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營養調養對人們的生活十分重要,適當、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可以輔助葯物,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一種慢性疾病,病人常因關節疼痛、活動減少、常年服葯等因素影響食慾與消化功能。而食物又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營養及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病人飲食的營養及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那麼,不僅所服葯物起不到治療作用,而且病情還會進一步惡化。所以飲食調養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來說非常重要。
首先,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慾,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
其次,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不宜服用於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糖類及脂肪也要少用,這是因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常選用糖皮質激素,導致糖代謝障礙,血糖增高,而脂類食物多粘膩,可使血脂膽固醇升高,造成心臟、大腦的血管硬化,並且對脾胃功能也有一定損害。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食鹽用量也應比正常人少,因為鹽攝入過多會造成鈉鹽潞留。
另外,茶葉、咖啡、柑橘、奶製品也可能會使類風濕病人的症狀加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類型的患者,其飲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風熱型和濕熱型:風熱型主要症狀為關節遊走性疼痛,發熱,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厚,舌紅,脈數或弦數,血沉也明顯增快;而濕熱型的病人可出現低熱、胸悶、納差、關節腫痛有積液、舌質紅、苔白膩、脈滑數、血沉增快等表現。出現這些症狀的病人應該多選用寒涼的飲食,如米仁粥、綠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蘆根等,可以協助清除內熱;而不應食用溫熱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為吃這些會傷陰助火,加重症狀。
(2)寒濕型:主要表現為關節腫痛或有積液,納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長,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應選用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豬、牛、羊骨頭煮湯,及姜、桂皮、木瓜、葯酒等。
(3)肝腎兩虛型:這型患者可表現為關節疼痛畸形,肌肉萎縮,筋腱拘攣,畏寒,消瘦,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補益的食品,如甲魚肉、雞肉、鴨肉、鵝肉、豬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圓、芝麻等。
另外,關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酒問題,也應根據病情辨證對待。因為酒性辛熱,助陽生火,能祛散寒邪,所以一般若患者伴有寒濕的表現時,可飲用一些葯酒類的酒劑。而伴有濕熱之象的患者,則不適宜於飲酒,因為酒熱傷肝,酒濕傷脾,如再浸入附子、肉桂、細辛一類的熱葯,會加重內熱和腫痛。此類病人如欲服葯酒,可選擇清涼性的葯物浸入酒中,使葯酒性質偏涼。對於一些不會飲酒的病人,可以稀釋或加入調料調味後飲用。
在我的博客有你想要的
2、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何治療效果最好【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不能只靠化驗的RF(+),還要注意除外其他疾病,比如乾燥症、骨關節炎等。由於不能看到您關節變形的圖片,以及沒有相應關節的X線照片,我不能做出自己的診斷。建議化驗ANA、抗ENA等,以及照關節片。
(王振剛大夫鄭重提醒:因不能面診患者,無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議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北京同仁醫院王振剛 http://wangzhengang.haodf.com/
3、關節炎如何治療
建議服用強骨力,效果很不錯的。
博客:http://blog.sina.com.cn/trankals1314
4、風濕性關節炎怎麼辦
真的不好辦,可以試一些偏方,可以用百度嗨進行溝通。也可以看一下我的百度博客學習。
5、求助》類風濕關節炎
不是..類風濕的診斷依據很多.單純一個+號.沒有意義的.
1)晨僵。
(2)至少一個關節活動時疼痛或有壓痛。
(3)至少一個關節腫脹(軟組織肥厚或積液而非骨質增生,為醫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個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兩個關節受累所間隔的時間應不超過3個月)。
(5)對稱性關節腫脹(為醫生所看到),同時侵犯機體兩側的同一個關節(如果侵犯近側指間關節、掌指關節或趾關節時不需要完全對稱),遠側指間關節的累及不能滿足此項標准。
(6)骨隆起部或關節附近伸側的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7)標準的X線片所見(除骨質增生外,必須有受累關節附近的骨質疏鬆存在)。
(8)類風濕因子陽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學改變中的三個或更多:明顯的絨毛增生;表層滑膜細胞增生及呈柵欄狀;明顯的慢性炎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及形成淋巴結的趨勢;表層或間質內緻密的纖維素沉積;灶性壞死。
(11)皮下結節中的組織學改變應顯示中心區細胞壞死灶,圍繞著柵欄狀增生的巨噬細胞及最外層的慢性炎症細胞浸潤。
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標准需上述項目中的7項。在(1)—(5)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肯定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5項。在(1)—(5)項中,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
可能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上述項目中的3項,(1)—(5)項中至少有1項。其關節症狀至少必須持續6周。
可疑類風濕性關節炎:其診斷需下列各項中的2項,而且關節症狀的持續時間應不少於3周:
①晨僵。
②壓痛及活動時痛(為醫生所看到),間歇或持續至少3周。
③關節腫脹的歷史或所見。
④皮下結節(為醫生所看到)。
⑤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
沒有特效葯的..早期吃中葯.經過合理治療.有可能痊癒的.
