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雞病毒性關節炎它可以自己康復嗎
病情分析:你好,對於你的情況,建議進行抗病毒治療,同時進行對症治療
意見建議:
2、如何防治病毒性關節炎?
雞病毒性關節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主要發生於肉用仔雞,以關節炎和腱滑膜炎為特徵,偶可致腱斷裂。
病初可能有輕微的呼吸道症狀,食慾減退,不願走動,蹲伏、貧血和消瘦,隨後出現跛行,脛關節、趾關節及連接的肌腱發炎腫脹。病程延長且嚴重時,可見一側或兩側腓腸肌腱斷裂,跖骨歪扭,趾後屈。在多數情況下,感染率可達100%,發病率僅5%~10%,死亡率不超過6%。
防治:本病尚無特效葯物治療,嚴格執行衛生消毒措施,如對雞舍及環境進行徹底的清掃、沖洗後,用鹼性消毒液或0.5%有機碘消毒,並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疾病傳入。1~20日齡是本病的易感期,1日齡接種弱毒疫苗可有效地預防感染,但將影響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提倡用滅活苗免疫種雞,其傳給子代的母源抗體可保護初生雛雞避免感染,且降低了經蛋傳播的可能性。
3、怎樣防治雞病毒性關節炎?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稱雞病毒性腱鞘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為病雞腿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從而導致雞行動不便,採食困難,甚至不能行動。
(1)流行特點
本病只發生於雞,5~7周齡的雞易感。病毒可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雞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一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症狀。
(2)臨床症狀
雛雞感染後發病多在3~4周齡以後,初期步態稍見異常,逐漸發展為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時才跳動。患肢不能伸張,不敢負重,當腱斷裂時,趾屈曲,病程稍長時,患肢多向外扭轉,步態不穩,這種症狀多見於大雛或成雞。病雞發育不良,貧血,消瘦,有時排白色稀便,體況長時間內不能恢復。
(3)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表現在患肢的跗關節,關節上下周圍腫脹,切開皮膚可見到關節上部腓腸腱水腫,關節腔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無細菌混合感染時,見不到膿樣滲出物,趾曲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根據病程的長短,有的周圍組織可與骨膜脫離。大雛或成雞易發生腓腸腱斷裂。由於腱斷裂,局部組織可見到明顯的血液浸潤。如發生在換羽時期,可在皮膚外見到皮下組織呈紅紫色,關節液增加。慢性病程的雞(主要是成雞)腓腸腱增厚、硬化,和周圍組織粘著、纖維化,有的在切面可見到肌腱交接部發生的不全斷裂和周圍組織粘連,失去活動性,關節腔有膿樣、乾酪樣滲出物。
(4)防治措施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只能加強預防。①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消毒雞舍,以防止病毒侵襲。②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主要用於種雞,可在開產前2~3周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多的母源抗體。此外,雛雞也可在2周齡時先接種一次弱毒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劑滅活苗。
4、如何防控雞病毒性關節炎?
本病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病變的傳染性疾病,也稱腱鞘炎或腱滑膜炎。本病在世界許多地區都有發生。從雞分離到的呼腸孤病毒有5種不同的血清型。
病毒對周圍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能耐受60℃8~10小時,56℃22~24小時,37℃15~16周,4℃可存活3年以上;病毒對pH3有抵抗力,室溫下過氧化氫作用1小時不能滅活,對2%來蘇兒、3%甲醛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機碘可將其殺死。
(1)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發生於雞、火雞也可感染發病。肉用雞發病率高於其他禽類。1日齡無母源抗體的雛雞易感性最高;自然情況下,5~7周齡的雞發病最為常見,肉用仔雞發病率可高達100%,但死亡率不到1%。本病雖可通過種蛋垂直傳播但傳播率較低,其傳播方式主要為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感染雞的分泌物、排泄物特別是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的傳染源;病毒長期存在於雞的盲腸扁桃體和跗關節內,特別是那些幼齡就受到感染的雞,這些帶毒者是同舍動物的潛在傳染源。
(2)臨床症狀
病雞主要表現為跗關節腫脹和跛行,兩側趾屈肌腱或跖伸肌腱受害,嚴重時腱壞死或纖維化,病雞嚴重跛行,跗關節腫大,部分雞生長受阻。有的可引起腓腸肌腱斷裂。跗關節和跖關節腱鞘有明顯水腫。
(3)病理變化
自然感染的雞跖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腫脹,跗關節常含有少量草黃色或血樣滲出物,少數病例有相當多量的膿性分泌物,在感染早期,跗關節和跖關節有明顯水腫,跗關節內滑膜有點狀出血;有的病雞有心包炎、心肌炎和心包積水。慢性病變的特徵是腱鞘硬化和粘連,在脛跗關節遠端軟骨上出現凹陷的點狀潰爛,然後變大融合,關節表面纖維軟骨膜增生。
(4)實驗室診斷
根據症狀和病變可以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通過病毒分離鑒定和血清學試驗,瓊擴試驗常用來檢查病毒種群特異性抗體的存在。
(5)防控要點
①凈化種雞群
對患病種雞堅決淘汰,防止本病經蛋垂直傳播。嚴禁從有本病的雞場引進種蛋或苗雞。
②加強飼養管理和衛生消毒
對商品雞採用「全進全出」制,每批雞出售後要用鹼液或有機碘消毒劑徹底消毒雞舍,並用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進行熏蒸。
③免疫接種
對開產前的蛋雞最好選用滅活苗免疫(有些活疫苗可經蛋將疫苗毒傳給下一代)。免疫程序為:種雞群1~7日齡、4周齡時各接種一次多價弱毒苗,在開產前接種一次滅活苗;商品肉雞在1日齡以多價弱毒苗接種一次即可。
5、怎樣防治禽霍亂?
