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關節炎 > 疲勞性關節炎

疲勞性關節炎

發布時間:2020-08-19 06:26:10

1、為什麼會得關節炎??

礦物質缺乏,由於健康的關節在需要礦物質是膠原蛋白當中形成的,如果患者體內的礦物質發生了缺乏,這樣就很容易會導致滑液減少,而滑液是能夠保護骨骼末端不受到相鄰骨頭和軟骨的沖擊,可以起到很好保護關節的作用,如果缺乏也就很容易會導致關節炎發生了。
2、過度的疲勞,由於過度的疲勞是會直接導致酸性體質發生的,而軟骨如果長時間的浸泡在酸性的體液當中就會發生降解,如果這個時候滑液的潤滑效果也會變差,當損失的軟骨成分同時存在於軟骨和骨骼當中,就很容易會在形成肉刺之後而導致炎症發生。
3、感染因素,如病人之前由於各種原因感染了一些病毒,這些病毒一旦對關節造成一定損傷之後,軟骨就會因為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而引發炎症,所以也就會直接導致這種疾病發生了。
4、關節內骨折,如果患者之前就做過關節手術或者是由於外傷因素而導致的骨折,這種疾病一旦發生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組織是很容易會發生變形的,而當軟骨和關節內容物的耐應力發生降低之後就會造成關節不穩,嚴重的話也就會導致炎症發生了。

2、關節炎的人應注意什麼

1、要避免誘發的環境因素
長時間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就會讓大量的病原菌生長,所以一定要注意衛生,保持居住環境的通風,做好防潮保暖的工作,另外也要避免接觸某些化學物質和紫外線,因為會給身體產生免疫作用,從而導致了關節炎的發生。
2、合理的飲食
營養缺乏會加重關節炎,肥胖、營養過剩就會加重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所以一定要科學的合理飲食,減少動物內臟以及豆類禽肉海鮮食物的攝入量,減少吸煙和喝酒。
3、適當的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以遠離疾病,同時也要調節好心情。保持積極樂觀以及穩定的心態,這樣可以防止因為自身免疫病而導致關節炎。
4、要保護好關節
不能讓膝關節長時間保持固定的姿勢,不然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讓關節處於超負荷狀態,從而導致膝關節炎。對於中老年人患者來說,外出鍛煉的時候可以選擇護具,千萬不能在氣溫比較低的時候讓關節受涼,不然會引起關節炎。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密度也會降低,骨骼的承載力弱,一定要避免讓關節長時間處於磨損和負重狀態,多做一些舒緩的保健操。
平時可多吃以下食物預防關節炎:1.富含ω-3的食物2.黑豆3.蘋果4、活力捷蝦蟹輔食營養補充品

3、關節炎嚴重了會怎樣?

關節炎如果任其發展,不去治療或者是持續加重的話,可能會產生如下的後果:

第一是關節內部的疼痛會持續加劇,在關節炎初期的時候可能僅僅有隱匿性的疼痛或者間斷性的疼痛,而在關節炎加重之後就會產生關節內部持續的疼痛或者是移動關節疼痛就加劇的情況。

第二是腫脹,關節炎加重之後會產生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嚴重的腫脹,或者是關節內部積液的增多,這就會導致關節周圍的疼痛或者是發脹感覺。

第三是關節的活動受限,關節活動受限可能由於關節的疼痛而不敢活動,也可能由於關節炎長期反復發作之後導致關節周圍產生粘連而使關節的活動度下降。

第四是關節炎反復發作,到了比較嚴重的情況,就會導致關節的畸形甚至是關節的運動功能完全喪失。

4、什麼是關節炎?

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

5、什麼原因導致人有關節炎/?

很多疾病可引起關節炎性病變,臨床較為常見的關節炎有以下幾種:
1.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質增生,自然容易得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2.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且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因其病因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復雜關系,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葯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3.強直性脊柱
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
4.反應性關節炎
因腸道系統、泌尿系統等關節外感染因子觸發的炎症性關節病變。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5.痛風性關節炎
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症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像一陣風一樣過去,因此叫「痛風」,但易復發。預防方法是有效的抗氧化,防止核酸被氧化分解,從而減少內源性嘌呤(佔80%)產生,繼而減少尿酸的產生。同時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白酒等外源性嘌呤,從而減少尿酸產生。
tips:在選擇上注意兩點:1、看品牌,選擇大品牌,質量好,效果佳;2、看平台,資質是否齊全、是否有追溯機制,是否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售後有保障。

6、什麼是老年性關節炎?

