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裂關節炎

裂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8-25 14:11:37

1、為什麼會得關節炎??

礦物質缺乏,由於健康的關節在需要礦物質是膠原蛋白當中形成的,如果患者體內的礦物質發生了缺乏,這樣就很容易會導致滑液減少,而滑液是能夠保護骨骼末端不受到相鄰骨頭和軟骨的沖擊,可以起到很好保護關節的作用,如果缺乏也就很容易會導致關節炎發生了。
2、過度的疲勞,由於過度的疲勞是會直接導致酸性體質發生的,而軟骨如果長時間的浸泡在酸性的體液當中就會發生降解,如果這個時候滑液的潤滑效果也會變差,當損失的軟骨成分同時存在於軟骨和骨骼當中,就很容易會在形成肉刺之後而導致炎症發生。
3、感染因素,如病人之前由於各種原因感染了一些病毒,這些病毒一旦對關節造成一定損傷之後,軟骨就會因為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而引發炎症,所以也就會直接導致這種疾病發生了。
4、關節內骨折,如果患者之前就做過關節手術或者是由於外傷因素而導致的骨折,這種疾病一旦發生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組織是很容易會發生變形的,而當軟骨和關節內容物的耐應力發生降低之後就會造成關節不穩,嚴重的話也就會導致炎症發生了。

2、關節炎能治癒嗎

你好, 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是很難徹底治癒的,建議你注意防寒保暖,不要太勞累。也不要經常的喝酒,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什麼事良性關節炎

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淘寶網上賣的(張氏萬靈膏)效果很好,我媽就是用的他的葯,他們可以免費贈葯試用的,你可以試一試啊

4、關節炎主要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般關節炎那是長期的受潮濕風濕感染或炎症侵犯所致。長期的關節活動,過於勞累等原因都有可能會誘發關節炎

5、關節炎怎麼只

「關節炎」,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說它熟悉,是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曾經聽過;說它陌生,是因為很少人說得出什麼是關節炎。那麼到底什麼是關節炎呢?

其實「關節炎」是一個廣泛的通稱,凡是能導致關節正常運作活動受損的情況都可稱為關節炎。它可以發生在背部、頸部、膝蓋、肩關節、手、髖關節,也可以發生在足踝關節。幾乎人上了六十幾歲的年紀之後,都會有關節炎的發生。

最常見的關節炎是骨退化性關節炎,是由於關節軟骨的磨損所引起的,有了骨退化性關節炎後,通常關節會紅、腫、痛,摸起來還會有熱的感覺。除了骨退化性關節炎外,突發的傷害也有可能造成關節炎的發生,例如骨折、韌帶斷裂或甚至一個輕微的踝扭傷,都有可能在將來造成關節炎。當然在受傷後接受適當的醫療可將關節炎發生的比率降低,但有時因為骨折太碎或關節軟骨、韌帶受損太嚴重,最終關節炎還是無法避免。

還有一種常見的關節炎是「類風濕關節炎」,它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患者的全身關節覆蓋滑膜會受到侵犯而發炎,因為目前還沒有辦法「治癒」這種疾病,所以患者通常需要長期服葯來控制病情。其它會造成關節炎的情形還有痛風、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關節炎。

至於有了關節炎之後該如何治療呢?首先您應該讓骨科醫師檢查,包括理學檢查和詳細的病史問診,之後醫師可能會安排X光和抽血檢查,一般來說這樣的檢查應該已足夠來診斷關節炎的種類與嚴重程度。然後醫師會用以下的方法來治療,包括:口服抗發炎葯物、局部注射、物理治療、護具使用、改變生活形態等,當然有時需要開刀手術,手術方法有:關節清洗、骨刺清除,人工關節置換或關節融合,要選擇何種治療,需經過詳細檢查後由醫師視每個患者情形而定。所以在此建議各位病友,若有關節腫痛的情形,應該去看醫生接受正確的診查與治療,如此才能戰勝關節炎!

