘍等。多數患者服中等劑量阿司匹林數天,即見大便隱血試驗陽性;長期服用本葯者潰瘍病發率高。筆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熱口服阿司匹林0.6g/次,每日2次,3日後嘔血500ml。除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損傷外,注射用葯亦可發生。阿司匹林能透過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層,破壞脂蛋白膜的保護作用,於是胃酸就可逆地彌散到組織中損傷細胞,致毛細血管破損而出血。近來發現前列腺素對於維護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證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脫落增加並超過更新速度,加重潰瘍的程度,使胃黏液減少。為此,應用阿司匹林時最好飯後服用或與抗酸葯同服,潰瘍病患者應慎用或不用。
◆肝損害
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損害,在國內報道較少,有資料表明:當血清阿司匹林濃度下降後,轉氨酶也恢復正常。葯物引起肝損害可能與肝細胞中毒或過敏反應有關。
◆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
阿司匹林有擴張冠狀動脈和腦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臟合成,能抑制環氧酶的活性和減少凝栓質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潰瘍病者,在臨床上有出血傾向或者近期有腦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葯。孕婦服用阿司匹林,在早產兒中常出現腦損害如腦出血等,因此,孕婦在分娩前2~3個月應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礙。筆者曾見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滯患者,服用本品4h後全身發癢,7h後鼻衄、牙齦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紅細胞系明顯受抑,經對症治療,10天後骨髓象恢復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
◆腎損害
臨床觀察和動物實驗證明,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可發生間質性腎炎、腎乳頭壞死、腎功能減退。長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聯,鉀從腎小管細胞外逸,導致缺鉀、尿中尿酸排出過高,較大損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現蛋白、細胞、管型等。
◆神經精神症狀
用抗風濕劑量時,在治療開始的3~4天,有時出現所謂水楊酸反應,症狀為頭痛、眩暈、耳鳴、視聽力減退,用葯量過大時,可出現精神錯亂、驚厥甚至昏迷等。
[編輯本段]禁用慎用
■綜括
12歲以下兒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綜合症,高尿酸血症,長期使用可引起肝損害。妊娠期婦女避免使用。飲酒者服用治療量阿司匹林,會引起自發性前房出血,所以創傷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產或流產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的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溶血惡化;新生兒、幼兒和老年人似對阿司匹林影響出血特別敏感。治療劑量能使2歲以下兒童發生代謝性酸中毒、發熱、過度換氣及大腦症狀。
■交叉過敏反應。對本品過敏時也可能對另一種水楊酸類葯過敏。但是對本品過敏者不一定對非乙醯化的水楊酸類葯過敏。
■本品易於通過胎盤。動物試驗在前 3個月應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頭顱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和骨骼的發育不全。在人類也有報道應用本品後發生胎兒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後期3個月長期大量應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長,有增加過期產綜合征及產前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最後 2周應用,可增加胎兒出血或新生兒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晚期長期用葯也有可能使胎兒動脈導管收縮或早期閉鎖,導致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過量應用或濫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可能由於動脈導管閉鎖、產前出血或體重過低)的報道,但是應用一般治療劑量尚未發現上述副作用。
■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婦女口服 650mg,5—8小時後乳汁中葯物濃度可達173—483μg/ml,故長期大劑量用葯時嬰兒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現毒性反應。
■小兒患者,尤其是有發熱及脫水者,易出現毒性反應。急性發熱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兒應用本品,可能與發生瑞氏綜合征(Reye』s syndrome)有關,中國尚不多見。
■下列情況應禁用:
①有出血症狀的潰瘍病或其他活動性出血時;②血友病或血小板減少症。
②潰瘍病或腐蝕性胃炎;
③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者(本品偶見引起溶血性貧血);
④痛風(本品可影響其他排尿酸葯的作用,小劑量時可能引起尿酸滯留);
⑤肝功能減退時可加重肝臟毒性反應,加重出血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變患者易出現腎臟不良反應;
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壓,大量用葯時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腫;
⑦腎功能衰竭時可有加重腎臟毒性的危險。
■下列情況時應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過敏性反應時
[編輯本段]注意事項
■服葯說明
◆扁桃體摘除或口腔手術後7日內應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後接觸傷口,引起損傷
◆外科手術病人,應在術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礙
◆用於治療關節炎時,劑量應逐漸增加,直到症狀緩解,達有效血葯濃度(其時可出現輕度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等,在小兒、老年人或耳聾患者中,這些症狀不是可靠指標)後開始減量;但用量的調整不宜頻繁,一般不超過每周一次,當然如出現了副作用還應迅速減量;水楊酸類葯血葯濃度達穩態一般需要7天
◆有脫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兒)應減少劑量。長期大量用葯時應定期檢查紅細胞壓積、肝功能及血清水楊酸含量測定
■與其他葯物的相互作用
◆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葯
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葯同用時療效並不加強,而胃腸道副作用(包括潰瘍和出血)增加;此外,由於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加強,還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險。本品與對乙醯氨基酚長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腎臟病變的可能。
◆與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腸道潰瘍出血的葯物同用時,可有加重凝血障礙,引起出血的危險。
◆與抗凝葯
與抗凝葯(雙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葯(鏈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險。
◆與尿鹼化葯
尿鹼化葯(碳酸氫鈉等)、抗酸葯(長期大量應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葯濃度下降。但當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而停用鹼性葯物,又可使本品血葯濃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葯可使尿鹼化,但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不僅能使血葯濃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腦組織中的量增多,從而增加毒性反應。
◆與尿酸化葯
尿酸化葯可減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葯濃度升高。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葯後可能導致本品血葯濃度升高,毒性反應增加。
◆與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可增加水楊酸鹽的排泄,同用時為了維持本品的血葯濃度,必要時應增加本品的劑量。本品與激素長期同用,尤其是大量應用時,當激素減量或停葯時可出現水楊酸反應(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腸潰瘍和出血的危險。
◆與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物
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與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強、加速。
◆與甲氨蝶呤
與甲氨蝶呤(MTX)同用時,可減少甲氨蝶呤與蛋白的結合,減少其從腎臟的排泄,使血濃度升高而毒性反應增加。
◆與丙磺舒或磺吡酮
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時應用本品而降低;當水楊酸鹽的血葯濃度>50μg/ml時降低即明顯,>100—150μg/ml時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楊酸鹽自腎臟的清除率,從而使後者的血葯濃度升高。它與其他非激素類消炎葯或糖激素類合用,有加強對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楊酸濃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後如停用激素,則血中水楊酸濃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強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壓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劑治療青光眼時,阿司匹林可促使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強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時間延長及胃出血。它不能與抗凝葯物合用。
[編輯本段]葯物葯理
■葯物效力動力學
①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覺對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敏感的物質(如緩激肽、組胺)的合成,屬於外周性鎮痛葯。但不能排除中樞鎮痛(可能作用於下視丘)的可能性;
②消炎作用;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由於本品作用於炎症組織,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應的物質(如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及白細胞活力等也可能與其有關;
③解熱作用:可能通過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加而起解熱作用,此種中樞性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在下視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
④抗風濕作用:本品抗風濕的機制,除解熱、鎮痛作用外,主要在於消炎作用;
⑤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從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為不可逆性。
■葯物代謝動力學
口服後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內已開始吸收,在小腸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與溶解度、胃腸道pH有關。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響吸收量。腸溶片劑吸收慢。本品與碳酸氫鈉同服吸收較快。吸收後分布於各組織,也能滲入關節腔、腦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結合率低,但水解後的水楊酸鹽蛋白結合率為65~90%。血葯濃度高時結合率相應地降低。腎功能不良及妊娠時給合率也低。半衰期為15~20小鍾; 水楊酸鹽的半衰期長短取決於劑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劑量時約為2~3小時; 大劑量時可達20小時以上, 反復用葯時可達5~18小時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後,在乳汁中的水楊酸鹽半衰期為3.8~12.5小時。本品在胃腸道、肝及血液內大部分很快水解為水楊酸鹽,然後在肝臟代謝。代謝物主要為水楊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結合物, 小部分氧化為龍膽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葯後1~2 小時達血葯峰值。鎮痛、解熱時血葯濃度為25~50μg/ml; 抗內濕、消炎時為150~300μg/ml。血葯濃度達穩定狀態所需的時間隨每日劑量及血葯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劑量用葯(如抗風濕)時可長達7天。 長期大劑量用葯的患者,因葯物主要代謝途經已經飽和,劑量微增即可導致血葯濃度較大的改變。本品大部分以結合的代謝物、小部分以游離的水楊酸從腎臟排泄。服用量較大時,未經代謝的水楊酸的排泄量增多。個體間可有很大的差別。尿的pH對排泄速度有影響, 在鹼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離的水楊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則相反。
[編輯本段]葯物毒理
阿司匹林為一復方解熱鎮痛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熱鎮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腦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恢復體溫調節中樞感受神經元的正常反應性而起退熱鎮痛作用;阿司匹林還通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鎮痛、抗炎和抗風濕作用,阿司匹林 還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為中樞神經興奮葯,能興奮大腦皮層,提高對外界的感應性,並有收縮腦血管,加強前兩葯緩解頭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試驗結果:大鼠經口LD50為1500mg/kg;小鼠經口LD50為1100mg/kg。

