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公豬關節炎

公豬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8-21 23:36:35

1、公豬後腿關節腫大

硬的很就打不好了,裡面已經變形。鏈球菌或者關節炎,打打頭孢試試看

2、豬廠常見病有哪些?

一、氣喘病
(一) 綜述
豬氣喘病又名豬喘氣病、豬霉形體肺炎或豬支原體肺炎,國外稱地方性肺炎。
病原為豬肺炎霉形體,霉形體曾被譯作支原體。病原體主要存在於豬的呼吸道、肺和肺門淋巴結。
豬氣喘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徵為咳嗽和喘氣,發病率高,死亡率低,影響豬的生長發育,同時易繼發感染很多疾病,給養豬生產帶來了重大的損失。
發病無年齡、品種、性別、季節性,哺乳仔豬和幼豬的發病率、死亡率較高,其次為懷孕後期及哺乳母豬。
寒冷、潮濕、多雨、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不佳等均可誘發本病或加重病情。病豬康復後帶菌時間較長,有的長達1年左右。
(二) 臨症
間歇性咳嗽和喘氣,流鼻涕,可視黏膜發紺;食慾無明顯的變化,生長受阻。
體溫一般正常,如發生繼發感染則體溫升高,病情復雜。
(三) 病理
肺病變顯著,腫大、水肺、氣肺;肺的各葉前下緣出現融合性支氣管肺炎病變區,界限明顯。
從「豬肉樣變」到「胰變」或「蝦肉樣變」(初期可見病變紅灰色,切面細蜜似豬肉狀,俗稱肺的肉變,後期呈淡紫色、深紅色、灰黃色,堅韌性增加,俗稱「胰變」)。
繼發感染後可見心包炎、胸膜炎、肺和胸膜粘連。
(四) 防治
支原凈100mg/kg或強力黴素150mg/kg或克痢平250mg/kg或硫酸粘桿菌素40mg/kg(斷奶前後兩周);卡那黴素、長效土黴素等也敏感。
免疫:豬喘氣病滅活苗,小豬1~5日齡,0.25ml/頭;留種用3~4月齡二免;種公、母豬2次/年,5ml/次。
二、接觸性傳染性胸膜肺炎
(一) 綜述
又稱豬副溶血嗜血桿菌病等,病原有嗜血桿菌、副溶血嗜血桿菌。
豬胸膜肺炎防線桿菌是黏膜的嚴格寄生菌,通常情況下,主要存在於豬的呼吸道中。本菌目前已經發現12個血清型,我國主要流行血清7心腹。
是一種接觸性呼吸系統傳染病。特徵是急性出血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纖維性壞死性胸膜肺炎,是目前國際公認的養豬業頗具危害的重要傳染病之一。
急性病豬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一般在50%左右,慢性常可耐過。
感染不分品種、年齡、性別、季節,以3月齡左右(6周~6月齡)的仔豬最易感,4、5月份和9、10月份最易發。
誘因為運輸、氣候驟變、通風不良、擁擠、環境突變及其他應激或加重病情。
(二) 臨症
高熱,41.5℃以上;咳嗽,張口呼吸,後期呼吸困難,犬坐;有時見口鼻流淡紅色泡沫樣分泌物;鼻、耳、腿、體側皮膚發紫;臨死前口鼻腔流出血樣泡沫樣分泌物;個別豬嘔吐,少數豬伴有下痢;有的關節腫脹;跛行。
(三) 病理
氣管、支氣管內充滿血性泡沫樣分泌物;胸腔內有淺紅色滲出物。
肺炎,肺間質充滿血色膠樣液體,明顯的纖維素性胸膜炎有時見肺與胸膜粘連(充血、水腫,開始肺炎區有纖維素性附著物,並有黃色滲出液滲出,後期肺臟實變區較大,表面有結締組織機化的粘連物附著,再後來肺炎病變區的病灶硬結或成為壞死灶。
有時見滲出性纖維素性心包炎。
(四) 防治
氨苄:4~15mg/kg體重,肌注,2次/日,3天;
卡那:10~20mg/kg體重,肌注,2次/日,3~5天;
磺胺:0.07~0.1mg/kg體重,肌注,2次/日,3天;
復方新諾明:0.07~0.1mg/kg體重,肌注,2次/日;
氟甲碸:0.1ml/kg體重,肌注,2次/日;
支原凈:100~150mg/kg拌料
(個別症狀嚴重的豬注射、大群採取拌料給葯)
免疫:豬傳染性胸膜肺炎油佐劑滅活苗,母豬產前1個月注射2ml;種公豬2次/年,每次注射2ml;仔豬4~5周齡注射0.5~1.0ml,間隔7~14天加強一次。
三、豬傳染性萎縮性萎鼻炎
(一) 綜述
簡稱萎鼻,本病的主要病原是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其次是產毒素的D型多殺性巴氏桿菌。