6、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去游語炎的新浪博客看看,裡面有詳細的案例與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7、膝關節炎怎樣治療??
有關節炎的人很多,不是什麼特別嚴重的疾病,小時候,冬季穿的褲子薄,經常腿疼!十多歲就已經有關節炎了!年紀大了,陰天下雨腿就時不時的疼痛!徹底治癒也是不可能的,發病時吃些骨痛葯,疼過勁了!也就沒什麼事了!平時注意保暖是有必要的! 謝謝 望採納
8、我有痛風性關節炎我可以進行健走嗎這對我的腳會不
痛風的治療 1、治療痛風的原則和目的 治療痛風的原則是:合理的飲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攝入;規律生活制度;適當的體育活動;有效 的葯物治療;定期的健康檢查。 臨床治療痛風一般要求達到以下目的: (1)盡快終止急性關節炎發作; (2)防止關節炎復發; (3)糾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因尿酸鹽沉積於腎臟、關節等所引起的並發症; (4)防止腎臟的尿酸結晶石形成; (5)預防和治療糖尿病、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等並發症。在臨床上,要根據不同病期的病 情進行針對性處理,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2、一般治療 包括採用低嘌呤低脂肪飲食、多飲水、戒除煙酒,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定 期檢查等方法。 3、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的治療 痛風病急性發作應及時治療,主要是控制症狀,其最有效的葯物是:秋水仙鹼,其他葯物還有消 炎痛、炎痛喜康、布洛芬等。見效快的是秋水仙鹼,但副作用也是最大的。中葯有:清痹通絡葯 酒。 4 、痛風間歇發作期的治療 間歇發作期的治療主要是使尿酸維持正常值(6.5毫克/分升),保護腎臟功能,防止痛風性腎 病。為此除堅持一般治療外,最好是使用促進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合成的葯物。臨床上抑制尿酸合 成的葯物只有別嘌呤醇,而促進尿酸形成的葯物有丙黃舒,痛風利仙等。中葯有:復方伸筋膠囊。 5 、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的治療 痛風性關節炎一旦發展成慢性則很難恢復。主要是避免反復發作,損傷腎臟及關節功能,對痛 風結石較大者可進行手術切除。 6、 痛風病晚期的治療 晚期痛風病患者多數已形成痛風性腎病,對晚期痛風性腎病應積極控制高尿酸症,使尿酸長期維 持在正常水平,保護腎臟,防止尿酸性腎病的發展。消除一切影響腎臟功能的因素。防止尿路感 染、高血壓、糖尿病及動脈硬化症的發生。 中醫對痛風的治療 傳統上對痛風的治療有西醫和中醫兩種,西醫主要是用鎮痛和消炎類葯物暫時緩解疼痛.中醫治 療痛風的原則是以清熱利濕、活血通絡為法,加之中葯中所含的一些生物成分,促進尿酸的排泄。 急性期辨證為濕熱內蘊,治宜清熱利濕為主;緩解期辨證為瘀血阻絡, 治宜活血通絡為主。目前治 療痛風的中成葯主要有清痹通絡葯酒和復方伸筋膠囊。 痛風的注意事項 痛風病人除在醫生指導下應用適當葯物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方面:①豬、牛、羊肉、火腿、香腸、雞、鴨、鵝、兔以及各種動物內臟(肝、腎、心、腦)、骨髓等含嘌呤量高,應盡量不吃;魚蝦類、菠菜、豆類、蘑菇、香菇、香蕈、花生等也有一定量嘌呤,要少吃;大多數蔬菜、各種水果、牛奶和奶製品、雞蛋、米飯、糖等可以吃。