2、強直性脊柱炎綜述論文範文

(一)全身症狀 絕大多數的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於青年期,起病往往隱匿;40歲以上發病者少見。女性病變發展緩慢,往往診斷延遲。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可有厭食、低熱、乏力,體重下降和輕度貧血等全身性症狀。
(二)局部表現
1.下腰痛和脊柱僵硬 是最為常見的表現。下腰痛發生緩慢,鈍痛狀,講不清痛在什麼地方,有時牽涉至臀部。也可以疼痛很嚴重,集中在骶髂關節附近,放射至髂嵴、股骨大轉子與股後部,一開始疼痛或為雙側,或為單側,但幾個月後都變為雙側性,並出現下腰部僵硬。晨僵是極常見的症狀,可以持續時間長達數小時之久。長期不活動使僵硬更為明顯,病人往往訴說由於僵硬與疼痛,起床十分困難,只能向側方翻身,滾下床沿才能起立。
有些病人疼痛較輕,只有晨僵與腰部肌肉韌帶壓痛點,往往被診斷為"風濕痛"、"纖維織炎",甚至被認為有"神經官能症"。向腿部有放射痛的還長期被診斷為"腰腿痛"和"坐骨神經痛"。
早期時體征不多,可有輕度腰椎活動受限,但只在過伸或側屈時才能察覺。骶髂關節處可有壓痛,但一般不嚴重,隨著病變進展,骶髂關節處於強直,此時該部位可以完全無痛,而脊柱強硬成為主要體征之一。病員能保持雙膝伸直位時將指尖觸及地板並不能據此而認為腰部並無活動障礙,因為良好的髖關節完全可以起代償作用。檢查脊柱有無強直應該從脊柱的過伸、側屈與旋轉等方面全面檢查。下列方法(Schober試驗)有所幫助:病員直立位時在第5腰椎棘突上作一記號,再在脊柱中線距該記號10cm處作第二個記號。囑病員最大限度前屈脊柱而膝關節保持完全伸直位,在正常情況下,兩點之間距離可增加5cm以上,即可達15cm以上。增加不足4cm,可視為腰椎活動減少。
病變繼續發展便會出現胸椎後凸與頸椎發病。此時診斷比較容易。病員靠壁站立,他的枕部無法觸及牆壁,嚴重時可有重度駝背畸形,病員雙目無法平視,他只能靠屈曲髖與膝才能得以代償。至於頸部表現,一般發病較遲;也有隻限於發展至胸段便不再向上延伸的。少數病員早期即發生頸部症狀,並迅速強直於屈頸位。
2.胸廓擴張度減弱 隨著病變向胸段脊柱發展,肋脊關節受累,此時出現胸痛,並有放射性肋間神經痛。只有少數病人自己發覺吸氣時胸廓不能充分擴張。因肋脊關節強直,在檢查時可發現吸氣時胸廓不能活動而只能靠膈肌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最大限度吸氣與呼氣,於第四肋間處的活動度可達5cm以上。不足5cm者應視為胸廓擴張度減弱。早期很少有肺功能削弱的。至後期時,由於重度脊柱後凸與喪失胸廓擴張能力,使肺通氣功能明顯減退。
3.周圍大關節炎症35%的強直性脊柱炎可有周圍關節炎,以髖關節最為常見。通常為雙側性,起病慢,很快出現屈曲攣縮和強直,為保持直立位,往往膝部有代償性屈曲。肩關節為第二個好發部位。偶有膝關節病變。其它關節少有發病。
4.關節外骨骼壓痛點 主要發生在胸肋交界處、棘突、髂嵴、股骨大轉子、脛骨結節、坐骨結節和足跟,有時這些症狀也可以早期出現。
5.骨骼外病變 主要為眼部病變,可有急性葡萄膜炎,發生率可高達25%。心血管疾患有主動脈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臟擴大,房室傳導阻滯和心包炎等。肺部病變主要為肺上葉進行性纖維化。神經系統病變常為繼發性,有自發性寰枕關節半脫位和馬尾神經受壓表現。後者表現為大小便障礙與會陰部鞍區狀麻木。