其它病原微生物如綠膿桿菌、防線菌、嗜血桿菌、化膿棒狀桿菌、豬鼻炎霉形體、毛滴蟲及豬細胞巨化病毒等也參與感染。
本病是豬的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特徵為打噴嚏、鼻塞等鼻炎症狀和顏面部變化,主要造成豬的生長發育遲緩,飼料報酬低,出欄期延長。
各種年齡、品種的豬都可感染,也無季節性。
沒有臨床症狀的帶菌母豬從呼吸道排毒感染仔豬,再由仔豬擴大感染的傳染現象比較普遍。
本病傳播緩慢,散發。另外,本病也能感染犬、貓、牛、馬、羊、雞、兔和人,引起慢性鼻炎和化膿性支氣管肺炎。
(二) 臨症
鼻炎、噴嚏,呼吸不暢;粘性、膿性、帶血的鼻液;流淚,「半月形」淚斑。
鼻、顏面變形;歪曲,變短或上翹。
(顏面部變形多發生在小豬,30~40Kg豬症狀輕微或無,大豬多為無症狀的帶菌者)
(三) 病理
缺少眼觀病變
(四) 防治
青、鏈黴素、磺胺類葯物、阿莫西林、喹諾酮類葯物、頭孢噻呋等敏感。
免疫:一般選擇丹毒、肺疫二聯苗,仔豬60日齡1次;後備豬配種前一個月1次;種公母豬每年2次。按說明進行接種。
六、鏈球菌病
(一)綜述
豬鏈球菌是由幾種主要鏈球菌(C、D、E及L群)引起的豬的多種傳染病的總稱。
特徵為急性型常表現為出血性敗血症和腦炎;慢性型表現為關節炎、心內膜炎、淋巴結化膿和組織化膿等。人畜共患。
僅豬有易感性,無季節性,各種年齡、品種的豬都易感,以新生仔豬和哺乳仔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其次為中豬和懷孕母豬,成年豬發病較少。
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經呼吸道感染。
(二) 臨症
敗血型:突然發病,高熱稽留,嗜睡,精神沉鬱,呼吸急促;漿液、粘液性鼻液,便秘或腹瀉,糞便帶血,尿黃或發生血尿;眼結膜潮紅、充血,流淚,離心端皮膚發紫;共濟失調,磨牙、空嚼。
腦膜炎型:多見於哺乳仔豬,體溫高,便秘;共濟失調、轉圈,角工反張,抽搐,卧地不起,四肢劃動,口吐白沫;最後衰竭或麻痹死亡,死亡率較高。
淋巴結膿腫型:多見於頜下、咽部、耳下及頸部淋巴結發炎、腫脹,單側或雙側,發炎淋巴結可成熟化膿,破潰流出膿汁,以後全身症狀好轉,形成疤痕癒合。
關節炎型:主要是四肢關節腫脹,跛行,或惡化或好轉。
(三) 病理
出血性漿膜、粘膜炎;鼻、氣管、肺充血,肝、脾腫大出血。
全身淋巴結腫脹或壞死;關節膠凍或纖維素炎;腦炎、腦實質出血。
(四) 防治
青黴素類為首選,肌注意到次/日,3天;其次,20%磺胺嘧啶鈉,0.1克/kg體重,肌注2次/日,2天.局部關節可行手術。
免疫:斷奶或成豬一律1m1(按瓶簽)肌注或皮下注射,或仔豬在20~30日齡首免,50~60日齡二免;母豬產前3周接種(按說明)。
七、仔豬副傷寒
(一) 綜述
又稱豬沙門氏菌病,是由沙門氏菌屬細菌引起的仔豬傳染病。
特徵為急性型呈敗血症變化,死亡率極高;慢性型在大腸發生彌漫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表現為頑固性下痢,嚴重影響豬的生長發育。本病是對仔豬威脅很大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沙門氏菌中的許多型對人和多種畜禽均有致病性。
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1~4月齡仔豬易感性最高。
無季節性,以陰雨潮濕季節發病較多。
誘因可促進本病的發生,尤其發生豬瘟時,時常繼發或並發本病感染。
本病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交配感染。
(二) 臨症
多發於斷奶後仔豬;高熱,嗜睡,呼吸困難;離心端皮膚呈深紅色或紫紅色。
頑固性下痢,糞便灰白色、黃綠色,惡嗅;收腹上吊,弓背尖叫,被毛粗亂。
(三) 病理
全身漿膜、粘膜和內臟器官出血。
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
盲、結、回腸壁增厚(麥麩樣偽膜)。
肝、脾、腎腫大,肝臟針尖或米粟大的灰黃色壞死灶。
(四) 防治
氟甲碸、克痢王、新黴素、喹諾酮,或(慶大+卡那+痢菌凈)等。
免疫:仔豬副傷寒弱毒疫苗,28~30日齡接種1次。
接種方式:
1、 口服:冷開水稀釋1~10ml/頭份,4頭份/只,灌服。
2、 拌料:冷開水稀釋5~10ml/頭份,4頭份/只,拌料。
