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爺爺的骨關節炎好多年了,疼起來特別難受,路都走不了,想問問有什麼好辦法嗎?
跟我爺爺一樣的,走路半個小時腿就受不了了,上回我給他買個那個骨肽2,說是補充骨頭的膠原蛋白,喊他每天喝2瓶,有效的很,這才喝了1個月,每天走步半個小時輕輕鬆鬆
2、關於獅子座
3、膝關節治療有新的方法?有效嗎?
膝關節疼痛e79fa5e9819331333365666165是由於膝關節不斷磨損引起的常見病症。它主要是老年人,年輕人甚至孩子的經歷。婦女比男人更容易受到膝蓋疼痛。
膝蓋疼痛是由於老化和骨骼結構減弱而造成的磨損。其他常見原因可能包括韌帶損傷,骨折,膝關節脫位,半月板損傷和由於狼瘡,關節炎和其他慢性疾病導致的關節僵硬。
但不要讓你的膝蓋疼痛,你不能做你喜歡的事情。您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家庭補救措施來擺脫膝蓋疼痛。
以下是一些容易遵循膝蓋疼痛的自然療法:
瀉鹽
Epsom鹽含有硫酸鎂,其已知可以緩解膝蓋疼痛。鎂作為天然肌肉鬆弛劑,有助於從組織中清除多餘的液體。這又減少了腫脹,疼痛和炎症。
如何使用:1.將1/2杯Epsom鹽加入熱水浴中。2.攪拌均勻3.將受影響的膝蓋浸入溶液至少15分鍾。
注意:- 您可以每周進行幾次,直到完全緩解疼痛。- 對於那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問題的人,不建議採取這種補救措施。
姜
無論膝關節疼痛是由於關節炎,肌肉勞損或損傷引起的,姜是緩解疼痛的有效補救措施。其有效性來自抗炎化合物的存在。姜可以減輕膝蓋上的腫脹以及疼痛。
粉碎一小塊新鮮的姜根,加入一杯水中煮沸10分鍾。應變並添加一點蜂蜜和檸檬汁。每天喝兩至三杯這種薑茶,直到疼痛消失。您也可以每天兩至三次用姜油按摩受影響的膝蓋,直到對結果滿意為止。
檸檬
檸檬是由關節炎引起的膝蓋疼痛的有益的家庭補救措施。存在於檸檬中的檸檬酸作為尿酸晶體的溶劑。這是一些類型的關節炎的原因。
如何使用:1.將1-2個檸檬切成小塊。2.用棉布捆紮,並將其浸入溫熱的芝麻油中。3.將布放在受影響的膝蓋上至少5-10分鍾。
注意:- 每天至少進行兩次,直到疼痛完全消失。- 你也可以喝一杯檸檬稀釋在一杯溫水中,早上在空腹的時候喝。
4、變應性血管炎
【概述】
變應性血管炎(Allergic vasculitis)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組織病理有白細胞核破碎的血管炎表現,有皮膚損傷,也有多個內臟損傷。本病有許多名稱,為了防止混亂,Ruiter認為本病稱為變應性血管炎比較合適,本名稱體現了由變態反應引起血管的炎性改變。本病輕重不一,輕者僅有皮損數周可愈,嚴重者可有多臟器受損,甚至危及生命。
【診斷】
本病以下肢發生紅斑結節為主,有壓痛,也可伴有紫癜、紫癜性丘疹、風團、丘皰等皮損。皮膚組織病理表現血管壁有炎性細胞浸潤,主要為多核白細胞及纖維蛋白沉積,血管周圍有多核白細胞浸潤,伴有核塵及紅細胞滲出,根據以上特點可明確診斷。
【治療措施】
根據不同原因及症狀可進行積極治療。
1.由於患者下肢疲乏無力、肌痛、關節痛及腫脹,休息是很必要的,嚴重者應卧床休息,提高患肢以降低靜脈水壓對病變影響。
2.除去病因以減少抗原來源,驅除感染灶,如病毒細菌的感染。停用過敏葯物及異性蛋白的影響。
3.如有上呼吸道感染,可用抗菌素治療,雙效青黴素80×104U肌肉注射,每天1~2次。或紅黴素0.25g,每日4次,口服;或先鋒黴素。
4.為了防止抗體產生,減少免疫復合物形成,減少炎症反應,服用強地松20~40mg,分次口服。
5.秋水仙鹼0.5mg,每日服2次,可能有抑制白細胞趨化因子、炎症及穩定溶酶體酶作用。
6.消炎痛25mg,每日服3次,可能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作用。
7.阿斯匹林0.3g加潘生丁25mg,每日服3次,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8.降糖靈50mg加乙炔雌醇2mg,每日服2次。
9.氨苯碸50mg,每日服2次。
10.為了改善血管功能,可用維生素E100mg和維生素C200mg,每日服3次。
11.中醫中葯宜活血活淤,清熱解毒,可用復方丹參片或復春片。
【病因學】
本病發病因素較多而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由於葯物及感染引起,最常見的致病葯物有巴比妥酸鹽類、酚噻嗪類、磺胺類、青黴素、碘化物類、阿斯匹林及異體蛋白等。感染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如病毒、鏈球菌、結核桿菌、麻風桿菌等。真菌及原蟲認為也是一種致病因素。殺蟲劑、除草劑及石油產物也與本病有關。此外有內在性的疾病,如冷凍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也可引起本病。