3、急求!!小牛軟骨蛋白膠囊怎麼樣

小牛軟骨蛋白膠囊 【背景資料】 國際著名科學家Folkman J 博士等(世界上第一個提出腫瘤發生發展與新生血管形成相關的科學家)在上世紀後期及新世紀初之間曾先後發表多篇高質量論文並刊登在Science、Cell及Cancer Research等系列國際頂級期刊,實驗研究證實牛軟骨素中存在一種或多種具有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及抗氧化功效的蛋白。 上海市腫瘤研究所、上海腫瘤特殊項目檢測中心經歷三年的實驗室研究,成功地從小牛軟骨中分離及純化出一種具有抗腫瘤血管生長功效的活性蛋白,經與國際上今年的報道作比較研究,充分證明二者實驗結果相符。 2005年至2009年期間,為使這一個高科技生物制劑第一時間服務廣大腫瘤患者,上海市腫瘤研究所、上海特殊項目檢測中心的科研人員,通過近5年的研究,突破規模化生產的兩大核心技術——納米吸收技術和親脂螯合技術,從而使小牛軟骨蛋白這一抗癌新物質應用成為可能。 【產品介紹】 該產品系從小牛新鮮軟骨組織中採用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技術分離及純化而獲的活性糖蛋白,經高效液相儀器測試,蛋白質分析及實驗動物檢測充分表明,其為一種天然無色、無味、無溴、無毒、含水量低、水溶性高及易被人體吸收的高科技產品。 經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以及我國江蘇東南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及上海市疾病控制中心等國內外多家權威機構測試驗證,小牛軟骨蛋白活性因子具有抗腫瘤血管生成、抑殺腫瘤細胞特別是抑殺腫瘤幹細胞、抗腫瘤入侵、抗氧化以及提高免疫等多重功效,是一種天然、無毒的綜合生物制劑,也是全球首個「5A生物療法」生物制劑。(詳見《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9年第6卷第6期綜述報道) 本中心所研製的小牛軟骨蛋白屬一種自主研發的產品,國內市場上從未上市以及尚未報道的新產品,且已於2008年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保護,專利號:200810204668。(詳見百度專利搜索「小牛軟骨蛋白」http://zhuanli.baidu.com) 【主要成分及含量】:每粒膠囊含有小牛軟骨活性蛋白1毫克 【主要功效成分與葯理作用】:經國內外科學家們近40年的研究,發現小牛軟骨蛋白含有CAIF、CATC、CATI等多種抗癌活性因子,能從多個方面起到抗腫瘤的功效,詳見下表: 功效成分 葯理作用 ▲抗腫瘤血管生長功效的生物活性因子(cartilage angiogenesis inhibitory facto,CAIF) CAIF是小牛軟骨主要抗癌活性成分之一,經研究發現是通過對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明顯的細胞毒作用,對內皮細胞骨架系統及其分裂增殖具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並抑制內皮細胞的運動遷移,從而抑制血管內皮芽的形成和新生血管的生成。 ▲腫瘤細胞抑制因子(cartilage antitumor component,CATC) CATC是小牛軟骨又一主要抗癌活性成分,可通過使腫瘤細胞骨架發生凝聚或固縮,抑制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腫瘤細胞DNA的合成,對腫瘤細胞產生細胞毒作用,從而抑殺腫瘤細胞。此外,研究還發現CATC可明顯抑制腫瘤幹細胞的DNA合成。 ▲抗腫瘤入侵因子(cartilage anti-tumor invasion,CATI) CATI可以視為小牛軟骨抗血管生成的活性因子之一,研究發現它可通過抑制多種蛋白酶活性(如基質金屬蛋白酶、胰酶、胰凝乳蛋白酶和抗原酶)、體外血管內皮細胞增殖活性、腫瘤生長活性起到抗腫瘤入侵的作用。 軟骨基質蛋白(ChM-I) 研究發現ChM-I可以通過抑制STAT信號通路直接抑制腫瘤的生長。此外,還可通過抑制T細胞應答和滑液細胞增生,防治風濕性關節炎。 硫酸軟骨素&氨基葡萄糖 (Chondroitin sulfate & Glucosamine) 二者同屬生物免疫調節劑,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提高抗腫瘤免疫。此外,還具有增強代謝功能及提高老年性正常細胞的修復及再生能力,延緩衰老;清除體內血液中的脂質和脂蛋白,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維持軟骨柔韌,防治風濕性關節炎。 膠原蛋白(Collagen) 促進組織修復能力,縮短創傷癒合時間。 【兩大核心作用機制】 1、 抑制腫瘤血管生長——切斷腫瘤營養供應,「餓死」腫瘤細胞 腫瘤的持續生長依賴於新血管的生成,腫瘤血管生成過程受到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的雙重調節。目前較為肯定的腫瘤血管生成刺激因子有血管內皮生成因子(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等。這些因子會與鄰近的血管上的特別受體結合在一起,從而刺激血管生長。 小牛軟骨中含有抑制腫瘤血管生長的活性因子(CAIF)可以使與VEGF結合的受體失活。同時抑制第2號、9號及12號MMPs對周圍組織的分解,阻止新生血管朝向腫瘤組織生長。 通過CAIF活性因子的上述作用,破壞了腫瘤初期血管內皮細胞骨架的形成,從而切斷腫瘤生長的營養通路,使腫瘤自行凋亡。 2、 抑殺腫瘤幹細胞——掘除腫瘤發病的「根」 腫瘤的發生起源於腫瘤幹細胞(tumor stem cells,TSC)。腫瘤幹細胞,好比是蜂群中的蜂王,在體內數量極少,具有極強的自我更新和分化異質性腫瘤細胞的能力,且有比普通腫瘤細胞強數百倍的致瘤能力,是腫瘤發生、轉移、復發及耐葯的根本原因。 小牛軟骨中含有的抗腫瘤細胞因子CATC可以特異性的抑殺肺癌、乳腺癌、肝癌、腎癌多種癌症的腫瘤幹細胞,掘除腫瘤發生的根本,從而為癌症的根治提供了可能。 【適用人群】:  剛確診的腫瘤患者:小牛軟骨蛋白活性因子可以控制腫瘤發展,改善體質,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降低治療前轉移的風險,為臨床綜合治療做准備。將腫瘤「圍困」在局部,控制腫瘤的擴散、轉移,為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 做手術的腫瘤患者:術前服用小牛軟骨蛋白活性因子,可減少腫瘤周圍的水腫層,固定縮小腫塊,形成「生物包膜」,提高手術切除率;術後服用,可加速傷口癒合,控制因手術引起的種植轉移,為進一步的臨床治療贏得時間。  中晚期、不適合放化療的腫瘤患者:通過阻斷腫瘤血管、抑殺腫瘤幹細胞等途徑使腫瘤自行枯萎,控制病情發展,延長生命,為中晚期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  正在放化療的腫瘤患者:放化療與小牛軟骨蛋白活性因子聯合治療,是目前最新的綜合治療理念,能夠堵住腫瘤治療的「幹細胞漏洞」,有效清除殘存癌細胞,預防腫瘤復發。  康復期的腫瘤患者:對康復期患者,小牛軟骨蛋白活性因子形成了三道防線:一是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斷腫瘤細胞轉移及獲取營養路徑,使腫瘤病灶無法形成;二是通過抑殺幹細胞、清除潛在癌細胞,清除隱患;三是強化全身免疫功能,及時消滅突變細胞。  長期接觸粉塵、化學等致癌物質或有癌症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小牛軟骨蛋白可以通過提高抗腫瘤免疫力、抗腫瘤血管生成,有效防止致癌物質引起基因突變,從而防止癌細胞的產生,達到預防癌症的目的。  乳腺增生等血管增生疾病的人群: 乳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是乳腺增生發病的病理基礎,而這些增生需要微血管網的支持,小牛軟骨蛋白可以有效抑制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破壞微血管網的建立,並且有很好的抗炎消腫作用,因此,對乳腺增生等血管增生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體質差、免疫力低下或者早衰的人群:小牛軟骨蛋白經科學研究驗證,具有明顯抗氧化、消除自由基、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中老年人堅持服用可有效提高免疫力,延長壽命。 【用法和用量】:每日2次,每次2~3粒,飯後服用 【研製單位】:上海市腫瘤研究/所腫瘤特殊項目檢測中心 4006660916

4、有關蛋白質的綜述,大約4000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最為世人矚目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即將提前完成。人類將向了解自己的生命奧秘這一目標邁進一大步。但是,由於基因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而生命活動的執行者卻是蛋白質,即基因的表達產物。因此,即使得到人類全部基因序列,也只是解決了遺傳信息庫的問題。人類揭示整個生命活動的規律,就必須研究基因的物產——蛋白質。相對於基因組而言,後者稱為蛋白質組。

1 蛋白質組概述及其相關研究技術和方法

鑒於基因組研究的局限性,1994年澳大利亞Macquaie 大學的Wilkins和Williams等在義大利的一次科學會議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質組(Proteome)這個概念。定義為「蛋白質組指的是一個基因組所表達的蛋白質」,即「PROTEOME」是由蛋白質的」PROTE」和基因組的「OME」字母拼接而成[1].這個新術語很快得到了國際生物學界的認可。目前對蛋白質組的分析工作大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二維膠電泳等技術得到正常生理條件下的機體、組織或細胞的全部蛋白質的圖譜,相關數據將作為待測機體、組織或細胞的二維參考圖譜和資料庫。另一方面是比較分析在變化了生理條件下蛋白質組所發生的變化。目前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常用以下手段:(1)用於蛋白質分離技術方面的如雙向凝膠電泳(2-DE)、雙向「高效」柱層析等。(2)用於蛋白質鑒定的技術如質譜技術、凝膠圖像分析、蛋白質和多肽的N端、C端測序及氨基酸組成分析等。(3)用於蛋白質相互作用及作用方式研究的雙雜交系統。(4)用於分析大量數據的生物工程信息學等[2].。