3、 肌註:耳後肌注1ml。
八、仔豬黃痢
(一)綜述
又稱初生仔豬大腸桿菌病,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腸桿菌(E.Coli)引起的初生仔豬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特徵為劇烈腹瀉,排出黃色或黃白色稀糞和迅速脫水。
大腸桿菌抗原復雜,有O、H、K三種抗原;血清型多,有幾千種;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不強。
大腸桿菌的致病性取決於它在小腸粘附、定植、增殖的能力和它產生毒素的能力,粘附因子或纖毛決定細菌定植的能力,一旦發生細菌定植,就會因毒素的產生而導致腹瀉,最重要的粘附因子是F4(K88ab、K88ac)、F5(K99)、F6(987P)。
發病日齡早,主要侵害1~3日齡仔豬,發病急、症狀明顯、死亡率高。
無季節性,但寒冷時發病率較高,產房潮濕,衛生條件不好時發病率更高,一個豬場一旦發病很難根除。
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帶菌母豬為主要傳染病。
(二)臨症
水樣稀糞,黃色或灰黃色,內含凝乳小片和小氣泡。
病豬口渴,吃乳減少,脫水、消瘦、昏迷、衰竭。
(三) 病理
腸粘膜充血、水腫,甚至脫落。
腸壁變薄,鬆弛,充氣,尤以十二指腸最為重要,腸內容物呈黃色,有時混有血液。
心、肝、腎有變性,重者有出血點或凝固性壞死。
(四) 預防
做好母豬產前產後管理;加強新生仔豬的護理。
葯物預防(初生後12小時內口服敏感抗菌素)。
微生物制劑預防(如促菌生、調菌生、乳康生、康大寶等通過調節仔豬腸道微生物區系的平衡,從而抑制大腸桿菌)。
(五) 治療
對仔豬黃白痢的治療應採取抗菌、止瀉、助消化和補液等綜合措施。
抗菌:安普黴素、鏈黴素、環丙沙星、恩諾沙星、氟甲碸黴素、阿莫西林、瀉痢停、克痢王。
止瀉:鞣酸蛋白。
助消化吸收:食母生、小蘇打、胃蛋白酶等。
補液:口服葡萄糖生理鹽水及多維。葡萄糖生理鹽水的配方:1000ml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鈉3.5克,氯化鉀1.5克,碳酸氫鈉2.5克。
免疫接種:妊娠母豬在產前30天和15天接種,疫苗選擇大腸桿菌基因工程苗。
九、仔豬白痢
(一) 綜述
又名遲發性大腸桿菌,是仔豬在哺乳期內常見的腹瀉病。
特徵為病仔豬排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稀糞,發病率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但仔豬的生長速度明顯減慢。
病因復雜,尚不能完全肯定,一般認為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現已證實,豬輪轉病毒是仔豬白痢的病原之一。
本病多發生於10~30日齡仔豬,7日齡以內,30日齡以上仔豬很少發病。無季節性,冬、春氣候劇變,陰雨、潮濕或保暖不良及母豬乳汁缺乏時發病較多。
發病與飼養管理及豬舍衛生有很大的關系,應激等因素也是重要病原之一。
主要是通過消化道感染。
(二) 臨症
仔豬突然拉稀,同窩相繼發生,排白色、灰白色、腥臭、糊狀或漿狀糞便。
仔豬精神不振,畏寒,脫水,吃奶減少或不吃,有時見有吐奶。
一般病豬的病情較輕,及時治療能痊癒,但多因反復發作而形成僵豬,嚴重時,患豬糞便失禁,1周左右死亡。
(三) 病理
病死仔豬脫水,消瘦、皮膚蒼白。
胃粘膜充血、水腫,腸內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氣泡。
腸壁變薄半透明,暢粘膜充血、出血易剝脫,腸系膜淋巴結腫脹,常有繼發性肺炎病變。
(四) 防治
基本上與仔豬黃痢防治措施相同。
十、水腫病
(一) 綜述
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斷奶後仔豬的一種腸毒血症;特徵為胃壁和其它某些部位發生水腫。
常突然發病,發病率較低,但致死率很高,常出現內毒素中毒性休克症狀而迅速死亡。
本致病菌常無吸附因子,有溶血性,除含有毒素外,還含有神經毒素。
(二) 臨症]
眼瞼、頭、頸部甚至全身水腫。
體溫一般無變化,呼吸、心跳加快、,肌肉震顫,盲目行走,轉圈,共濟失調,痙攣或驚厥,尖叫,口吐白沫,倒地搐動,四肢劃動,最後四肢麻痹,不能站立,休克性死亡。