【關節炎】
1.減輕體重可減輕疼痛。
2.經由適度的移動關節可以減少疼痛,練習瑜珈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3.減輕心理負擔可以減輕疼痛。不要急躁,試著放鬆心情。
4.預防早晨起床時的關硬,可使用肌肉軟膏。
5.泡水可幫助止痛,減少壓迫感,而肌肉放鬆時可刺激腦內天然止痛劑的釋放。
6.水中運動對消除疼痛很有幫助。
7.使用冰塊冰敷關節可預防疼痛;但疼痛出現時應以熱敷來止痛。
8.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身心狀況,例如步行、騎腳踏車、游泳等。
9.不吃不必要的葯物,如安眠葯、鎮靜劑、止痛葯。
10.可按摩在由肌腱與此關節相連的肌肉上。
11.增加維他命C的攝取量。
12.某些食物可能引起關節疼痛,如馬鈴薯、蕃茄、茄子、煙草、青椒及紅椒等。
13.減少攝取植物油,如沙拉醬、油炸食物及人造奶油。
14.喝果菜汁有助於大幅降低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疼痛。

6、裂合關節炎

你好:
復方乙醯水楊酸片 又叫阿司匹林 英文名Aspirin
葯理:
葯效學
①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覺對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敏感的物質(如緩激肽、組胺)的合成,屬於外周性鎮痛葯。但不能排除中樞鎮痛(可能作用於下視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由於本品作用於炎症組織,通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應的物質(如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體酶的釋放及白細胞活力等也可能與其有關;③解熱作用:可能通過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引起外周血管擴張,皮膚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熱增加而起解熱作用,此種中樞性作用可能與前列腺素在下視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關;④抗風濕作用:本品抗風濕的機制,除解熱、鎮痛作用外,主要在於消炎作用;⑤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是通過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環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從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為不可逆性。
葯動學
口服後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內已開始吸收,在小腸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與溶解度、胃腸道pH有關。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響吸收量。腸溶片劑吸收慢。本品與碳酸氫鈉同服吸收較快。吸收後分布於各組織,也能滲入關節腔、腦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結合率低,但水解後的水楊酸鹽蛋白結合率為65~90%。血葯濃度高時結合率相應地降低。腎功能不良及妊娠時給合率也低。半衰期為15~20小鍾; 水楊酸鹽的半衰期長短取決於劑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劑量時約為2~3小時; 大劑量時可達20小時以上, 反復用葯時可達5~18小時 。一次口服阿司匹林0.65g後,在乳汁中的水楊酸鹽半衰期為3.8~12.5小時。本品在胃腸道、肝及血液內大部分很快水解為水楊酸鹽,然後在肝臟代謝。代謝物主要為水楊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結合物, 小部分氧化為龍膽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葯後1~2 小時達血葯峰值。鎮痛、解熱時血葯濃度為25~50μg/ml; 抗內濕、消炎時為150~300μg/ml。血葯濃度達穩定狀態所需的時間隨每日劑量及血葯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劑量用葯(如抗風濕)時可長達7天。 長期大劑量用葯的患者,因葯物主要代謝途經已經飽和,劑量微增即可導致血葯濃度較大的改變。本品大部分以結合的代謝物、小部分以游離的水楊酸從腎臟排泄。服用量較大時,未經代謝的水楊酸的排泄量增多。個體間可有很大的差別。尿的pH對排泄速度有影響, 在鹼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離的水楊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則相反。
適應症:
水楊酸類鎮痛、消炎、解熱、抗風濕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葯,臨床可用於下列情況。
(1)鎮痛、解熱:可緩解輕度或中度的疼痛,如頭痛、牙痛、 神經痛、肌肉痛及月經痛,也用於感冒、流感等退熱。本品僅能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引起疼痛、發熱的病因,故需同時應用其他葯物參因治療。
(2)消炎、抗風濕:為治療風濕熱的首選葯物,用葯後可解熱、減輕炎症,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如已有明顯心肌炎,一般都主張先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在風濕症狀控制之後、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療,以減少停用激素後引起的反跳現象。
(3)關節炎:除風濕性關節炎外, 本品也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可改善症狀,為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此外,本品用於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幼年型關節炎以及其他非風濕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緩解症狀。