2 蛋白質組在醫學研究中的現狀和前景

自蛋白質組概念提出以來,已發表相關論文及論著數篇。並於是1997年舉行了第一屆國際性的「蛋白質組學」會議。同年出版式了第一部蛋白質組學的專著。目前蛋白質組在醫學方面的研究重點在於對人類疾病的發病機制、早期診斷及治療,對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機理、耐葯性及發現新的抗生素為主。現將這兩方面的進展情況綜述如下。

2.1 人類疾病的蛋白質組研究

2.1.1 直腸癌 直腸癌的發生是因多個基因的突變,導致腫瘤抑制基因失能所致,但確切機制仍不清楚。為探討其發病機制,Sanchez等對15例結腸癌和13例正常人的結腸上皮進行2-DE,每個多肽模式用Melanie I12-DE分析軟體進行分析。據此建立了包括882和861個斑點的結腸癌及正常人結腸粘膜的標准膠圖。結果發現在分子量為13kD和pI值為5.6處的蛋白質僅出現在結腸癌的組織中。15例結腸癌患者中13/5.6蛋白有13例(87%)。此外,發現13/5.6蛋白不僅在中度、低度分化的結腸癌及有24年病史的潰瘍性結腸炎過度表達,而且出現在7例分化程度不同的腺瘤的癌前病灶。但對照組則極少出現。這表明該蛋白的出現對檢測早期直腸癌有很強提示。通過對該蛋白HPLC及測序等分析後,發現與鈣粒蛋白B(calgranulin B)及鈣衛蛋白(calprotectin)有很大關系[3]。

2.1.2 肝癌 醛糖還原酶(aldose rectase, E.C.1.1.1.21)是醛酮還原酶超家族中的一個成員。它催化葡萄糖還原為山梨醇,通過減少內源或外源性代謝產物而起到解毒作用。Peter R等在用N-甲基-N-亞基脲誘導(N-methly-N-nitrosourea-inced)的小鼠肝癌中,用2-DE及氨基酸微型測序可分辯出一種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樣的蛋白質(35Kd/P17.4)。而在小鼠的晶狀體中,則發現一種醛糖還原的同工酶,該酶與已知的小鼠醛糖還原酶有98%的同源性,而與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樣的蛋白質截然不同。這表明兩種蛋白質是由相關的兩條基因編碼,在小鼠不同的器官中表達不同。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蛋白質優先表達在肝癌及胎肝中,它們均受到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的刺激,但隨小鼠鼠器官的生理及病理環境而表現不同的形式。經免疫組化證實,肝癌誘導的醛糖還原酶樣的蛋白質在成人肝臟中不表達,但在小鼠的肝癌 中又重新表達。同時發現該蛋白在癌前病變及肝癌中表達強烈,而在肝臟周圍的正常組織不表達[4]。表明該蛋白可能與肝癌的發病有很大關系。

2.1.3 擴張型心肌病 擴張型心肌病是一種嚴重的可導致心衰的心臟病,大多數患者需行心臟移植術。目前其發病機理不明,推測可能為多種因素所致。1990年已有兩組人員進行該病的蛋白質組分析。其後不久心肌的2-DE資料庫建成,並進入國際互聯網路。Knecht等採用2-DE取得了3300個心肌蛋白條帶,通過氨基酸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及基質輔助的激光解吸離子化質譜(MALDI-MS)等分析了其中150條。經活檢及術後病理證實,有12條為擴張性心肌病特有的蛋白。但具體資料尚在進一步分析之中[5]。Arnott D等對新福林誘導的肥大心肌細胞進行蛋白質組分析,同對照相比亦發現有8種蛋白質的表達水平發現了變化[6]。

2.1.4 膀胱癌 IFN-γ除抗病毒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即抗腫瘤作用。目前其抗腫瘤作用機制不明。有資料表明,IFN-γ可能通過在相關細胞中增強或抑制有關基因而發揮抗腫瘤作用。重組IFN-γ和IL-2已開始應用於膀胱癌的治療中。為探明其作用機制,George等將四種分級程度不同的人膀胱癌新鮮活檢標本,用50U/ml IFN-γ作用20個小時後,採用2-DE、微型序列分析、等電聚集、蛋白質印跡等方法,對標本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結果表明有五種蛋白質(色按酸-tRNA合成酶、IFN-γ誘導的r3,超氧化物歧化酶及兩種分子量為35.8kD和11.2kD的未知蛋白)的表達量增加了75%,而醛糖還原酶表達量則下降。為研究IFN-γ對治療膀胱癌的作用機制提供了一種方法[7]。

此外,由於缺乏對膀胱鱗狀細胞癌客觀可靠的組織學分級標准,因而很其進行早期診斷。為此,Morten等對150例膀胱癌進行雙盲法2-DE,並結合了蛋白質印跡法、微型序列分析及質譜等技術,建立了新鮮膀胱癌標本的2-DE資料庫,且發現角蛋白10、14及銀屑病相關的脂肪酸結合蛋白(psoriasis-associated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PA-FABP)等可以作為膀胱癌不同分化程度的標記物[8]。為早期診斷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

[ 本帖最後由 snow_white 於 2007-7-20 16:32 編輯 ]
查看完整版本請點擊這里:
蛋白質組學研究〔綜述〕05

我也來說兩句 查看全部回復
最新回復
snow_white (2007-7-20 16:31:50)
2.1.5 其它 目前人的各種組織、器官、細胞乃至各種細胞器已被廣泛研究。以期為疾病診治及了解發病機制提供新的手段。在一項利用蛋白質組研究技術進行的酒精對人體毒性的研究中發現,乙醇 會改變血清蛋白糖基化作用,導致許多糖蛋白的糖基缺乏,如轉鐵蛋白[9]。Jagathpala等對免疫所致的不孕症的男性精子蛋白質進行蛋白質組分析,發現了導致不孕症的6種自體及異體抗 精子抗體[10]。在對腎癌的研究中,發現有4種蛋白質存在於正常腎組織而在腎癌細胞中缺失。其中兩種分別是輔酶Q蛋白色素還原酶和線粒體乏醌氧化還原復合物I。這提示線粒體功能低下可能在腫瘤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1]。Ekkehard Brockstedt等利用2-DE、Edman微型序列法、MALDI-MS等對人BL60-2伯基特淋巴瘤細胞系進行了細胞凋亡機制的研究,結果發現RNA聚合酶轉錄因子3a(BTF3a)和/或BTF3b與抗IgM抗體介導(anti-IgM antibody-mediated)的細胞凋亡有很大關系[12]。

2.2 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質組研究 近年來,WHO越來越重視感染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除結核、多重耐葯鏈球菌感染及機會致病菌外,出現了一些新的感染因素如HIV、博氏疏螺旋體及埃博拉病毒等。因此這些致病微生物的蛋白質組分析,對於了解其毒性因子、抗原及疫苗的制備非常重要,此外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也同樣重要。現已獲得18種微生物的全部基因組序列,另有60餘種的基因序列正在研究之中。這些工作的開展為蛋白質組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2.2.1 檢測博氏疏螺旋體與免疫有關的蛋白質 博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是萊姆病的主要病因,表現為環形紅斑及流感樣症狀,大約有50%的未治患者發展為神經系統及關節系統疾病。該螺旋體可分為3種類型: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B.garinii, B.afzelii。其診斷需依靠血清學檢查,但存在敏感性及特異性變化的缺點。為獲得更可靠的血清學檢查,Peter等用2-DE從B.garinii得到217個銀染的蛋白斑點。從中國兔多克隆抗體鑒別出6個已知的譏原。將不同臨床表現萊姆病患者的血漿用b.garinii 2-DE圖雜交。用抗IgM及抗IgG作為第二抗體,在10例有遊走性紅斑的患者血漿中,檢測出60~80個抗原。同時發現在有關節炎的患者血漿中,包含有抗15種抗原的IgM抗體及抗76種不同抗原的IgG抗體。而晚期有神經系統症狀的患者血漿中,則包含有抗33種抗原的IgM抗體及抗76種抗原的IgG抗體。上述3種類型患者的血漿中均包含有抗6種已知抗原的抗體,且被SDSPAGE雜交所證實。這些抗原均是潛在的具有特異性診斷的標志物。