(三) 病理
上下眼瞼、顏面、下頜部等膠凍水腫。
胃粘膜(胃大彎和噴門,粘膜和肌肉層之間)膠凍水腫。
心包和體腔內有血色積液。
全身淋巴結幾乎都有不能程度的水腫,腸系膜(結腸、小腸系膜)淋巴結尤為突出。
(四) 治療
水腫剋星或水腫康(5ml/頭),2次/日,1~2天,亞硒酸鈉VE針劑,1~2ml肌注,2次,呋噻咪利尿。20%安鈉加1ml,50%安鈉加1ml,50%葡萄糖3ml/kg體重,靜注,2次/日。
十一、仔豬紅痢
(一) 綜述
又稱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或梭菌性腸炎。是仔豬的一種高度致死性腸毒血症。
病原是C型產氣夾膜梭菌,本菌能產生引起仔豬腸毒血症和壞死性腸炎的α和β毒素。特徵為1~3日齡仔豬排血樣糞便(血痢),腸壞死,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
易感動物范圍很廣泛:豬、馬、牛、雞、兔、鹿等,其中反芻動物,尤其是綿羊更為易感,人也有易感性,豬多發生於1~3日齡,1周齡以上很少發病。
無季節性,主要經消化道傳播感染。
一旦發病,病原就會長期存在,本菌的芽孢長期、廣泛地存在於人畜的腸道、污染的外界環境、下水道等處。
(二) 臨症
發病急劇,仔豬出生後1天內就可發病,排淺紅和紅褐色糞便。
病豬迅速脫水、消瘦、衰竭,有的病豬嘔吐、尖叫,出現不由自主的運動。
絕大多數在幾天內死亡,若病程在7天以上,則呈現間歇性或持續性腹瀉,病豬生長停滯,逐漸消瘦、衰竭或死亡。
(三) 病理
腹腔內有許多纓紅色滲出積液。
空腸呈暗紅色,腸腔內充滿含血的液體,內容物呈紅褐色並混有小氣泡。
腸壁粘膜下層、肌肉層及腸系膜含有氣泡。
病程稍長的腸壁形成壞死性黃色假膜,一般不易剝離,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出血。
(四) 防治
仔豬出生後注射豬紅痢血清,3ml/kg體重;出生後內服「保命油」,或內服慶大黴素;抗菌素(青黴素、磺胺等)結合VC結合治療。
免疫:妊娠母豬於產前30天和產前15天分別用紅痢菌苗免疫接種一次。
十二、豬痢疾
(一) 綜述
俗稱豬血痢,病原為豬痢疾密螺旋體。特徵為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
本病一旦傳入,不容易清除,康復豬帶菌率很高,帶菌時間可達70天以上,嚴重影響豬的生產發育,增加飼料消耗。
僅感染豬,不分品種、性別、年齡,以7~12周齡豬多發,也無明顯的季節性。
消化道是唯一的感染途徑,蒼蠅帶菌4小時,小鼠帶菌100天以上,大鼠帶菌2天,也是不可忽視的傳染源和傳播者。
(二) 臨症
不同程度的腹瀉,先軟後稀,最後拉水樣糞,內混粘液或帶血。嚴重時糞便呈紅色糊狀,內含大量粘液、血塊及膿性分泌物。
體溫升高,40~41℃,精神不振,厭食,消瘦脫水,弓背收腹,被毛粗亂無光,後期排糞失禁,衰竭,或痊癒或死亡。
(三) 病理
主要是大腸卡他性、出血性腸炎;腸系膜及其淋巴結充血、水腫。
腸腔內充滿粘液和血液,病程稍長的粘膜形成麩皮樣或豆渣樣的黃色和灰色纖維素假膜,易剝離。
(四) 防治
痢菌凈、泰樂菌素、環丙等。
十三、鉤端螺旋體
(一)綜述
又稱細螺旋體病。病原為致病性鉤端螺旋體,人畜共患。特徵為發熱、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流產、皮膚和粘膜壞死性及水腫等。
幾乎所有的溫血動物都能感染,其中以豬、牛最易感。
各種年齡均可感染,以幼豬發病較多;無季節性,但夏秋季節發病較多。
主要經損傷的皮膚感染,其次為粘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一般散發,有時呈地方性流行。
(二)臨症
發熱(39~40℃),大便密結,干硬呈顆粒狀,小便濃茶樣,幼豬拉血紅蛋白尿(淺紅)或血尿。
病豬頭部和頸部發生水腫,故名位「腫頭病」或「大頭瘟」,結膜炎,可視粘膜黃染。
妊娠母豬流產,哺乳母豬發熱、無乳。
(三)病理
頭、頸部和全身皮下組織水腫,漿膜和粘膜黃染。
膀胱高度膨脹,充滿紅褐色,類似濃茶的尿液。
肝臟腫大,黃棕色,疸囊腫大充盈,腎腫大,有灰白色的壞死灶。
流產胎兒全身浮腫,皮膚有紅斑,肺有黑色壞死灶。
(四)防治
常用鏈黴素、土黴素、金黴素等,再結合對症治療,其中葡萄糖、維生素C靜脈注射和強心利尿,有利於提高治癒率。