禽霍亂又稱禽巴氏桿菌病或禽出血性敗血病,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一種接觸傳染性烈性傳染病。其特徵為傳播快,病雞呈最急性死亡,剖檢可見心冠狀脂肪出血和肝有針尖大的壞死點。
(1)流行特點
各種家禽及野禽均可感染本病,雞、鴨最易感,鵝的感受性比較低。
本病常呈散發或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秋冬季節較多見。
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禽和帶菌禽,病菌隨分泌物和糞便污染環境,被污染的飼料、飲水及工具等是重要的傳播媒介,感染的貓、鼠、豬及野鳥等闖入雞舍,也可造成雞群發病。其感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經損傷的皮膚而感染。
此外,健康雞的呼吸道內有時也帶菌但不發病。在潮濕、擁擠、轉群、驟然斷水斷料或更換飼料、氣候劇變、寒冷、悶熱、陰雨連綿、通風不良、長途運輸、寄生蟲感染等應激因素作用下,使雞的抗病力降低,這時存在於呼吸道內的病原菌則發生內源性感染而造成雞群發病。
(2)臨床症狀
本病的潛伏期為1~9天,最快的發病後數小時即可死亡。根據病程長短一般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常見於本病流行初期,多發於體壯高產雞,幾乎看不到明顯症狀,突然不安,痙攣抽搐,倒地掙扎,雙翅仆地,迅速死亡。有的雞在前一天晚上還表現正常,而在次日早晨卻發現已死在舍內,甚至有的雞在產蛋時猝死。
2)急性型
急性型病雞最為多見,是隨著疫情的發展而出現的。病雞精神萎靡,羽毛松亂,兩翅下垂,閉目縮頸呈昏睡狀。體溫升高至43~44℃。口鼻常常流出許多黏性分泌物(圖12-12),冠髯呈藍紫色。呼吸困難,急促張口,常發出「咯咯」聲。常發生劇烈腹瀉,稀便,呈綠色或灰白色。食慾減退或廢絕,飲欲增加。病程1~3天,最後發生衰竭、昏迷而死亡。
圖12-12 病雞口腔中流出黏性分泌物
3)慢性型
多由急性病例轉化,一般在流行後期出現。病雞一側或兩側肉髯腫大(圖12-13),關節腫大、化膿,跛行。有些病例出現呼吸道症狀,鼻竇腫大,流黏液,喉部蓄積分泌物且有臭味,呼吸困難。病程可延至數周或數月,有的持續腹瀉而死亡,有的雖然康復,但生長受阻,甚至長期不能產蛋,成為傳播病原的帶菌者。
圖12-13 病雞肉髯腫大
(3)病理變化
1)最急性型
無明顯病變,僅見心冠狀溝部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肝臟表面有小點狀壞死灶。
2)急性型
漿膜出血。心冠狀溝部密布出血點,似噴灑狀。心包變厚,心包液增加、混濁。肺充血、出血。肝腫大,變脆,呈棕色或棕黃色,並有特徵性針尖大或粟粒大的灰黃色或白色壞死灶。脾臟一般無明顯變化。肌胃和十二指腸黏膜嚴重出血,整個腸道呈卡他性或出血性腸炎,腸內容物混有血液。
3)慢性型
病雞消瘦,貧血,表現呼吸道症狀時可見鼻腔和鼻竇內有多量黏液。有時可見肺臟有較大的黃白色乾酪樣壞死灶。有的病例,在關節囊和關節周圍有滲出物和乾酪樣壞死,有的可見雞冠、肉髯或耳葉水腫,進一步可發生壞死。
(4)鑒別診斷
①禽霍亂與雞病毒性關節炎的鑒別:二者均有關節腫大、化膿,跛行等臨床症狀。但二者的區別在於:雞病毒性關節炎的主要症狀和病變均表現在腿部關節上,而且嚴重,使用抗生素無效。禽霍亂除具有關節症狀與病變外,還可發現呼吸困難,流鼻汁,肉髯腫大,肝臟有灰黃色或白色壞死灶等特徵性症狀和病變,一些抗生素對禽霍亂有效。②禽霍亂與雞傷寒的鑒別:二者均有精神不振,呼吸困難,下痢,糞便呈綠色等臨床症狀。但二者的區別在於:雞傷寒可發生於3周齡以上的青年雞及成年雞,而本病在16周齡以前很少發生,發病高峰多集中在性成熟期。雞傷寒病程長(3~30天),腹瀉嚴重,肝臟表面有灰白色壞死點,但數量比較少,肝表面呈古銅色。雞傷寒還有脾腫大,膽囊腫大並充滿綠色油狀膽汁等病變,本病則不顯著。
(5)預防措施