(4)抗血栓:本品對血小板聚集有抑製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臨床可用於預防暫時性腦缺血發作、心肌梗塞、心房顫動、人工心臟瓣膜、動靜脈瘺或其他手術後的血栓形成。也可用於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
* 5.兒科用於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症(川崎病)的治療。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口服。①解熱、鎮痛,一次 0.3—0.6g,一日 3次,必要時每 4小時 1次。②抗風濕,一日 3—5g(急性風濕熱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無明確用量,多數主張應用小劑量,如 50—150mg,每 24小時 1次。④治療膽道蛔蟲病,一次 1g,一日 2—3次,連用 2—3日;陣發性絞疼停止 24小時後停用,然後進行驅蟲治療。
2.小兒常用量口服。①解熱、鎮痛,每日按體表面積 1.5g/平方米,分 4~6次口服,或每次按體重 5— 10mg/kg,或每次每歲60mg,必要時 4~6小時 1次:②抗風濕,每日按體重80~100mg/kg,分 3—4次服,如 1—2周未獲療效,可根據血葯濃度調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 130mg/kg。
其他:小兒用於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川崎病),開始每日按體重 80— 100mg/kg,分 3—4次服,熱退2—3天後改為每日 30mg/kg,分 2—4次服,連服 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狀態期間,每日 5—10mg/kg,1次頓服。
[制劑與規格]阿司匹林片(1)0.075g (2)0.3g(3)0.58
(1).解熱鎮痛:每次服0.3-0.6g,一日3次,或需要時服.(2).抗風濕:每次服0.5-1g,一日3-5次, 服時宜嚼碎,可與碳酸鈣,氫氧化鋁或胃舒平合用,一療程3月;小兒一日0.1g/kg,分3次服, 前3日用半量減少反應.(3).預防血栓、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肌梗塞:0.3/次,一日1次; 預防暫時性腦缺血,每次0.6g,一日2次. (4).治療膽道蛔蟲:每次1g,一日2-3次,連服2-3日.(5).治療X線照射或放療引起的腹瀉,每次服0.6-0.9g,一日4次.(6).治足癬,先用溫開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滌,然後本品粉末撒布患處,一般2-4次可愈.水楊酸類早晨給葯達峰時間長,半衰期長,晚間相反.合理給葯應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間加服一次.(徐叔雲:安徽醫學.1984.)
禁用慎用:
(1)交叉過敏反應。對本品過敏時也可能對另一種水楊酸類葯過敏。但是對本品過敏者不一定對非乙醯化的水楊酸類葯過敏。
(2)本品易於通過胎盤。動物試驗在前 3個月應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頭顱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和骨骼的發育不全。在人類也有報道應用本品後發生胎兒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後期 3個月長期大量應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長,有增加過期產綜合征及產前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最後 2周應用,可增加胎兒出血或新生兒出血的危險。在妊娠晚期長期用葯也有可能使胎兒動脈導管收縮或早期閉鎖,導致新生兒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過量應用或濫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可能由於動脈導管閉鎖、產前出血或體重過低)的報道,但是應用一般治療劑量尚未發現上述副作用。
(3)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婦女口服 650mg,5—8小時後乳汁中葯物濃度可達 173—483μg/ml,故長期大劑量用葯時嬰兒有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4)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現毒性反應。
(5)小兒患者,尤其是有發熱及脫水者,易出現毒性反應。急性發熱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兒應用本品,可能與發生瑞氏綜合征(Reye』s syndrome)有關,中國尚不多見。
(6)下列情況應禁用:①有出血症狀的潰瘍病或其他活動性出血時;②血友病或血小板減少症。
(7)下列情況時應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過敏性反應時;②潰瘍病或腐蝕性胃炎;③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者(本品偶見引起溶血性貧血);④痛風(本品可影響其他排尿酸葯的作用,小劑量時可能引起尿酸滯留);⑤肝功能減退時可加重肝臟毒性反應,加重出血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變患者易出現腎臟不良反應;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壓,大量用葯時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腫;⑦腎功能衰竭時可有加重腎臟毒性的危險。
12歲以下兒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綜合症,高尿酸血症,長期使用可引起肝損害. 妊娠期婦女避免使用。飲酒者服用治療量阿司匹林,會引起自發性前房出血,所以創傷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產或流產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陷的溶血性貧血患者的溶血惡化;新生兒、幼兒和老年人似對阿司匹林影響出血特別敏感。治療劑量能使2歲以下兒童發生代謝性酸中毒、發熱、過度換氣及大腦症狀;
給葯說明:
①應與食物同服或用水沖服,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②扁桃體摘除或口腔手術後7日內應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後接觸傷口,引起損傷;③外科手術病人,應在術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礙;④用於治療關節炎時,劑量應逐漸增加,直到症狀緩解,達有效血葯濃度(其時可出現輕度毒性反應如耳鳴、頭痛等,在小兒、老年人或耳聾患者中,這些症狀不是可靠指標)後開始減量;但用量的調整不宜頻繁,一般不超過每周一次,當然如出現了副作用還應迅速減量;水楊酸類葯血葯濃度達穩態一般需要 7天;⑤有脫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兒)應減少劑量。
長期大量用葯時應定期檢查紅細胞壓積、肝功能及血清水楊酸含量測定。
不良反應:
一般用於解熱鎮痛的劑量很少引起不良反應。長期大量用葯(如治療風濕熱)、尤其是當葯物血濃度>200μg/ml時則較易出現副作用。血濃度愈高,副作用愈明顯。
(1)較常見的有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由於本品對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腸道反應(發生率 3—9%)。
(2)較少見或很少見的有(發生率<3%);①胃腸道出血或潰瘍,表現為血性或柏油樣便,胃部劇痛或嘔吐血性或咖啡樣物,多見於大劑量服葯患者;據報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潰瘍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並可引起失血性貧血;服用腸溶片劑很少有胃腸刺激反應;②支氣管痙攣性過敏反應,表現為呼吸短促、呼吸困難或哮喘、胸悶;③皮膚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④肝、腎功能損害,與劑量大小有關,尤其是劑量過大使血葯濃度達 250μg/ml時易發生。損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葯後可恢復。
(3)逾量或中毒表現:①輕度,即水楊酸反應(salicylism),多見於風濕病用本品治療者,表現為頭痛、頭暈、耳鳴、耳聾、惡心、嘔吐、腹瀉、嗜睡、精神紊亂、多汗、呼吸深快、煩渴、手足不自主運動(多見於老年人)、視力障礙等;②重度,可出現血尿、抽搐、幻覺、重症精神紊亂、呼吸困難、無名熱等;兒童患者精神及呼吸障礙更明顯;過量時實驗室檢查可有腦電圖異常、酸鹼平衡改變(呼吸性鹼中毒及代謝性酸中毒)、低血糖或高血糖、酮尿、低鈉血症、低鉀血症及蛋白尿。
可引起胃腸道刺激,出血或不適,溶血性貧血,干擾血小板功能,血管神經性水腫,皮疹,哮喘,劑量過大有頭暈,耳鳴,出汗,惡心,嘔吐,精神失常或錯亂,過度換氣,神志不清,心源性虛脫,呼吸困難. 12歲以下兒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綜合症,高尿酸血症,長期使用可引起肝損害。
相互作用:
(1)與其他非甾體抗炎鎮痛葯同用時療效並不加強,而胃腸道副作用(包括潰瘍和出血)增加;此外,由於對血小板聚集的抑製作用加強,還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險。本品與對乙醯氨基酚長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腎臟病變的可能。
(2)與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減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腸道潰瘍出血的葯物同用時,可有加重凝血障礙,引起出血的危險。
(3)與抗凝葯(雙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葯(鏈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險。
(4)尿鹼化葯(碳酸氫鈉等)、抗酸葯(長期大量應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葯濃度下降。但當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而停用鹼性葯物,又可使本品血葯濃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葯可使尿鹼化,但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不僅能使血葯濃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腦組織中的量增多,從而增加毒性反應。
(5)尿酸化葯可減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葯濃度升高。本品血葯濃度已達穩定狀態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葯後可能導致本品血葯濃度升高,毒性反應增加。
(6)糖皮質激素(簡稱激素)可增加水楊酸鹽的排泄,同用時為了維持本品的血葯濃度,必要時應增加本品的劑量。本品與激素長期同用,尤其是大量應用時,當激素減量或停葯時可出現水楊酸反應(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腸潰瘍和出血的危險。
(7)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與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強、加速。
(8)與甲氨蝶呤(MTX)同用時,可減少甲氨蝶呤與蛋白的結合,減少其從腎臟的排泄,使血濃度升高而毒性反應增加。
(9)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時應用本品而降低;當水楊酸鹽的血葯濃度>50μg/ml時降低即明顯,>100—150μg/ml時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楊酸鹽自腎臟的清除率,從而使後者的血葯濃度升高。
它與其他非激素類消炎葯或糖激素類合用,有加強對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楊酸濃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後如停用激素,則血中水楊酸濃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強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壓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劑治療青光眼時,阿司匹林可促使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強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時間延長及胃出血。它不能與抗凝葯物合用。