免疫:鉤端螺旋體菌苗,15kg以下仔豬皮下或肌肉接種2ml,成豬3~5ml,間隔7天再1次。
十四、布氏桿菌病
(一)綜述
豬布氏桿菌病是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或慢性人畜共患傳染病。特徵為母豬發生流產、不孕,公豬發生睾丸炎。
不分年齡、品種,妊娠母豬最易感,哺乳仔豬感染後不表現臨床症狀。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乳汁、精液中普遍帶菌,主要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皮膚、交配、呼吸道感染。
無季節性,多散發或地方性流行。
(二)臨症
妊娠母豬流產,產後胎衣不下,乳房腫脹,陰道流出粘性、膿性分泌物。
公豬睾丸和附睾炎,睾丸顯著腫脹,後期萎縮,失去配種能力。
少數病例關節炎,多發於後肢關節,腫大,囊內液增多,有時關節強硬。
頜下、頸、腹股溝和咽部淋巴結常發生腫脹。
(三)病理
發病母豬子宮粘膜化膿性炎症及卡他性炎症。
公豬化膿性或壞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切面可見化膿灶或壞死灶。
關節炎,常出現於四肢大的復合關節,開始出現滑膜炎,繼而化膿性或纖維素性關節炎。
(四)防治
定期進行血清學檢疫,及時淘汰陽性和可疑豬。
十五、豬皮膚真菌病
(一) 綜述
豬皮膚真菌病又稱皮膚黴菌病、表面真菌病、小孢子菌病等,俗稱錢癬、脫毛癬、禿毛癬等。是由多種皮膚致病真菌所引起的豬的皮膚病的總稱。
不分品種、年齡、性別。
也無季節性,但以秋、冬季多見,陰冷潮濕且衛生不良的環境更有利於本病的發生和傳播。
(二) 臨症
頭、頸、肩等部皮膚有斑塊壯充血、水腫、脫毛、丘疹、水皰、結節、結痂、鱗屑或潰爛等,部分有滲出液或化膿。
病豬表現局部奇癢。本病一般不引起內臟器官的病理變化。
(三) 防治
患部先剪毛,再用溫肥皂水洗凈痂皮,塗擦10%水楊酸酒精或油膏或5%~10%硫酸銅溶液,每天或隔天塗敷,直至痊癒。
也可用克酶唑癬葯水、制黴菌素、灰黃黴素等外用。
十六、豬瘟
(一) 綜述
豬瘟俗稱爛腸瘟、美國稱豬霍亂、英國稱為豬熱病,是豬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
病原為豬瘟病毒,目前認為豬瘟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強、中、弱之分。
本病的特徵為:急性型呈敗血性變化,實質器官出血、壞死。亞急性型和慢性型除見不同程度的敗血性變化外,還有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是豬的一種重要傳染病,常繼發感染副傷寒及布氏桿菌。
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
不分品種、年齡、性別、季節。
一般經消化道傳染,也可經呼吸道、眼結膜感染,或通過損傷的皮膚或胎盤感染。
(二) 臨症
最急性型:發病急,高熱稽留,痙攣,抽搐,皮膚和可視粘膜發紺,有出血點,很快死亡。
急性型和亞急性型:高熱,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初便秘,後腹瀉,公豬包皮積液,離心端有出血點或紅斑不褪色,少數神經症狀,死亡率高。
慢性型:食慾時好時壞,體溫時高時低,便秘與腹瀉交替進行。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膚經常發紫壞死,甚至干脫。消瘦,全身衰竭,後肢麻痹,行走不穩或不能站立。
繁殖障礙型(母豬帶毒綜合症):早中期感染,母豬流產、死產、木乃伊胎等;孕後期感染,外表正常,仔豬也終身帶毒,免疫耐受(不產生免疫應答)。
(三) 病理
膀胱粘膜、喉頭會厭軟骨粘膜出血,腎顏色淡,有出血點,脾出血,邊緣梗死。
淋巴結腫大、出血,大理石狀。
壞死性腸炎,盲結腸扣狀腫或潰瘍。左心耳點狀出血。
死產胎兒皮下水腫,腹水,皮下、四肢等出血。
(四) 防治
免疫接種
一般地區:乳前免疫,70日齡左右再二免,注意乳前免疫時的過敏反應。
在上述免疫的基礎上,種豬每半年加強一次,後備母豬於配種前20~30天加強一次,生產母豬配種前25天左右一次。
緊急接種:常量的4~8倍,5~7天產生抗體。
治療:地塞米松、安乃近、病毒靈、抗菌素。

