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雞關節炎疫苗

雞關節炎疫苗

發布時間:2020-08-19 23:30:45

1、雞病毒性關節炎有何特點?如何防治?

病毒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肉雞的重要傳染病。病毒主要侵害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引起足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病雞關節腫脹、發炎,行動不便,不願走動或跛行,採食困難,生長停滯。

(1)臨床症狀

肉雞食慾減退、跛行、貧血、消瘦,脛關節、趾關節及連接的肌腱腫脹。後期出現單側或兩側性腓腸肌腱斷裂,足關節扭轉彎曲。嚴重時癱瘓。

(2)剖檢變化

病肉雞趾屈腱及伸腱發生水腫性腫脹,腓腸肌腱出血、壞死或斷裂。跗關節腫脹、充血或有點狀出血,關節腔內有大量淡黃色半透明滲出物。慢性病例腓腸肌腱明顯增厚和硬化,並出現結節狀增生、關節硬固變形,表麵皮膚呈褐色。腱鞘發炎,水腫。有時可見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小的壞死灶。

(3)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肉雞舍及環境衛生,引種要從無病毒性關節炎的肉雞場引種。堅持執行嚴格的檢疫制度,淘汰病肉雞。

易感肉雞群可採用疫苗接種,12周齡前採用禽呼腸孤病毒疫苗進行基礎免疫,然後於16~20周齡用滅活疫苗加強免疫,免疫種肉雞的後代雛肉雞可獲得高水平的母源抗體,能夠抵抗病毒性關節炎的早期感染,本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2、怎樣防治雞病毒性關節炎?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稱雞病毒性腱鞘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為病雞腿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從而導致雞行動不便,採食困難,甚至不能行動。

(1)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於雞,5~7周齡的雞易感。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雞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一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症狀。

(2)臨床症狀

雛雞感染後發病多在3~4周齡以後,初期步態稍見異常,逐漸發展為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時才跳動。患肢不能伸張,不敢負重,當腱斷裂時,趾屈曲,病程稍長時,患肢多向外扭轉,步態不穩,這種症狀多見於大雛或成雞。病雞發育不良,貧血,消瘦,有時排白色稀便,體況長時間內不能恢復。

(3)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表現在患肢的跗關節,關節上下周圍腫脹,切開皮膚可見到關節上部腓腸腱水腫,關節腔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無細菌混合感染時,見不到膿樣滲出物,趾曲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根據病程的長短,有的周圍組織可與骨膜脫離。大雛或成雞易發生腓腸腱斷裂。由於腱斷裂,局部組織可見到明顯的血液浸潤。如發生在換羽時期,可在皮膚外見到皮下組織呈紅紫色,關節液增加。慢性病程的雞(主要是成雞)腓腸腱增厚、硬化,和周圍組織粘著、纖維化,有的在切面可見到肌腱交接部發生的不全斷裂和周圍組織粘連,失去活動性,關節腔有膿樣、乾酪樣滲出物。

(4)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只能加強預防。①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消毒雞舍,以防止病毒侵襲。②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主要用於種雞,可在開產前2~3周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多的母源抗體。此外,雛雞也可在2周齡時先接種一次弱毒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劑滅活苗。

3、雞需要做哪些疫苗?

在制定免疫程序時,既要根據散養雞的發病特點,又要參考籠養雞的免疫程序,制定切實可行的散養雞免疫程序。
1.雞新城疫接種:散養雞7~14日齡、25~28日齡時,用克隆30疫苗滴鼻點眼;散養雞55~60日齡時,用雞新城疫Ⅰ系肌注;散養雞125日齡時,使用新支減三聯疫苗、流感二聯疫苗肌注,每隻0.5毫升;雞306日齡時,重復使用Ⅰ系肌肉注射;在散養雞440日齡時(出欄前),用弱毒苗(Ⅱ系或Ⅳ系疫苗)飲水。
2.傳染性法氏囊炎防疫:散養雞15~24日齡時,按說明書口服傳染性法氏囊疫苗。若患傳染性法氏囊病,如表現縮頭、耷拉翅膀、拉白色稀糞,就肌注雙價高免卵黃或法氏囊高免血清1~2毫升,每天1次,連用2天,若10天後又復發,再重復注射治療。
3.馬立克病防疫:雛雞出殼後,24小時之內應注射馬立克病疫苗,從高發地區購買的雛雞,要補打第2次馬立克病疫苗;散養雞一旦發病,要馬上淘汰。
4.禽流感預防:散養雞20日齡和120日齡、產蛋半年或快進入禽流感高發期時,肌注0.5毫升禽流感疫苗。
5.禽霍亂病的預防:2月齡首免,以後每3個月肌注1次。如患禽霍亂病,每隻散養雞服抗菌優0.5~1片或土黴素0.5~1片,每日2次,連用2~3天。
6.雞痘的預防:用魚腥草注射液或清熱解毒針劑給每隻散養雞肌注2~5毫升,每天2次,連用2~3天。或每隻散養雞口服嗎啉胍0.5~1片,每天2次,連用3~5天。也可颳去豆痂,塗抹碘酊或紫葯水。

