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的痹證。痹證是因感受風、寒、濕、熱所致,故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治療痹證的基本原則。
現將行、痛、著、熱痹的主證、治則及方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證:肢體關節酸痛,遊走不定,關節屈伸不利,或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
治則:祛風通絡,散寒除濕。
方葯:防風湯加減。
防風、麻黃、當歸、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2)痛痹
主證: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得熱痛減,遇寒痛增,關節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治則:溫經散寒,祛風除濕。
方葯:烏頭湯加減。
烏頭、麻黃、芍葯、甘草、黃芪、細辛、桂枝。
(3)著痹
主證:肢體關節重著,酸痛,或有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活動不便,肌膚麻木不仁,苔白膩,脈濡緩。
治則:除濕通絡,祛風散寒。
方葯:薏苡仁湯加減。
薏苡仁、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川烏、麻黃、桂枝、當歸、川芎、生薑、甘草。
(4)熱痹
主證:關節疼痛,局部灼熱紅腫,得冷稍舒,痛不可觸,或兼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不安等全身症狀,苔黃燥,脈滑數。
治則: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方葯:白虎桂枝湯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連翹、黃柏、海桐皮、姜黃、威靈仙、防己、桑枝。
2、退行性骨性關節病的中醫療法有哪些?
針刺治療
[主穴]膝眼、鶴頂、犢鼻、陽陵泉。
[配穴]血海、風市、陰陵泉、足三里、委中、絕骨。
[針法]每次選5~7個穴位,進針得氣後中等刺激,留針30min,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
灸法治療
1.艾條溫和灸選用上述穴位3~5個,用艾條點燃施灸,也可在針刺後施灸,每次20~30min,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d。
2.艾炷隔姜灸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施灸3~6壯,艾炷如黃豆或蠶豆大小,放在鮮薑片上,每日或隔日灸治一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d。
推拿手法治療
1.強筋鬆弛法以右手拇食指在內外膝眼處點、按、揉、推動3~5min,再在膝關節兩側、鶴頂穴各推、揉3~5min,以松解關節周圍組織。
2.牽拉晃膝法術者一手握小腿下部,另一手握住膝關節兩膝眼部或置於髕骨上緣,兩手配合使膝關節做屈伸及旋轉運動10~15次。
3.加壓屈膝法病人膝關節已能屈至90°左右時,術者將一前臂壓於膝關節下緣,一手握住踝關節上緣,讓病人屈膝屈髖,術者雙手盡量將膝關節向腹部彈壓5~6次,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4.髕骨松解手法病人仰卧位,膝關節伸直,術者用雙手將髕骨向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用具有沖擊力的推彈手法,使髕骨向四個方向活動。
注意:此手法應盡量輕柔,逐漸增加關節活動度,不可用力過猛,防止手法過重造成骨折、肌肉拉傷。每天進行1~2次,每次活動不少於30min。
六、針刀治療病人仰卧位,膝下墊枕,選擇手術點,用甲紫定位作標記,局部按外科手術常規用碘酒、酒精消毒,鋪無菌洞巾,術者戴無菌手套、口罩、帽子,按針刀手術常規進針法施術,用針刀對膝關節髕骨周圍、髕上囊、髕下囊、髕下脂肪墊、交叉韌帶、髁間嵴和內外側副韌帶及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髂脛束等附著點處壓痛點及骨質增生處的變性、結疤、粘連及攣縮的軟組織進行切開松解等施術手術。針刀點依據病情而定,單膝1~5點,雙膝罹患者兩膝交替治療。術後3周內不得負重,拄雙拐,以間斷性下肢牽引和自我鍛煉患肢屈伸功能為主,3周後下肢負重訓練,6周棄拐行走,6個月內不可長途行走或負重行走。
3、治骨性關節炎中葯好嗎?
骨性關節炎的中葯治療主要是辨證論治,有經驗的中醫醫生往往會根據患者的舌苔、脈象給予體質辨識,是寒、是熱、是虛,還是實。根據他的體質會給予對應的辨證論治的處方,有的是活血化瘀,有的是溫經散寒,有的是補肝腎,有的是舒筋活絡,方法因人而異,這是口服中葯治療。另外,還有很多中成葯也是可以選擇的,還配合一些中醫的特色治療,比如針灸、按摩、中葯的熱奄包,還有中葯穴位敷貼、中葯熏洗。
4、中葯治療骨性關節炎症都採用什麼方法?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包括:
1、西醫治療:一般應用改善骨代謝的葯物,如維生素D、鈣劑等,可改善患者骨關節代謝的情況;
2、中醫治療:中醫角度骨關節炎又稱為痹症,痹症是以疼痛為主的綜合征,患者病情嚴重會出現肢體乏力、麻木等症狀,中醫通常對該病進行辨證論治。如果為血瘀氣滯型,一般以關節紅、腫、熱、痛為主要症狀,中醫採用活血化瘀、清熱止痛等葯物進行內服或外敷;如果為肝腎虧虛型,常應用補益中葯進行內服,如六味地黃丸等。具體用葯請結合臨床,由醫生面診指導為准。
5、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骨性關節炎有著不小的危害,所以越早發現越早治療,其治療的效果越好,危害性也越小,患者所花費的價格也較少,因此需要大家了解其發病症狀。
那麼,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得了骨性關節炎有什麼症狀?