3、豬關節腫大蹄子不敢走路怎麼治?

如果你家的豬關節腫大蹄子不敢走路的話,那就請嗯個獸醫來幫忙檢查一下。

4、怎樣防控豬衣原體病?

豬衣原體病是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豬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豬衣原體病的臨床表現有多種形式,如妊娠母豬流產、死胎、木乃伊胎、產出弱仔。其他日齡的豬感染後可能發生肺炎、腸炎、結膜炎、多發性關節炎、腦脊髓炎,公豬表現睾丸炎、尿道炎等症狀。
【臨床症狀】本病一般都呈陰性感染。妊娠母豬表現流產、死產和產出弱仔,但僅見於初產或二胎母豬,且預後良好,以後仍可配種、產仔,不會再次感染。
公豬感染後可發生睾丸炎、尿道炎、龜頭包皮炎。哺乳仔豬可見到腸炎,持久腹瀉、拉水樣糞便。斷奶仔豬常表現神經症狀,轉圈或盲目行走,倒地後四肢呈游泳狀劃動。後備種豬和肥豬感染後出現打噴嚏、咳嗽、眼結膜潮紅、流淚、關節炎、跛行,嚴重者也有體溫升高、呼吸增數。【病理變化】剖檢病變與臨床症狀相應,本病沒有特徵性或有診斷價值的病變。【防控措施】(1)本病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又缺乏特徵性的症狀和病變,豬場是否存在本病,應做一次血清學和病原學的檢查,以便確診。
(2)本病的暴發與危害程度與環境條件、應激因素和機體的健康狀況、免疫功能的好壞有關。搞好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的建設,乃是防治本病的基礎。
(3)可疑存在本病或受到本病威脅的情況下,可採用疫苗接種,主要對種豬進行免疫,種公豬皮下注射油乳苗2毫升/只,每年免疫1次。繁殖母豬在配種前後1個月各接種1次,皮下注射油乳苗2毫升/只。
(4)本病對許多抗菌葯物敏感,如金黴素,泰樂菌素,紅黴素等,在可疑本病的情況下,可以服用。公母豬配種前1~2周及產前2~3周隨飼料給予四環素類制劑,按0.02%~0.04%的比例混於飼料中,連用1~2周。

5、公豬睾丸每天產生多少個精子

可以吃的,中醫認為有補腎壯陽的作用。

6、種公豬高燒不退,用什麼葯,急急

引起豬體溫升高的疫病很多,但時下流行的只有幾種。從臨床症狀上看,主要以發燒為主的病例佔80%。通過徹底診斷,才能確診。目前流行的基本上是以下幾種疫病,現就每種疫病的臨床症狀、病變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供參考。
一、豬瘟
體溫升高到40-42℃,持久不退。食慾減退或停食,精神沉鬱,伏卧喜睡、寒顫、擠卧一堆或鑽草窩。站立行走拱背彎腰,四肢無力,行動遲緩,搖擺不穩,眼結膜發紅,有膿性分泌物,先便秘,後腹瀉。耳根、腹部、四肢內側等處有指壓不褪色的紫紅色出血點。
病變:全身淋巴結腫大,周邊出血,紅白相雜呈大理石狀。腎顏色變淡,表面有針尖大小出血點。脾腫大,出血,邊緣有突出於表面的出血性梗死。慢性病例在大腸回盲部黏膜有鈕扣狀潰瘍。
防治:本病無特效葯物治療,主要靠預防。1、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消毒工作。2、定期預防接種,為排除母源抗體(含其他獲得性抗體)的干擾,可加大疫苗接種劑量(2-4頭份/頭).3、發生豬瘟時,在豬瘟疫區或受威脅區應用大劑量豬瘟疫苗10-15頭劑/頭,進行緊急預防接種。加大疫苗接種劑量,是排除母源抗體的最好方法,也是防治非典型豬瘟發生的有效措施。4、豬群發生豬瘟時,應迅速對病豬進行隔離,帶豬消毒,同時對病豬進行對症治療,用高免血清緊急注射,同時應用抗生素、磺胺類葯物防止繼發感染,並應用"養元百毒消0.2%飼料添加一周"進行恢復性治療。
二、豬流感
病豬體溫升高到40-41.5℃,有時可達42℃,食慾減退或廢絕,精神沉鬱,肌肉和關節疼痛,常卧地不起、呼吸加快,有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糞便干硬,眼鼻流出黏液性分泌物。
病變:主要集中在呼吸器官。鼻、喉、氣管和支氣管黏膜充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狀黏液,有時雜有血液。肺病變部呈紫紅色如鮮牛肉狀。
防治:本病治療尚無特效葯。1、發燒時用解熱鎮痛葯,肌肉注射30%安乃近3-5毫升,或治感佳。2、控制繼發感染,應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葯物,可防止繼發感染。3、內服中葯,方劑:金銀花、連翹、黃芩、柴胡、牛蒡、陳皮、甘草各10-15克水煎內服。採用以上方法連用3天豬群可康復。
三、豬肺疫
體溫升高到41-42℃,停食,黏膜青紫,咽喉部發熱紅腫,張口喘氣,呈犬坐勢。咳嗽,呼吸困難。皮膚有紅斑和紅點。鼻流膿樣黏液。
病變:主要是融合性支氣管肺炎,肺尖葉、心葉、中間葉和膈葉前緣呈「肉樣」或「蝦肉樣」實變。
 防治:1、加強飼養管理,提高豬的抵抗力。定期注射疫苗。2、治療,用硫酸卡那黴素,按每千克體重5萬單位肌肉注射,或5%百菌消肌肉注射。每10千克體重注射1毫升,2次/天。3、全群豬飼料內混0.2%病菌消或土黴素,連用3-5天。
四、豬鏈球菌病
哺乳豬患病最重,多呈敗血性,病豬體溫升高至41-43℃,眼結膜潮紅,流淚,咳嗽,呼吸困難,體表有紫紅色斑塊。運動失調,後軀不靈活,患關節炎的病豬關節腫脹、疼痛、跛行。患化膿性淋巴結炎病豬的額下、頸部、股前等處的淋巴結腫脹。
病變:敗血症,病豬表現全身各器官充血、出血,並有化膿性症狀。腦膜充血、出血,血管突起,有化膿性病灶。
防治:保持豬舍清潔乾燥,定期消毒,治療本病以青黴素聞效最好,每千克體重5-8萬單位,每日2次,連用3天。
五、豬弓形蟲病
症狀:類似豬瘟和流感,體溫升高至40-42℃,病豬精神沉鬱,食慾減少,嚴重的食慾廢絕。頭、耳和四肢下部有瘀血斑,後肢軟弱無力,走路搖晃,喜卧,呼吸困難,咳嗽。嚴重時呈犬坐姿勢。口流白沫,懷孕母豬可發生流產。
病變:肝略腫,有壞死點和出血點,腎皮質小點出血,膀胱有少數出血點。腸回盲部有淋巴濾泡腫脹。肺水腫,淋巴結腫脹,胸、腹腔有黃色積液。
防治:症狀較重的病豬,用磺胺-6-甲氧嘧啶,按每千克體重0.07克,磺胺嘧啶接每千克體重0.07克,10%葡萄糖100-500毫升,混合後可靜脈注射。病初一次可愈,一般2-3次。症狀較輕的豬,磺胺-6-甲氧嘧淀,按每千克體重0.07克,一次肌肉注射,首次加倍,每日2次,連用3-5天即可康復。
 六、傳染性胸膜肺炎
病豬體溫升高到42℃或更高,呼吸高度困難呈犬坐或橫卧姿勢,腹式呼吸、咳嗽、口鼻流出帶色血的紅色泡沫,腹部、耳尖發紺。
病變:病豬的胸膜表面有白色纖維素性物附著,胸腔積液,肺充血、出血。
防治:5%的養元百菌消注射液,每公斤體重0.1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或養元喘康長效注射液,每10公斤體重肌肉注射1毫升,每天一次,連用兩天,效果極佳.
七、偽狂犬病
 病豬體溫升高至41-42℃,有典型的神經症狀,呼吸困難,間有哎吐和腹瀉。
病變:腹膜充血,間有小出血點,腹水腫。腎腫大,有散在出血點,耳尖發紺。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和做好疫苗注射。本病無特效葯物治療,據專家臨床應用,飼料添加養元百毒消、利康寧進行恢復性葯物治療,療效非常理想。