大多數因子均非直接致病者,僅鏈球菌的M蛋白、結核分枝桿菌、乙型肝炎表現抗原被證明有直接致病意義。這三種抗原總是有一種抗原與其相應的抗體在同樣血管中的同一種方式共同出現。當蛋白質抗原進入血液循環,產生特異性抗體,特別是IgG或IgM,抗原抗體在血流中或在組織間隙中形成免疫復合物,這種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及周圍組織中,激活被體C3產生過敏毒素,引起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時吸引中性多核白細胞聚集在免疫復合物沉積部位,引起炎性細胞浸潤,粘附在血小板和中性多核白細胞表面的免疫復合物,再結合補體使補體再激活,引起補體順序反應,引起血小板及中性多核白細胞溶解,此時血小板釋放出凝血因子及血管活性物質,引起纖維蛋白沉積及出血,此時中性多核白細胞釋放出膠原酶、彈力酶及其他水解酶,其破壞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基底膜及周圍組織,使血管壁有炎性細胞浸潤,纖維蛋白沉積血管壁破壞壞死,引起血管炎的各種症狀。
【臨床表現】
【輔助檢查】
電鏡發現侵犯毛細血管後靜脈,尤其侵犯8~30μm大小血管。早期為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內皮細胞間出現裂隙和吞噬細胞活躍現象,基底膜增厚。中性白細胞開始在血管的間質內。重者血小板凝聚於管腔內,並在內皮細胞間穿過。
直接免疫熒光發現血管基底膜有IgA抗體,真皮及皮下組織有IgM和IgG抗體及補體C3沉積。在其固定部位可發現組織成分破壞,主要在纖維蛋白樣壞死區內發現。
【鑒別診斷】
(1)過敏性紫癜 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多發生在下肢以淤斑、淤點為最多見的皮損,可伴有關節痛。血小板正常,尿常規可有蛋白尿和血尿,有時偶見消化道出血症狀。
(2)丘疹壞死性結核疹 青年女性多見,四肢關節附近或臀部有散在中心壞死性堅實丘疹,愈後留有萎縮性疤痕,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組織病理有結核病的組織表現。
(3)皮膚型結節性多動脈炎 多在下肢,有沿小動脈分布的皮下結節,自覺疼痛明顯及明顯的壓痛,皮膚組織病理表現小動脈炎及小動脈壞死。
(4)還應與高球蛋白血症、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及結節性血管炎鑒別。
5、變應性血管炎如何治療
變應性皮膚血管炎分為皮膚型與系統型:皮膚型僅表現為皮膚症狀;系統型除表現有皮膚症狀外,常伴有明顯的系統症狀。臨床為急性發作、慢性經過,常反復發作,病程遷延。 皮膚黏膜表現:皮疹好發於下肢和踝部,但亦可發生於全身各個部位,特別是背、臀部,常呈對稱分布
6、變應性關節炎是什麼
變應性關節炎為非對稱性小關節炎,主要在下肢,以膝、踝和跖趾關節最為多見,但不排除上肢關節受累;同時多伴肌腱端病變,表現為跟腱炎、跖底筋膜炎及足跟痛;背痛常見;有28%患者在急性期X線顯示骶髂關節炎。 寒冷、潮濕、感染等都是誘發變應性關節炎的重要因素
7、骨密度下降與骨關節炎有關嗎
你好,密度和骨關節炎沒有直接的關系,通常任務有以下幾個原因:
( 一) 軟骨的變性和崩潰
大多數人認為骨關節炎最初的病理變化為軟骨的基質內缺乏蛋白糖原和膠原,接著淺層的軟骨細胞數量減少,使關節軟骨鬆鬆地掛在關節腔內,受不起應力容易發生折斷。在生化方面,老年人的軟骨水份減少,硫酸軟骨素6與硫酸軟骨素4的比例增高,各種促
使軟骨裂解的酶也相應出現。這些酶來自軟骨本身,滑膜和關節液中的細胞成份,目前還不清楚。
(二)骨內高壓所致
Harrison首先研究骨內血液動力學變化,發現髖關節骨關節炎者股骨頭內動脈與靜脈的通路阻斷。Phillips經靜脈造影發現靜脈迴流不足,骨內竇狀隙擴張,並有動脈性充血,這種骨內高壓是引起疼痛的原因;另一方面Trueta認為由於骨內壓力分布的不均勻,使某些區域承受過多的應力,而某一些區域卻又應力不足,容易發生軟骨變性。
(三)軟骨下骨質僵硬使關節軟骨喪失了對應力的應變能力,尤其是不能承受橫向的應力,容易產生剪力使軟骨產生水平狀劈裂。什麼原因引起軟骨下骨質僵硬目前還不明了,可能與肌肉骨骼系統缺乏必需的動力,使骨與軟骨喪失了脈沖式刺激力量。
(四)力學上變化
為了維持力學上平衡,髖關節必須承受3-4倍體重的力,這個力是體重與髖部外展肌群的垂直合力。任何因素使關節表面面積減少的結果都可以使單位面積負重量增加。以髖部為例,頭的直徑不變,其斷面表面積可以大至11.5平方厘米,小至4.71平方厘米,相差竟達250%。據Pauwels認為,髖臼軟骨下骨質的X線表現是髖部的應力分布圖。在正常情況下,壓力均勻分布,軟骨下骨質應該表現為相同的厚度。如果髖關節有髖臼發育不良,負荷的力線將出現離心性偏斜,這時在髖臼的外側部分將因骨質增生而顯得骨密度增高。Pauwels認為髓部的合力方向為股骨頭的中心至髖臼的中心。但Bombelli卻認為合力不通過髖臼的中心而在其內側1/3處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