4、家禽常用的活苗有哪幾種

家禽中幾種常用活疫苗
雞:新城疫IV疫苗和I系苗、傳染性支氣管炎苗、傳染性喉氣管炎苗、法氏囊苗、雞痘苗;
其中種雞還能用到:馬立克疫苗、病毒性關節炎疫苗;
鴨:鴨瘟疫苗、鴨肝炎疫苗、副粘病毒疫苗;
鵝:小鵝瘟疫苗。

5、如何防控雞病毒性關節炎?

本病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病變的傳染性疾病,也稱腱鞘炎或腱滑膜炎。本病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發生。從雞分離到的呼腸孤病毒有5種不同的血清型。

病毒對周圍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能耐受60℃8~10小時,56℃22~24小時,37℃15~16周,4℃可存活3年以上;病毒對pH3有抵抗力,室溫下過氧化氫作用1小時不能滅活,對2%來蘇兒、3%甲醛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機碘可將其殺死。

(1)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於雞、火雞也可感染發病。肉用雞發病率高於其他禽類。1日齡無母源抗體的雛雞易感性最高;自然情況下,5~7周齡的雞發病最為常見,肉用仔雞發病率可高達100%,但死亡率不到1%。本病雖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但傳播率較低,其傳播方式主要為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感染雞的分泌物、排泄物特別是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長期存在於雞的盲腸扁桃體和跗關節內,特別是那些幼齡就受到感染的雞,這些帶毒者是同舍動物的潛在傳染源。

(2)臨床症狀

病雞主要表現為跗關節腫脹和跛行,兩側趾屈肌腱或跖伸肌腱受害,嚴重時腱壞死或纖維化,病雞嚴重跛行,跗關節腫大,部分雞生長受阻。有的可引起腓腸肌腱斷裂。跗關節和跖關節腱鞘有明顯水腫。

(3)病理變化

自然感染的雞跖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腫脹,跗關節常含有少量草黃色或血樣滲出物,少數病例有相當多量的膿性分泌物,在感染早期,跗關節和跖關節有明顯水腫,跗關節內滑膜有點狀出血;有的病雞有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包積水。慢性病變的特徵是腱鞘硬化和粘連,在脛跗關節遠端軟骨上出現凹陷的點狀潰爛,然後變大融合,關節表面纖維軟骨膜增生。

(4)實驗室診斷

根據症狀和病變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通過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瓊擴試驗常用來檢查病毒種群特異性抗體的存在。

(5)防控要點

①凈化種雞群

對患病種雞堅決淘汰,防止本病經蛋垂直傳播。嚴禁從有本病的雞場引進種蛋或苗雞。

②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

對商品雞採用「全進全出」制,每批雞出售後要用鹼液或有機碘消毒劑徹底消毒雞舍,並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進行熏蒸。

③免疫接種

對開產前的蛋雞最好選用滅活苗免疫(有些活疫苗可經蛋將疫苗毒傳給下一代)。免疫程序為:種雞群1~7日齡、4周齡時各接種一次多價弱毒苗,在開產前接種一次滅活苗;商品肉雞在1日齡以多價弱毒苗接種一次即可。