7、豬腿瘸是什麼原因?

豬瘸腿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一、傳染性因素
豬傳染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是關節腫脹和患肢出現踱行。引起關節腫脹的主要病原菌有豬鏈球菌、豬丹毒桿菌、豬葡萄球菌、豬滑液囊霉形體或豬鼻霉形體,棒狀桿菌屬、豬嗜血桿菌及副嗜血桿菌等。
上述病原體屬傳染病范圍之內,必須及早使用抗生素或磺胺類葯物進行治療,但當引起關節炎症而出現跋行時,則需要進行外科處理。對豬鏈球菌性關節炎可在母豬分娩前5星期和2星期各注射1次疫苗,可增加初乳中的抗體,對預防本病具有一定作用;豬丹毒性關節炎在母豬分娩前3星期時,進行丹毒的預防注射,仔豬在斷乳時或離開育成舍之前,應再給仔豬進行1次預防注射。對豬霉形體病,將泰樂菌素加入飼料中,進行預防和治療。
二、非傳染性因素
1、營養缺乏症或營養失調 。 營養缺乏症或營養失調主要是指由飼料中鈣、磷比例失調或鈣、磷不足以及錳、銅等礦物質的缺乏引起跛行。嚴重的佝僂病、軟骨症和骨質疏鬆症多發生於剛斷乳的仔豬,妊娠後期母豬或生長迅速的育肥豬維生索D缺乏時,除發生與鈣、磷比例失調相同的症狀外,常出現四肢跛行,嚴重時出現關節腫大,步態不穩、強直性痙攣、麻痹、癱瘓。
硒和維生素E是畜禽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營養物質。硒和維生素E的不足或缺乏會引起畜禽多種病變,主要表現為骨胳肌變性、壞死、肝臟營養不良以及心肌纖維變性等變化。引起肌肉營養不良(白肌病)、仔豬肝臟營養不良、桑椹心、肌病性跋行等。 飼料中要供給充足的礦物質,尤其是保持鈣、磷比例平衡。鈣磷比例保持在1:1.2之間,飼料中要供給充足的各種維生素,尤其是注意維生素D要充足,同時飼料中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要有保證。
2、飼養管理,環境衛生因素。 豬腐蹄病是一種蹄間皮膚和軟組織具有腐敗、惡臭為特徵的疾病,亦叫蹄間腐爛或指(趾)間腐爛。多發生於3-6月齡的仔豬主要由干圈舍衛生條件不良,豬蹄長期浸泡在糞尿、泥濘之中,捕捉、追趕、相互咬斗、豬群爭食、相互咬斗時易使蹄發生外傷,病原菌可由傷口進人組織深部而造成感染,引起腐爛,嚴重者可以造成骨折。欄圈潮濕,天氣寒冷是本病的促發因素。
防治上,首先改善圈舍衛生,減少應激的影響。同時投以磺胺類或抗生素類葯物,肌注鎮痛葯物或用鹽酸普魯卡因青黴素進行封閉治療,患部塗擦扭傷膏葯。對優良種豬,如發生骨折、關節脫位時,要進行固定復位並防止血腫、淋巴外滲和炎性滲出。
3、遺傳因素。 由遺傳缺陷造成的先天性肢蹄缺陷所致的跛行,如內趾過小、多趾、獨趾、八字腿(腿外翻),曲肢、直腿等。
預防措施,一是淘汰有畸形後代的種豬;二是防止近親交配。外來瘦肉型豬四肢病的遺傳性,在選育留種時,要求選留體格健壯、四肢結實的豬。
造成豬跛行的原因有很多,只有在乎時加強飼養管理,及時發現發病豬只,做到對症治療,綜合防控,才能將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8、如果公豬肢蹄有問題,爬不上采精台,有別辦法采精嗎?

