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治療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屬於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大多與慢性勞損和長時間缺鈣有關。
要減少關節的活動,注意保暖,清淡飲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適當的補充鈣劑。
可以用中葯活血散寒,通絡止痛。適用於治療骨性關節炎。
2、中風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與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它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以成人為多見,受累關節以大關節為主。開始侵及下肢關節者佔85%,膝和踝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關節很少見。現就急性期及慢性期介紹如下: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數患者有明顯的受風濕侵犯而急驟發病史,並有半數患者在發病前1-3周有咽峽炎、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全身表現有乏力、食慾減退、煩躁、發熱(大多數有高熱)、出汗、體溫與心率不成正比等。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遊走性、對稱性、復發性。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關節,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局部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表現。關節功能多因腫痛而活動受限,有時關節腔伴有滲出液。部分病人幾個關節同時受累。兒童關節炎症狀多輕微,或僅1-2個關節受累,成年則較顯著。在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完全恢復正常功能。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多有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不典型的風濕熱病史。主要表現:一般無高熱,僅少數病人有低熱。關節多為酸痛,呈遊走性竄痛或限於一兩個關節輕度腫痛,關節功能因疼痛輕度受限。如累及膝關節則行走、上下樓及蹲站時困難。呈反復發作,遇天氣變化(刮風、下雨、陰天)時加重。有時四肢出現環形紅斑或結節性紅斑,說明有風濕活動,應進一步檢查。亦有的病人心臟並無器質性改變,而常有心悸、胸悶、憋氣等現象。應注意觀察有否瓣膜損害等器質性改變,應進一步檢查排除風濕性心臟病。
2、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注意什麼?
1)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飲食不可偏嗜,要有節制。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熱痛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胃腸道不適者,少食生、冷、硬的食物。
(2)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有明顯的紅、腫、熱、痛者,應卧床休息2-3周,待炎症控制後,可逐漸恢復身體運動;若伴有心臟炎者應延長休息時間。
(3)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有鏈球菌感染,應予積極徹底治療。抗生素中以青黴素為首選。對反復感染的扁桃體,應在風濕活動停止後2-4個月,予以手術摘除,消除引起關節炎復發的隱患。手術前後用青黴素預防感染的發作。
(4)居住的房屋應通風、向陽,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卧。
(5)注意氣候變化,天氣變寒冷時,及時添加衣服。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3、關節疼痛如何治療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大有好處。凡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強,很少患病,其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
2.避免風寒濕邪侵襲
春季正是萬物萌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所以,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暑熱,不要貪涼受露,暴飲冷飲等。秋季氣候乾燥,但秋風送爽,天氣轉涼,要防止受風寒侵襲。冬季寒風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是強身保健的主要措施。臨床上,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病情雖然基本控制,處於疾病恢復期,往往由於勞累而重新加重或復發,所以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
4.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
有一些患者是由於精神受刺激,過度悲傷,心情壓抑等而誘發本病的;而在患了本病之後,情緒的波動又往往使病情加重。這些都提示精神(或心理)因素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人們認為這是由於人體對這些感染的病原體發生了免疫反應而引起本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
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疼痛,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本病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
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
作。若風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病變。
常見的風濕病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質疏鬆症骨質增生、生性關節炎關節周圍炎紅斑狼瘡、後風頑固性腿痛骨神經痛乾燥綜合征等。
4、關節炎怎麼治療好
你好,可以找中醫看看,開自然的中葯,無副作用和後遺症,對症的話效果最好
5、得了關節炎吃什麼;徧謝
★朋友這個問題我來解決吧,心態放平。類鳳濕性關節炎的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寎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部分寎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寎,不典型的寎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復發作。若鳳濕活動影響心臟則可發生心肌炎甚至遺留心臟瓣膜寎變。類鳳濕寎是會引起心臟寎的,最常見的是會累及心包,引起心室衰竭,建議你定時接受檢查,控制好類鳳濕的發展,中殹對於鳳濕關節炎冶療的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薬冶療即當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同時亦須溫腎助陽、扶正固本,以達強筋壯骨、根除關節炎症之功郊。我知道是最新的科研產品,日本的繽漮是相當一部分人所信賴的好東西在外國口碑流傳很廣,話說回來了,價格有點貴。
6、請教會風濕性關節炎為什麼會轉移?