6、雞關節炎怎麼治療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稱雞病毒性腱鞘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為病雞腿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從而導致雞行動不便,採食困難,甚至不能行動。
(1)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於雞,5~7周齡的雞易感。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雞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一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症狀。
(2)臨床症狀
雛雞感染後發病多在3~4周齡以後,初期步態稍見異常,逐漸發展為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時才跳動。患肢不能伸張,不敢負重,當腱斷裂時,趾屈曲,病程稍長時,患肢多向外扭轉,步態不穩,這種症狀多見於大雛或成雞。病雞發育不良,貧血,消瘦,有時排白色稀便,體況長時間內不能恢復。
(3)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表現在患肢的跗關節,關節上下周圍腫脹,切開皮膚可見到關節上部腓腸腱水腫,關節腔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無細菌混合感染時,見不到膿樣滲出物,趾曲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根據病程的長短,有的周圍組織可與骨膜脫離。大雛或成雞易發生腓腸腱斷裂。由於腱斷裂,局部組織可見到明顯的血液浸潤。如發生在換羽時期,可在皮膚外見到皮下組織呈紅紫色,關節液增加。慢性病程的雞(主要是成雞)腓腸腱增厚、硬化,和周圍組織粘著、纖維化,有的在切面可見到肌腱交接部發生的不全斷裂和周圍組織粘連,失去活動性,關節腔有膿樣、乾酪樣滲出物。
(4)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只能加強預防。①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消毒雞舍,以防止病毒侵襲。②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主要用於種雞,可在開產前2~3周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多的母源抗體。此外,雛雞也可在2周齡時先接種一次弱毒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劑滅活苗。

7、雞病毒性關節炎疫苗和禽流感疫苗能一天注射嗎

和禽流感疫苗能同意天注射

8、雞疫苗是什麼

①疫苗若有專用稀釋液,一定要用專用稀釋液稀釋。
②稀釋時,應根據每瓶規定的頭份、稀釋液量來進行。
③無論蒸餾水、生理鹽水、緩沖鹽水、鋁膠鹽水等作稀釋液,均要求無異物雜質,更不可變質。特別要求各種稀釋液中不可含有任何病原微生物,也不能含有任何消毒葯物。若自製蒸餾水、生理鹽水、緩沖鹽水等,必須經過消毒處理、冷卻後使用。
④稀釋用具如注射器、針頭、滴管、稀釋瓶等,都要求事先清洗干凈並高壓消毒備用。
⑤稀釋疫苗時,要根據雞群數量、參加免疫人員多少,分多次稀釋,每次稀釋好的疫苗要求在常溫下1小時內用完。MD液氮苗CVI988要求在半小時內用完。
⑥已打開瓶塞的疫苗或稀釋液,須當次用完。若用不完則不宜保留,應廢棄,並作無害化處理。
⑦不能用金屬容器裝疫苗及稀釋疫苗,用緩沖鹽水、鋁膠鹽水作稀釋液時,應充分搖勻後使用。

9、雞一般都注射那些疫苗?