②多飲水,要使每日尿量保持在2000ml以上,因尿路結石的發生和小便尿酸濃度及小便的酸鹼度有關,必要時可服用鹼性葯物,以預防尿路結石的發生。③避免暴飲暴食或飢餓。④節制煙酒,尤其不能酗酒。⑤不喝濃茶、咖啡等飲料。 (2)妥善處理誘發因素,禁用或少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葯物:如青黴素、四環素、大劑量噻嗪類及氨苯喋啶等利尿劑、維生素B1和B2、胰島素及小劑量阿司匹林(每天小於2g)等。 (3)肥胖者要積極減肥,減輕體重,這對於防止痛風發生頗為重要。 (4)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勞、精神緊張、感染、手術,一般不主張痛風病人參加跑步等較強的體育鍛煉,或進行長途步行旅遊。 痛風的飲食 痛風是一種嘌呤(Purine)代謝失調的疾病,臨床特點是血尿酸升高。身體過量的尿酸,會結成晶體,沉積在關節內,引起劇痛。通常大拇扯首先發熱紅腫, 一下即疼痛無比,活動困難。再嚴重時會影響膝、腕及踝關節,造成關節畸形僵硬。慢性痛風可導致腎結石、痛風性腎病等。 為何尿酸會過高? 尿酸是體內新陳代謝的產物,由細胞核內的嘌呤分解而成。體內叄分之二的尿酸由腎臟排出體外,叄分之一由大腸排出。若體內產生的尿酸過高,未及完全排出,便會積聚成結石。痛風是營養過度豐富的"產品",患者以肥胖者佔多。他們一方面進食過量高嘌呤、高膽固醇的食物,同時,腎功能亦偏差,以致影響排尿機能。從中醫角度來說,「腎主骨」,腎氣虧虛,也會造成關節疼痛。 預防痛風飲食 戒吃高嘌呤的食物 動物內臟(肝、腸、腎、腦)、海產(鮑魚、蟹、龍蝦、叄文魚、沙甸魚、吞拿魚、鯉魚、鱸魚、鱒魚、鱈魚)、貝殼食物、肉類(牛、羊、鴨、鵝、鴿)、黃豆食物、扁豆、菠菜、椰菜花、蘆筍、蘑菇、濃湯、麥皮 戒吃高膽固醇的食物 動物內臟(肝、腸、腎、腦)、肥肉、魷魚、 魚、墨魚 戒酒 一旦血中酒精濃度高達200mg/dl,血中乳酸會隨著乙醇的氧化過程而增加,令腎臟的尿酸排泄受阻,結果使血中尿酸增加。 戒吃酸性食物,如咖啡、煎炸食物、高脂食物。酸鹼不平衡,會影響身體機能,加重肝腎負擔。 宜吃的食物 多吃高鉀質食物,如香蕉、西蘭花、西芹等。鉀質可減少尿酸沉澱,有助將尿酸排出體外。 中醫學認為,固腎的食物有助排泄尿酸,平日可按「六味地黃」(熟地、山茱萸、山葯、澤瀉、丹皮、茯苓)配方煎水飲用,以收滋陰補腎功效。 備註:若關節發炎期間,不要吃帶補的櫻桃(車厘子)及草莓(士多啤梨),以免加劇炎症,但消炎後則應多吃,有強身固腎功效。 除固腎外,亦適宜多吃行氣活血、舒筋活絡的食物。例如可用桑寄生(一人份量為五錢)煲糖水,但不要放雞蛋,可加蓮子。 蘋果醋加蜜糖 這是西方傳統的治療方法,經多項臨床測試證明有效。蘋果醋含有果膠、維他命、礦物質(磷和鉀)及酵素。蘋果醋的酸性成份具殺菌功效,有助排除關節、血管及器官的毒素。經常飲用,能調節血壓、通血管、降膽固醇、亦有助治療關節炎及痛風症。飯後可將一茶匙蘋果醋及一茶匙蜜糖加入半杯溫水內,調勻飲用。 保持適當體重 應做適量的帶氧運動,例如游泳、太極。中醫學有句話:「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因此,治療痛風,應以養氣、行血及固腎為主,氣血通暢,則尿酸不會積聚。 回答者: 小松博客 - 首席執行官 十六級 2006-5-22 13:30 痛風的臨床表現 痛風在我國過去認為少見,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在西方成年人中為0.5~1%。因關節炎就診者5%為痛風,而特發性高尿酸血症為5~20%。