7、什麼是少關節炎?什麼是多關節炎?

過度疲勞。健康的關節包括強健的骨骼。它主要是由必需礦物質在膠原蛋白基質中形成的。關節中有一個還有滑液的囊,它保護骨骼的末端,不會受到相鄰骨頭和軟骨的沖擊。如果長時間的疲勞工作,長時間的摩擦就會磨損這個囊,變薄變少。然後就會出現關節就會出現問題,引起關節炎的出現。

8、關節炎是怎麼形成的

關節炎形成原因:
一: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根據病因可將關節炎分為骨性、類風濕性、強直性、反應性、痛風性、風濕性、化膿性等。
二:分類
很多疾病可引起關節炎性病變,臨床較為常見的關節炎有以下幾種:
1.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質增生,自然容易得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2.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且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因其病因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復雜關系,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葯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3.強直性脊柱
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
4.反應性關節炎
因腸道系統、泌尿系統等關節外感染因子觸發的炎症性關節病變。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5.痛風性關節炎
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症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像一陣風一樣過去,因此叫「痛風」,但易復發。預防方法是有效的抗氧化,防止核酸被氧化分解,從而減少內源性嘌呤(佔80%)產生,繼而減少尿酸的產生。同時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白酒等外源性嘌呤,從而減少尿酸產生。
三:平時可吃以下食物來預防和緩解關節炎