2.2.2 弓形體抗原的檢測 弓形體病是由鼠弓形體蟲引起的寄生蟲病。全球人口大約有30%是攜帶者,在歐洲是最常見的寄生蟲病。如果妊娠者感染,該蟲可通過胎盤引起胎兒的感染。且隨著妊娠時間的增加,感染的機會也增加。大約50%母體的感染可引起新生兒先天性疾病。因此診斷及治療越早越好。目前要依靠血清學及PCR,而單獨採用血清學如用IgG,IgM,或IgA抗體對疾病活動期敏感性不夠,尤其對於妊娠或有免疫抑制的患者。潛在感染常發生在有免疫抑制的患者中。對AIDS患者來說,鼠弓形體蟲是最主要的致命性腦損傷的病因。因此,能否早期診斷對治療來說尤為關鍵。Jungblut等將鼠弓形體蟲RH株在人羊膜細胞系FL521中傳代後,用2-DE得到300個銀染的斑點。再將其與以下3種患者的血漿進行免疫雜交:(1)患有急性弓形體病的妊娠女性(n=11); (2)患急性弓形體病的非妊娠者(n=6)(3)有潛在感染的患者(n=9)。結果有9個斑點對各階段的弓形體感染均反應,這9種斑點被用來當作弓形體感染的標記。其中7種標記可用作區別疾病的不同階段。但對區別急性期與潛在期仍需聯合應用多種抗原[4]。

2.2.3 白色念珠菌 芽管結構是白色念珠菌向菌絲體轉變的早期階段,該結構能增強白色念珠菌對宿主細胞的粘附力、穿透力及破壞性。目前通過蛋白質組分析方法如2-DE、質譜等已檢測出在芽管結構所表達的一組特異蛋白如DNA結合蛋白等,為致病提高了一些參考指標[13]。Monkt等發現,在conA反應後的SDS-PAGE圖中,在芽管結構的膜上,分子量為80kD復合糖處,出現很淡的考馬斯亮藍染色,而在孢子時則未出現。提示膜的整合、出現未與ConA結合的80kD復合糖可能與芽管結構的發生及生長有關。粘附素(adhesin)是白色念珠菌表面的組成部分,介導其與宿主的結合,是侵入宿主所需的重要蛋白,包含多種成分如白色念珠菌胞壁上的疏水蛋白等,通過增強菌株的粘附性而在其致病機制中發揮一定作用。但由於這些蛋白有很大同源性、多種糖基化作用及與胞壁或胞漿膜上其它成分形成共價結合,故提純及分析很難。現通過等電聚集、2-DE及洗脫電泳等方法,可使這些蛋白得到很好的純化、分離及分析[14]。

抗真菌葯通過改變真菌胞壁組分的生物合成和重組胞壁相關酶的結合位置而發揮作用。抗真菌葯遠少於抗細菌葯就在於對真菌細胞壁蛋白分析了解太少。現在臨床上用於抗真菌的葯物多為咪唑類(咪康唑、酮康唑)及三唑類(氟康唑、伊曲康唑),但有很多患者出現耐葯現象。在白色念珠菌中,目前發現至少有8種CDR家族的基因可產生耐葯株的表現型。且有55種基因分別表達ABC及MFS蛋白(菌內葯物輸出泵)[15.16]。但這些基因、蛋白與耐葯之間的關系仍未清楚。應用2-DE、免疫檢測蛋白質等技術,對這些蛋白在菌內的表達量進行分析,發現Cdrlp及CaMdrlp蛋白在耐咪唑類菌株中過量表達。在對咪唑類每感及去除CDR1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中,提取並檢測耐氟康唑突變子(FL3)的表達。結果發現FL3對氟康唑的耐是去除CDR1的基因的白色念珠菌株CA114的500倍 ,是CA114的250倍。且CDR1 mRNA在FL3的量是Ca114的8倍[17]。同時,對敏感性及耐葯株蛋白質的2-DE圖分析發現,在耐中有25種蛋白質增加,有76種蛋白質減少。推測白色念株菌是通過改變染色體數目或染色體重組來調節基因的表達量,進而產生耐葯性[18]。隨著蛋白質組技術成熟完善,將對真菌壁及耐葯基因分泌的各種蛋白組成分析帶來重大突破,並對抗真菌的研製提供重要資料。

雖然蛋白質組學還處在一個初期發展研段,但我們相信隨著其不斷地深入發展,蛋白質組(學)研究在提示諸如生長、發育和代謝調控等生命活動的規律上將會有所突破,對探討重大疾病的機理、疾病診斷、疾病防治和新葯開發將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 本帖最後由 snow_white 於 2007-7-20 16:33 編輯 ]
snow_white (2007-7-20 16:34:25)
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進展

蛋白質組學強調的是針對蛋白質的一個整體思路。從整體的角度看,蛋白質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針對細胞或組織的全部蛋白質,也就是著眼點是整個蛋白質組;而另一種是以與一個特定的生物學機制或機制相關的全部蛋白質為著眼點,在這里整體是局部性的。針對細胞蛋白質組的完整分析的工作已經比較全面地展開,不僅如大腸桿菌、酵母等低等模式生物的蛋白質組資料庫在建立之中,高等生物如水稻和小鼠等的蛋白質研究也已開展,人類一些正常和病變細胞的蛋白質資料庫也已在建立之中。與此同時,更多的蛋白質組研究工作則是將著眼點放在蛋白質組的變化或差異上,也就是通過對蛋白質組的比較分析。首先發現並去鑒定在不同生理條件下或不同外界條件下蛋白質組中有差異的蛋白質組分。限於篇幅,本文不對這方面的工作做進一步論述。

本文接下來重點介紹近期發表的關於蛋白質組學的幾個工作,從中可以看到蛋白質組學的思想方法在蛋白質整體(或局部整體)水平上是如何解決生理學的一些重要問題的。

1999年11月《Nature》雜志發表了一篇用蛋白質組學方法研究蛋白質折疊的研究論文[10]。在這篇文章中,Houry等報道了在大腸桿菌胞質中的2500種新生多肽鏈種只有近300種以GroEL作為分子伴侶來幫助其折疊成正確構象。在以往的相關研究中,通常只是針對某個或某些特定的蛋白質,觀察它(們)在折疊過程中是否需要諸如GroEL等分子伴侶的幫助。而在這個工作中,研究是從一個整體的思路出發,首先通過免疫共沉澱的方法獲得所有與GroEL結合的肽鏈,再通過二維電泳和資料庫比較等蛋白質研究的手段對這些肽鏈進行分析鑒定,從而實現了對大腸桿菌近2500條新生多肽鏈與分子伴侶GroEL的關系的全面分析。在這個工作中,研究者還通過對其中50種與GroEL作用的肽鏈的鑒定,進一步揭示了決定這些蛋白質能與GroEL相互作用的關鍵結構特徵。應該說,這個工作很好地體現了蛋白質組學的思想方法和技術手段的運用。