男性多見,好發年齡30~40歲,約50%有遺傳家族史。國內浙江醫院報告40例中39例(97.5%)發病於50歲以後。多見於肥胖、腦力勞動者。發病似與啫酒、盛餐、過敏體質有關。女性痛風僅佔5%,多數在更年期後發病。 痛風主要分以下幾個階段: (一)無症狀期 這一階段僅表現為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發生率遠較痛風為高。美國統計為13.2%。高尿酸血症的上限男性為417μmol·L-1,女性為357μmol·L-1。兒童期血尿酸鹽的均值是214μmol·L-1,在青春期後男性開始增高,而女性尿酸增高主要在更年期後。無症狀期僅有高尿酸血症,而無關節炎、痛風石、腎結石等臨床表現。大多數病例,急性痛風的發作在持續高尿酸血症後20~40年,其10~40%患者在第一次痛風發作前有過一次或數次腎絞痛發作史,也可有腎功能損害如蛋白尿、血尿,顯微鏡下白細胞尿。但診斷痛風應有尿酸鹽沉著和組織炎症反應,而非僅有高尿酸血症及/或腎結石。大部分病人終生停留於高尿酸血症,僅小部分發生臨床痛風。如未作實驗室檢查,往往漏診。 (二)急性期 以急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第一次發作在大足趾的跖趾關節者佔60%。 (1)促發因素 85%患者能找到促發因素,如飲食如度、局部外傷、體力或腦力勞動過度、受冷潮濕、過度激動、感染、外科手術及某些葯物應用(如丙磺舒、利尿劑、皮質素、汞劑、酒石酸麥角胺)等。 (2)前驅症狀 第一次發作較為突然,以後發作時70%患者有前驅症狀。如局部不適感、下肢靜脈曲張、頭痛、失眠、易怒、疲勞、不能勝任工作、腹脹、噯氣、便秘或腹瀉、腎絞痛發作等。 (3)急性關節炎 第一次發作多數起始於凌晨1~2點鍾,94%在單個關節,累及下肢達95~98%。遠端關節佔90%,半數以上患者第一次累及大足趾的跖趾關節內側面,極度過敏,蓋上層被褥即可有疼痛感,往往夜間突然發作而痛醒。局部有紅、腫、痛、熱、靜脈曲張,觸之痛劇,向下肢放射,至白天可主訴好轉,但局部體征反而加劇。第二天凌晨疼痛重新加劇,局部皮膚由紅色轉為紫藍色,有凹陷性水腫。一般持續3~20天左右,症狀漸漸減輕,局部體征好轉,腫退,皮膚出現皺紋、脫屑。全身情況和局部體征發展平行。一般體溫正常或低熱,但也可高達39℃以上,伴有寒顫、全身不適、頭痛易怒、心動過速、腹痛、肝臟腫大、明顯多尿,尤其在急性期發作後。尿尿酸在發作前數天降低,發作末期明顯增高,發作停止後進一步升高,然後逐漸恢復到正常的水平。發作期血沉增高,一般為30~50mm·h-1,偶見50~100mm·h-1白細胞增高伴中性白細胞增多。 (4)病程 如及時給予秋水仙鹼治療。1~3天完全緩解,若任其自然發展,則病程延長,但大部分能完全恢復。有1/10病人可累及關節,留下不適感。 (三)間歇期 即兩次發作之間的一段靜止期。大多數病人一生中反復發作多次,某些患者發作一次後從未再發。多數患者發作間隔時間為六個月至一年。少數患者間隔時間可長達5~10年。據Gutman's報道,在第一年內復發的為62%。第1~2年復發者16%;第2~5年復發約11%,第5~10年復發為4%。7%病人隨訪10年或10年以上未見復發。在未用抗高尿酸葯物治療的病人,發作次數漸趨頻繁。病程越是晚期,常累及多關節、病情重,持續時間長、緩解慢。在間歇期僅根據病史和高尿酸血症疹斷比較困難,但抽取跖趾關節液體,如能找到尿酸鹽結晶,有助於診斷。 (四)慢性期 慢性期的主要表現為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路結石及痛風性腎炎。 (1)痛風石 由於尿酸沉積於結締組織,逐漸形成痛風石。過程隱襲,小的僅能觸及,大的肉眼可見。痛風石出現的時間在發病後3~42年。平均出現時間為10年。