老年性關節炎又叫骨質增生症又稱為增生性骨關節炎、骨性關節炎(OA)、退變性關節病、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由於構成關節的軟骨、椎間盤韌帶等軟組織變性、退化,關節邊緣形成骨刺,滑膜肥厚等變化,而出現骨破壞,引起繼發性的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變形,當受到異常載荷時,引起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骨關節病的基本病因是,人體成熟後的逐漸老化及退行性變,在骨關節方面的表現。
2.繼發性骨關節病是指因某種已知原因,例如外傷、手術或其他明顯因素而導致的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由於關節面摩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造成關節面的退行性變。

7、關節炎跟酸性體質有關嗎

有關系。因為軟骨浸泡在酸性體液中就會降解,滑液的潤滑效果也會變差。

關節炎是指由炎症、感染、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關節炎性病變,屬風濕學科疾病。它的主要特徵是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健康的關節包括強健的骨骼,它主要由必需礦物質在膠原蛋白基質中形成。關節中有一個含有滑液的囊,它保護骨骼的末端不會受到相鄰骨頭和軟骨的沖擊,因為滑液可以有效地潤滑關節。

由於關節過度疲勞和膳食不平衡會導致酸性體質,軟骨浸泡在酸性體液中就會降解,滑液的潤滑效果也會變差。損失的軟骨成分同時存在於軟骨和骨骼中,導致骨骼末端變得不平滑並形成骨刺(大的骨骼突起)。由此引起的發炎會限制關節的運動。酸性體質的人會造成大量的鈣流失,鈣平衡的失調會導致鈣在軟組織中堆積,引起肌肉疼痛,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骨骼末端會接合,融合在一起。所以,酸性體質最容易患上關節炎。

8、腿部肌肉疲勞性損傷怎麼辦?

常見的運動損傷

一、肌肉拉傷

(一)肌肉拉傷的發生機制與分級

肌肉拉傷有許多種(見細節透視15-4),可分成主動拉傷和被動拉傷兩種。前者是由於肌肉做主動的猛烈收縮時,其力量超過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擔的能力;後者主要是肌肉用力牽伸時超過了肌肉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從而引起拉傷。肌肉拉傷可能會從肌纖維的微小分離到肌纖維的完全斷裂,臨床上一般可分為三級:
一度:只有少數的肌纖維被拉長和撕裂,而周圍的筋膜完好無損,纖維的斷裂只在顯微鏡下能見到。運動時感到疼痛,但仍可以進行運動。
二度:有較多數量的肌纖維斷裂,筋膜可能亦有撕裂,鍛煉者可能感到"啪"一聲拉斷的感覺。常可摸到肌肉與肌腱連接處略有缺失和下陷。在撕裂處周圍由於出血,水腫可能發生。
三度:肌肉完全被撕裂。撕裂處可能在肌腹、肌腱或者在肌腱與骨的連接點上。鍛煉者基本上不能再活動。受傷後首先產生劇烈的疼痛,但疼痛會很快消退,因為此時神經纖維也被損傷了,這時一般需要外科手術的治療。

(二)肌肉拉傷的預防

肌肉拉傷的預防,主要是針對發生的原因進行的。例如,大強度運動前要做好准備活動,尤其是易拉傷部位的准備活動;體質較弱者練習時要量力而行,防治過度疲勞和負荷太重;要提高動作技能的協調性,不要用力過猛;改善鍛煉條件,注意練習場所的溫度。冬季在野外鍛煉時要注意保暖,不可穿得太薄;要注意觀察肌肉的反應,如肌肉的硬度、韌性、彈力、疲勞程度等。肌肉拉傷後重新參加鍛煉時要循序漸進,切勿操之過急,並要加強局部保護,防治再度拉傷。

視頻點播:肌肉拉傷的預防

(三)肌肉拉傷的治療

肌肉抗阻力試驗是檢查肌肉拉傷的一種簡便方法。其做法是患者作受傷肌肉的主動收縮活動,檢查者對該活動施加一定阻力,在對抗過程中出現疼痛的部位,即為拉傷肌肉的損傷處。
肌肉拉傷的治療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少量肌纖維斷裂者,應立即給予冷敷,局部加壓包紮,並抬高患肢,外敷中草葯。肌肉大部分或完全斷裂者,在加壓包紮後立即去醫院進行手術縫合。