過去在細胞生物學領域還沒有得到過一個主要亞細胞結構的完整的分子圖。核孔復合體是一個巨大的跨核膜的八角形結構,是控制大分子在胞質和核質間運輸的通道。多年來,很多方法被用來分析這一復合體的組成成分。雖然這些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一復合體的分子原貌仍然是一個未知數。最近通過使用蛋白質組學的手段,Rout等[11]鑒定了完整的酵母核孔復合體所有能檢測到的多肽,並系統地對每種可能的蛋白質組分在細胞中定位,結合免疫電鏡的方法將各組分在復合體內定位並定量,從而揭示了酵母核孔復合體的完整分子構造,並在此基礎上揭示了其工作原理。這個工作可以說是蛋白質組學解決構造生物學問題的一個典範,為揭示其他巨大分子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指出了一條新路[12]。

通過分析一個蛋白質是否跟功能已知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可得到揭示其功能的線索。因為經驗告訴我們,如果兩個蛋白質相互作用,那麼它們一般參與相同或相關的細胞活動[13]。從近期國際上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發展動向可以看出,揭示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建立相互作用關系的網路圖,已成為揭示蛋白質組復雜體系與蛋白質功能模式的先導,業已成為蛋白質組學領域的研究熱點。2000年初,《Science》登載了一篇應用蛋白質組學的大規模雙雜交技術研究線蟲生殖器發育的文章[14]。在這個工作中,Walhout等以線蟲的生殖發育過程作為研究對象,從已知的27個與線蟲發育的蛋白質出發,構造了一個大規模的酵母雙雜交系統,得到了100多個相互作用的結果,初步建立了與線蟲生殖發育相關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圖譜,從而為深入研究和揭示線蟲發育的機制等提供了豐富的線索。這個工作不同於一般的應用酵母雙雜交進行研究的地方在於,它出於對一個生物學問題的整體思考,盡可能地從所有已知的蛋白質而不只是個別的蛋白質為出發點。這一個工作為以前專注於信號轉導過程中單個蛋白質作用的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即將整個途徑的相關蛋白質一起考慮。

那麼,能否通過酵母雙雜交系統來分析一種細胞或特定組織的所有可能的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呢?在今年初,《Nature》發表了一篇通過大規模雙雜交技術研究酵母近6000個蛋白質之間相互作用的論文[15]。啤酒酵母基因組DNA的全序列業已測定,這為通過雙雜交技術來鑒定酵母基因組編碼的全部6000種左右的蛋白質間的可能相互作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這個工作中,研究人員採用了兩種不同的策略對酵母的蛋白質間的相互作用作了全面分析。一是所謂的列陣篩選法(array screening)。在此方法中,6000株表達不同"獵物"蛋白的酵母單克隆分別加在微滴定板上,帶有不同的"誘餌"蛋白的酵母株與前面6000株細胞一一接合形成二倍體細胞,"獵物"蛋白與"誘餌"蛋白的相互作用通過報道基因的表達而被鑒定。這篇文章中報道了192種不同的"誘餌"蛋白與近6000種"獵物"蛋白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另一種方法是文庫篩選法。該方法與前一種方法的區別是,將表達6000種不同"獵物"蛋白的酵母細胞混在一起構成文庫,再將這個文庫分別與6000株表達不同"誘餌"蛋白的酵母細胞接合,再進一步篩選鑒定陽性克隆,即"誘餌"與"獵物"發生相互作用的克隆。根據這篇報告,上述兩種策略得到了不同的結果,相比之下陣列篩選法更為有效,而文庫篩選法的長處是通量大。這一工作的重要意義在於我們已經看到,在基因組序列被了解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大規模雙雜交技術全面地,當然也是初步地,分析其物種或其細胞、組織的所有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相信類似的工作將很快針對其他物種開展,特別是基因組序列已被揭示的物種。

由此可見,蛋白質組學已經開始從建立資料庫走向解決生命科學的重大問題,成為研究生物學問題或機制的強有力手段。
snow_white (2007-7-20 16:37:32)
三、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與趨勢

曾 嶸 夏其昌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蛋白質組學研究分析中心 上海 200031)

如果在五年前提到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恐怕知之者甚少,而在略知一二者中,部分人還抱有懷疑態度。但是,2001年的Science雜志已把蛋白質組學列為六大研究熱點之一,其「熱度」僅次於幹細胞研究,名列第二。蛋白質組學的受關注程度如今已令人刮目相看。

1.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研究意義和背景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已進入了後基因組時代。在這個時代,生命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功能基因組學,包括結構基因組研究和蛋白質組研究等。盡管現在已有多個物種的基因組被測序,但在這些基因組中通常有一半以上基因的功能是未知的。目前功能基因組中所採用的策略,如基因晶元、基因表達序列分析(Serial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SAGE)等,都是從細胞中mRNA的角度來考慮的,其前提是細胞中mRNA的水平反映了蛋白質表達的水平。但事實並不完全如此,從DNA mRNA 蛋白質,存在三個層次的調控,即轉錄水平調控(Transcriptional control ),翻譯水平調控(Translational control),翻譯後水平調控(Post-translational control )。從mRNA角度考慮,實際上僅包括了轉錄水平調控,並不能全面代表蛋白質表達水平。實驗也證明,組織中mRNA豐度與蛋白質豐度的相關性並不好,尤其對於低豐度蛋白質來說,相關性更差。更重要的是,蛋白質復雜的翻譯後修飾、蛋白質的亞細胞定位或遷移、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等則幾乎無法從mRNA水平來判斷。毋庸置疑,蛋白質是生理功能的執行者,是生命現象的直接體現者,對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將直接闡明生命在生理或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機制。蛋白質本身的存在形式和活動規律,如翻譯後修飾、蛋白質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質構象等問題,仍依賴於直接對蛋白質的研究來解決。雖然蛋白質的可變性和多樣性等特殊性質導致了蛋白質研究技術遠遠比核酸技術要復雜和困難得多,但正是這些特性參與和影響著整個生命過程。

傳統的對單個蛋白質進行研究的方式已無法滿足後基因組時代的要求。這是因為:(1) 生命現象的發生往往是多因素影響的,必然涉及到多個蛋白質。(2) 多個蛋白質的參與是交織成網路的,或平行發生,或呈級聯因果。(3) 在執行生理功能時蛋白質的表現是多樣的、動態的,並不象基因組那樣基本固定不變。因此要對生命的復雜活動有全面和深入的認識,必然要在整體、動態、網路的水平上對蛋白質進行研究。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際上產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它是以細胞內全部蛋白質的存在及其活動方式為研究對象。可以說蛋白質組研究的開展不僅是生命科學研究進入後基因組時代的里程碑,也是後基因組時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雖然第一次提出蛋白質組概念是在1994年,但相關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尤其是80年代初,在基因組計劃提出之前,就有人提出過類似的蛋白質組計劃,當時稱為Human Protein Index計劃,旨在分析細胞內的所有蛋白質。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計劃被擱淺。90年代初期,各種技術已比較成熟,在這樣的背景下,經過各國科學家的討論,才提出蛋白質組這一概念。

國際上蛋白質組研究進展十分迅速,不論基礎理論還是技術方法,都在不斷進步和完善。相當多種細胞的蛋白質組資料庫已經建立,相應的國際互聯網站也層出不窮。1996年,澳大利亞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組研究中心:Australia Proteome Analysis Facility ( APAF )。丹麥、加拿大、日本也先後成立了蛋白質組研究中心。在美國,各大葯廠和公司在巨大財力的支持下,也紛紛加入蛋白質組的研究陣容。去年在瑞士成立的GeneProt公司,是由以蛋白質組資料庫「SWISSPROT」 著稱的蛋白質組研究人員成立的,以應用蛋白質組技術開發新葯物靶標為目的,建立了配備有上百台質譜儀的高通量技術平台。而當年提出Human Protein Index 的美國科學家Normsn G. Anderson也成立了類似的蛋白質組學公司,繼續其多年未實現的夢想。2001年4月,在美國成立了國際人類蛋白質組研究組織(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HUPO),隨後歐洲、亞太地區都成立了區域性蛋白質組研究組織,試圖通過合作的方式,融合各方面的力量,完成人類蛋白質組計劃(Human Proteome Project)。
snow_white (2007-7-20 16:37:49)
 2.蛋白質組學研究的策略和范圍