少於5年有痛風石者少見。10年後約1/2患者有痛風石。以後逐漸增多,20年後只有28%無痛風石。下肢功能障礙達24%。尿酸沉積於關節內和關節附近,與血尿酸濃度密切有關。出現的部位按頻率依次為耳輪、手、足、肘、膝、眼瞼、鼻唇溝。比較少見的部位尚有脊椎關節、心肌、二尖瓣、心臟傳導束及咽部等。初期形成的結石較軟,表皮紅色,內含乳白色液體。其中有尿酸鈉結晶。數周內,急性症狀消失,形成腎硬痛風石,並逐漸增大,使關節受到破壞,關節強直,畸形,關節活動受限。痛風石可以潰爛,形成瘺管,化膿較罕見。 (2)慢性關節病變 經過10~20年演變,累及上下肢諸多關節。由於痛風石的不斷增大增多,軟骨及關節周圍結締組織尿酸鹽沉著,纖維增殖,骨質破壞,導致關節強直、畸形,可出現假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樣關節,使功能完全喪失。 (3)腎臟病 痛風的腎臟病變可分為尿酸鹽性腎臟病和尿酸性腎臟病。它們的發生與長期高尿酸血症有關。 ①尿酸鹽性腎臟病變:慢性腎臟病變是痛風最常見的表現之一,占痛風患者的20~40%。臨床表現有兩種類型:一是以腎小球病變為主,即所謂痛風性腎炎。這些患者的間質損害相對較輕,平均發病年齡55歲。在急性痛風發作後15~25年多見,也可見於痛風發作前。早期的表現為間歇性微量蛋白尿。濃縮功能減退是腎功能損害的早期表現。1/3患者伴高血壓,最後導致氮質血症,腎功能衰竭。第一次就診有時難以決定痛風與腎炎之間的因果關系。但以前的痛風性關節炎病史能提示痛風屬原發性。慢性腎炎罕見能引起痛風,但可加重原已存在的痛風。其機理與傳統的觀點有別。最近認為一是由於尿酸鹽的沉積損害了亨利攀上皮及其周圍的間質組織,同時伴有腎小球毛細血管玻璃樣變性及較大血管中層內層的增生。從間質得到的晶體,經X光衍射分析,證實為尿酸鹽(而非尿酸)結晶。痛風者高尿酸對腎臟的損害已得到公認,但並非腎臟損害的唯一因素(甚至並非主要因素)。痛風病人中常見的共同存在的其它疾病(如高血壓、慢性鉛中毒、缺血性心臟病,原已存在的隱性腎臟病變)可能在痛風性腎炎中比尿酸更起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老年痛風患者;二是由於間質性腎臟病變。這一類腎小球損害相對較輕,可有反復尿感,白細胞尿,病程相對長,最後導致腎功能衰竭,此可能與尿酸鹽阻塞腎小管有關。 ②尿酸性腎臟病:也可分為爭性尿酸性腎肘病和尿路結石。前者由於嚴重高尿酸血症。一次大量的尿酸沉積於集合管和輸尿管,引起尿閉,急性腎功能衰竭。這類病可見於痛風患者中嘌呤代謝明顯增加者,劇烈運動和癲癇大發作後。但更多見於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病人的核酸代謝加速,尤其同時進行化療(細胞毒性葯物)和放射治療,加速了細胞破壞,更增加腎的尿酸負荷,使尿酸排泄增加3~5倍。在化療過程中,病人因厭食、惡心、嘔吐以致脫水,因而造成高濃縮低容量尿。同時因為有酸中毒,使尿酸沉著於集合管,而阻塞了管腔。該病的發生與尿尿酸(而非尿酸鹽)排量相關。最後導致近端腎單位擴張,小管上皮變性。動物實驗證實了上述觀點。臨床表現和診斷:高尿酸血症患者,平均血尿酸鹽為1190μmol·L-1(714~2140μmol·L-1)、最高記錄〉4760μmol·L-1。有少尿或無尿及氮質血症。如有尿,則在尿中可見結石或大量尿酸結晶,尿中尿酸/肌酸大於1。而其它原因腎衰則小於1。後者結石在痛風病人中比較常見。在一般人群中尿酸鹽結石的發生率為0.01%,而在痛風病人中尿酸鹽結石為10~25%。較健康人群大1000倍。在痛風病人,每年尿路結石的發生率為1%。無症狀高尿酸血症則為0.2%。尿路結石的發生率與血尿酸濃度及尿尿酸排泄相關。當血尿酸〉774μmol·L-1,則尿路結石的發生率達50%。