二、肌肉挫傷

(一)肌肉挫傷的發生機制與分極

肌肉挫傷是足球、橄欖球運動中最常見的損傷。傷後引起疼痛與暫時性功能喪失,需要較長時間康復治療。典型挫傷發生於下肢,最常見的是股四頭肌與脛前肌。
病理上肌肉挫傷的早期組織變化為血腫形成與炎症反應,與肌肉拉傷不同的是,其以後由緻密結締組織的疤痕取代血腫,疤痕中沒有肌纖維再生。嚴重肌肉挫傷可引起骨化性肌炎並發症。局部疼痛與僵硬是骨化性肌炎最常見的症狀,患者有時可觸及到腫塊。臨床挫傷分級如下:
一度(輕度)挫傷:局部壓痛,膝關節活動度在90°以上,無步態改變。
二度(中度)挫傷:壓痛較重並有腫塊,膝關節活動小於90°,受傷者有跛行,不能深度屈曲膝關節。
三度(重度)挫傷:有嚴重腫脹與壓痛,膝關節活動小於45°,在沒有幫助下受傷者不能行走。

(二)肌肉挫傷的預防

肌肉挫傷往往在接觸性的運動(如橄欖球、棒球、足球或籃球運動等)中發生,因此,可以通過穿戴保護設備來預防肌肉挫傷,如從事足球運動時可戴護脛等。另外,鍛煉前應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練習時不要用力過猛,以防超過肌肉、關節、韌帶的負荷限度。

(三)肌肉挫傷的治療

肌肉挫傷發生後要馬上停止鍛煉,根據情況及時處理。如果皮膚出血,先用酒精或碘酒將傷口消毒,然後撒些磺胺結晶粉(外用消炎粉),用干凈布包紮起來。如果受傷部位紅腫疼痛,可先用冷水毛巾冷敷局部,防止繼續出血。一天一夜後改用熱水毛巾敷在局部,以活血、消腫、止疼。也可對受傷部位進行按摩,有條件的還可在受傷處塗上酒精或松節油。
經過治療傷勢減輕以後要及時活動受傷的關節或肌肉,藉以恢復功能,如慢慢練習走路、下蹲、彎腰、舉胳膊等,免得以後傷好了關節活動不靈,甚至肌肉發生萎縮。

三、韌帶損傷

(一)韌帶損傷的發生機制和分級

韌帶損傷是指用力過大、過度牽伸而導致不同程度的韌帶纖維或其附著處的斷裂。韌帶附著在鄰近骨端上,用以連結兩骨,其深面與骨端間附有滑膜組織。韌帶有較強的抗張能力,它保護關節在正常范圍內活動,防止關節出現異常活動。如果外力使關節異常活動超越韌帶所能承受的范圍時,就會發生韌帶損傷。韌帶損傷多發生在受力較強而組織較脆弱的部位,其損傷的程度則取決於所受到作用力的強弱與時間的長短,如果所受外力較小,作用時間較短,往往沒有明顯的功能喪失,因為只有少量韌帶纖維斷裂,即所謂的韌帶扭傷。如損傷程度較重,則有更多的韌帶纖維斷裂,表現為一定的功能喪失。如損傷嚴重,則韌帶完全斷裂,該韌帶的功能也喪失,關節的穩定性受到影響。韌帶損傷時一般都有局部水腫,嚴重時有明顯的出血血腫形成。韌帶損傷癒合較慢,且不完全,如得不到積極治療,韌帶會被拉長或松馳,喪失正常的韌帶張力,並容易引起再度損傷,造成關節不穩定而導致關節的退行性病變或創傷性關節炎。臨床上,韌帶損傷分為三級:
一度(輕度)損傷:韌帶只有小部分被拉長或拉斷,會產生輕微的疼痛和局部水腫,關節有較小的不穩定性,沒有明顯的功能喪失(見圖15-3A)。
二度(中度)損傷:大量的韌帶纖維被撕裂和分離,有一定程度的功能喪失,關節存在中等不穩定性,有明顯的疼痛、水腫,可能發生肌肉僵硬(見圖15-3B)。
三度(重度)損傷:韌帶完全撕裂和分離,並完全喪失其功能,引起關節的極大不穩定性,由於神經可能受損,疼痛很快會消失,有嚴重的水腫(見圖15-3C和D)。