注射免疫有皮下與肌肉注射兩種方法。肌肉注射抗體上升快,但對雞的應激大,容易造成殘雞,且抗體維持時間短,常用做緊急免疫;皮下注射對雞只免疫應激小、抗體維持時間長,是實際生產中較常用的免疫接種方法。 一、注射免疫的操作關鍵點關鍵點一:適合的疾病和疫苗類型適用於各種滅活苗(如:新城疫、禽流感、減蛋綜合症、傳染性支氣管炎等滅活疫苗)、馬立克氏病疫苗、新城疫I系活疫苗等疫苗的免疫。關鍵點二:免疫器械要保證1、注射器械的消毒。免疫前,將注射器、針頭、膠管用75%的酒精浸泡消毒30分鍾,然後用蒸餾水或涼開水沖洗干凈。2、校正劑量。校準注射器,保證注射量與免疫劑量一致(圖1)。關鍵點三:免疫操作要到位1、頸部免疫操作注射部位:頸部正中線的下1/3處,皮下注射。操作要領:用拇指和食指捏起雞只頸部皮膚,使表皮和頸部肌肉之間產生氣窩,同時向氣窩內注入疫苗。注射時,針頭應向後向下,與雞只頸部縱軸平行(圖2)。2、胸部免疫操作注射部位:胸部肌肉或皮下;肌肉注射也可選擇翅膀近端關節附近的肌肉注射。操作要領:①抓雞人員一手抓住雙翅,另一手抓住雙腿,將雞固定,將胸部向上,平行抓好;②皮下注射時,用手將胸部羽毛拔開,針頭呈15°將疫苗注入,同時用拇指按壓注入部位,使疫苗擴散,防止疫苗漏出(圖3);③胸部肌肉注射時,針頭方向應與胸骨大致平行,雛雞插入深度為0.5-1.0cm,日齡較大的雞可為1.0-2cm。3、腿部免疫操作注射部位:大腿部外側肌肉或皮下。操作要領:針頭方向應與腿骨大致平行,肌肉注射呈30°-45°、皮下注射呈15°將疫苗注入(圖4)。4、推薦的免疫操作方法育雛、育成階段免疫方法:2周齡前,頸部皮下注射;2周齡後,胸部皮下注射。產蛋階段優先免疫方法:胸部皮下→頸部皮下→腿部皮下→胸部肌肉→腿部肌肉。
二、注射免疫的注意事項1、將免疫用的疫苗提前從冰箱中取出,保證疫苗使用時為常溫,減少低溫疫苗對雞只的免疫應激。2、使用前及使用過程中充分搖晃疫苗,保證每隻雞獲得的抗原量一致。3、頸部皮下注射時,應避免將疫苗注射到頸部血管、神經或靠近頭部的部位,避免雞只死亡、殘疾或腫頭。4、胸肌注射時,應防止誤刺入肝臟、心臟或胸腔內,引起雞只意外死亡。5、因腿部有大的血管且神經干較多,又是家禽負重的主要部分,一般不宜做肌肉注射。6、選擇不同的部位注射疫苗。由於疫苗對局部組織的損傷及過多疫苗在同一部位的蓄積會造成吸收障礙,影響雞群健康與免疫效果。7、疫苗的稀釋和注射量應適當,一般以每隻0.2-1.0ml為宜。8、每注射100隻雞至少更換一次針頭。應先接種健康雞只,再接種假定健康雞只,最後接種有病的雞只。
三、注射免疫的優缺點分析 刺種免疫的操作關鍵點及注意事項一、刺種免疫的操作關鍵點關鍵點一:適合的疾病和疫苗類型適用於雞痘、雞腦脊髓炎、雞痘-腦脊髓炎二聯弱毒活疫苗等的免疫。關鍵點二:稀釋液質量要保證推薦使用專用稀釋液。條件不允許時,可用滅菌蒸餾水或生理鹽水替代。關鍵點三:疫苗配置要正確先將少量稀釋液倒入疫苗瓶中,待疫苗溶解後,回倒至稀釋液瓶中,用稀釋液反復沖洗疫苗瓶2-3次,保證瓶中無疫苗殘留。關鍵點四:免疫操作要到位1、免疫方法:抓雞人員一手將雞的雙腳固定,另一手輕輕展開雞的翅膀,拇指撥開羽毛,露出三角區,免疫人員用特製的疫苗刺種針蘸取疫苗,垂直刺入翅膀內側無血管處的翼膜內(圖5)。2、免疫要點:①刺種部位在雞翅翼膜內側中央,嚴禁刺入肌肉、血管、關節等部位;②疫苗液須浸過刺種針槽,保證刺種時針槽內充滿葯液(圖6);③刺種針應垂直向下刺入;④ 稀釋好的疫苗要在1小時內用完。
二、刺種免疫的注意事項1、為保證稀釋後疫苗的效價,疫苗瓶外需加裝防熱材料(圖7)。2、刺種時,應保證刺種部位無羽毛,防止葯液蘸在羽毛上,造成劑量不足。3、防止刺種針手柄浸入疫苗溶液造成污染。4、刺種5-7天後及時檢查接種部位「結痂」情況,以評價免疫效果。結痂較差時要及時補充免疫(圖8)。5、建議每次刺種時只接種相同的翅膀,便於檢查雞只是否已獲得疫苗。三、刺種免疫的優缺點分析優點:1、劑量准確,效果確實。2、快速產生免疫保戶。缺點:1、耗費勞力較多。2、對雞群應激較大。3、適用疫苗有限。

與雞關節炎疫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