①加強雞群的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因素的影響,搞好清潔衛生和消毒,提高雞的抗病能力。②嚴防引進病雞和康復後的帶菌雞:引進的新雞應隔離飼養,若需合群,需隔離飼養1周,同時服用土黴素3~5天。合群後,全群雞再服用土黴素2~3天。③疫苗接種:在疫區可定期預防性注射禽霍亂菌苗。常用的禽霍亂菌苗有弱毒活菌苗和滅活菌苗,如731禽霍亂弱毒菌苗、833禽霍亂弱毒菌苗、G190E40禽霍亂弱毒菌苗、禽霍亂乳劑滅活菌苗等。④葯物預防:若鄰近發生禽霍亂,本雞群受到威脅,可使用滅霍靈(每千克飼料加3~4克)或喹乙醇(每千克飼料加0.3克)等,每隔1周用葯1~2天,直至疫情平息為止。當雞群正處於開產前後或產蛋高峰期,對禽霍亂易感性高,而且時值秋末冬初,天氣多變或連陰,發病可能性大,可用土黴素2~3天(每千克飼料加1.5~2克),必要時間隔10~15天再用一次,對其他細菌性疾病也兼有預防作用。在長途運輸、雞群搬遷、重新組群時,可服用土黴素2~3天,以減緩雞群的應激反應。⑤治療方法:A.在飼料中加入0.5%~1%的磺胺二甲基嘧啶粉劑,連用3~4天,停葯2天,再服用3~4天;也可以在每1000毫升飲水中,加1克葯,溶解後連續飲用3~4天。B.在飼料中加入0.1%的土黴素,連用7天。C.喹乙醇,按每千克體重30毫克拌料,每天1次,連用3~5天。產蛋雞和休葯期不足21天的肉用仔雞不宜選用。D.對病情嚴重的雞可肌內注射青黴素,每千克體重4萬~8萬國際單位,早晚各一次。E.環丙沙星或沙拉沙星,肌內注射按5~10毫克/千克體重,每天2次;飲水按50~100毫克/千克體重,連用3~4天。F.服用禽康靈(巴豆霜、烏蛇、明雄按4∶2∶1比例,研末混勻)。3月齡雞每20~50隻用葯1克,成雞每5~10隻用1克,均為每天1次服,重症者首次可加倍劑量。
6、雞病毒性關節炎有何特點?如何防治?
病毒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肉雞的重要傳染病。病毒主要侵害關節滑膜、腱鞘和心肌,引起足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病雞關節腫脹、發炎,行動不便,不願走動或跛行,採食困難,生長停滯。
(1)臨床症狀
肉雞食慾減退、跛行、貧血、消瘦,脛關節、趾關節及連接的肌腱腫脹。後期出現單側或兩側性腓腸肌腱斷裂,足關節扭轉彎曲。嚴重時癱瘓。
(2)剖檢變化
病肉雞趾屈腱及伸腱發生水腫性腫脹,腓腸肌腱出血、壞死或斷裂。跗關節腫脹、充血或有點狀出血,關節腔內有大量淡黃色半透明滲出物。慢性病例腓腸肌腱明顯增厚和硬化,並出現結節狀增生、關節硬固變形,表麵皮膚呈褐色。腱鞘發炎,水腫。有時可見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小的壞死灶。
(3)防治措施
加強飼養管理,注意肉雞舍及環境衛生,引種要從無病毒性關節炎的肉雞場引種。堅持執行嚴格的檢疫制度,淘汰病肉雞。
易感肉雞群可採用疫苗接種,12周齡前採用禽呼腸孤病毒疫苗進行基礎免疫,然後於16~20周齡用滅活疫苗加強免疫,免疫種肉雞的後代雛肉雞可獲得高水平的母源抗體,能夠抵抗病毒性關節炎的早期感染,本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7、雞病毒性關節炎的雞病毒性關節炎概述
<
8、如何鑒別雞病毒性關節炎與滑液囊炎
1、雞病毒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呼腸孤病毒(VAV)引起的雞的傳染性疾病;是通過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方式感染的。臨床上多發生與4-6日齡。肉用型種雞和肉雞等重型雞對其較敏感,其他輕型雞則不那麼敏感;雞齡越大,對呼腸孤病毒的易感性越低,10周齡後明顯降低,2周齡的小雞比5—20周齡的雞更為易感。
2、雞滑液囊支原體病是有滑液囊支原體(MS)引起的,也是可以具備垂直、水平傳播;臨床上多發生在4—16周齡,成年雞多是有青年期發病的後續。
治療可以咨詢成 都興 旺動 物葯 業的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