(二)韌帶損傷的預防

韌帶損傷易發生的部位是踝關節、腕關節和膝關節,所以鍛煉時可在這些部位加一些支持保護帶,例如,在足球運動中運用護膝,在籃球、網球運動時運用護腕;避免在不平整的場地上鍛煉;減少籃、足球運動中的一些沖撞動作;平常多做加強關節周圍肌肉伸展性的練習,以增大肌肉對關節的支持力。

(三)韌帶損傷的治療

對於輕度韌帶損傷,治療方法主要是止痛與加快消腫。韌帶損傷發生後,應進行局部冷敷、加壓包紮、抬高傷肢。24~48小時後對傷部周圍熱敷或按摩。3天後對傷部熱敷或按摩;中度損傷的治療關鍵是制動,使韌帶處在避免牽拉的位置,以便加速癒合,可用彈性綳帶固定受傷處;對於重度損傷,則應在損傷早期將韌帶斷端進行良好的對合。

四、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

(一)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初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其發病率較高。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發生原因是由於跑跳的時間過長,小腿肌肉在脛腓骨的附著點受到過分的牽拉,刺激骨膜引起的非細菌性的炎症。初參加鍛煉的人,下肢的肌肉還不發達,缺乏彈性,跑跳時不能協調地收縮和放鬆,腳落地時,也不會利用緩沖力量,致使骨膜反復受到牽拉。另外,天氣較冷時,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腿部的肌肉、肌腱比較僵硬,以及在硬地上跑跳時間過長,都容易引起這種損傷。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多在劇烈跑跳後十幾天發生,有時也發生在堅硬的場地上練習腳尖跑、變速跑、跨步跑、後蹬跑以及上下坡跑等場合。
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具體症狀是:疼痛、壓痛、骨膜下水腫等。

(二)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預防

對三個方面予以關注將有助於你預防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發生:(1)初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特別是在練習跑跳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突然加大運動量,更要防止過度疲勞。(2)腳尖著地跑要和腳掌著地跑交替進行,後蹬跑和上下坡跑要練習一會休息一會,增強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彈性,使其有個適應過程。(3)劇烈跑跳前要做好准備活動,使肌肉和肌腱充分活動開。腳著地時注意利用緩沖力,更不要在堅硬的場地上長時間跑跳。

(三)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的治療

首先,要停止大運動量的練習,避免劇烈的跑跳,或每天用40°C~50°C的溫水浸泡患處半小時,並用綳帶將小腿下部包紮起來,休息幾天就會好轉。其次,要用熱水袋或熱水毛巾局部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滲出物的吸收。第三,病情嚴重的要完全休息,待徹底治癒後再進行鍛煉。

五、腰扭傷

(一)腰扭傷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腰扭傷在舉重、跳水、投擲、體操、籃球、排球等運動中最容易發生。人體腰部的正中有一條脊樑骨,是由5個脊椎骨連起來的,叫做腰椎。連接腰椎骨的有很多條韌帶和細小的肌肉,人向前後左右彎腰以及腰部的伸長、縮短,都靠這些肌肉收縮來牽動。肌肉收縮雖有一定的伸展力和彈性,但也不能突然超過限度。有些體育活動腰部最吃力,如果腰部的肌肉還沒活動開就猛一用力,肌肉和韌帶伸過了勁,就容易撕開和拉傷,造成腰扭傷。

(二)腰扭傷的預防

第一,在劇烈運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特別是要做好腰部的准備活動,如前後彎腰、左右轉身、上跳下蹲等,待腰部的血液流通、局部發熱後再參加劇烈活動。第二,要注意體育活動時的姿勢正確,用力得當。不管從事哪一項體育活動,都要掌握一定的動作要領。腰部用力要逐漸加強,動作要協調平衡,不要過猛。第三,加強腰部肌肉的鍛煉,尤其是以腰部活動為主的練習項目,能夠使脊椎骨的活動度增加,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增強,肌肉更加發達有力,即使在擔負較大力量的情況下,也不容易發生撕裂扭傷現象。