蛋白質組學一經出現,就有兩種研究策略。一種可稱為「竭澤法」,即採用高通量的蛋白質組研究技術分析生物體內盡可能多乃至接近所有的蛋白質,這種觀點從大規模、系統性的角度來看待蛋白質組學,也更符合蛋白質組學的本質。但是,由於蛋白質表達隨空間和時間不斷變化,要分析生物體內所有的蛋白質是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另一種策略可稱為「功能法」,即研究不同時期細胞蛋白質組成的變化,如蛋白質在不同環境下的差異表達,以發現有差異的蛋白質種類為主要目標。這種觀點更傾向於把蛋白質組學作為研究生命現象的手段和方法。

早期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指蛋白質的表達模式(Expression profile), 隨著學科的發展,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圍也在不斷完善和擴充。蛋白質翻譯後修飾研究已成為蛋白質組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和巨大挑戰。蛋白質-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已被納入蛋白質組學的研究范疇。而蛋白質高級結構的解析即傳統的結構生物學,雖也有人試圖將其納入蛋白質組學研究范圍,但目前仍獨樹一幟。

5、誰有神經內科的綜述論文,發點來參考參考啊。

病情分析:
這位朋友,你可以吃一些中葯加在調理這樣能降低胰島素的攝入和提高他的療效,比如六味地黃丸,消喝丸,都可以有不錯的治糖尿病的效果.
幹細胞用於糖尿病治療
幹細胞療法對糖尿病的效果,在動物和人體試驗都得到了證實.一項為期三年對29名二型糖尿病病人分別在治療6,12,24,36個月的觀察研究,發現從6個月開始血糖,血脂(膽固醇)均得到顯著的控制.有趣的是,病人糖尿性視網膜病和視神經病急劇下降,從開始到三年結束,分別為:27/29(93%)降至10/29(34%),24/29(83%)降至10/29(34%) .
另一項在烏克蘭,對58名一型糖尿病病人的胎盤組織療法和傳統療法進行了對比研究顯示:「接受胎盤組織療法病人12個月時對胰島素的依賴性降低了34.6%,而傳統治療組僅降低6.23%」.
指導意見:
幹細胞療法
幹細胞系人體的「祖」細胞.幹細胞自身可以分裂和分化成為人體內各種獨特功能的細胞,如:肌纖維細胞,神經細胞,骨細胞和血液細胞等等.這一特性使幹細胞有別於人體的其他成熟細胞,即成熟細胞只能固定分裂相同功用的細胞,如皮膚細胞只能分裂和生成新的皮膚細胞.幹細胞這種能分化為人體其他類型細胞 - 可塑性,令幹細胞成為人體組織修復和更新的基礎.
幹細胞在正生長的胚胎內形成和分化成為不同人體組織.當我們出生後,在人體各器官中還保留著幹細胞,作為修復,替代受傷或病變的組織.很不幸的是,我們人體保留的幹細胞極其有限,而且隨著幹細胞的枯萎,我們被屈服於疾病,功能紊亂和老化病殘.因此,幹細胞療法能提供補充人體保存幹細胞的數量,以對抗眾多的疾病和功能紊亂.
目前幹細胞療法採用的有三種:
成人骨髓幹細胞移植;
成人末梢血幹細胞移植;
臍帶血幹細胞移植.
兩種成人幹細胞移植,均可能因為匹配不當而出現移植排斥反應,而臍帶血幹細胞則出現排斥反應的可能性要小得多.自1998年美國Wisconsin大學James Thompson 博士發明分離和倍增幹細胞技術僅 3 年,科學家就可以開展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並於 2001 年 8 月 9 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資助該項研究.
美國國家醫學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 NIH) ,撰文題為:「為何醫生及科學家對人體幹細胞如此興奮不已?」 .文中寫到:「幹細胞在衛生和醫學研究等多個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前景.開始通過研究幹細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幹細胞是如何分化為令人眼花繚亂,各式各樣的細胞,也就是我們的人體.一些最為嚴重疾病,如:癌症,畸形,可能問題就出現在這一分化過程的某一(些)環節.進一步了解正常細胞的發育將讓我們理解,也許可以糾正造成這些嚴重疾病的誤差.幹細胞另一應用前景源於分化為其它成熟細胞,組織和器官,用於臨床治療.目前,我們是用捐獻的器官和組織來替代病變和受損的器官和組織.但不幸的是需要器官和組織移植的病人數遠遠超過供應量.多能幹細胞提供了能更新的替代細胞和組織,以治療數不勝數的疾病,包括: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脊柱損傷,中風,燒傷,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風濕性關節炎等」.
1,幹細胞用於抗衰老
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即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一定逐漸虛弱直至死亡.為此,通過幹細胞療法用幹細胞替代老化細胞,將有效的調節人體的衰老過程.有研究顯示:整容病人給予肝和臍帶幹細胞補充,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功能和激素平衡,提高手術效果.給了各種各樣病人補充幹細胞已20年之久的Baltaytis教授及他的同事注意到,病人總反應治療給他們帶來非常有趣的抗衰老「副作用」.幹細胞療法抗衰老的效果常因個體的年齡和健康狀態而異.
病人報告的現象包括:
改善體型,包括:有活力,協調和增加活動慾望等;
改善關節功能,特別是關節炎症狀;
改善大腦功能,包括:集中注意力,思維清晰度和言語,記憶力;
改善心理狀態,包括:情緒提高及正面,減少波動情緒,減少犯困和冷淡;
改善睡眠質量,包括:減少失眠,睡眠不受干擾和睡醒精神飽滿;
調整受損器官和組織的功能運作;
加強性功能;
提高食慾;
2,幹細胞用於癌症治療
2005 年 10 月 15 日發行的 > 發表了人類史上第一篇研究論文,文章報道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學家成功將幹細胞解碼,分化為殺腫瘤細胞,為未來臨床治療癌症奠定了基礎」.主持這一研究項目的Dan Kaufman教授解釋說:「我們聽到許多有關幹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病,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的報道,現在我們能將胚胎幹細胞轉化為治療和殺滅腫瘤的細胞,特別是白血病,淋巴瘤,還可能應用於抗感染」.另外,胚胎肝細胞(fetal liver cell , FLC)已應用於減少化療副作用近30年,並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得到支持性證據.烏克蘭 1700 多名因化療和放療所致的各種副作用的病人,接受胚胎肝細胞支持療法後,改善率達70-80%,令病人能堅持完成全部療程.
3,幹細胞用於心臟血管疾病治療
Ian Rosenberg先生,幹細胞療法的受益者
心臟血管阻塞造成的心肌細胞死亡是不可逆和無法通過目前治療再生的.為此,醫學科學家正設法通過幹細胞再生新心肌細胞代替壞死的細胞.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05年10月11日報道了一道震撼性新聞:
兩年前英國的Ian Rosenberg先生因患嚴重的心臟病,被醫生判處僅有兩個月的存活時間.他到德國接受了將幹細胞注入心臟的治療,他說:「也就幾個月的時間,他能做自己發夢才能做到事情,現在還能上下爬樓梯和打高爾夫球」.他發起了一項資助幹細胞治療心臟病研究的慈善捐款活動,籌集了五百萬英鎊支持開展幹細胞治療心臟病的臨床試驗研究.負責這一研究的Anthony Mathur教授介紹說:「研究將有700名病人參加,分為三組對比,將是世界上最大規模和綜合性的同類臨床研究」.英國心臟病基金會的Peter Weissberg表示:「幹細胞治療心臟病具備革命性的療法突破,有著的巨大的潛力和前景.」(BBC News Tuesday, 11 October 2005, 17:00 GMT 18:00 UK).
2004年10月最著名醫學雜志 發表了題為「幹細胞維修心臟」的演講,綜述性文章.文章提到幹細胞治療心臟病除需要的大規模研究外,也展現了幹細胞治療心臟病的巨大前景.文章綜述了最近代研究顯示:「骨髓幹細胞確實在壞死心肌區分化,改善心肌功能,而所起作用主要歸咎於形成新血管,改善供血的結果.」
4,幹細胞用於糖尿病治療
幹細胞療法對糖尿病的效果,在動物和人體試驗都得到了證實.一項為期三年對29名二型糖尿病病人分別在治療6,12,24,36個月的觀察研究,發現從6個月開始血糖,血脂(膽固醇)均得到顯著的控制.有趣的是,病人糖尿性視網膜病和視神經病急劇下降,從開始到三年結束,分別為:27/29(93%)降至10/29(34%),24/29(83%)降至10/29(34%) .
另一項在烏克蘭,對58名一型糖尿病病人的胎盤組織療法和傳統療法進行了對比研究顯示:「接受胎盤組織療法病人12個月時對胰島素的依賴性降低了34.6%,而傳統治療組僅降低6.23%」.
5,幹細胞用於關節炎治療
關節炎均表現為關節周圍軟骨的破壞,而幹細胞療法正是修復這些被破壞的軟骨組織.近期有許多幹細胞療法對關節炎效果的報道,其中一項對34名年輕嚴重的頑固性(對任何療法無效)風濕性關節炎病人觀察研究,結果顯示:「給予自體幹細胞治療後,18名(53%)病人完全停葯,6名病人臨床改善在30-70%間」.
6 ,幹細胞用於血液病治療
鑒於所有血細胞(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都源於骨髓幹細胞,用幹細胞治療血液和免疫系統疾病就顯得更加符合邏輯.一項對39名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臨床研究顯示:「14名接受胎肝細胞治療的化療病人病情減緩達43%(6/14),而其餘未接受胎肝細胞治療的化療病人僅20%緩解(2/25)」.
另一項研究報道,35名嚴重再生障礙性貧血病人接受胎肝細胞治療,有22人得到良好反應,其平均生存期(中位數)為15.7個月,12名病人骨髓細胞轉為正常,還有6名病人在第二或第三次輸入胎肝細胞後骨髓細胞也轉為正常,僅7人復發.
7,幹細胞用於肝病治療
幹細胞,尤其是胎兒肝幹細胞注入肝臟,可以再生肝細胞而改善嚴重受損的肝功能. Baltaytis和M. Kuchev教授給九名等候肝移植的肝硬化病人,通過腹腔鏡將幹細胞植入肝臟,全部病人不論在肝功能指標,症狀和生存質量等方面都有顯著改善,存活超過14個月,令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輪候肝器官移植.
8,幹細胞用於神經系統疾病治療
盡管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但幹細胞療法幾乎可以肯定對多種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性疾病有治療效果,因為試驗證明在小鼠缺氧大腦區域內胚胎神經細胞(Fetal neuronal cells,FNCs)表現出移植和分化的作用.
有一報道指出:「16名外傷造成脊柱損傷達6個月至8年病人,採用胚胎神經細胞治療後獲得明顯改善」.另一項用胚胎神經細胞治療三名中風發病在兩個月之內的病人,他們的基底核血管堵塞范圍達3CM或更大,在大腦掃瞄(MRI,CT)協助下注入胚胎神經細胞,6個月後他們在言語,肢體活動和情感等方面均得到明顯改善,尤其是中風評估量表(Orgogozo 量表):100分為正常,三名病人都由治療前的25分提高到治療後的75分,這種效果在一年半至兩年隨訪仍繼續維持.
上述有關幹細胞應用於各種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僅僅是一個開端或只是展現冰山一角,可以肯定隨著對幹細胞研究的深入和應用的推廣,幹細胞療法必將成為未來治療史上的一場革命.據文獻估計,到 2007 年全球醫學界將出現大規模幹細胞療法臨床試驗和應用,不僅在治療效果方面將有所突破,更可能因為自體幹細胞倍增技術的成熟,實現自身取材,自我應用,進而減少昂貴的葯物醫療費用.因此,幹細胞療法的成本效果和經濟效益將是不可估量的.
生活護理:
祝你健康快樂