一:抵抗炎症的食物
1.富含ω-3的食物
許多研究證實,ω-3脂肪酸可預防和治療體內各種炎症,也可預防關節疼痛。這類食物包括:深海魚類,比如:三文魚、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 一些植物產品,比如:亞麻籽、奇亞籽、核桃和鱷梨、蝦粉、螃蟹粉、海洋魚低聚肽粉、牡蠣粉、鮭魚粉、大蒜粉、菠蘿蛋白酶成分。
2.姜辣素
姜含有豐富的姜辣素,這是一種形成合成酶(COX-2)的抑制劑,所以姜是一種很好的天然抗炎葯,雖然效果不如普通的非甾體類抗炎葯,但是你不必擔心副作用。
3.橄欖油
純橄欖油含有多酚和ω-3脂肪酸,兩者都是抗氧化劑並有助於減少炎症。橄欖油還含有刺激荃,這是一種類似於非甾體類抗炎葯的物質。研究表明,經常使用橄欖油的人,很少患有由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僵硬和關節疼痛。
4、活力捷:對蝦粉、螃蟹粉、海洋魚低聚肽粉、牡蠣粉、鮭魚粉、大蒜粉、菠蘿蛋白酶成分。
二:抗氧化食品
研究發現,氧化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關節炎和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抵抗吸收抗氧化劑的自由基,如:維生素(A、C、E)、β-胡蘿卜素、礦物質(硒、鋅、銅、錳、鐵)、黃酮類化合物、異黃酮、多酚和其他抗氧化輔酶。
1.杏仁
杏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大約是芝麻的十三倍,是南瓜的六倍。少量杏仁,約28克,可提供女性一天所需維生素E的60%,可保護關節細胞的細胞膜並防止自由基的侵入。對於不喜歡杏仁的人,可以選擇葵花籽或花生,它們也富有維生素E。
2.木瓜
研究表明,攝入過少維生素C的人與攝入過多維生素C的人相比,關節炎的發病率增加了三倍。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抗氧化劑,可以穿透細胞以保護細胞內的DNA免受自由基的傷害。木瓜中的維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兩倍,然而木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這是另一種對關節健康有益的抗氧化劑。
3.黑豆
黑豆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合成酶(COX-2)的抑制劑,且具有抗炎的作用。同時,黑豆還有另一種保護關節的抗氧化劑,那就是錳。黑豆中的錳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的傷害。
4.綠茶
綠茶中的多酚被認為是一種抗氧化劑。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減少對軟骨的損害。
三:有助於軟骨的食物
軟骨是一種精細的白色結構,纏繞在骨骼、胸肋骨、耳朵、鼻子、支氣管和椎骨之間的關節周圍。在骨架中有一個神經系統,所以如果兩個骨架直接碰撞,會引起劇烈疼痛。幸運的是,在骨架之間有軟骨,使得骨架不會直接相互碰撞,軟骨也沒有任何血管和神經結構,所以當我們走動時不會感到疼痛。膠原蛋白是軟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使軟骨承受重力和壓力,支持各種關節的運動。
1.蘋果
蘋果富含槲皮素。槲皮素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其具有抗炎的作用,有助於產生和修復膠原蛋白。康奈爾大學的學者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尚未煮熟或加工的蘋果比加工過的蘋果保留更多的槲皮素。研究還發現,槲皮素濃縮在蘋果皮中,蘋果顏色越深,槲皮素含量越高。
2.西蘭花
西蘭花富含有機硫化合物,有助於提高軟骨組織的質量和軟骨組織的彈性,並可增加韌帶的強度、增加潤滑黏液的分泌。西蘭花富含維生素K和C,就像蘿卜硫素一樣作為抗氧化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蘿卜硫素可以幫助身體細胞對抗自由基,有助於預防或減緩骨關節炎(OA)的進展。富含鈣的西蘭花也與關節的保護密切相關,而蛋白質和維生素A、B、C和少量的維生素K,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並減輕關節疼痛。
3.羽衣甘藍
羽衣甘藍屬於芥菜科。羽衣甘藍含有豐富的鈣,但不含膽固醇,脂肪和卡路里遠低於乳製品。羽衣甘藍還富含維生素A、C和K,以及參與關節保護的銅和錳等兩個礦物質。銅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的生長並提高韌帶的質量; 而錳是人體器官生長和修復所需的一些酶的必需成分。
4.含有類胡蘿卜素的食物
類胡蘿卜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最著名的是β-胡蘿卜素,它可以減少體內炎症並減輕關節疼痛的症狀。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包括:胡蘿卜、甘薯、冬瓜、南瓜、甜瓜和菠菜。
5.蔥蒜類食物
研究表明,經常食用蔥蒜類食物(如大蒜、洋蔥和韭菜)的人很少患骨關節炎。研究人員指出,在大蒜中有一種叫做二烯丙基二硫的化合物,它可以有效地限制破壞軟骨的酶的產生。

與裂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