(三)腰扭傷的治療

發生腰扭傷後,要停止活動,立即休息。如果不休息、不及時治療,容易反復發作留下病根,變成慢性腰腿痛。躺在床上休息時,為了使腰部的肌肉放鬆,腰下可墊個薄點的軟枕頭,以減輕疼痛。腰扭傷後,用熱敷療法較好。並注意適當加強背肌練習,也可去醫院接受治療。

六、骨折

(一)骨折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骨折可分為完全性骨折(骨完全斷裂為兩塊,如橫斷骨折、螺旋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骨未完全斷裂,如裂縫骨折、柳枝骨折)。鍛煉時發生骨折的原因有:第一種是直接暴力,如踢足球時小腿被踢傷發生的脛骨骨折,跪倒在地面引起的臏骨骨折。第二種是間接暴力,如自單杠上摔下,用手扶地時發生的肱骨髁上骨折,足球守門員撲球時摔倒引起的鎖骨骨折等。第三種是牽拉力,因肌肉強烈收縮時引起,如舉重時提起杠鈴突然進行翻腕動作,前臂屈肌附著在肱骨內上髁處可因肌肉突然收縮而產生的撕脫骨折。第四種是積累性暴力,因勞損的積累導致疲勞性骨折(如脛骨疲勞性骨折)。
骨折後的症狀一般都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疼痛、腫脹、皮下瘀血、功能喪失、出現畸形和假關節、有壓痛和震痛感等。

(二)骨折的預防

在劇烈運動中,盡量減少沖撞性的動作,尤其是作用時間短、強度大的動作是骨折發生的最危險因素,比如足球運動中腿部受到沖撞,脛腓骨極易發生骨折。進行體操動作練習時腕部舟狀骨折容易發生。總之,避免劇烈運動中的碰撞,骨折的發生率將大大降低。

(三)骨折的治療

骨折發生後要立即停止傷肢的活動,並進行急救。如果病人有休克的症狀,要平躺休息,喝些熱茶水,然後進行包紮。固定包紮時,動作要輕巧、緩慢,不要亂拉亂拖,以免造成嚴重的錯位,影響整復。包紮固定後,應去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視頻點播:S15-5(視頻)

七、肌肉痙攣

(一)肌肉痙攣的發生機制與症狀

肌肉痙攣,俗稱抽筋,是肌肉持續不自主的強直收縮。在體育運動中最易發生痙攣的肌肉是小腿腓腸肌,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肌肉痙攣原因有幾點:(1)體育活動中大量排汗使體內電解質丟失。這些電解質在人體內的濃度水平與肌肉神經的興奮性有關,當丟失過多時肌肉興奮性增高,肌肉易發生痙攣。這種情況多見於天氣炎熱或進行長時間劇烈活動時。(2)運動時,由於肌肉快速的連續收縮,放鬆的時間太短,導致肌肉收縮與放鬆的協調關系遭到破壞,從而發生肌肉痙攣。(3)在寒冷的環境中若未做准備活動或准備活動不充分就進行體育活動,肌肉會受到寒冷的刺激而引起肌肉痙攣。(4)局部肌肉疲勞或有微細損傷時,也可引起肌肉痙攣。肌肉發生痙攣時,局部肌肉堅硬或隆起,劇烈疼痛,且一時不易緩解。

(二)肌肉痙攣的預防

為了預防肌肉痙攣,鍛煉前做充分的准備活動,對容易發生痙攣的肌肉可事先做適當按摩。冬季戶外鍛煉要注意保暖。夏季鍛煉時要注意適當補充淡鹽水及維生素B1等。此外,疲勞和飢餓時,最好不要進行鍛煉。

(三)肌肉痙攣的治療

常用方法是牽引痙攣肌肉,使它伸長和鬆弛。用力要緩慢而持續,不可使用暴力。痙攣緩解後應適當按摩肌肉,如重推、揉、揉捏、按壓,以促使痙攣解除。例如腓腸肌痙攣時,先讓患者平坐或仰卧,伸直膝關節,牽引者雙手握住患者足部並抵於牽引者的腹部,利用牽引者軀干前傾的適度力量,將患者的腳掌和腳趾緩慢地向上扳;若屈拇肌、屈趾肌痙攣,用力將腳趾向上扳,但切忌使用暴力。

與疲勞性關節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