公豬肢蹄病的防治方法
公豬肢蹄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常因為豬舍地面和運動場地設計得不科學或因為遺傳因素而引起。
防治:加強選種選育,選擇四肢強壯,高矮、粗細適中,站立姿勢良好,無肢蹄疫患的公豬做種用,淘汰四肢骨。骼結構不良的種豬。對關節炎和肢蹄磨傷部位對症治療。飼料中供給充足的礦物質,保持鈣、磷比例平衡。後備公豬的鈣、磷比例分別不應低於0.9%和0.7%。維生素D缺乏時,除讓豬多曬太陽外,在飼料中添加維生素B族,作為一種減少肢蹄病的營養素有較好的效果。此外,經常給豬喂曬乾的苜蓿、紫雲英、大豆葉粉和添加維生素D3,有助於防止維生素D缺乏症的。發生。

9、種公豬性慾缺乏怎麼辦?如何預防?

在養豬生產中,經常會碰到種公豬無性慾或性慾缺乏的現象。種公豬性慾缺乏多表現為見到發情母豬不爬跨,性慾遲鈍、厭配、拒配,陽萎不舉或交配時間短、射精不足。現就種公豬常見的性慾缺乏的原因及防治分析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討。 病因1 先天性生殖器官發育不全或畸形(如隱睾、睾丸或附睾不發育、急性或慢性疾病等引起生殖器官發育不良)。 2 飼養管理因素:如種公豬配種過度或長期無配種任務、運動不足、或種公豬年老體衰或未達到體成熟或性成熟;交配或采精時陰莖受到嚴重損傷或受驚嚇刺激;公母混養。 3 營養性因素:種公豬長期營養不良,尤其是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E或維生素A)或礦物質等缺乏或不足,導致公豬過肥或過瘦以至腿軟。 4 疾病性因素:公豬感染病毒性(如藍耳病、豬日本乙型腦炎病)或細菌性疾病(如布氏桿菌病)、體內外寄生蟲病等都可造成公豬無性慾或缺乏性慾。此外,生殖器官炎症,後軀或脊椎關節炎,肢蹄疾病等均可引起交配困難或交配失敗。 5 環境性因素:天氣過冷、過熱可導致公豬不射精或陰莖不能勃起。 預防措施 1 對先天性生殖器官發育不全、畸形或有其它損傷的,應視具體情況選留或淘汰。 2 科學飼養管理,合理使用,正確調教和配種,保持環境安靜,減少外界干擾。 3 飼料營養全價:飼喂專用種公豬料,保證飼料中的能量、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供應。也可視配種強度於每天給種公豬喂2顆煮熟的雞蛋,但不要生喂,因生雞蛋中含抗生物素物質,會降低生物素的效價。加喂青綠多汁飼料,或補充成品多種維生素、鈣、磷。 4 做好疾病防制工作,及時接種好疫苗及驅治體內外寄生蟲,加強圈舍及環境消毒。 治療措施 1 查清病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和預防。 2 對性慾缺乏的種豬可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甲基睾丸酮30-50毫克;或丙酸睾丸素0.3克/次,內服日量,隔日一次,連用2-3天。 3 注射腦垂體前葉促性腺激素或VE。 4 中葯驗方治療:淫陽藿90克、補骨脂30克,熟附子10克,鍾乳石30克,五味子15克,菟絲子30克,煎汁加黃酒200毫升,灌服。

10、杜洛克公豬前腳痛吃料正常怎麼治

建議找正規獸醫看看,如是傷用一些傷葯(骨折上夾板或石膏),痛風風濕性關節炎,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治法。

與公豬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