有40%病人尿路結石出現先於痛風。少數病人結石的發生先於痛風10年。結石的化學分析證實70~80%為純尿酸結石,其餘為尿酸鹽及草酸鹽混合結石、純草酸鈣或磷酸鈣結石。出現結石的平均年齡44歲,比初次痛風發作年齡遲2年。在繼發性痛風尿路結石的發生率較高,如在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統計可達42%。相反,鉛中毒痛風患者尿路結石罕見。機理是有促使尿酸結晶形成的因素,尿尿酸量增多,pH低,尿液濃縮,尿的質和量改變,均可影響尿酸的溶解度。尿酸是弱酸,(pK5.75),在尿pH6.75時,91%呈尿酸鹽形式存在。尿pH4.75時91%以尿酸形式存在。尿酸的溶解度較尿酸鹽低(pH6.82時,尿酸鹽溶解度比尿酸大10倍)當pH降低,大量以尿酸形式存在時,就出現尿酸的過飽和。高有機質核心存在即可形成結石。當尿pH〈5.5~5.7,尿中尿酸總是呈過飽和狀態,特別是在應用促尿酸排泄葯物時,可以使尿中尿酸增加,而導致尿路結石形成。約16%結石是在應用促尿酸排泄葯物以後發生。結石的產生是在用葯的早期,因此,應投予鹼化尿液的葯物(如碳酸氫鈉),增加入水量等預防措施。 繼發性痛風的臨床表現: 以高尿酸血症為主,痛風的臨床症狀不典型,往往被原發病所掩蓋,大多繼發於腎臟病、高血壓和骨髓增殖性疾病。尤其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由於病程短,痛風的臨床未及表現。由於核酸代謝旺盛,或排泄受阻,所以血尿酸往往較原發性痛風為高。 痛風的並發症: (1)肥胖常見 體重平均超過標准體重的10~30%。 (2)糖尿病 高尿酸血症中2~50%有糖尿病,痛風病人中糖耐量減退者佔7~74%,有臨床糖尿病表現者一般為Ⅱ型糖尿病。 (3)高血脂 痛風病人中高甘油三酯達75~84%。在高甘油三酯病人中,高尿酸達82%。 (4)高血壓 在未經治療的高血壓病人中,22~38%有高尿酸血症,明顯高於普通人群中的高尿酸發生率。在高血壓病人中,痛風的發生率為2~12%,血尿酸鹽濃度與腎血流量及尿酸鹽清除成反比。因此,高血壓伴高血壓尿酸可能與高血壓病人腎血流量減少有關。 (5)動脈硬化 動脈硬化病人中,高尿酸血症的發生率明顯增高,高尿酸血症看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 從上述統計數字看,痛風與肥胖、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動脈硬化似乎相關,但根據性別、年齡、體重矯正後,二者之間未發現明顯相關。似乎在高尿酸血症病人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和肥胖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高尿酸血症和動脈硬化。 痛風的診斷 典型的痛風容易診斷。有痛風素質,家庭史,常見於下肢遠端的跖趾齹內側面,半夜發作,劇痛,白天好轉,秋水仙鹼有特效。尿路結石史,高尿酸血症和高尿酸酸尿症。慢性痛風的診斷依據是病史和痛風石,但很少有痛風患者均有上述症狀。可採用下述診斷標准: (1)血尿酸男性>417μmol·L-1;女性>357μmol·L-1。 (2)有痛風石。 (3)關節內找到尿酸鈉結晶或組織內有尿酸鈉沉積。 (4)有兩次以上發作。 (5)有典型的發作突然起病,夜劇晝緩,局限於下肢遠端。 (6)秋水側鹼治療48h內緩解。上述標准中有兩項符合即可診斷為痛風。參考資料: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規劃教材《內科學》葉任高等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