我也說不清知為什麼會轉移,但是我的親身體會是,我左腿疼了一年多了,主要是膝蓋部位,這兩天右腿膝蓋有隱隱約約開始疼了,這樣不算是轉移,而是新增吧,每天晚上疼的道睡不著覺,中西醫都看過了,X光片,CT也都照過了,都沒毛病,最後西醫大夫說,去化驗一下風濕的指標吧,結果各參數都正常,現在吃著中成葯呢,也不管用,白天晚上都疼。快郁悶死了,你如回果是剛發現,一定要馬上就治,我是拖了半年多答,忍了半年多才去醫院的,到現在吃各種葯也半年多了,沒一點效果。希望我們都早點康復
7、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開始往往是關節局部比較輕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緩解與復發,逐漸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慾減退、發熱、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症狀。
(1)關節炎的臨床表現
①晨僵現象與關節僵硬。所有類風濕患者都有這種表現,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其特點是於早晨或睡醒後出現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活,嚴重時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後經活動或溫暖後,即覺緩解或消失。晨僵現象表明類風濕病變在活動,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變嚴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發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為三度:輕度晨僵,起床活動1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後活動1 ~ 6 小時內晨僵緩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後6 小時以上,晨僵緩解或消失,或終日晨僵。
②關節腫脹或疼痛。這也是幾乎所有類風濕患者的必備症狀。
絕大多數患者是以關節腫脹開始發病的。腫脹是由關節腔內滲出液增多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改變而致,表現為關節周圍均勻性腫大,手指近端指關節的梭形腫脹是類風濕患者的典型症狀之一。關節疼痛的輕重通常與其腫脹的程度相平行,關節腫脹愈明顯,疼痛愈重,甚至劇烈疼痛。由於劇疼,當別人伸手去觸摸他的關節時,患者就用手擋起來保護或回縮。若讓其主動活動關節,有時還可勉強地伸屈。
臨床上要注意有無自發痛與活動痛。自發痛即關節不活動時或在安靜自然位置狀態下也痛,有時甚至從睡眠中疼醒,這表明病變發展較快或急,且較嚴重;活動痛即當活動關節時才覺疼痛,這表明關節炎症比較輕或趨於緩解。
類風濕關節痛的特點是活動後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又加重,如久坐後站立起步和行走則困難,患者常「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手指與肘屈曲過久以後,剛伸直時疼痛加重。」但這些現象經活動片刻後即減輕,逐漸活動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關節晨僵和腫痛嚴重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自理生活的能力。關節痛在早晨、夜裡和陰天下雨、寒冷、受凍尤其是感冒時加重。
檢查時可見關節腫脹,局部多半不紅,呈皮膚本色;也有發紅或微紫的,這多見於小兒的足拇或手指關節腫脹時。關節觸之發熱,觸疼或明顯壓疼。關節積液時有明顯的波動感,尤以膝關節明顯。
關節腫脹在四肢小關節最易檢查出來,而肩髖關節腫脹卻不易查出。
③受累關節。類風濕病可累及人體全身187 個滑液關節的任何一個,包括構成關節的滑膜、軟骨、骨及肌腱、韌帶、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見受累發病的關節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髖、顳頜、胸肋、頸和肩。有人統計,約有3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指關節;26%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膝關節;10% 的患者首起發病的是腕關節。類風濕起病時多為1 ~ 3 個關節,以後受累關節的數目絕大多數患者為4 ~ 10 個以上關節。據記載,類風濕極少侵犯遠端指、趾關節。
④關節炎轉移。即關節炎從一個關節發展到另一個關節,有以下三個特點。
遊走性:早期關節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關節出現腫脹後,則腫脹在這個關節上持續的時間較長,首先發病後的第一個關節腫脹多半持續3 個月至一年以上,這一點是區別其他關節炎的重要特徵。第一個關節腫脹發病後,多半經1 ~ 3 個月才能轉移到另一個或另一對關節,即關節腫脹的遊走間隔期在1 個月以上,這是區別於其他關節炎的另一重要特點。此後,關節腫痛像「接力賽」一樣,這個腫痛還未消失,另一個或幾個關節又開始發生腫痛。
對稱性:關節炎的遊走(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關節痛很少是非對稱的。單關節炎少見。
相互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個關節之後,該(第一個)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