1、關節活動是否受限:如果遇到身體某個或某些關節,開始會顯得運轉不自如,應該想到骨性關節炎,而且還可能處於早期階段。
2、關節活動是否有摩擦音:當骨性關節炎發展到後期,由於關節軟骨退化、剝落、會使得軟骨下的骨質暴露,所以當關節活動時,兩端軟骨下的骨頭裸露,互相觸碰時發出聲音。
3、關節是否僵硬:關節僵硬也是骨性關節炎的發病症狀之一,有的人在久坐之後突然會覺得關節就像「上了鎖」一樣動彈不得,這種情況在早晨起床後及較長一段時間不運動後特別明顯。
4、關節是否腫大變形:當關節蛻化時,關節滑膜就會常常發炎,由於滑膜上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作為疼痛感覺器,這些疼痛的信息傳達送給大腦皮層後,滑膜會分泌更多的滑液以潤滑與滋養那些損傷的滑膜組織。關節間隙積液增多,造成了腫脹,使疼痛加重,甚至關節難以轉動。
治療骨性關節炎有什麼中醫療法
1、中葯外治
中葯外治主要包括熏洗法、熏蒸法、敷貼法和中葯離子導入法等。中葯外用可明顯改善局部營養,有效地消除關節滑膜炎症,改善骨內微循環,降低骨內壓。
2、中葯內治
中醫將骨性關節炎分為風寒濕阻、風濕熱阻、肝腎虧虛、痰瘀互結等證型,分別進行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化痰散瘀,補益肝腎等辨證治療。多以滋補肝腎、益氣養血為大法,再根據邪氣的盛衰,佐以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標本兼治。常用葯物為懷牛膝、杜仲、熟地、桑寄生、川斷、骨碎補、丹參、赤芍、當歸、黃芪、黨參、獨活、羌活、川芎等。
3、針灸推拿
通過中醫辨證,合理取穴和運用正確針刺方法,對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針灸治療,可以緩解關節的局部症狀,改善病情,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推拿具有疏通經絡,溫經散寒,松解粘連,恢復肌肉肌腱彈性,促進軟組織修復,矯正關節畸形,減輕關節內壓力及骨內壓,促進炎症介質的吸收等作用,對骨性關節炎的早期治療和預防有著特殊的優勢。
文章總結:上述內容均為骨病常識性內容,不針對任何一名骨病患者,只為讓大家多多了解骨病知識。溫馨提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一種骨病的發生,都是日積月累造成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時時刻刻做好骨病的預防工作,不給任何一種骨病可乘之機。'
6、中醫中葯骨性關節炎是如何治療的?
骨性關節炎的中醫治療主要分為內治法和外治法。中醫內治法主要是中葯的口服,根據不同的病情分成幾型,肝腎不足型患者會出現膝痛反復發作、膝關節無力、關節變形或膝關節的內翻等症狀,同時可伴有耳鳴、腰酸,患者舌淡、苔白、脈細或脈弱,一般分為偏陰虛跟偏陽虛,偏陰虛主要用左歸飲,偏陽虛用右歸飲加減。脈絡瘀滯型病人主要為關節針刺樣疼痛,而且痛有定處,固定不移,負重或勞累後疼痛增加,關節出現僵硬、屈伸不利、活動困難,部分病人還有形體消瘦、腰膝酸軟、倦怠無力的症狀,舌脈主要為舌淡,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主要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濕熱下注型病人可出現膝關節的疼痛,膝關節紅腫和灼熱感,冷敷會覺得較舒服,患者感覺受熱疼痛增加以及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方葯主要使用四妙丸加減。寒濕阻痹型病人會出現膝關節腫脹,膝關節內有積液,膝關節會出現酸重沉著,活動不利,疼痛時間較長,陰雨天寒濕天疼痛加重,患者舌淡紅,苔薄白膩,脈濡緩,方葯主要採用獨活寄生湯加減。外治法主要採用中醫的外敷、熏洗、針灸治療、推拿治療、小針刀治療及銀質針治療等。
7、骨關節炎的中醫治療,中醫怎麼治療骨關節炎
大致上,您每吃一份肉,就需要吃至少四份以上的蔬果才能平衡其帶來的酸性,加上各種輻射、污染、壓力、壞心情等也會令身體酸性化。這就是為何只有10%的人體質是鹼性的。
8、中醫治療骨關節炎 幫忙一下 求大師回答
中醫認為,骨關節病屬於「痹症」范疇,多為肝腎虧虛、氣血瘀滯所致,按照該病發生的原因可將其分為多種類型。1.肝腎虧虛型;2.瘀血阻滯型;3.風寒濕阻型;具體情況需要對症下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