6、請問那些總結性的論文算論文么?我怎麼感覺就是文獻綜述么?

論文當然是要有相關總結性的東西,但還要有必須的資料佐證。

7、各位大神用過的英文文獻及其中文譯文,炎症因子相關的或者大鼠關節炎相關的

寫綜述用么?還是只是找文獻啊?

8、蝦青素的保健功效

蝦青素的保健功效

1、防紫外線輻射   

紫外線輻射是表皮光老化和皮膚癌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蝦青素對谷氨醯胺轉胺酶具有特殊作用,能夠在皮膚受光照時消耗腐胺,口服蝦青素對腐胺積累的抑製作用比口服維生素A更強。

因此,蝦青素的強抗氧化性使它成為潛在的光保護劑,有效清除引起皮膚老化的自由基,保護細胞膜和線粒體膜免受氧化損傷,阻止皮膚光老化。  

2、增強免疫力

蝦青素能顯著影響動物的免疫功能,在有抗原存在時,能明顯促進脾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增強T細胞的作用,刺激體內免疫球蛋白的產生。蝦青素有很強的誘導細胞分裂的活性,具有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 

3、抗炎抗感染特性

關節疼痛和關節炎通常是自由基導致的氧化損傷所致。蝦青素較強的抗氧化特性有助於抑制自由基, 減少其對關節的氧化損害。已有研究表明, 給小鼠飼喂富含蝦青素的雨生紅球藻粉,能夠激活T淋巴細胞的應答,從而降低幽門螺桿菌對胃的附著和感染。

4、緩解運動疲勞,增強機體能量代謝

研究表明,蝦青素可以作為一種抗氧化劑能抑制自由基對機體的氧化損害作用。口服蝦青素還可以強化需氧代謝,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受力,迅速緩解運動疲勞,減輕劇烈運動後產生的遲發性肌肉疼痛。

5、眼和中樞神經系統的保護作用

人類視網膜和中樞神經系統(腦)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因此,氧化產生的自由基很容易使其發生過氧化損傷。有研究表明,蝦青素 很容易通過血腦屏障和細胞膜,能有效地防止視網膜的氧化和感光細胞的損傷,以及對中樞神經系統尤其是對大腦起到保護作用。

(8)骨關節炎綜述擴展資料:

食用蝦青素注意事項

1、天然蝦青素使用過程中需減少或停止吸煙、熬夜、酗酒等不良習慣,這會抵消其抗氧化的作用。

2、有條件的可以查尿中脂質代謝產物MDA等含量的變化來觀察其使用效果。

3、因為蝦青素是通過影響、控制生物體細胞(而不是具體的某個器官)氧化損害來起作用的,因此有些人的器官症狀表現可能不明顯。但細胞的壽命改善是顯著的。

4、作為美容的時候外用加內服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5、有極少數膽功能障礙的患者服用脂溶性的維生素E和蝦青素等效果不佳,所以服用蝦青素以後一定要查看大便的顏色,如果發現大便顏色在服用蝦青素以後變成紅色,就表示服用者對蝦青素消化吸收不佳,建議服用水溶性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等。

與骨關節炎綜述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