⑤關節摩擦音。類風濕的關節炎症期,運動關節時檢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細小的捻發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關節為典型,此表明關節存在炎症。有的關節炎症消退後,活動關節可以聽到或觸到嘎嗒聲響,這在指和膝關節、髖關節最明顯,可能是類風濕伴有骨質增生所致。
⑥關節功能與活動受限。在早期,關節發生腫脹時,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關節功能受到限制,一般來說關節活動受限的程度與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關節活動受限,主要由於關節強直和各種畸形所致。關節強直和畸形的程度與是否得到及時正確的醫療指導、是否注意功能鍛煉、病情進展的快慢等因素有關。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時,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結解紐扣、梳頭、刷牙、拿碗拿筷、吃飯、洗衣、彎腰、行走都發生困難。
常見的畸形有「類風濕手」「類風濕足」等。類風濕手的畸形特徵如下。
鵝頸畸形:掌指關節屈曲,近端指關節過伸和遠端指關節屈曲,從側面看手指的形狀很像鵝的頸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關節屈曲,遠端指關節過伸,手呈扣眼狀。
鰭形手:初起僅見掌指關節與近端指關節梭形腫脹,以後逐漸向尺側偏斜,形如魚鰭,嚴重者可向腕關節發展。類風濕足的畸形特徵為跖趾關節半脫位及拇趾關節外翻,以及向腓側偏移和跖趾關節偏向跖側,可引起嚴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難。
(2)關節周圍病變
①類風濕皮下結節。多見於類風濕高度活動,血沉持續增快和類風濕因子陽性時,是確定類風濕與判斷病變活動的標准之一。類風濕皮下結節的發病率為5% ~ 25%,其大小約為0.2cm ~ 3cm,猶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圓形或卵圓形,通常如骨樣堅硬,無痛,可活動。其數目一至數十個不等,多見於關節周圍,尤其是肘關節鷹嘴處、腕關節、指關節伸側。另外,全身的結締組織均可出現。
②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附近的肌肉萎縮和肌無力出現的速度較快,有的於10 ~ 12 天即可發生,數周後多半是明顯的,並以伸肌萎縮為著。肌萎縮常伴有疼痛、灼熱感、僵硬、無力、知覺過敏或減退、肌肉緊張或壓痛。肌無力常表現為握力減退,兩下肢行走不能持久、發軟或膝有突然跪倒現象。因此,臨床上將雙手握力和步行時間作為治療效果的指標。在肌萎縮的基礎上,會發生肌硬化和攣縮。由於肌萎縮、攣縮和關節脫位,致使指、趾或四肢關節向外側偏位。
③骨受累。類風濕患者可發生股骨頭和其他部位的骨無菌(缺血)性壞死,嚴重時可導致殘廢。類風濕嚴重的骨質疏鬆,常引起骨痛、關節活動受限、自發性骨折。
8、何謂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簡稱類風濕,是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肺炎、周圍神經炎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因未明的,尚無特異性診斷指標的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其突出的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以手、腕、足等關節最常受累;早期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硬和畸形,並有骨和骨骼肌萎縮,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所以,患者除了有以上關節炎的表現外,還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現,如發熱、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周圍神經病變、眼病變、動脈炎等。由此可知,所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只是關節發生了炎症病變,而是全身性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濕的提法意在區別於風濕。在19 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對關節炎的認識很模糊,多稱之為「風濕」。隨著人們對它的觀察越來越仔細,發現大部分風濕表現為多發性對稱性大關節炎,關節的炎症不是固定於某一關節,而是能從一個關節向另一個轉移(遊走性)。
且這些關節炎較易治療,治癒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硬和畸形。除此之外,往往對心臟損害很大。這些表現與前面所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明顯不同,故將類風濕從風濕中分出。因兩者有相似之處,又有些明顯不同的地方——類似而又不是,故稱之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9、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
嚴重類風濕,說明類風濕已經到晚期了,晚期症狀主要表現關節變形,活動受限,更甚者會出現癱瘓,不過還是有治療的必要性的,可以減少疼痛,增加活動范圍,生活可以自理,減少並發症的產生。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0、半邊身體關節轉移性疼痛是什麼原因
可能是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建議到醫院去抽個血化驗下吧,對你會有幫助的。主要是化驗血沉、抗CCP抗體,抗O及類風濕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